有些农民为什么放弃种高产的杂交水稻,反而去种常规水稻?
优质回答:大户或卖粮收入为主的农户还是种高产稲的,只有收入不是靠卖粮的农户才种传统稲。
现在单家独户靠自家那点承包地种粮为生已经不现实了,南方比较比较富庶,很多农民收入主要靠养殖,经商和在附近县镇的工厂作工,种点粮食基本都是自己吃,甚至还主要靠买粮吃了。
由于打工,经商,搞养殖会占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自己种点粮食对粮食品种的要求就是符合本地传统口味和耐粗放管理,本地的传统种子往往就符合这个特点。
以今年来说,下半年厂里突然忙起来了,每天工作时间是早上8点到晚上10点,骑车半小时回家基本快11点了,而且没有双休,地里的红薯根本没时间挖。
请假挖是很不划算的,因为农民工工资是计时的,一天就是300。
即使挖回来了也没有时间加工和出售,除了晚上或起早回来挖点自己吃以外(其实自己吃都没时间,每天厂里食堂吃两顿)。
今年实在看不惯了,就拍了视频,发了定位让有空的免费挖,免费带走,结果城里人最远驱车200公里过来的都有。
其他网友观点其实,道理用不着想的那么复杂,原来是那么的简单,那就是市场行为。
就以我们家来说,吃的大米都早就不是杂交的。
我在外地上中学的时候,我在学校倒是吃过一些杂交米。
没有什么原因,也不是因为它好吃,就是因为杂交米便宜。
当时我上学的时候,市面上一般大米是一块钱一斤,杂交米八角钱一斤(记得一碗丰富的牛肉面是五元)。
因为便宜,所以我会和同学一样去吃杂交米。
现在一晃很多年过去了,经济富裕,家庭条件好了,不光是要吃的饱,还要吃的好。
我们吃的大米,一般来自于东北,也有从江苏那边运过来的。
大概是三块钱到六块钱都有,偶然打折是两块五。
我有时候也想尝试一下杂交米,缅怀一下,怀旧嘛,但是我转了很多次超市,就找不到杂交米。
后来我问父母,父母说现在哪有杂交米呀,早就不吃了。
他们说,他们年轻的时候下放在农村,吃的就是杂交米,口感根本比不上现在的好大米。
杂交水稻种子不是所有农民都可以制种的,这种科技含量比较高的水稻种子,需要具有农业科技知识、技能的专业人员才能制种。
因而,专营的杂交水稻种子价格大大高于常规水稻。
杂交水稻不能今年种植后,留下种子明年再种,需要年年制种。
否则,只长苗,不结实(稻谷);而常规水稻则不需要专业制种人员,只要会种植水稻,具有提纯复壮技能的农民就可以留种,今年种植后,明年可以继续种植。
3、杂交水稻虽然高产,但口感不好,价格没有常规水稻高
自己吃的种植常规水稻,用于出售的种植杂交水稻。
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介绍,乾隆御制诗其实共有四集,初集凡4150余首,二集凡8490首,三集凡11620首,四集凡9900首,四集总数为34160余首。
这是被收入集子的,他还有一些诗没被收入其御制诗集。
那么,乾隆一生究竟写了多少诗?一说39340首,一说43000首。
这两个数字,无论是哪个对,均比史上高产诗人之亚军陆游的诗歌总量高出许多来,所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写诗高产冠军,且遥遥领先于亚军。
《全唐诗》里所有诗人的诗加起来,也没有乾隆皇帝一个人写得多。
如此惊人的产量,使乾隆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写诗最多的人,而且是全世界古往今来写诗最多的人。
也真难为乾隆他老人家,一生写了这么多诗,却没有一首被后人记住或传诵,任何版本的中国诗歌史,也从来就没有人把这位写诗最多的皇帝列入其中,说来也算是一个奇迹,更是一个笑话。
据清人沈德潜记载,乾隆本人已经相当程度的汉化,诗词歌赋,,无所不通。
早年家贫,从23岁起继承父业,以授徒教馆为生,过了40余年的教馆生涯。
尽管处境并不如意,但他并未弃学,在奔波生活之余,勤奋读书,从22岁参加乡试起,他总共参加考试十七次,最终在乾隆四年(1739年)才中进士,时年六十七岁,从此跻身官宦,备享乾隆皇帝荣宠。
在朝期间,他的诗受到乾隆帝的赏识,常出入禁苑,与乾隆皇帝以诗词唱和。
乾隆皇帝的一些诗,就是沈德潜帮助其“完成”的。
有一年冬天,乾隆和沈德潜等一大帮人一块儿去西湖游玩,正好下雪了,雪花迎风飞舞,催生写诗灵感。
“大诗人”乾隆皇帝情不自禁,诗兴大发,便开口吟诗:“一片一片又一片,”大家听了纷纷叫好,都说皇上出手不凡,语惊天下!一番无原则的奉承,听得乾隆很开心,于是他继续吟道:“三片四片五六片………”这下,大家可就有点不知所措了:就这“诗”,小孩子一天也可以写好多句啊。
但谁也不敢说真话,继续好评如潮地敷衍这个喜欢附庸风雅的主子。
乾隆皇帝一鼓作气,又来一句:“七片八片九十片……”这句一出,大家傻眼了,难情这位爷是在数数呀?莫非还会来句“百片千片万万片”?这能叫诗吗?乾隆皇帝呢,写到这里没词了,半天沉思不语。
就在这冷场的关键时刻,沈德潜挺身而出来帮助完成这个半拉子工程,只见他上前一步跪下来,说:“皇上的诗写得太好了,请让臣下。
”平心而论,这个扫尾工程完成得很漂亮,一下子提升了全诗的品位。
”自然,这首诗的版权也就属于乾隆皇帝了。
如此帮助乾隆皇帝完成诗作的事情,沈德潜干了不少。
这位老先生在最后告老还乡,编自己的全集时,竟然一时糊涂,把帮乾隆捉刀的诗文,统统物归原主,编进了自己的《咸录焉》中。
也该他倒霉,他曾为徐述夔的《一柱楼诗》作过序,没想到徐述夔的这个诗集被喜欢搞的乾隆皇帝定为了反动作品! 徐述夔是全国“四大文字狱”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一柱楼惨案”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现代学者研究清代文化史、政治史、法制史差不多都要论及徐述夔及一柱楼诗案。
乾隆皇帝严办徐述夔时,徐述夔已经去世了,结果徐家被满门抄斩,徐述夔也被剖棺戮尸。
徐述夔的这本诗集之“反动”,就是一句“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这还了得!于是,徐述夔被定为有反清复明的变天思想。
思想固然罪不可恕,更不可恕的是以“壶儿”隐射“胡儿”,正戳中了这位异族主子的心理隐痛;在为虎作伥的地方官,把这一捕风捉影的“忤逆”案举报上来后,乾隆皇帝龙颜大怒,遂将之定为“大逆不道罪”。
由于为徐述夔的《一柱楼诗》作过序,沈德潜也在劫难逃。
在查抄沈府时,发现了《咸录焉》,而且发现了他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把皇上“御诗”当成自己的诗收藏!乾隆,尽管其时沈德潜也已经故去,但乾隆还是没放过他,下令戮其尸,扬其骨,方解除乾隆的心头之恨。
有一次,乾隆皇帝带着纪晓岚微服出宫,在一家酒楼喝酒时,看到有一家迎娶新娘,乾隆诗兴萌发,于是吟道:“楼下锣鼓响叮咚,新娘羞坐花轿中。
他只好求助于纪晓岚说:“爱卿来接,接得好,朕有赏!”于是纪大才子接道:“玉簪剔破海棠红。
乾隆皇帝写诗,其涉猎的题材之广,令人咋舌。
连同很少入诗的猪,也被他写进自己的诗里:“夕阳芳草见游猪”。
刘海粟在回忆梁的一篇文章里曾记了这么一件趣事:1925年,刘海粟在北京,参加过新月社的一次聚餐会。
当时与会者有梁启超、胡适、徐志摩、闻一多、姚茫父、王梦白等人。
酒席上觥筹交错,胡适忽然说道:“中国古诗很多,诗人都吃肉,就是没有人写过猪。
”梁启超听了,不以为然,随口举出乾隆的“夕阳芳草见游猪”来反驳。
当下,大家就请画家王梦白以此句为题,请猪入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说起古代的,瞬间浮现在脑海的是不是,妻妾成群,穿黄袍带黄金等等一些奢靡的生活。
其实不全都这样,也有一些极为节俭的皇帝,比如说布衣皇帝朱元璋,他就是这样的皇帝。
他即位前与群雄夺天下时,送来了一副金玉装饰的马鞍,朱元璋对来人说:“我正有事于天下,需要的是文武才能之人,急用的是谷粟布帛,其他宝玩都不需要,你还是带回去吧。
”他即位后,贵为天子,仍然不改节俭本色。
一次,潞洲(山西长治)进贡人参,朱元璋马上传旨说:“朕听说人参很不易得,如果为贡人参而扰民,朕于心何安,今后不必再进。
”又对朝中大臣说:“往年金华(浙江今地)进贡香米,朕曾下旨不要再进,在宫廷空地上种植数十亩,足够宫廷应用。
太原每年都进贡葡萄酒,朕也下令不准再进。
国家以养育百姓为己任,岂能因享用美味而连累百姓。
朕听说立有一条家法,子孙不得于远方猎取珍味,这才是治国之道。
” 朱元璋穿衣服也多是旧的,很少添制新衣。
一次他坐朝论事,天气炎热,汗出如雨,把衬衣都沾湿了,宫人拿衣服更换,群臣看见都是洗了多次的旧衣服。
参军宋思颜上奏说:“陛下躬行节俭,真可为子孙作楷模。
臣恐今日如此,以后或许改变,愿陛下保持始终。
别人进言,只能谈论当前,而不能考虑到久远,或者能议论已经发生的事,而不能预见到将来发生的事。
如今卿见我能行于前,又恐怕我不能行于后,真是能尽忠于我的人。
还有一次,他退朝回宫,看见两个穿着新朝靴在雨中行走,便责备说:“靴子虽然值不了多少钱,但都出于民力,老百姓做靴子,非一朝一夕可以做成,你们为何暴殄天物,不加爱惜?”当下便命人将二人杖打一顿,又下旨:以后百官入朝遇雨雪时,允许穿雨衣。
又有一次,他在奉天门见一宫人穿着极为华丽,心中顿生反感,叫来询问说:“你制这件衣服花了多少钱?”那人答:“五百贯。
”朱元障斥责说:“农夫寒耕暑耘,日作夜息,蚕妇燥丝缉麻,缕织寸成,可谓辛苦已极。
布足下机,公私税捐,交替催索,粮食布足竟不能为己有,只能粗茶淡饭,破裙烂袄。
你靠着父兄的荫庇,生长在膏梁纨绮之下,农柔勤苦,一无所知。
制一件衣服竟用了五百贯,这是农无一家数口一年的花费啊!你把一家的开销花在一件衣服上,奢侈如此,岂不是糟爆财物?以后可以此为戒,不要再制作这样昂贵的前服。
一次,他指着宫中的空地对太子、诸王说:“这里不是不可以兴建亭馆台榭,作为游戏观赏场所,如今只在这里种蔬菜,朕不忍伤民之财,劳民之力。
当年殷纣王修饰宫室,不恤百姓,天下嗟怨,导致他身死国亡;打算作露台,因须花费百两黄金,辍而不作,结果民安国富。
俭奢不同,治乱迥异,尔等当谨记我的话,心中常存警戒。
”他修缮宫殿,需要一种青绿石,工部打算让百姓采办。
朱元璋说:“就根据现有的用吧,不要麻烦百姓了。
”工部大臣说:“库藏所存,恐怕不足应用,采办时照价付钱,也不会伤害百姓,” 朱元璋说:“青绿石产于,百姓岂能自采?一定得等有人贩卖时再买。
你们只知道按价付款,不知道有关官员急于取办,未免过于督责。
而吏卒往往又上下其手,从中渔利,采石所得,不偿所费。
何况商贩卖物,为了赚钱,高价出售,百姓因受官府逼迫,急于买到青绿石,忍痛借贷购买。
这其中弊端甚多,为害不浅,岂能因修缮房屋而扰民?”工部只得停止采购青绿石。
朱元璋即位后,有司把用的镂金床运到了南京,朱元璋说:“这与孟的七宝溺器有什么区别?”命人毁掉。
侍臣解释说:“陈友谅还未取富便先骄惯,未贵而先奢侈,所以失败。
” 朱元璋说:“富了也不能骄惯,贵了也不应奢侈,有骄惯奢侈之心,怎能保持富贵?大富大贵的人,应当抑制奢侈,节减戒欲犹恐不能使百意,何况搜括奇技淫巧,来满足一个人的私欲呢?陈友谅灭亡完全是。
前车之鉴,应该吸取教训啊!”后宫中有一台元顺帝自制的水晶宫刻漏,非常精巧,当中有两个木偶,能按时自动敲钟。
朱元璋对待臣说:“天子不去治国平天下,却把心思放在这上面,真是作无益之事贻害国家,如果把这份精力用到治国上,元朝会亡国吗?”当即命人打碎。
薪州(湖北薪春县薪州镇)进贡精美的竹席,朱元璋说:“竹席固然是有用之物,但朝廷并未让他们进献,如果接受,天下之人必然仿效,争着进奇巧之物,那就劳民伤财了,命人退了回去。
又下诏给各地,不得妄进土特产,以免滋长腐败风气。
朱元璋不但自己处处节俭,还教育儿孙不要奢侈。
他去郊外祭天,命太子跟随,特意到农夫之家,观看他们的住房、饮食以及日常用具。
回宫后晓谕他们说:“你知道农夫辛苦吗?他们勤四体,种五谷,身不离田亩,手不离末,终年勤劳,不得休息。
但他们居住的是茅屋草床,穿的是粗布衣服,吃的是菜羹枥饭,而国家经费,都出自他们身上,因此让你们懂得这些,凡居住、穿衣、吃饭时,要体恤农夫的辛苦,征派粮款时要取之有制,用之有节,不使他们受饥寒流离之苦,这才是作天子的道理。
因此,当官为民父母的人,不可不体察下情。
” 朱元璋还派儿子去安徽老家洒扫祖宗的陵墓,对他们说:“喜欢安逸的人,必然产生骄情之心。
今命你等于旁近州县游览山川,经历田野,察看百姓的生活,了解他们衣食的艰难,察民情的好坏,了解风俗的美恶。
你们可在祖宗陵墓之地,访求故老,问我起兵渡江时事,牢记于心,以知我创业不易。
”在朱元璋的严格要求下,他的儿子们没有一个变成纨绔子弟。
对于臣下,朱元璋也耳提面命,要求他们节俭。
一次,他指着国库对臣下说:“这些财帛都是百姓所纳,蓄积为天下之用,我怎敢乱用?如奢侈浪费,只顾自己欢乐,就是把天下的积蓄当作私人财产挥霍了。
如今天下已定,国家无事,封赏之外,一切都应节俭,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在大宴功臣时,他再次晓谕说:“创业之时,朕与卿等劳心苦力,历尽艰苦。
如今天下已定,朕日理万机,不敢稍有放纵,天下大业以艰难地之,还当以艰难守之。
卿等今日安享爵位,优游富贵,不可忘艰难之时,人之常情,往往是忧患时谨慎,安逸时放纵。
人在富贵时,不可纵欲,纵欲便会奢侈;人不可太安逸,安逸而没有节制,就会产生忧患。
今日与卿等宴饮极欢,恐怕你们忘掉当年的艰难,因说这番话相勉。
” 为了制止奢侈之风滋生蔓延,他命有关部门制定从一品官至九品官的房舍、车奥、器用、衣服的等级。
百屋不能超过三间,不准使用彩色斗槿;男女衣服不得用金绣、锦绮、i丝、续罗,只能用轴绢素纱;首饰、手镯不得用金玉珠翠,只能用银;靴子不准另出花样,在样式上标新立异,更不得用金钱装饰,违者治罪。
乍看起来,这些规定未免繁琐刻薄,但对于净化社会风气,却大有好处,明初政治比较清明,与朱元璋提倡节俭是大有关系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