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 > 数码家电

主玩游戏的笔记本是双固态硬盘好用,还是固态+机械硬盘好用?

时间:2023-08-0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主玩游戏的笔记本是双固态硬盘好用,还是固态+机械硬盘好用?

优质回答:

大家好我是大明,笔记本电脑“双固态”和“固态+机械”效果不会有太大的差别,从性价比方面还是建议选择“固态+机械硬盘”比较好一些。

主玩游戏的笔记本是双固态硬盘好用,还是固态+机械硬盘好用?

无论是”双固态”或者是”固态加机械”,都是将固态设置为主盘,操作系统是安装在主盘的,系统的运行速度都是一样的。

详细设置方法:开机一直按delete键进入BIOS界面,将硬盘的第一启动顺序设成固态硬盘,第二启动顺序设置成机械硬盘,最后按f10时保存退出就可以了。

主玩游戏的笔记本是双固态硬盘好用,还是固态+机械硬盘好用?

由于题主是玩儿游戏使用的,那么游戏一定要安装在固态硬盘里,才能使游戏的运行速度得到最大化。

固态加机械双硬盘混合使用,固态硬盘一定要设置成主盘,可以划分至三个区,C盘用来安装操作系统,D盘用来专门安装游戏,E盘用来安装其他的常用软件。

主玩游戏的笔记本是双固态硬盘好用,还是固态+机械硬盘好用?

至于机械硬盘设置成”副盘”,可以利用其容量大的特点来存储一些数据资料。

总结

使用固态加机械硬盘混合使用,只要将固态硬盘合理划分并设置成主盘,将操作系统及游戏都安装在固态硬盘,使其运行速度得到最大化。

这样使用与”双固态硬盘”的运行速度,没有太大的差别,因为固态硬盘都是作为主盘使用,并且操作系统及游戏都安装在固态硬盘里面了,使用固态加机械双硬盘的方案在性价比方面要更划算一些。

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认同大明的观点,就点个赞,关注一下,打开”今日头条app”搜索”电脑技师大明”,有大量原创电脑知识,供大家参考,本期问答就讲到这里,咱们下期再见。

其他网友观点

小迷强烈推荐,采取一个固态硬盘+机械硬盘组合使用,因为这样可以发挥固态硬盘和机械硬盘各自的优势,却又避免了各自的缺点。

固态硬盘速度快,用作系统盘,机械硬盘容量大,用作数据存储盘,优势缺点互补。

主玩游戏的笔记本是双固态硬盘好用,还是固态+机械硬盘好用?

固态硬盘的优点和缺点

固态硬盘的优势是很明显的,主要有下面几个:

1、速度快

固态硬盘现在已经是大部分人用来做系统盘的首选,因为固态硬盘的巨大优势就在于,采用了闪充作为储存介质,所以速度非常快,打破了机械硬盘十几年来的速度瓶颈。

同样硬件配置的电脑,固态硬盘的系统启动只需要十几秒,而机械硬盘的系统启动可能就要几十秒,甚至几分钟了。

主玩游戏的笔记本是双固态硬盘好用,还是固态+机械硬盘好用?

固态硬盘不像机械硬盘需要磁头寻道,所以其数据读写能力比机械硬盘大大提高。所以平时电脑系统的运行,固态硬盘上的系统,就比机械硬盘上的系统,性能要高得多。

2、体积小

固态硬盘的内部构造非常简单:一块PCB板子和它上面的控制芯片、缓存芯片、闪存芯片和电容组成,所以固态硬盘的体积就非常的小。

而这两年的固态硬盘,已经从2.5寸发展到M.2的体积,和一根内存条的大小几乎一模一样了。

主玩游戏的笔记本是双固态硬盘好用,还是固态+机械硬盘好用?

3、噪音小

固态硬盘内部没有机械构造,和U盘一样使用闪存芯片,所以不会出现噪音,即使在电脑大负荷工作的时候,固态硬盘的噪音也非常的小。

4、抗震抗摔

没有内部机械构造,尤其是磁头,所以固态硬盘在遇到翻转和碰撞的时候,极其不易损坏,抗震抗摔效果非常棒,当然也不能刻意去碰撞导致损坏。

主玩游戏的笔记本是双固态硬盘好用,还是固态+机械硬盘好用?

但是固态硬盘也是有缺点的:

1、数据恢复能力差

固态硬盘一旦损坏,数据恢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小迷建议大家用一块固态硬盘做系统盘,一块机械硬盘做数据存储盘,防止固态硬盘上的重要数据丢失。

这一点也导致了目前固态硬盘是无法完全取代机械硬盘的。

2、价格贵

虽然这两年固态硬盘的价格已经大幅度下降,不过相比较机械硬盘,价格还是高出很多,尤其是1T以上的固态硬盘。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固态硬盘的价格必然会越来越便宜,而质量也会越来越好的。

主玩游戏的笔记本是双固态硬盘好用,还是固态+机械硬盘好用?

3、寿命短

固态硬盘的闪充芯片有这么几种:SLC、MLC和TLC。

SLC的闪充芯片,理论上的可擦写次数可以达到10000次,这种芯片的固态硬盘价格最高。

MLC的闪充芯片,理论上的可擦写次数有3000次。

TLC的闪充芯片,理论上的可擦写次数只有500-1000次了,目前大家能够买到的最便宜的固态硬盘,就是这种芯片了。

主玩游戏的笔记本是双固态硬盘好用,还是固态+机械硬盘好用?

机械硬盘的优点和缺点

机械硬盘是传统的硬盘,适用范围最大,尤其是数据类的核心机房,和各种学校的实验室及学生机房。

机械硬盘的优势有下面几个:

1、容量大

机械硬盘的容量各种大小的都有,现在小点的都是512G或者1T的,大点的有2T、4T、8T的都很普遍。

2、价格便宜

机械硬盘的容量越来越大,而价格确实逐渐下降,对于有大量数据存储需求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福利。

主玩游戏的笔记本是双固态硬盘好用,还是固态+机械硬盘好用?

机械硬盘的缺点也很明显:

1、速度慢

机械硬盘的速度,在整个电脑所有硬件里,速度是最慢的,这么多年来,机械硬盘的速度一直是电脑里的速度瓶颈。

2、怕摔

机械硬盘怕摔,尤其是工作的时候,千万不要拿在手里挪动、翻转,因为此时其内部的磁头正在读写数据,所以极其脆弱,容易损坏。

3、噪音大

机械硬盘使用2年后,噪音就越发大了很多,在深夜的时候,其噪音非常明显。

主玩游戏的笔记本是双固态硬盘好用,还是固态+机械硬盘好用?

所以,小迷建议大家,使用固态硬盘和机械硬盘搭配起来使用,固态硬盘用作系统盘,机械硬盘用作数据存储盘,各自发挥各自的优势,却又同时避免了各自的缺点,互补不足!

其他网友观点

理论上是双固态好,但如果你的游戏都安装在第一块固态盘上,那么第二块盘就无所谓固态机械了。下面我解释下为什么?

首先我们要知道硬盘对游戏的影响有多大

对游戏而言,硬盘只会影响游戏加载速度,例如打开游戏阶段、切换场景的读条、进图、过图等,这些都是需要硬盘来支撑的,如果硬盘不够快,流畅度可能会受到影响。

所以游戏想要更快的加载体验,那么硬盘读取速度就应该更快。

双固态和固态+机械哪个加载的快

如果系统和游戏都在固态盘,那么你后加的那块都一样,如果将游戏放在第二块硬盘上,那么后加的固态优于机械。说到这来大家会问题,为什么固态盘比机械盘快,下面我做下解释。

固态与机械的差异

现在的主流机械硬盘的转速都在5400转和7200转之间,更高的转速可以有效提高硬盘读写速度,但是机械硬盘单纯提高转速代价也很大,比如噪音的增大,功耗发热也会增大,这些都会给硬盘稳定性和使用感受带来很多负面影响,而5400转硬盘平均读写速度大致在60-90MB,7200转台式机硬盘大致在130-190MB。

主玩游戏的笔记本是双固态硬盘好用,还是固态+机械硬盘好用?

相比机械硬盘,固态盘采用用固态电子存储芯片阵列,即闪存,目前最常见的SATA接口的固态盘读写速度大概在500MB,而PCIe Nvme的固态盘目前最快的可达5000MB。

两者之间的对比显而易见,固态盘比机械盘快很多。

主玩游戏的笔记本是双固态硬盘好用,还是固态+机械硬盘好用?

固态盘之间的差异

上一段说,固态盘之间也是有差异的,而且速度差很多,原因是有的走SATA,有的走PCIe(PCIe是后来改进提升的,当时SATA速度已经达到瓶颈,有人科研人员发现固态盘能走PCIe总线协议的话,速度会有巨大提升)。SATA你可以理解走的弯曲的小路,而PCIe走的是宽阔的大道。两者的差异很明显,所以读取速度有很大差异。

主玩游戏的笔记本是双固态硬盘好用,还是固态+机械硬盘好用?

结论

1、如果游戏安装第一块固态盘,后面再加机械或固态都没有关系;

2、如果游戏安装在第二块盘上,那么最好选固态;

3、如果你主板有M.2接口且主板支持NVME协议,那么可以选PCIe Nvme的固态硬盘。

太阳系中的固态行星、气态行星是怎么形成的?

石球和气球是我们对太阳系行星的形象称呼,其实它们分别代表的是固态行星和气态行星。之所以会有固态和气态的区别,直接的原因就是距离太阳的不同距离所致,它们的形成历史与太阳系早期的状况和发展演化过程密不可分。星云物质星云是宇宙间除了恒星和行星外,最常见的一种天体物质组成形态,如果从相关的宇宙照片可以看出,它们的形状千变万化,虚无缥缈,组成了一幅幅美观而又优美的宇宙背景画面。从组成来看,星云是由大量的星际尘埃、氢气、氦气和其它一些电离气体构成,也就是其中充满着微小的固态物质和轻气体。虽然看上去“浓烟滚滚”,实质上这些星云物质的含量比较稀薄,密度非常低,我们之所以能够看到它们,一方面是在非常大的空间尺度上去观察;另一方面是在星云物质之外的物质浓度更低,在恒星光线作为背景下,比较容易看到它们与周围更加空洞的空间的反差。关于星云物质的来源,目前天文界比较主流的观点认为,它们的来源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宇宙大爆炸释放出的大量星际物质构成了星云主要物质来源。当宇宙大爆炸发生之后,从中释放的原生物质,如氢核和氦核则在宇宙中均匀分布,由于它们之间的引力非常微弱,还远远不能克服宇宙向外扩散的膨胀压力和辐射压,无法汇聚在一起,但是奠定了所有宇宙所有星体和物质形成的基础,包括星云。二是宇宙的逐渐冷却使星云物质慢慢聚集。宇宙中由大爆炸之后一段时间内的背景辐射是以高能辐射为主,随着宇宙空间在大爆炸能量的推动下逐渐膨胀以后,整体温度也在不断下降,这种高能辐射就会逐渐变为微波背景辐射。氢核和氦核在此情况下,拥有了相应的原子,之间的引力也慢慢地超过膨胀压力和辐射压,在原子相互引力的作用下开始形成许多物质密度较高的区域,原始星云因此而产生。三是在恒星的发展演化过程中不断积累形成的。恒星在生命周期的晚期,都会在辐射压的作用下发生膨胀,然后又在内核引力作用下发生塌缩,在塌缩过程中,有一些外围物质会继续向外膨胀,形成气壳,构成了恒星周边区域的星云物质。当恒星相继经历白矮星、黑矮星直至消失之后,这些星云物质被保留了下来。太阳的形成太阳是宇宙中再普通不过的一类恒星了,但是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与其它恒生的产生却是基本一致的,离不开上述星云物质的孕育。在太阳还没有形成之前,其所在的空间区域内,分布着众多由气体和星际尘埃所组成的星云物质,这些星云物质的浓度相对较高。据科学家们推测,这些较为浓密的星云物质,有很大的可能是在此处的“上一任”恒星生命结束之时残留下来的,恒星的残骸以及最后喷射出来的物质,加上此前在恒星引力作用下围绕着恒星运转的众多气体和微小颗粒共同组成这块“生命的摇篮”。这些浓密的星云物质,在50多亿年受到外界恒星引力波动的影响下(科学家们推测受到较近区域超新星爆发的影响面较大),组成物质之间开始进行着持续不断地碰撞,使得某些区域的星际物质浓度变得更大,于是形成了质量相对较大的若干核心区域,其中在太阳所在位置,这个区域的空间大小和互相碰撞聚合的物质规模非常大,然后在万有引力和动量守恒定律的支配下,周围更多的气体物质和星际尘埃一部分被吸入这个核心区域,中心质量越来越大,一部分围绕着这个核运转,随时在中心质量增大的过程中,被持续吸进中心区域,在此过程中,不断的碰撞使得核心的温度缓慢升高,形成了太阳的“胚胎”。当太阳“胚胎”核心区域的温度上升到1000万摄氏度时,便会激发其中组成物质氢的核聚变反应,两个氢原子中的四个质子和中子聚合成一个氦原子,同时释放两个正电子,在此过程中,由于质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亏损,从而释放出大量的能量,真正意义上的恒星就此诞生,为整个恒星系注入了源源不断的能量来源。行星的形成在太阳形成的同时,其周围一定范围之内的区域,其实也在进行着和太阳形成早期一样的星云物质聚合过程,在太阳系内,应该是形成了众多那样的“核心区域”,都有着较大的质量,都有着许多星际物质围绕其运行的情况。只不过太阳那个核心区域太大了,所吸引的星云物质占据了极大的比重,相对来说,其它区域的“核心区域”规模就小很多。虽然这些核心区域规模较小,但也持续不断地发生着星际物质的碰撞和聚合的过程,中心温度也越来越高,而且一些核心区域也在引力的作用下进行着“零存整取”,互相之间也有几率相互碰撞和整合,于是逐渐在太阳这个绝对核心的周围,形成了若干个规模相对较大的核心区域,在引基础上产生了温度很高、密度很大的固态行星体,这些固态行星又慢慢演化为各个行星的固态内核。之所以会最后形成不同类型的行星,原因在于固态内核形成之后,依靠万有引力所吸引周围星际物质的不同所致。刚才提到了,虽然太阳形成的时候,其核心规模很大,所吸引区域星云物质的占比极大,但是在太阳系这一大片区域之内,仍然有一些星云物质没有被其引力所捕获,而是围绕着太阳作周期性的运转,这些星云物质成为了其它行星形成以及壮大的物质基础。太阳诞生以后,由于核聚变反应,向外释放着大量的光和热,其中就包含着以大量带电粒子所组成的高速粒子流,它们以每秒200-800公里的速度向外辐射运动,这些等离子流被我们形象地称为“太阳风”。在太阳风的“吹拂”下,氢、氦等质量较轻的气体被送到距离太阳较远的地方,于是在太阳系外围的那些行星固态内核,从星际空间中所捕获到的物质,后期都是以气体为主,于是形成了浓厚的大气层,继而在巨大气压的作用下,下部的气态物质被压缩成液态,表面呈现气态,气态行星就这样形成了。而在距离太阳较近的轨道,那些行星的固态内核只能吸引较重的一些元素,逐渐聚合成固态行星。总结一下在一个恒星系统中,其行星和恒星基本上是在同一个时间段内形成的。无论是气态行星还是固态行星,它们的起点相同,但过程不尽一致,气态行星的形成,依靠的主要是太阳风的力量,将没有被恒星所吸入的较轻物质中吹到了较远的轨道,然后再凭借行星内核万有引力的努力,将这些较轻的气体吸到了自己的怀抱,从而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力量,这也是为何在一个恒星系统中,气态行星都是在距离恒星很远的轨道上形成的根本原因。

木星是“气态”行星,人类飞行器能直接穿过它吗?

19世纪下半叶,在科技的帮助下,人类的目光开始从地球这一隅之地,转投向浩瀚无垠的宇宙空间。经过对宇宙上百年的研究,人类对于地球外的空间有了相对完善的了解,知道了地球所在的恒星系是太阳系,同时也知道了太阳系中还有7个像地球这样的行星。经过对这些行星的进一步研究,科学家们按照成为构成,又将它们更加细致地划分为气态行星类木行星和固态行星类地行星。这其中地球、金星、火星、水星四颗行星为固态行星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为气态行星类木行星。而说到气态行星,可能许多人一直非常好奇,这些所谓的“气态行星”真的是气态的吗?如果它们是气态的,那么人造飞行器或者陨石能从它们体内直接穿过吗?事实上,太阳系中四颗气态行星确实是全部是由气体组成的,比如说木星的主要构成元素是氢元素和氦元素。天王星和海王星则主要是由氨气以及甲烷组成。而因为天王星海王星因为距离太阳很远,表面温度较低,外部其实覆盖着一层冰壳,所以严格来说,只有土星和木星是全部由“气体”构成。那么陨石或者人造飞行器,能够直接穿过木星或土星这种纯气态行星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其实许多人之所以会这样想,完全是因为用“地球大气层”的概念,或者是使用平时生活中的概念来理解气态行星了,实际上它们完全不同。如果说一颗陨石想要穿过木星,那么首先会接触到木星的大气层,虽然说木星的大气层有着远比地球大气层恶劣的组成物质,还有平均时速达几百公里的飓风,甚至厚达2000-3000公里,但是总的来说它仍然是个大气层,所以说只要这颗陨石足够坚硬,那么它还是有巨大的几率能够成功穿越木星的大气层,进入更深的区域。穿过大气层就能看到木星的真实面目了,它是由氢元素和氦元素组成的一种流动的物质,以人类的感官而言,其实很难说清这些流动物质究竟是液体、气体还是固体。如果用工具戳这些物质,那么会发现它会像气体一样被“戳破”。当然了,想要做到这点需要足够大的力气。而假如一个普通人出现在这里,并且还能存活下来的话,那么他就会发现这些物质感觉更像固体,因为这里的压强是地球的十万倍,所以或许用“流动的固体”形容它更为贴切。事实上,绝大部分穿越厚大几千公里的大气层,到达这里的陨石,在碰到这层物质的时候,会被超高的压强直接压得粉身碎骨。如果一个陨石到达这里没有被撕碎的话,那么它将穿过这层深度大约在14000千米,“像可流动固体一样的气体海洋”,达到木星第二层物质:在极高压强下形成的“液态金属层”。如果说木星的第一层几乎能够摧毁所有陨石的话,那么这第二层的“液态金属层”完全可以说能够摧毁进入木星内部的任何外来物质。因为这里的温度在1万摄氏度以上,压强更是达到了恐怖的“200GPa”,可能有的朋友并不理解200GPa的恐怖之处。“GPa”是“1Pa”后面9个“0”,而我们在地球上使用的单位是“Kpa”,后面仅仅跟了3个“0”,这强烈的对照,足以看出该区域的压强是多么的可怕。如果你认为这里就是木星最可怕的地方,那么你可就大错特错了。根据科学家的分析,在木星的最深处有着一个“固态内核”,正是因为这个“固态内核”的存在,才让木星上那些流动的物质,不会在亿万年的时光中被耗散掉。事实上,严格来说木星中间这个“固态内核”和其他行星的内核并不一样,因为它是一种人类从未看过同时也难以想象的物质新状态:超固态。那么什么是超固态呢?所谓的超固态指的是,在极端压强环境下,物质的原子被挤碎,电子从被挤碎的原子中溢出形成电子气体,仅仅剩下原子核紧密地排列在一起,这种物质叫做超固体。根据科学家的估计,木星这个超固态内核,一个乒乓球大小的体积,其质量就要在1000吨以上。不只拥有极大的密度,超固体还有一个非常奥秘的特性,那就是没有摩擦力。如果有一团超固体在地球上缓慢地移动,你会发现几乎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阻挡和改变它的运动轨迹,即便是一栋楼挡在了它的前进轨道上,它也会直接在楼上打个洞继续前进。而事实上,地球上绝大部分阻燃表面根本无法支柱它超大的重量,所以如果真的有一个超固体落到了地球,那么它最大的可能就是不断向地球中心掉落,遗留下一条深不见底的隧道。总的来说,木星这类气态行星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只是由一团气体构成的,任何物质都可以直接从它们内部毫无阻碍地穿过去,实际上穿行的过程中也会受到许多阻碍,甚至大概率导致粉身碎骨。​希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在未来能够发明出超高性能以及极为坚固的宇宙飞船,让人们能够“登上”木星,近距离感受3000多公里的大气层,以及近距离接触“流动固体层”和“液态金属层”的壮观景象,甚至一睹超固体的姿态。对于这个答案您如何看呢?欢迎在下方说说您的想法!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