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漫,在喜欢漫画的读者们眼中是一种相当另类的作品,明确的肌肉线条,一成不变的武侠武打风格。即便是《金瓶梅》的改编,在港漫里的一男一女看起来都像是在打架,而不是寻欢作乐,这种极为特别的画风与故事的展现方式也让它在一众漫画分类中独树一帜。

当然,对于港漫的兴衰,在其他地区或许没有关注到太多,但对于如今大湾区的80、90后可谓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什么《火凤燎原》、《古惑仔》、《龙虎门》、《风云》等等经典作品,即便没有看过漫画原著,改编出来的影视内容也影响过许多人。只是在媒体冲击、市场竞争、读者口味变化的影响下,港漫的兴起并没有历经多少年就走向落幕,但它依然是国漫的重要标签之一。

港漫的起源与大部分漫画一样,虽然也有受到日漫体系的启蒙,但同时也吸收了大量欧美彩色漫画的特点,再结合本土特有的武侠世界后,一种全新的漫画形式就出现了。港漫的制作流程相当工业化,剧本、人物、线条、衣服、头发、上色等等都是专人专项负责,通常一部漫画都得有10个人左右分工完成,所以工作量大出稿也慢,换来的就是每一页都是色彩丰厚,细腻精致。

70年代,受到日本大量反映现实的漫画影响,香港漫画也开始取材于现实,用简单的格子漫画来展示日常生活与讽刺社会现象。比如最为知名的格子漫画——王泽《老夫子》,还有许冠文的《财叔》《神笔》《神犬》等等,这些作品占据了香港几乎全部的漫画市场,并且大部分都装订成册在香港各个街头售卖。

当然,这样的风头在当年那个寸土寸金的香港自然也是备受瞩目,黄玉郎、上官小宝、上官小强等人纷纷仿效,并且首次形成了独属于自己的港式漫画风格。强烈的漫画风格与漫画独有的分镜,很快就将前面的格子漫画淘汰。但是很快,香港受到欧美性解放的影响,许多作品也都过分渲染色情和暴力,因而引起香港社会各方人士的谴责,许多还在连载的漫画都被取缔,让杂乱无章的连载漫画得到了首次整治。

港漫教父黄玉郎
80年代初,黄玉郎将上官小宝连同公司员工全部兼并吸收,可以说全香港的连环画都被他紧紧把握在手中,港漫的风格也就此开始逐渐走向一个标准,后起之秀的《风云》《中华英雄》作者马荣成,《霸刀》作者冯志明,狄克等都是这一时期的学徒和晚辈。只是好景不长,1987年大股灾,黄玉郎伪造假账入狱,旗下的漫画家也开始各自离去自立门户,在纸媒时期这样的“分家”也是影响巨大。
直到在1992年,日本著名的出版社讲谈社授权台湾的东立出版社,将原本以盗版形式流传的漫画杂志《少年快报》正式转型为正版代理,推出了日系漫画杂志《新少年快报》,也就是《周刊少年Magazine》的中文版。随后在1993年3月,香港东立出版社也推出了香港版的《新少年快报》。到了1994年,这本杂志更名为《新少年周刊》(以下简称《新少年》),成为首个进入香港市场的日本漫画杂志。

而看到这的集英社也盯上了这片全新的漫画市场,于同年6月授权文化传信出版社代理发行《Ex-am》,也就是《周刊少年Jump》的中文版。至此,日本漫画也算是以正版的方式正式进入到了香港市场。不过虽然两者都是日本杂志,但他们也允许香港漫画家在上面刊登作品,只是日系版本的港漫始终不算符合漫迷们的心意。

而日本漫画的进入,可谓是对香港漫画市场一次严重的打击。从作品层面讲,港漫题材普遍都是武侠世界,要么就是现代黑帮文学,充斥着“道德”与“法治”,且除去发型外,角色样貌基本一样,叙事更说不上优秀,一张图加一大把文字是港漫的惯用手法。而日本传入的多种题材且分镜成熟的漫画,不只是降维打击这么简单,以《龙珠》为首,日漫剧情的展示手法,叙事的能力都要远超现有的港漫体系。

再到后面的1993年,此时的黄玉郎已经出狱,想要重铸港漫的辉煌,于是在大弟子祁文杰全力协助下创立“玉皇朝”,推出了《天子传奇》和《龙虎五世》等作品,只是在日漫的冲击下,需要打响招牌的这两部作品都是战绩平平,不过不失。并且从当时的杂志销量来看,手执《龙珠》《全职猎人》等顶级作品的《EX-am》才是真正的漫画王者。

直到99年《神兵玄奇》横空出世,间接带出了兵器热潮,一时间在漫画届也掀起了热潮,后来国内更是将其改编为儿童向作品《神兵小将》。但这个好景就更是短暂,玉皇朝的内部人员管理再度出现问题,核心成员开始分崩离析,两名徒弟祁文杰和张万有都分别因利益与黄玉郎分道扬鐎,而当时“玉皇朝”开国功臣之一的许景琛亦因为想独自创天下而离开。
从此之后,港漫商业化问题逐渐暴露,纸媒的缺失,加上没能配套的周边,无法将已有的资源完整变现。后面港漫除了影视剧与电影外,也就没再起太多风波了,动画电影《风云决》在当时更是既不叫好也不叫座,直到近期人们才发现这部电影的魅力,可惜也已经晚了。
总结

虽然港漫现在已经没有了当年的统治力,但现在来看依然有不少经典的桥段,快意恩仇的剧情也能让人大呼爽快,只是部分奇思妙想还是有点超出人类的想象(上图是街霸豪鬼的港漫版,对方是肯)。作为一种时代文化的标签,港漫或许并没有被传阅得那么广泛,但我相信,这始终是国漫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封假信敲开官场之门的董昭的风云人生
董昭这个人,属于时期第一流的谋士,他有个癖好,一生爱骗人,爱造假。从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就一骗惊人,那他做了什么呢? 三国第一造假专家董昭 董昭先是伪造的檄文,谋得魏郡太守之职。后又伪造的书信,写给当时兵马最强而没有帮手的杨奉。董昭在信中先非常肉麻的夸了一通杨奉,像什么“吾与将军闻名慕义,便推赤心。今将军拔万乘之艰难,反之旧都,翼佐之功,超世无畴,何其休哉!”放佛曹操真的很仰慕杨奉,甚至许为知己,夸赞杨奉拥护返回洛阳功劳盖世,无人可比,实在是太伟大了。搞的杨奉看了信之后美滋滋的。最后这事竟然被吹成了。结果是曹操和杨奉两人都很开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 都说一个人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很重要,曹操第一次见到董昭,就喜欢上了他:一是他的容貌让曹操惊奇,二是他的“移驾幸许都”的计策,也就是写假信从杨奉和中骗走汉献帝。使曹操不但得以立足,而且他的势力从此发展壮大,渐成气候。 董昭与曹操一见如故 董昭作为天子的来使来见曹操。曹操见他,精神充足,暗想:现在东都大荒,民不聊生,官兵面带菜色,此人怎么吃得这样胖?他诚恳地向他请教养生之道。董昭说:“我没有别的办法,只是注意清淡饮食,坚持这样做有三十年了。”曹操信服地点点头。他问董昭现在担任什么职务,董昭说:“我是济阳定陶人,初举孝廉,原来曾在袁绍、张杨手下谋职。听说天子还都,特来觐见,官奉正议郎。”曹操连忙站起来,设宴招待他。有人急报“一支队伍向东边开走了,不知是什么人。”董昭说:“一定是李傕旧将杨奉,与白波帅韩暹,因为您的到来,引兵欲投大梁去。”曹操问:“李、郭二贼这一去将做什么?”董昭说:“虎无爪,鸟无翼,不久当为您所擒,不足介意。”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曹操与董昭两人一见如故,说话投机,曹操向董昭讨教朝廷大事。董昭说:“明公兴义兵以除暴乱,入朝辅佐天子,这是要建立像那样的之业。只是众将领,人殊意异,心里未必愿意服从您的指挥;如果留在这儿,恐有不便,只有移驾去许都,才是上策。现在朝廷流亡,新还京师,远近仰望,以冀一朝之安;今复徙驾,肯定不符合众人的心愿。——夫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愿将军早做决断。”利害都考虑到了,摆出来供曹操决策时参考。曹操惊喜莫名,他觉得董昭的建策非常是时候,但他不能不担心杨奉,担心在朝的大臣,害怕夜长梦多,发生他变。董昭说:“这件事情好办:先用书信稳住杨奉,再明白申告大臣:京师无粮,许都靠近鲁阳,鲁阳是天下粮仓,粮食筹集、转运方便,所以将迁到许都,大臣得知,谁不愿意跟随您?”曹操认为董昭说的很有道理。董昭离开时,曹操拉住他的手说:“只要我有什么难题,还会向您请教的。” 董昭一语点醒曹操 侍中太史令王立夜观天象,认为“大汉气数将尽,晋魏之地,必有兴起的人。”劝曹操说:“汉以火德王,而您是土命。许都属土,到那儿必然兴旺。火能生土,土地旺木:正合董昭、王立的说法,他日必然兴起。”曹操终于下定了决心,奏请皇帝搬到许都,皇帝也只好听从,文武百官都愿意跟随曹操。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到了许都,曹操放开手脚做事了:他自封为大将军、武平侯,赏罚功罪、生杀予夺的大权在他手里攥着,他当即提拔了一批人:荀彧做侍中、尚书令,做军师,为司马祭酒,刘晔当司空曹掾,毛玠、任峻为典农中郎将,为东平相,范成、董昭为洛阳令,满宠为许都令,、、、曹洪皆为将军,吕虔、、、、皆为校尉,有这批文臣武将众星拱月,从此,朝廷上下,一切大事均有曹操做主,皇帝基本成了摆设。 董昭不过是一介儒生,他提出“夫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此言一出,如拨云见雾,点拨了曹操,使曹操拿定了主意,要立自己的根基,从此实现了工作重心和重点的转移,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可以大干一场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战国风云:汉高祖刘邦死后为什么会是懦弱的刘盈继位?
原配夫人皇后,此外还有夫人、等众多的妃嫔。 刘邦与她们共生育了8个儿子,从大到小排列为:齐悼惠王--(曹姬生);--(生);赵隐王--(生);代王/--(薄生);-刘恢——吕太后时候降为赵共王;淮阳王--——吕太后时候降为赵幽王;淮南厉王--刘长;燕王--刘建。网络配图 刘邦死后谁当?据古书记载汉惠帝刘盈(前211年—前188年),西汉第二位皇帝(前195年—前188年),他是开国皇帝刘邦的嫡子(次子),母亲吕雉,在位7年,死时年仅24岁。谥号“孝惠”,葬于安陵。 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封发妻吕雉为皇后,立吕雉所生之子刘盈为太子。话说定陶女子戚夫人娇柔迷人,能歌善舞,深受刘邦宠爱,生下赵王刘如意。刘邦觉得刘如意更像自己,故虽封为赵王,却把他长年留在长安。时间一长,这戚夫人便产生夺嫡之心,日夜在刘邦跟前哭泣,要立如意为太子。刘邦也感到刘盈天资平庸,生性软弱,便有废立之念。 汉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刘邦不顾群臣的反对,突然宣布要废掉太子刘盈,立赵王刘如意为新太子。当时很多大臣都出来劝阻,但未能说服刘邦。幸夸御史大夫原本口吃,盛怒之下说话更是结结巴巴,弄得刘邦,只好暂且作罢。 吕后深知刘邦更换太子心意已决,只是时间早晚而已。于是求助,张良告之若能请来皇上也没请动的“商山四皓”辅佐太子,或许尚有回旋的余地。这“商山四皓”是秦末隐于商山的四大隐士,名叫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刘邦久闻四皓大名,曾请他们出山为官,却遭拒绝。吕后即命人捧着太子的亲笔书信,以恳切的言辞,丰厚的礼物,请来了“商山四皓”。网络配图 汉高祖十一年,黥布造反。刘邦已患病,欲派太子领兵镇压。四皓认为,太子出征有功劳对保太子位无多大益处,无功则会倒楣。而且让太子去统领刘邦的旧部,无异于用羊来率领狼,无人肯尽力的。于是,便通过吕后向刘邦哭诉,说黥布乃天下猛将,太子恐怕难有胜算。刘邦觉得有理,只得自己抱病御驾亲征黥布。 汉高祖十二年,刘邦平定黥布叛乱归朝,自感病情加重,在世的日子不多了。于是,便急于撤换太子。留侯张良竭力进行劝阻,但刘邦根本听不进去,张良以自己患病为由不管此事了。其实张良应该是心里有底:自己出的那一奇招还没发挥作用呢!太子太傅引经据典,以死来为太子力争。刘邦假装同意,心中还是决意换掉刘盈,并准备在即将举行的宴会上当场宣布。 宴会开始后,太子刘盈在旁边侍奉。刘邦蓦然发觉刘盈身后跟着四个年龄都在八十岁以上的须眉皓发老人,他们衣冠楚楚,相貌伟岸。这让刘邦感到很奇怪,便问道:“你们是谁啊?在这干啥呢?”四位老人就向刘邦报出各自的名姓: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刘邦大惊失色地说:“原来是商山四皓啊,我曾派人寻找你们多年,你们却躲避着不愿出山,今天为何会跟在我儿子后面转悠呢?”网络配图 商山四皓回答道:“陛下瞧不起我们士人,又喜欢说粗话骂人,我们义不受辱,所以恐惧躲避。私下里听说太子为人仁厚慈孝,处事恭敬爱惜士人,天下没有人不向往着能为太子而死。所以我们就出山了。”四皓的这一番“忽悠”,让一直对有道隐士真心尊重的刘邦顿时傻了眼,转瞬间打消掉撤换太子的念头。刘邦非常沮丧地对四皓说:“那就拜托四老保护太子到最后吧!” 同年四月,刘邦驾崩于长乐宫,太子刘盈即位,是为汉惠帝。当上皇太后的吕雉则开始独揽大权,先是召回赵王刘如意,伺机将其毒死。又下令砍掉戚夫人手脚,挖去眼珠,整成聋哑,投入厕所,称为“人彘”,供人观赏。吕雉对戚夫人母子的疯狂报复,可谓灭绝人性,。 汉高祖刘邦更换太子最终功亏一篑,原因是“商山四皓”像四座大山,让刘邦感到实在难以撼动!因此,我们似乎可以说,是“商山四皓”改写了西汉的一段历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