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理 > 世界地理

台湾嘉义牛埔软骨鱼化石群聚再现更新世大白鲨生态环境

时间:2023-08-0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神秘的地球uux.cn)据环境信息中心网站(作者 林千翔):编按:台湾具有相当高的鱼类多样性,软骨鱼物种数占全球15%,然而形成原因却是个谜。若要了解形成过程、再现百万年前海洋生态系,化石纪录是关键。由中研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助研究员林千翔领衔的研究团队,根据出土自嘉义牛埔的软骨鱼化石群聚,见证台湾西部海域生态系的重大变迁,发现的半锯鲨化石更是西太平洋首件更新世化石纪录,再显台湾在古生物学研究上极具潜质。


台湾嘉义牛埔软骨鱼化石群聚再现更新世大白鲨生态环境


嘉义牛埔地区出土的各类鲨牙齿化石。图片来源:林千翔提供


台湾软骨鱼多样性高成因却鲜为人知


尽管生物几乎占据地球上的每个角落,但是全球的生物多样性并不是平均分散在地球表面,而是很不均匀地集中在某些特定区域,形成地理上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印度-西太平洋大片的低纬度海域,就是现今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地方,特别是位于此海域内的「珊瑚大三角」及邻近区域,海洋生物的群聚结构非常复杂。生物多样性热点的成因,因为与生态保育、生物演化息息相关,因此一直是此领域热门的研究议题。


台湾就是位在这片海域的最北缘,以鱼类来说多样性相当高,特别是软骨鱼,目前约有181个物种的纪录,足足占了全球软骨鱼物种数目的15%,以台湾的面积来说几乎是异乎寻常的数字。不过,这样的鱼类多样性起源却鲜为人知,一是因为生物多样性热点的形成往往需要以宏观且地质时间尺度的视角,才有办法观察;二是相关研究往往需要分析化石纪录,但是鱼类化石在台湾及西太平洋地区仍在起步阶段。


中研院海洋古生物研究室用化石见证生态热点形成过程


「化石纪录」就是生物多样性热点形成过程的绝佳见证者,若配合地质与环境事件,科学家可以更进一步了解各类生物多样性热点的成因,不过目前大部分的研究材料都集中在有孔虫、珊瑚等无脊椎动物。一旦缺乏鱼类的化石证据,将阻碍我们了解各种鱼类如何随时间推移产生变化,并逐渐形成如今的样貌。因此,找出西太平洋,特别是台湾地区的鱼类化石,是古生物学家持续努力的目标。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的「海洋古生物研究室」,为笔者所带领的团队,研究内容就与海洋古生物多样性及古鱼类的时空分布有关。透过海洋沉积物中各类化石标本,研究团队希望全面了解台湾、西太平洋海洋生物多样性热点的起源。


软骨鱼营养位阶高牙齿化石成能量传递证据


鱼类的牙齿化石是研究古软骨鱼类多样性的主要材料,相较于不易保存的软组织,鲨鱼、魟鱼坚硬的牙齿在海洋沉积物中极具代表性,除了数量庞大,分布也非常广泛。由于软骨鱼类一般位于海洋生态系中较高的营养位阶,因此了解它们的牙齿化石纪录,就能提供过去海洋生态系能量传递、生物间相互关系等议题的关键证据。


台湾嘉义牛埔软骨鱼化石群聚再现更新世大白鲨生态环境


中研院海洋古生物研究室中典藏的现生软骨鱼牙齿标本(林佳燕制作)。现生标本在古生物学的研究上特别重要,因为良好且完整的比对标本是鉴定、分类化石标本的依据。图片来源:林千翔提供


台湾的软骨鱼牙齿化石并不罕见,西部麓山带的各层海洋沉积岩几乎都有此类化石产出。然而过去的相关研究仍不够全面,常常缺乏适当的研究描述,而且鲨鱼及魟鱼的牙齿化石一直是业余玩家热门收藏的化石项目之一,因此多数标本仅限于私人收藏。此外,早期的化石采集在采样设计或是年代测定都略显过时,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必须在旧有基础上,以新的科学方法重新修订与检视。


黄敦友教授在1965年记录了台湾北部的三种鲨鱼牙齿,虽然标本现已下落不明,但这是台湾鲨鱼牙齿化石最早的纪载之一。后续则有日本学者上野辉弥描述左镇菜寮地区的鲨鱼牙化石。台湾单一且比较完整的鲨鱼化石群聚纪载,则是陶锡珍教授与胡忠恒教授描述的高雄中新世糖恩山砂岩软骨鱼群聚,但也仅以六件标本记载了五个物种。其中,「刘氏半锯鲨」为当时命名的新化石物种。


嘉义牛埔软骨鱼化石群聚显示台湾古今海洋环境大不同


嘉义牛埔化石区长久以来以产出多样且细致的海洋化石著称,包含软体动物(双壳类、腹足类)、甲壳类(螃蟹、藤壶)、棘皮动物(海胆)及鱼类(硬骨鱼、软骨鱼)。其中,鲨鱼及魟鱼的牙齿化石是牛埔地区很重要的标志性化石之一。本研究团队在2021年获得英国古生物学会的研究资助,以嘉义牛埔地区产出约160万年前的软骨鱼牙化石为材料,在2022年首次完整描述本土的软骨鱼群聚构造,实际体现了西太平洋区域古生物学的研究潜质。


台湾嘉义牛埔软骨鱼化石群聚再现更新世大白鲨生态环境


嘉义牛埔化石采集地,海洋生物的化石可以在这片早更新世的六重溪层找到。图片来源:林千翔提供


台湾嘉义牛埔软骨鱼化石群聚再现更新世大白鲨生态环境


位于八掌溪上游的嘉义牛埔化石采集地。图片来源:林千翔提供


这个研究是由实验室成员林佳燕所主导完成,内容基于三间博物馆的馆藏(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样性研究博物馆、国立台湾博物馆、嘉义市立博物馆),共分析了697件软骨鱼牙齿化石标本。我们以中研院及嘉义博物馆为主要材料来源,嘉义市立博物馆大量的典藏标本,皆为薛文吉先生在1980-2000年间的采集成果;中研院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则是由陶锡珍教授所捐赠。虽然我们研究团队过去几年在同一采集地,筛洗了超过800公斤的沉积物,找到很多硬骨鱼的耳石,却只找到三颗软骨鱼牙。目前仅能确认富集软骨鱼牙化石的层位在这三、四十年间很可能已经消失了。


无论如何,根据这697件标本,过去至少有九个科20个物种的软骨鱼分布在台湾的西南海域。这项研究除了是目前所知台湾最丰富的软骨鱼化石群聚,若放诸整个西太平洋区域,其多样性也比许多在温带的日本或是热带的东南亚地区的著名的化石产地高上许多。此外,灭绝物种「半锯鲨」(Hemipristis serra)的发现别具意义,因为这几件台湾出土的半锯鲨标本是西北太平洋地区首次的更新世化石纪录。


更重要的是,我们也发现台湾西南部的软骨鱼类群聚在百万年前与现今的组成有显著的不同。例如在更新世,当地有大量体长超过4米的大白鲨,但在现今台湾西部海域并没有其目击纪录。高阶掠食者的消失,显示台湾西部地区海洋生态系整体结构的变迁,这也延伸出更多研究的课题,尚待未来仔细探索。


台湾嘉义牛埔软骨鱼化石群聚再现更新世大白鲨生态环境


嘉义牛埔地区出土的大白鲨牙齿化石。比例尺为1公分。图片来源:林千翔提供


文:林千翔(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助研究员)


本文转载自「环境信息中心」网站,内容由许多专家学者及民间环团,提供国内外环境教育与环保信息;主题涵盖全球变迁、温室气体控制、环保生活、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育、能源节约与能源效率、绿建筑等各面向。期许能替没有选票的山林、湿地、海洋、土地发声。

梦见海洋、大海

梦见海洋、大海是什么意思?在中国传统解梦文化中,梦境往往具有某些征兆,那么在《周公解梦》的梦境解析里面,做梦梦到海洋、大海是啥预兆?以下是周公解梦大全查询的结果:梦见海洋、大海:通常来说,梦见海洋,事业上不久会有令人振奋的好消息,或是随着家业兴盛人丁兴旺,担负的责任和义务也越来越重。商人梦见海洋,预示生意兴隆,业务遍布世界。梦见听到海洋孤独的叹息:预示你将注定会疲倦地度过缺乏友谊或爱意、毫无生气的贫瘠生活。如果是年轻女子,梦见自己在海面上和爱人一起飞速滑翔,预示她将收获少女时代所憧憬的美好生活变为现实后所带来的丰硕成果。梦见在远离陆地的大海中:听见涛声击打着船身,表示生意上的不测风云,家庭中的动荡不安和争吵。梦见在海岸边观看翻腾的海浪:飞扬的浪花,预示仇人设计陷害你,你十有八九难以逃脱。梦见海水很浅:可以看得到海底,或者可以瞠水而过,暗示成功和快乐总是和伤心困苦交织在一起。梦见平静的海:将发生令你惊讶的喜事或会收到人的礼物。梦见坐汽船在海上行驶:朋友运上升,将不断增加新的朋友。梦见在海面上行走:这是在大组织或大团体功成名利,令周围人大吃一惊的征兆。梦见眼前展现着一片宁静而一望无际的大海:暗示将怀上或已经怀上了德财兼备、聪明伶俐的女孩。梦见海上日出:梦见海上日出,暗示你辛勤的劳作将要结果,必定日后家业兴隆。骑着猪过江、湖水或大海的,这是暗示发财或事业给你带来回报的好。梦见海底清澈可梦见:暗示你的潜意识里总是想识破竞争对手或他人的心理,不久的将来就会获得胜利。梦见火焰从海面冲天而上:这是吉中的吉,暗示财富和成功。梦见自己大口大口地喝海水:暗示久久渴望实现的愿望将会变成现实。梦见自己划过大海:向着岛屿游泳,这是好。暗示你将化解面临的各种困难,走向繁荣。梦见悠悠流过的江水或海水:暗示你正在进行的事业或投资会很顺利。梦见大船在海上飘荡:这是难得的好。暗示财运之神正在暗中帮助你。梦见在海里自在游泳是成功之兆:

湖广填四川的正负影响是什么 对四川的生态环境有什么破坏

正面影响 三百多年前的“湖广填四川”给四川带来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为四川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甚至四川无与伦比的感染力和同化力也正是来源于厚重的移民文化,这些外省移民还成为多数四川人的先祖。 负面影响 然而,“湖广填四川”对四川的生态环境有着直接的破坏“痕迹”。 资源破坏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蓝勇长年研究西南地区生态环境状况,曾对当时情况作出推测:“清初广大的成都平原和浅丘地区曾是农耕垦殖地区,但灌丛林、茂草和次生林的覆盖率已经恢复到50%左右,盆地内其他长期的垦殖地区此时也多为灌丛、茂林覆盖。八年,川耕地不足1.2万公顷。”陈世松也介绍,从战后到移民高潮来临前的这一时期,森林植被有了短暂的恢复。“城市鞠为茂草,村尽变丛林”,就连曾经繁荣一时的成都府也变成了“城中杂树蓊郁成林”。清初川北巴山地区主要分布的是以楠木、松柏为主的针阔混交林。 而移民入川后,四川的农业垦殖从最初平原荒芜地的复垦,逐步向丘陵中部、山地推进,垦殖范围进而到达丘陵顶部、半山上部,当时山田盛行,梯田出现,水土流失严重。总耕地面积上百万公顷,而森林植被则破坏严重。 物种消失 专家一致认为,元年时期,移民开发把耕地范围扩张到了山地、丘陵,这是农田垦殖突破传统范围的标志,但同时也是生态环境逐渐萎靡的开始。在森林物种资源方面,一些动物群落不断减少,生物数量乃至物种不断消失。川北出没寻常的华南虎消失就是很好的例证。清初关于虎患的记载有:“直至清初,华南虎在四川分布广泛,说明那时垦殖率还比较低,森林相对茂密。”“西乡县山深林密,经常有老虎出没,清溪、桑园铺等地均有虎食人。”乾隆以来,蜀道沿线各府线仍有虎患,但较清初已经锐减。因此随着移民的涌入,物种消失的进程显著加快。 旱灾频繁 研究发现,大移民以来,地质地貌灾害、旱涝灾害等在四川地区发生得更为频繁。16世纪至17世纪是整个明清时期发生干旱灾害最为频繁的时期,尤其是17世纪盆地东部地区。陈世松等相关专家整合相关的史料时发现,大移民时期是盆地的大旱年份,平均每3年左右就要出现一次。这与《四川历史旱灾表》统计的结论保持了一致:16世纪平均3.3年一次,17世纪平均3年一次,18世纪平均3.7年一次,19世纪平均1.2年一次。 随机文章兴义万峰林天坑深达600米,人类在坑底定居了600多年外道魔像最后去哪了,斑从带土体内通灵后不知行踪(或变回神树)美国RGM-84反舰导弹,生产7000多枚服役20多个国家中国风水师断日本龙脉,日本军刀楼意图不轨/中国转移煞气到日本揭秘神话中四海龙王的来历,是远古洪荒时代祖龙后羿(瘦死的骆驼)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