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一名金属探测器在波兰东南部的一个村庄发现了这名朝圣者的徽章,徽章上有一只蛇怪的象征。(图片来源:uux.cn/Tomasz Murzyński)
(神秘的地球uux.cn)据美国生活科学网站(Tom Metcalfe):波兰东南部发现了一枚中世纪的“朝圣者徽章”,图案为蛇怪——一种类似龙的可怕神话生物。这样的发现很罕见,可以帮助考古学家绘制数百年前基督教朝圣者的路线图。
波兰城市弗罗茨瓦夫的独立考古学家Tomasz Murzyński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告诉《现场科学》,一名金属探测器于1月在华沙东南约130英里(210公里)的沃尔卡·尼利斯卡村发现了这枚徽章。探测器随后把它交给了穆林斯基。
根据波兰法律,这些历史发现属于国家所有,因此穆伦斯基将这件文物交给了附近城市卢布林的省级历史古迹馆长,后者最近在脸书上发布了这件文物的描述和照片。
根据翻译后的脸书帖子,徽章是由铅和锡合金制成的。它是圆形的,厚度小于0.04英寸(约1毫米),宽度略大于1英寸(2.8厘米)。蛇怪符号看起来像一条有翅膀而不是前腿的龙,是从周围的圆圈中“切出来”的,装饰得很好。
帖子称,中世纪的基督教朝圣者经常佩戴这样的徽章,以表明他们去过或正在前往某个特定的圣地,他们被认为是为了保护佩戴者在旅行中免受疾病、事故和犯罪的伤害。
徽章也是朝圣者区分自己的一种方式,一些朝圣者在衣服上展示了几个徽章。
朝圣者徽章

分析显示,徽章是由铅和锡合金制成的。朝圣者徽章在中世纪很常见,但蛇怪的象征以前从未见过。(图片来源:uux.cn/Tomasz Murzyński)
脸书上的帖子指出,在波兰其他地方发现了几枚中世纪朝圣者徽章,其中六枚来自西北部城市斯塔加德,目前西欧各地的博物馆都收藏了大量此类徽章。
帖子称,朝圣者徽章通常描绘各种形状,如螺旋、正方形、十字架或盾牌,但有些徽章也有特定圣徒、骑士和动物的图案。
最古老的徽章之一,可追溯到11世纪,在整个欧洲都有发现,呈蛤壳状,表明佩戴者正在前往西班牙西北部的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进行圣地亚哥之路朝圣。贝壳至今仍是该地区的象征。
帖子称,托马斯·贝克特的朝圣徽章也很受欢迎,这标志着他前往英格兰南部坎特伯雷大教堂朝圣,1170年他在那里被亨利二世的骑士谋杀。
但这是中世纪第一个展示蛇怪象征的朝圣者徽章;虽然还不知道它可能意味着什么,但波兰网站Historia do Rzeczy(“历史切中要害”)指出,它与被称为Zilant的神话生物相似,Zilant是俄罗斯喀山市的官方象征,距离徽章发现地东北1100多英里(1770公里)。
在中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喀山由喀山汗国统治,这是一个伊斯兰鞑靼国家,禁止对人或动物进行艺术表现;虽然Zilant被认为来源于一种名为Yilan的鞑靼神话生物,意为“蛇”,但它只是在1550年代鞑靼政权落入基督教俄罗斯侵略者手中后才作为这座城市的象征出现。
陕西蓝田发现考古鼻祖北宋吕大临家族墓
北宋金石学家吕大临与兄吕大忠、、吕大钧,并称“蓝田四贤”。13日,陕西省研究院研究员张蕴在中国社科院“2009年中国考古新发现”考古学论坛上详细汇报了陕西蓝田县“中国考古学鼻祖”吕大临家族墓地的发掘情况。 吕大临是中国最早的金石学家(青铜器专家),他的大部分著作已散佚,只留下《易章句》和《考古图》。《考古图》将青铜器和青铜器铭文做为一门学问系统地进行研究,并对文字加以考证,奠定了现代考古学、古文字学的基础。 2006年3月至2009年12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对陕西蓝田县五里头北宋吕式家族墓地进行调查、测绘、勘探及发掘,共清理墓葬29座(成人墓葬20座、婴幼儿墓葬9座),出土遗物700余件,砖、石墓志铭24合,另勘探出家庙遗址一座。 北宋吕式家族墓葬排列脉络清晰,中轴线上自南向北纵向为长子长孙系列,横向按辈份分排布置。墓地使用时间为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至徽宗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共计埋葬五代吕氏族人。 随葬器物种类有瓷、陶、石、铁、铜、锡、银、金、漆及珠贝类。其中,瓷器品相好,以耀窑为主,兼有景德镇湖田窑、定窑、建窑产品。石器以当地骊山石打造,做工精细。有茶具、香具等。 北宋时稀有珍贵的白茶,即赞之“如玉之在璞”的冲泡味道无异伦比的茶叶,在蓝田吕氏墓葬中发现。另外,还发现不少闺阁化妆用品,如白粉、等,经成份分析,都是矿物质。 出土的众多墓志铭文不仅确定了大部分墓葬主任的名讳身份,还为研究北宋官制、科考制度提供了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吕大临的墓葬早年被盗,墓志遗失,但墓葬位置也可基本确定,对研究中国考古学史亦具有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欧阳修的治学之道:身为文坛宗主为什么不多读书?
核心提示:入仕后,有一次到内阁书库,无意中看到一本记录古代书籍的书目,上面有两千多本的书名,他竟然从来就没有听说过。欧阳修一方面感慨古人著述竟然如此之多,同时又想到这些佚失不传的书,根本原因还是没有流传的价值,所以才会被时代所淘汰。由此领悟,不论是读书还是作文,选材都要精严,只有求深求通,有所创造,才能真正体现价值。若是依据兴趣而随意涉猎浏览,无法精读深研,结果只能是泛滥无归。网络配图 欧阳修主政的时候,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就派人持手书前往好友刘敞处请教。接到来信,刘敞时常无须翻书,就可当着来使的面不假思索地执笔一一作答。被问得多了,刘敞有时也是不胜其烦,抱怨道:“好个欧九,可惜不读书!”对欧阳修的为人之道表示认可,但对他的学识素养颇有微词,认为他读的书太少了。 如果说欧阳修读的书太少,肯定是冤枉了他。作为北宋文坛的第一任宗主,诗文革新的倡始人,《新唐书》、《新五代史》的编撰者,若无深厚的知识学养,欧阳修自然是做不到这一切的。之所以刘敞会对他有着“不读书”的印象,根源就在于两人的读书方式截然不同之故。刘敞是个兴趣广博的大家,对经、史、佛、道、金石、卜筮、天文、方药、山经、地志,都有一定的研究,素以浏览群书、见闻广博而著称。当然,这种广泛的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一种潜在的阻碍,使得他无法在某项学问上得有大成。毕竟要对涉猎如此之广的学科都有研究,是非常耗费时间和精力的,最后的结局,难免就会堕入到“周身是刀、把把不利”的怪圈当中。 欧阳修自幼家境贫寒,早年为了,在古文写作上狠下苦功夫,他先是认真研读的文章,学习古文的写作手法。网络配图 后来在洛阳认识了散文家尹洙,他又虚心学习尹洙简洁严谨的文风,从中汲取营养。入仕后,欧阳修有一次到内阁书库,无意中看到一本记录古代书籍的书目,上面有两千多本的书名,他竟然从来就没有听说过。欧阳修一方面感慨古人著述竟然如此之多,同时又想到这些佚失不传的书,根本原因还是没有流传的价值,所以才会被时代所淘汰。由此领悟,不论是读书还是作文,选材都要精严,只有求深求通,有所创造,才能真正体现价值。若是依据兴趣而随意涉猎浏览,无法精读深研,结果只能是泛滥无归。 所以,欧阳修一直秉持读书为文、贵以精专的严谨学风。他在《答秀才书》中说:“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皇皇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若子云、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认为文章的语言难以精妙而,却很容易让作者自满,世间的读书人往往耽溺其中,只要稍有成就,就以为自己的学问已经足够用了。还有人淡漠世事,认为只有写文章才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其余的一切都是漠不关心。这就是为甚么在文字创作上真正成功的人很少的原因。 欧阳修说,孟子为了义理之学,一生奔波劳碌,荀子也是到了晚年才有著作问世,至于扬雄、王通这些人的作品,乃是模仿前人的语言而作,没有自己的创新,这就是学力不够却又勉强为文著述的例子。其意在强调,读书必须精研深读,彻底掌握,只有积累下了深厚的学养,不论是叙事说理,还是有为而作,一切自然水到渠成。网络配图 的岳父孙莘老曾经向欧阳修请教,怎样才能增进学识。欧阳修说:“此无他,惟勤读书,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书出,必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见之。”欧阳修根据自己的经验,把勤读和多写总结为增进学识的最佳方法,同时指出,写作时不要有一心胜过他人的想法,这样的心态,很难有成功者。只要平时多读多写,久了,自然就会发现自己文章中的不足,由此获得提高。 欧阳修的读书之道,就在于“精专”二字,若遇自己不懂的问题,则不耻下问,虚心向他人请教,并不要求自己做一个博闻强记、无事不晓的通人达才。这是他根据自身需要而制订的读书策略,同时也是他在古文、史学、诗词等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主要原因。(摘编自香港《文汇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