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长沙,一座历史与现代交织的城市,既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又拥有秀美的自然风光。以下是长沙必游的八大景点,带您探秘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
长沙,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是湖南省的省会,也是长江中游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它被誉为“屈贾之乡”、“楚汉名城”、“潇湘洙泗”,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
长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年

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城名、城址一直未变,这在全国范围内都是罕见的。这里有许多著名的历史遗迹,如马王堆汉墓、四羊方尊、三国吴简和岳麓书院等,都见证了长沙辉煌的历史。
。Cn长沙的文化氛围也非常浓厚,这里是中国“电视湘军”、“出版湘军”和“动漫湘军”的发源地,也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媒体艺术之都。长沙的文化品牌享誉全国,其独特的湖湘文化更是凝练出“经世致用、兼收并蓄”的精神。
长沙不仅历史悠久,还是人才辈出的地方。这里走出了黄兴、蔡锷、刘少奇等名人,他们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此外,长沙还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经济发展迅速。这里的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长沙的高等教育资源也非常丰富,拥有多所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总的来说,长沙是一座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城市,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有现代化的城市风貌。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感受城市的现代化发展,长沙绝对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地方。
第一:橘子洲
橘子洲,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的湘江中心,被誉为“中国第一洲”。它由南至北,横贯江心,西望岳麓山,东临长沙城,四面环水,绵延十多里。洲上生长着数千种花草藤蔓植物,其中名贵植物就有143种。还有许多珍稀动物在此栖息。
橘子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晋惠帝永兴二年(305年),由激流回旋冲积、沙石堆积而成。在漫长的岁月中,它见证了长沙的变迁,也承载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诗意情怀。
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问天台等景点是橘子洲的标志性景观。其中,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以1925年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形象为基础,再现了这位伟人指点江山的壮志豪情。而问天台则是一个充满哲学思考的地方,站在这里,人们不禁会思考人生的意义和宇宙的奥秘。
橘子洲还是一个完美的生态绿洲,这里的水质清澈,空气清新。每年的春天和夏天,当湘江水位较低时,橘子洲会露出水面,成为长沙市民和游客们亲近大自然、享受美好时光的好去处。
第二:岳麓山
岳麓山,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是长沙市著名的风景名胜区。这里山势陡峭,峰峦叠嶂,古木参天,景色秀丽。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山之一,岳麓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Cn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包括麓山景区、天马山景区、桃花岭景区、石佳岭景区等,总面积达36平方公里。这里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如岳麓书院、爱晚亭、禹王碑等。
岳麓书院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建于北宋时期,历史悠久,被誉为“千年学府”。这里是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的学术圣地,也是中国文化名人交流的重要场所。
。Cn爱晚亭则是岳麓山的标志性景点之一,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亭子依山傍水,红墙绿瓦,飞檐翘角,造型精美。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美丽的湖光山色,感受古人的雅致情怀。
第三: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是中国最古老的学府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坐落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脚下,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学府建筑群。岳麓书院自北宋时期建立,历经宋、元、明、清四朝,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岳麓书院不仅是一座古老的学府,更是一座文化的殿堂。这里汇聚了众多文化名人,如朱熹、王阳明、曾国藩等,他们在这里讲学、研究、著述,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走进岳麓书院,你会被这里的古老建筑所震撼。这里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书院内的碑刻、对联、题词等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
除了建筑,岳麓书院还有丰富的藏书。这里的图书馆收藏了大量的古籍善本、经史子集,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些藏书不仅为学者们提供了研究资料,也为后世的学者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
第四:新民学会旧址
新民学会旧址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新民路周家巷,是毛泽东、蔡和森等革命先驱发起成立的新民学会的会址。新民学会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一次思想启蒙和组织准备的重要革命团体,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1918年4月,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在此成立新民学会,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致力于研究马克思主义、探讨国家出路。在成立后的三年中,新民学会的会员们积极参与中国革命事业,成为了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
新民学会旧址是一座典型的湖南民居建筑,青砖黑瓦,木格花窗,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会址内陈列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和图片,展示了新民学会的成立背景、发展历程、主要活动以及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在这里,你可以深入了解新民学会的历史和意义,感受革命先驱们的奋斗精神和爱国情怀。同时,这里也是一处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人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第五:天心阁
天心阁,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中心地区东南角上,是长沙城至高点,也是长沙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它矗立在30多丈高的城墙上,见证了长沙的历史变迁,坚毅之阁、风雅之阁、弦歌之阁都是对它的美誉。
天心阁始建于明末,清乾隆年间重修,抗战期间因文夕大火烧毁,1983年重建。现在的天心阁主体建筑三层,碧瓦飞檐,朱梁画栋,建筑面积846平方米。阁楼内的摆设、匾额、对联都保留着古时的模样,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天心阁景区因天心阁而得名,以天心阁与长沙古城墙为主要景点。除此之外,还有纪念抗日阵亡将士的崇烈亭、崇烈门、《太平军魂》浮雕、历史名人石刻画廊等组成景区核心景观。
自古以来,天心阁享有“潇湘古阁、秦汉名城”的美誉,不但是古城长沙的象征,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楼。站在天心阁上,不仅可以眺望湘江风光,俯瞰整个长沙城,还能感受到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氛围。在这里,你能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才情,也能领略到现代都市的繁华与变迁。
第六:开福寺
开福寺,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北郊新河,面临湘江,是中国佛教重点开放寺院之一,也是佛教禅宗临济宗杨岐派寺院。这座寺庙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年),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Cn开福寺坐北朝南,中轴线上有三进大殿,前为三圣殿,中为大雄宝殿,后为毗卢殿。东边厢房从前至后有客堂、斋堂、库房、方丈、藏经楼;西边厢房有讲堂、禅堂、营旧寮等。寺院建筑以明清宫殿式为主体,兼有宋元建筑特色,整个寺院显得古朴典雅。
开福寺的山门是一个四柱三进三楼花岗石牌坊式建筑,高10米,门坊上分栏或浮或塑有彩色图案,斑斓炫目。主门洞两侧刻有清嘉庆十一年(1806)书法家韩葑书写的对联“紫微楼风,碧波潜龙”。门额上方横刻了光绪十七年(1891)江南福山镇总兵陈海鹏题写的“古开福寺”四字横额。两侧门楼正上方则题刻了“回头”“是岸”四字。
第七:麓山寺
麓山寺,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岳麓山半山腰,是佛教传入湖南后的第一个立足点,也是湖南佛教的发源地。这座寺庙始建于西晋泰始四年(268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
麓山寺建筑风格独特,包括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阁、斋堂等主要建筑,是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其中,山门作牌楼式,额书“古麓山寺”,藏经阁又名观音阁,阁前有古罗汉松二株,传为六朝所植,又名六朝松,成为麓山寺悠久历史的活见证。
在历史上,麓山寺曾经遭受过多次战火的破坏,但始终是湖南佛教的中心。唐代高僧法崇、法愍曾接任主持大师,智法师也曾在此讲经布道。在唐武宗灭佛时,麓山寺殿堂全部被毁,但很快在景岑禅师主持下重建。到了清朝顺治十五年(1658年),朝廷重修麓山寺,并先后在智檀、文惺主持下进行过几次大修。
麓山寺的文化价值极高,唐朝部分文人骚客曾来麓山寺参禅论道,杜甫、李邕、沈传师、唐扶、韦蟾、刘长卿、韩愈、宋之问、曹松、罗隐、喻凫、戎昱等文坛大家都相继留下诗作与墨宝。元朝和明朝时期,麓山寺一度荒废,但后来又得到恢复。
第八:云麓宫
。Cn云麓宫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是道教宫观。云麓宫是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吉简王就藩长沙时所建,初名玄麓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世宗钦定为云麓宫。在岳麓山云麓峰,据《云麓宫碑记》云,始建于明成化年间,为吉简王就藩长沙时所建,初名玄麓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世宗钦定为云麓宫。
云麓宫的建筑风格独特,采用道教宫观建筑形式,主要建筑有山门、牌坊、大宫门、三清殿、玉皇殿、太乙殿、吕祖殿、祖师殿、白鹤洞等。其中白鹤洞是云麓宫的一大景点,传说道士曾在此炼丹修道,后改为供奉白鹤大仙之所。
云麓宫不仅是道教活动场所,也是文化古迹和旅游景点。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也可以领略到宗教的庄严和神圣。无论你是历史爱好者、文化追寻者还是宗教信徒,这里都能满足你的需求。
除了以上八大景点外,长沙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游的地方,如湖南省森林植物园、世界之窗等。无论是探秘历史文化还是欣赏自然风光,长沙都能为您带来难忘的旅程。
庸国有着怎么样的历史文化?它们当时的科技发达吗
语言 古庸国国都所在地的周围的地域,现今竹溪、竹山,极其相邻地区平利、镇坪北部、旬阳、郧西,其方言、口音基本相同,现代汉语均归属一个方言区。这一方言暂以竹溪方言为代表,这种方言的形成肯定需要相当长的一个历史过程。一个氏族、一个部落的方言能够稳定下来,并延续不断的同化外来人口的语言,其本身方言的形成少得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竹溪地方话的形成,并且能长期延续下来,而且周邻地区方言与竹溪话基本相同,只是某些口音有差异,其主要原因,很可能是受古庸国语言文化的影响。 葬俗 庸国丧葬文化的独特之一是岩葬,即“悬棺文化”。悬棺一直是史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有些迷底长期无人揭开。古庸国人有岩葬文化的传统,有岩屋的地方直接把棺木放进岩屋内,没岩屋的地方将悬崖凿个洞穴放进去。在竹溪河流域,两岸悬崖上至今仍保留着一些洞穴,当地人称之为“老人洞”。最近在水坪镇洛家河一洞穴中还发现了完整的人骨。这些洞穴即古人丧葬之用。当地还流传着一种传说:古人见人老了便死,而蛇在洞中蜕一层皮就变年轻了,觉得不公平。请求上天变“人死蛇蜕壳”为“蛇死人蜕壳”。上天答应了请求。于是人老了睡进洞中蜕一层皮又重返年轻。不料这样下去人满为患,古人只好又请求上天恢复原样。以上的民间传说与竹溪岩葬风俗有紧密联系,老人洞事实上就是老人死后的丧葬之地。古庸人最初风行岩葬,后来变为人造洞穴,再后来逐渐演化为土葬。而岩葬的棺木、尸体大多年长月久风化烟灭。岩葬文化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甚至到现代其风俗仍未完全破灭。庸人有岩葬的风俗,就不难解,庸国立国千年,为何未发现古庸人王室墓穴的疑团。 庸国丧葬文化的另一个独特之处是“打夜锣鼓”,又叫“唱孝歌”。打夜锣鼓一般有两人或三人,一人系鼓,一人提锣,围着棂柩迈着慢慢舞步,边走边唱,一应一对,或后随一人跟唱。发现于神农架林区的《黑暗传》,现被称之为汉民族第一部叙事史诗,实际上是流行于江汉中西部地区民间的打夜锣鼓歌词唱本。《黑暗传》不是出在某人某时某地,而是古庸国人世代文化延续的结晶。 巫文化 古庸国是中国巫文化发祥地之一。长江三峡的巫山古称灵山。《·大荒西经》称灵山有十巫,今已被证明都是早期的庸人。其后,十巫中最强大的“巫咸族”建立了一个“巫咸国”(在今天的巫溪县一带)。十巫中,巫咸、巫彭都曾为商王的大臣。巫彭精通医道,巫咸除精通医道外,还精通天文、乐器。巫咸、巫彭所研究的医道、天文、乐器等,对中华文明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庸国所属江汉西部各地,明、清以前均有“民多信巫”的记载。至今这些地区仍然保留着许多巫文化,而且其使用的巫术也基本相同。这些巫术由来已久,。巫文化的另一方面,就是中草药文化。鄂、渝、陕边境地区民间中草医颇具地方特色,积累着宝贵的经验。这恐怕同上述巫术一样,与古代庸国巫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是分不开的。 音乐 庸人还能歌善舞,并发明鼓等乐器,因此古人有时将大鼓称为“庸鼓”。庸人善于歌舞,在《》中可见其端倪。《诗经》中《江汉》及《墉风》中一些作品,很可能就出自庸风。世有“吉甫作诗”之说,尹吉甫为周武王的大臣,其出身地即庸国的附庸之地麇国。庸国的歌舞后来发展成山歌、戏剧。两竹高腔、薅草锣鼓、闹房花鼓调,主要源头就在古庸国的歌舞。 茶文化 早在商、周时期,庸国人就发明了茶叶和生漆,并将茶叶、生漆作为贡品。作为庸国都城上庸所在地而言,唐宋之前的确少见茶叶的历载,但并不等于这里就不出产茶叶,也不等于庸国不是中国茶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华阳国志》中所记:“上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纻、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供之。”其所说的漆、茶叶产地“巴”,实际上包含庸国的三峡地区,即后来的峡州、夷州等地。在三峡一带,庸人的茶文化后被楚人所继承。在《茶经》中称:“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茶经》所记载的“八之出”山南六州,其中金州、峡州即全部或部分为古庸国属地。《广雅》曰:“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盐文化 庸国还是中国盐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古庸国的富强与其地产盐有很大关系。早在夏商时期,庸人就开发了盐泉,用以煮盐,并打开了通往、秦国等地的盐道。秦地少盐,楚灭庸后占领了庸人的盐泉,籍以控秦,秦国则派占领了鱼邑之地,夺取了盐泉。据史书记载,秦楚战争,首先就是从争夺庸人盐资源开始的。 科技 在科技方面,庸国盛产五金,是铸钟大国,掌握着先进的青铜技术,因此又被称为“镛人”。的许多鼎器、大钟都是庸人的杰作。同时,庸人又因善于筑城建房而被称为“墉人”,统治者就曾请庸人在洛邑(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建造都城,竹山县古庸方城遗址的城墙历经3000余年风雨侵蚀,仍然屹立不倒,这些足以证明庸人的建筑艺术确实高超。 随机文章请问西汉[窦婴]生平简介及事迹?汉武麾下李陵力战匈奴之可信度全球最先进agm158巡航导弹,376万美元一枚隐身性能超强展望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未来,无人机/智能音箱/智能助手(变革将临)好望角是谁发现的,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前往东方时的意外收获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古时候的“博士”是什么样的?叔孙通对历史文化有何贡献?
古代的“博士”是什么样的?对历史文化有何贡献?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叔孙通原本是待诏博士,后来秦灭亡,叔孙通逃回薛城,投靠了。此后之争爆发,叔孙通决定转投,再次被汉王拜为博士。叔孙通虽然不能帮助刘邦争夺天下,但在举荐人才和制定礼仪方面,他算是立了大功,的礼仪就是由叔孙通制定的。不过历史上对于叔孙通的评价也有一些争议,这次就为大家讲讲这个人物,看看他的一生到底经历了哪些精彩的事迹。 当初,陈胜、吴广在山东起义,秦朝的皇帝就立马召集了身边的博士们进行讨论,皇帝问他们“现在有人造反,我们需要怎么应对?”问完,众多博士就开始说到“这种造反的应该赶快派兵去镇压。”听完,皇帝很是着急,这时,叔孙通却走到堂前说到“他们说的有欠考虑,现在天下非常太平,百归陛下您管,根本没有什么要造反的人,陛下不要担心。”皇帝听后很高兴,立马将叔孙通封为博士,并赏赐了布匹和一套衣服,并把之前说有造反的博士们抓起来。 出了宫门后,其他儒生问他为什么要拍皇帝的马屁,叔孙通并没有理其他诸生们对他的异样眼光和责问,而是立马收拾了自己的行李投奔了项梁,后来项梁死于定陶,叔孙通又跟了,替项羽做事,又过了一段时间,刘邦进军彭城,他又归属了刘邦,因为当时刘邦一直很讨厌文人儒生,叔孙通为了保全自己性命创造机会,就脱去了原有的服装,穿上了短衣见了刘邦,果然刘邦看到他后很是高兴,就这样,叔孙通一直效力与刘邦。 效力的时候,叔孙通经常推荐一些武夫给刘邦,大部分都是可以上阵打仗的一些人,不过当时,叔孙通还有很多学生,他的学生很不理解,为什么跟了这么久的老师不推荐他们,叔孙通转而告诉他们“现在正是争夺天下的时候,你们儒生哪里打得了仗呢,真正需要的时候会推荐的”。 后来刘邦顺利夺得了天下,建立了汉室,然后他废除了秦朝繁杂的礼仪。五年的时候,叔孙通已经是汉朝的博士了。 那时,汉室的武将居多,一天,汉室举行宴会的时候,汉朝的开国功臣们吃饭吃酒到兴奋的时候,举止粗犷豪气,还老是在宫中疯狂欢呼乱叫,一个个都来争抢自己的功劳,朝堂一度如法控制。高祖刘邦看到这样的景象,很头疼,叔孙通立马察觉到了刘邦的变化,便走出来说“陛下,朝堂现在这般闹哄哄应该需要制定一套礼仪,不过太复杂的礼仪一定难以施行,就让臣来为汉室制造一套礼仪吧,为了能够安稳施行,臣一定会根据当前的情况,打造一套属于汉室的礼制。”刘邦听了非常高兴,就让叔孙通立马去办了。 叔孙通受命后,立即召集了二三十名儒生,又把自己的百余名学生叫过来一起定制礼制。他先对儒生们讲了制定朝仪的大略,后逐条讲解,共同商定。接着又在郊外一宽敞的场地进行实况演习。在广阔的草地上,他将许多竹竿插在地上当做位置的标准,又用编线搓成绳索,横缚在竹竿上面,并把它们连结起来,分划地位,再把剪下的茅草捆缚成束,一束一束的竖立起来,上面放上下方也放上一些,作为尊卑高下的次序。这景象历史上叫绵蕞习仪。 位置定好后,就和儒生、学生以及士兵来进行联系,经过了几个月的联系及修改,终于完成了制定,然后叔孙通请来了高祖刘邦观看,刘邦看完后甚是欣喜,立即拍板用于朝堂上。 等到长乐宫建成后,文武百官都来朝贺,因为礼仪的施行,以前的喧哗声没有了,朝臣站在两边,郑重肃穆。诸侯一一鞠躬向高祖刘邦恭贺,高祖先行表示谢意后,诸侯才敢起身。 高祖刘邦就坐宴饮的时候,因为旁边有人监察礼仪的御史,大臣们不敢擅自先吃,而是按照先尊后卑的顺序来。如果要是有醉酒的臣子,便会将他请出去殿外。高祖见这般景象很满意,他说:“七年了,我才感受到皇帝的尊贵。”过了几天后,叔孙通就被任命奉常,并赏赐了黄金,后来,叔孙通还为汉朝指定了很多有关于礼律。 汉朝礼制的施行成为了叔孙通的最大贡献,正是他的“礼”也为汉室的政治稳定起了很大的作用。叔孙通是一个圆滑而又现实的人,他懂得为自己创造机会,从秦朝的博士到项羽麾下再到汉朝的博士都在体现这一点。虽然后世对于叔孙通褒贬不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的礼仪确实成功了,并被后世所效仿和延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