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块大约4英寸长(10.6厘米)的熊骨头上有尼安德特人留下的切割痕迹,这是一幅不同的视图。(图片来源:uux.cn/T.Gńsior,Płonka等人;(CC BY-NC 4.0 DEED))
(神秘的地球uux.cn)据美国生活科学网站(Soumya Sagar):研究人员表示,一块近13万年前的熊骨头被故意用切口标记,这可能是尼安德特人制作的欧亚大陆最古老的艺术品之一。
这块大致呈圆柱形的骨头长约4英寸(10.6厘米),上面有17个不规则间隔的平行切口。一项新的研究发现,一个惯用右手的人很可能会一口气完成这件作品。
这块雕刻的骨头是欧洲喀尔巴阡山以北尼安德特人制作的最古老的象征艺术。它让科学家们得以一窥现代人类死去已久的表亲的行为、认知和文化,他们在大约40万至4万年前消失时生活在欧亚大陆。
弗罗茨瓦夫大学考古学教授Tomasz Płonka在接受《现场科学》采访时表示:“这是非常罕见的具有象征性质的尼安德特人物品之一。”。“这些切口没有实用的理由。”例如,研究发现,骨头似乎不是一种工具或仪式上重要的物品。
研究人员于1953年在波兰南部的Dziadowa Skała洞穴发现了这块骨头,最初认为它是一只熊的肋骨。他们从Eemian时期(130000年至115000年前)的一层中挖掘出了这块骨头,这是上一个冰河时代的温暖时期之一。然而,Płonka的团队发现,这块骨头是一块手臂骨头(桡骨),来自一只幼年熊的左前肢,很可能是一只棕熊(Ursus arctos)。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用3D显微镜和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了骨骼,这使他们能够制作骨骼的数字模型。基于这个模型,研究人员认为这些标记显示出有意组织的几个特征。例如,标记是重复的,这意味着切口以类似的方式重复;相似,因为尽管存在一些尺寸差异,但它们都属于相同的基本形状;有限,因为标记仅限于特定区域,尽管还有更多的空间;并且有组织,因为切割标记是以系统的方式放置的,即使它们的间距略有变化。
研究人员在4月17日发表在《考古科学杂志》上的这项研究中写道,这些一致性表明,这位史前艺术家不仅仅是涂鸦,可能具有高级认知能力。
为了弄清楚切口是如何形成的,研究小组使用七种切口技术,包括来回运动和剧烈的锯切运动,用复制的燧石刀片和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刀具在新鲜的牛骨上做了实验标记。
研究小组发现,这些痕迹与屠宰、使用工具或践踏动物不一致。此外,它们似乎是故意制作的,很可能是一把燧石刀。根据这项研究,将切口与实验切口进行比较表明,几乎所有的切口都是通过快速、重复的刀向手术操作者移动而形成的。

特写镜头显示了这只有13万年历史的熊骨头上的痕迹。(图片来源:uux.cn/T.Płonka,M.Diakowski,T.Gńsior;N.Lenkow的计算机处理;(CC by-NC 4.0 DEED))
Plonka解释道:“大多数切口都有一个非常典型的逗号状末端,向右弯曲。当我们的实验者是一个右撇子,将燧石仪器移向自己时,切口向右弯曲。”。“因此,我们知道做这些切口的尼安德特人是一个右撇子。”
普隆卡表示,制造商可能试图传递一些数字信息。
英国达勒姆大学专门研究欧洲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考古学教授保罗·佩蒂特(Paul Pettitt)称赞这项研究证实了一种长期存在的怀疑,即这块熊骨头上的切口是由一个惯用右手的尼安德特人小心切出的,而不是食肉动物在咬它时意外留下的。
尼安德特人有一个特殊的习惯,就是在骨头上做类似的平行标记,研究人员现在认为这是某种象征文化。最有趣的例子之一是一个尼安德特人女性的头骨,上面有35个大部分平行的雕刻。
佩蒂特没有参与这项研究,他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告诉《生活科学》:“尼安德特人身上真的出现了这样一系列平行的切口,而不是以前,这表明它们是一种有意义和功能的文化实践,而不是现代涂鸦等无意识个人习惯的产物。”。
他补充道:“试图确定这种‘象征性’标记记录的具体信息是非常困难的,也是有争议的。”。即便如此,“Dziadowa Skala洞穴切割的骨头至少向我们表明,尼安德特人正在利用视觉文化对信息进行编码,这是一种真正的人类能力,”Pettitt说。
陕西蓝田发现考古鼻祖北宋吕大临家族墓
北宋金石学家吕大临与兄吕大忠、、吕大钧,并称“蓝田四贤”。13日,陕西省研究院研究员张蕴在中国社科院“2009年中国考古新发现”考古学论坛上详细汇报了陕西蓝田县“中国考古学鼻祖”吕大临家族墓地的发掘情况。 吕大临是中国最早的金石学家(青铜器专家),他的大部分著作已散佚,只留下《易章句》和《考古图》。《考古图》将青铜器和青铜器铭文做为一门学问系统地进行研究,并对文字加以考证,奠定了现代考古学、古文字学的基础。 2006年3月至2009年12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对陕西蓝田县五里头北宋吕式家族墓地进行调查、测绘、勘探及发掘,共清理墓葬29座(成人墓葬20座、婴幼儿墓葬9座),出土遗物700余件,砖、石墓志铭24合,另勘探出家庙遗址一座。 北宋吕式家族墓葬排列脉络清晰,中轴线上自南向北纵向为长子长孙系列,横向按辈份分排布置。墓地使用时间为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至徽宗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共计埋葬五代吕氏族人。 随葬器物种类有瓷、陶、石、铁、铜、锡、银、金、漆及珠贝类。其中,瓷器品相好,以耀窑为主,兼有景德镇湖田窑、定窑、建窑产品。石器以当地骊山石打造,做工精细。有茶具、香具等。 北宋时稀有珍贵的白茶,即赞之“如玉之在璞”的冲泡味道无异伦比的茶叶,在蓝田吕氏墓葬中发现。另外,还发现不少闺阁化妆用品,如白粉、等,经成份分析,都是矿物质。 出土的众多墓志铭文不仅确定了大部分墓葬主任的名讳身份,还为研究北宋官制、科考制度提供了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吕大临的墓葬早年被盗,墓志遗失,但墓葬位置也可基本确定,对研究中国考古学史亦具有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旧石器时代晚期:母系氏族公社的历史进展
公社是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结成的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它是在血缘家族进一步发展、逐步形族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世界各民族普遍经历的阶段。母系氏族公社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达到繁盛,并开始逐步为父系氏族公社所取代。 历史时期 早期 在大约距今 20-30 万年前至距今 1 万年前左右,中国历史便由旧石器时代早期的直立人阶段顺序进入旧石器中、晚期的智人(亦称古人、尼人)、新人阶段,血缘家族公社组织也渐变为母系氏族公社组织。 血缘家族公社组织向母系氏族公社组织的演变,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标志着原始社会史由此进入一个极为重要的崭新阶段。母系氏族组织从血缘家族组织中的裂变或分化,即母系氏族组织的萌芽或初现,学者或认为是在距今约 20-30 万年前至 5 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而从距今 5万年前至距今 1 万年前左右,母系氏族公社组织获得了初步的发展,学文化也从旧石器中期进入晚期阶段,对从旧石器中期至晚期诞生并有所发展的母系氏族组织,学者或称作早期母系氏族公社。 早期母系氏族组织的形态或形式大致有两种:一是两个相邻而居的血缘家族,受自然选择原则的支配,通过相互间的族外群婚,构成了原始的母系氏族组织雏型;二是从一个血缘家族中分裂出两个小集团,即两个半边或称两分组织,通过两个集团间实行集团外的群婚,从而构成具有真正意义的母系氏族形态。以上两种组织形态,是当时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基本单位,他们所共有的明显标志是:有共同的女系(母系)祖先,子女从母居,世系按女系计算,财产按母系继承,共同劳动和分配享受劳动产品,女子在生产和经济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组织形态亦基本能保持其稳定性。 据考古资料,中国境内实行过早期母系氏族制度或流行这种社团习俗的古人类或古文化遗址,迄今所知已为数不少,粗略统计已达数十处,如广东马坝人、湖北长阳人、山西丁村人、广西柳江人、北京山顶洞人等等。 发展繁荣期 母系氏族公社从距今 1 万年左右的中石器、新石器早期始至距今 5000-6000 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止,母系氏族公社组织进入了大发展的繁荣期,到了距今 5000年至 4000 年期间,随着新的氏族形态父系氏族公社组织的诞生,母系氏族公社组织便逐渐走向衰落和解体。 发展繁荣期的母系氏族公社组织形态,除保持早期的有共同女系祖先、母居制,世系为母系、财产按女系继承,共同劳动、分配、女子在生产经济上拥有绝对的主导地位等等基本特征外,并发展出在婚姻制度上的对偶婚,在丧葬上的族墓地等新特色和新内容。 衰落期 衰落期的母系氏族组织,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新的组织形态出现所带来的冲击,其组织形态的部分特征除了转移、溶合到新的形态中外,绝大部分特征均已,为新的父系组织形态所削弱并取代。 考古发掘和研究的成果表明,发展繁荣期至衰落期的母系氏族组织规模,已不是早期的、简单的两邻或两分组织,它们在两邻、两分组织的基础上,通过自然选择原则,已进一步分化发展出若干的母系家族大、小集团,又逐渐发展成规模更大的氏族集团。就中国的情况而言,其规模可谓是盛况空前,呈现出在全国范围内到处和星罗棋布的流行发达态势,并以此构成了规模宏大的母系氏族社会。 迄今为止,经考古发掘揭露和研究证实的属此阶段的中国古文化遗址,其总数已逾千处,因篇幅关系,在此无法一一列举,其中重要者主要有: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宁夏、西藏、新疆和广东等地发现的细石器文化,以河北磁山、河南裴李岗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以陕西半坡、河南庙底沟等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中期仰韶文化,以及其它地区同一时期的原始文化等等,也都是属于流行此期母系氏族组织习俗的主要文化遗址。尤其是辽宁凌源牛河梁"女神"庙、"女神"像的出土更突出地说明了母系氏族制的问题。 关于母系氏族组织的存在和流行,在中国古文献中有不少传说。《庄子?盗跖》:"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类似的记述,亦见于《绎史》、《白虎通》、《春秋》、《春秋公羊传》、《路史》注、《汉书人表考》、《帝王世纪》、《》、《三代世表》诸书中,这些传说,为研究认定中国古代母系氏族公社组织的存在提供了重要的旁证。 从社会发展史的总体情况看,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母系氏族制逐渐被父系氏族制所取代。但从个别现象观察,这种制度并未完全消亡。据史籍记载,从殷周时期直到近现代,在中国的少数民族中,仍可见到母系制习俗流行的残余。 母系氏族公社的发展,导致了母系氏族社会的出现和发达繁荣,而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则是其发达繁荣的催化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适应原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发展的时代需求,男子逐渐在各经济生产部门显示出其重要作用并占据主导地位。这样便使原来的母系制与生产力发展产生不相适应的矛盾,故当务之急,改善原始社会传统的组织结构和社会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便成为一种的历史发展潮流。历史潮流,浩浩荡荡,其结果便是旧有的母系氏族制度迅速解体,走向衰亡,而新兴的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父系氏族公社制度崭露头角,逐渐走入发展的坦途。 随机文章秦始皇死后是谁即位?佛罗里达州温特帕克天坑,游泳池一夜间变天坑苏联最具野心航天计划,研制可重复使用太空船对付美国空天母舰真的会有吗,十万吨的空天航母想要上天(痴人说梦)三星堆挖掘诡异事件,为什么停止挖掘三星堆/三星堆可能是外星人遗址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