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理 > 世界地理

研究人员发现:科莫多龙有铁涂层的牙齿,可以撕裂猎物

时间:2024-07-2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科莫多龙牙齿的锯齿状边缘有铁。图片来源:uux.cn/Aaron LeBlanc 博士


(神秘的地球uux.cn)据伦敦国王学院:科学家发现科莫多龙牙齿的锯齿状边缘有铁。由伦敦国王学院的研究人员领导,这项研究为科莫多龙如何保持牙齿锋利提供了新的见解,并可能为霸王龙等恐龙如何杀死和吃掉猎物提供线索。


科莫多龙原产于印度尼西亚,是现存最大的巨蜥,平均体重约80公斤。科莫多是致命的食肉动物,有着锋利弯曲的牙齿,类似于许多食肉恐龙。它们几乎吃任何种类的肉,从较小的爬行动物和鸟类到鹿、马或水牛,通过拉扯猎物来撕裂肉。


研究人员发现,许多爬行动物的牙齿中都有一些铁,但科莫多巨蜥将铁集中在牙齿的切割边缘和尖端,将它们染成橙色。相比之下,鳄鱼和其他巨蜥的铁含量很低,以至于铁通常是看不见的。


为了了解科莫多龙牙齿的化学和结构组成,科学家们在博物馆里搜寻科莫多龙的头骨和牙齿,并研究了生活在伦敦动物园ZSL保护动物园的15岁科莫多龙Ganas的牙齿。


通过先进的成像和化学分析,研究小组能够观察到科莫多龙牙釉质中的铁集中在牙齿锯齿和尖端的一层薄薄的涂层中。这种保护层使它们牙齿的锯齿状边缘保持锋利,随时可以使用。


这项发表在《自然生态学与进化》上的研究为研究恐龙等灭绝物种的生活和饮食方式带来了新的问题和途径。这篇论文的标题是“铁涂层科莫多巨蜥的牙齿和食肉爬行动物的复杂牙釉质。”


伦敦国王学院牙科生物科学讲师、该研究的主要作者Aaron LeBlanc博士说:“科莫多龙有弯曲的锯齿状牙齿,可以像食肉恐龙一样撕裂猎物。我们想利用这种相似性来了解更多关于食肉恐龙可能是如何进食的,以及它们是否像科莫多龙一样在牙齿中使用铁。”。


“不幸的是,使用我们目前拥有的技术,我们无法看到恐龙牙齿化石是否含有高水平的铁。我们认为,在化石化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变化掩盖了最初存在的铁含量。


“不过,我们确实发现,体型较大的食肉恐龙,如霸王龙,确实改变了牙齿切割边缘的牙釉质结构。因此,虽然科莫多龙改变了牙齿的化学成分,但一些恐龙改变了牙釉质的结构,以保持锋利的切割边缘。”。


“通过对科莫多恐龙牙齿的进一步分析,我们可能能够在铁涂层中找到其他在石化过程中没有改变的标记。有了这样的标记,我们就能确定恐龙是否也有铁涂层牙齿,并对这些凶猛的捕食者有更深入的了解。”


ZSL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馆长、该研究的合著者Benjamin Tapley博士说:“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蜥蜴,科莫多龙无疑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动物。在伦敦动物园与它们合作了12年后,我仍然对它们着迷,这些发现进一步强调了它们是多么不可思议。


“科莫多龙正濒临灭绝,因此,除了加强我们对标志性恐龙可能如何生活的理解外,这一发现还有助于我们在保护它们的同时,对这些神奇的爬行动物有更深入的了解。”

湖广填四川的正负影响是什么 对四川的生态环境有什么破坏

正面影响 三百多年前的“湖广填四川”给四川带来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为四川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甚至四川无与伦比的感染力和同化力也正是来源于厚重的移民文化,这些外省移民还成为多数四川人的先祖。 负面影响 然而,“湖广填四川”对四川的生态环境有着直接的破坏“痕迹”。 资源破坏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蓝勇长年研究西南地区生态环境状况,曾对当时情况作出推测:“清初广大的成都平原和浅丘地区曾是农耕垦殖地区,但灌丛林、茂草和次生林的覆盖率已经恢复到50%左右,盆地内其他长期的垦殖地区此时也多为灌丛、茂林覆盖。八年,川耕地不足1.2万公顷。”陈世松也介绍,从战后到移民高潮来临前的这一时期,森林植被有了短暂的恢复。“城市鞠为茂草,村尽变丛林”,就连曾经繁荣一时的成都府也变成了“城中杂树蓊郁成林”。清初川北巴山地区主要分布的是以楠木、松柏为主的针阔混交林。 而移民入川后,四川的农业垦殖从最初平原荒芜地的复垦,逐步向丘陵中部、山地推进,垦殖范围进而到达丘陵顶部、半山上部,当时山田盛行,梯田出现,水土流失严重。总耕地面积上百万公顷,而森林植被则破坏严重。 物种消失 专家一致认为,元年时期,移民开发把耕地范围扩张到了山地、丘陵,这是农田垦殖突破传统范围的标志,但同时也是生态环境逐渐萎靡的开始。在森林物种资源方面,一些动物群落不断减少,生物数量乃至物种不断消失。川北出没寻常的华南虎消失就是很好的例证。清初关于虎患的记载有:“直至清初,华南虎在四川分布广泛,说明那时垦殖率还比较低,森林相对茂密。”“西乡县山深林密,经常有老虎出没,清溪、桑园铺等地均有虎食人。”乾隆以来,蜀道沿线各府线仍有虎患,但较清初已经锐减。因此随着移民的涌入,物种消失的进程显著加快。 旱灾频繁 研究发现,大移民以来,地质地貌灾害、旱涝灾害等在四川地区发生得更为频繁。16世纪至17世纪是整个明清时期发生干旱灾害最为频繁的时期,尤其是17世纪盆地东部地区。陈世松等相关专家整合相关的史料时发现,大移民时期是盆地的大旱年份,平均每3年左右就要出现一次。这与《四川历史旱灾表》统计的结论保持了一致:16世纪平均3.3年一次,17世纪平均3年一次,18世纪平均3.7年一次,19世纪平均1.2年一次。 随机文章兴义万峰林天坑深达600米,人类在坑底定居了600多年外道魔像最后去哪了,斑从带土体内通灵后不知行踪(或变回神树)美国RGM-84反舰导弹,生产7000多枚服役20多个国家中国风水师断日本龙脉,日本军刀楼意图不轨/中国转移煞气到日本揭秘神话中四海龙王的来历,是远古洪荒时代祖龙后羿(瘦死的骆驼)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湖广填四川的正负影响是什么是怎么回事?对四川的生态环境有什么破坏

正面影响 三百多年前的“湖广填四川”给四川带来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为四川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甚至四川无与伦比的感染力和同化力也正是来源于厚重的移民文化,这些外省移民还成为多数四川人的先祖。 负面影响 然而,“湖广填四川”对四川的生态环境有着直接的破坏“痕迹”。 资源破坏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蓝勇长年研究西南地区生态环境状况,曾对当时情况作出推测:“清初广大的成都平原和浅丘地区曾是农耕垦殖地区,但灌丛林、茂草和次生林的覆盖率已经恢复到50%左右,盆地内其他长期的垦殖地区此时也多为灌丛、茂林覆盖。八年,川耕地不足1.2万公顷。”陈世松也介绍,从战后到移民高潮来临前的这一时期,森林植被有了短暂的恢复。“城市鞠为茂草,村尽变丛林”,就连曾经繁荣一时的成都府也变成了“城中杂树蓊郁成林”。清初川北巴山地区主要分布的是以楠木、松柏为主的针阔混交林。 而移民入川后,四川的农业垦殖从最初平原荒芜地的复垦,逐步向丘陵中部、山地推进,垦殖范围进而到达丘陵顶部、半山上部,当时山田盛行,梯田出现,水土流失严重。总耕地面积上百万公顷,而森林植被则破坏严重。 物种消失 专家一致认为,元年时期,移民开发把耕地范围扩张到了山地、丘陵,这是农田垦殖突破传统范围的标志,但同时也是生态环境逐渐萎靡的开始。在森林物种资源方面,一些动物群落不断减少,生物数量乃至物种不断消失。川北出没寻常的华南虎消失就是很好的例证。清初关于虎患的记载有:“直至清初,华南虎在四川分布广泛,说明那时垦殖率还比较低,森林相对茂密。”“西乡县山深林密,经常有老虎出没,清溪、桑园铺等地均有虎食人。”乾隆以来,蜀道沿线各府线仍有虎患,但较清初已经锐减。因此随着移民的涌入,物种消失的进程显著加快。 旱灾频繁 研究发现,大移民以来,地质地貌灾害、旱涝灾害等在四川地区发生得更为频繁。16世纪至17世纪是整个明清时期发生干旱灾害最为频繁的时期,尤其是17世纪盆地东部地区。陈世松等相关专家整合相关的史料时发现,大移民时期是盆地的大旱年份,平均每3年左右就要出现一次。这与《四川历史旱灾表》统计的结论保持了一致:16世纪平均3.3年一次,17世纪平均3年一次,18世纪平均3.7年一次,19世纪平均1.2年一次。 随机文章请问秦始皇到底有什么政绩呢?令人欲罢不能的禁果效应,好奇心和逆反心理推动社会发展法国起死回生的圣泉是真的吗,就连癌症都可以治愈(产生了67次奇迹)揭秘天庭神仙秘闻,神仙为什么要下凡历劫(遇到瓶颈入红尘炼心)黄皮子真有这么邪门么,能够附身人体做善事/也能够附身人体报仇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