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解析:古时候帝王为什么一生只能结一次婚?

时间:2025-03-1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俗话说,有“七十二妃”,意思是老婆多多。

但是,虽然皇帝有这么多女人,一般一生也只能结一次婚,此即所谓“大婚”。

不过,也有例外,如果皇帝离婚了,把已经成为皇后的老婆给废黜了,或是死了老婆,有可能再结一次婚。

如清皇帝,因为原配博尔济吉特氏“与朕志意不和”,降之为静妃后,他又与另一个女人结了婚,这后一女人便是。

皇帝身边的嫔妃再多,也是享受不到结婚排场的。

,虽然他敢把原配给废黜了,但对宠爱无比的董鄂妃,也只能悄悄地“迎接”进宫,而不是“迎娶”,连册封都不敢逾制,册封时“不设卤簿,不奏乐,王、贝勒、贝子、公等,不次朝贺礼”。

所以,做皇帝的女人,除了皇后外,其它都是二奶、三奶的份。

网络配图 据《开元礼》的规定,皇帝“纳后”分为:祭告天地、临轩命使、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告庙、册后、命使奉迎、同牢与合卺等仪式。

古人认为自然界存在的“神灵”主宰着人世间的一切,所以祭祀神灵便成为国家的头等大事。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

以“天子”自居的皇帝在举行婚礼前,亦必先祭告天地,其仪式主要为祭告圜丘(天神)与方泽(地神)。

临轩命使,是皇帝在皇宫主殿册命执行婚礼使臣的仪式。

在皇帝的婚礼中,使臣充当着重要的角色。

唐代由正使、副使等使臣代表帝王与女家交往。

仪式开始后,先任命太尉(唐代“三公”之一,辅佐皇帝治理国家,没有实际职掌)为正使,宗正卿(掌管皇族事务的官员)为副使。

再由侍中(为门下省长官,职掌宣读皇帝之命和礼仪之事)宣制(即皇帝之命):“纳某官某氏女为皇后,命公等持节行纳采等礼。

”随后,授正使、副使节和制书。

太尉、宗正卿等官员领命后,即乘辂车、率仪仗、鼓吹队(但不吹奏),来往于皇宫与未来的之家,为皇帝操办婚礼。

纳采仪是在后氏主人的家庙或正堂内举行。

纳采前一天,守宫(亦作守宫令,职掌铺设帐幕、毡褥、茶几之事)要先于后氏家大门外右侧设置一处供使者临时歇息的帷帐。

纳采当天,太尉、宗正卿一行在帷帐内停息,由后氏家傧相(古代为主人接引宾客者)出门迎接。

使者进入后氏家,向主人(后氏之父)宣读皇帝制书。

制书意为皇帝委派使臣向后氏主人请婚。

主人接受制书后,还要向使臣回复答表,感谢皇帝的恩宠,表示同意婚事。

问名、纳吉、纳征、告期四仪,亦是正使、副使等使臣前往后氏家,通过制书询问后氏之名、年龄,通告吉兆,授予礼物,通报成婚日期。

后氏主人的答表则按制书内容或作答复。

在皇帝赠予后氏主人的礼物中必定有大雁,以取雁飞南北、和于阴阳之意,喻指男女成婚。

告庙仪,系将皇帝纳后之事及成婚日期祭告宗庙、祖先。

网络配图 册后,即册封皇后的仪式。

册后仪亦由太尉、宗正卿等使臣在后氏家中举行。

因是册封皇后,故仪式更为隆重。

在举行册后仪时,仍要再次临轩命使。

册后前一日,不仅要在后氏家大门外为使臣搭建临时停息之所,尚舍局(官署名,职掌宫廷陈设、沐浴、灯烛、洒扫等事)还要在后氏的闺阁外为尚宫(尚舍局长官,属宫中女官)搭建帷帐。

册封皇后这天,正使、副使等使臣先入后氏家大门外的停息之所,尚宫等女官则入内,进入闺阁外的帷帐之中。

待通报主人,主人着朝服迎出大门外,向北行拜礼后,正、副使臣手捧赐封的典册、备物等进入大门内。

仪式开始后,尚宫等女官先进入闺阁,侍奉后氏佩戴宫中事先送来的首饰,更换袆衣(皇后专用的礼服,上绣五色雉鸡图案)。

在女官的引导下后氏出阁,站立于庭院之中,面朝北跪拜。

正使向后氏宣读册文。

册文内容为皇帝命使臣册封某女为皇后,册文中有“导师道于六宫,作范仪于四海”之语,系要求皇后负责管理宫内的事务,成为天下的表率。

宣读册文后,使臣授予典册及宝绶(皇后的玺印和系于印纽上的丝带,作为表示皇后身份的信物)。

至此,后氏便正式成为皇后。

随后,她便以皇后的身份入座,接受在场官员们的拜礼。

行拜礼后,尚仪(掌管宫廷礼仪起居的官员)向皇后跪奏:“礼毕。

”皇后遂离开座位,由尚宫引回宫(即闺阁)。

使臣则乘辂车回朝廷汇报。

命使奉迎,即使臣迎接皇后入宫的仪式。

宫廷内,于当天黄昏后戒备。

皇帝身着冠冕坐于殿上,五品以上官员站在东、西朝堂前,宫女、侍卫则按上朝的仪式站立。

奉迎使臣身着朝服,手持节,乘辂车,率领仪仗到达皇后家大门外,侍卫及出行仪仗在此列队迎候。

仪式开始后,主妇(皇后之母)先走出房外,站立于西侧,面向南;奉迎皇后的文武官员则站立于大门外,文官在东,武官在西。

皇后由尚宫引路,傅姆(为古代专门照顾、看护皇族、贵族子女的中年或老年妇女)引导出宫,登上堂屋。

宫女等侍卫则如同宫廷上朝仪式,侍奉在皇后身边。

使臣进入院内,向主人宣读皇帝的制书,并宣布:“令月吉日某等承制,率职奉迎。

”皇后遂登上重翟车(古代专为皇后乘坐的一种轿车),由女官、侍从引导,驶出大门外。

使臣及百官各自乘车或骑马,与仪仗、卫队簇拥着重翟车,浩浩荡荡驶入皇宫。

网络配图 此时宫内早已陈设停当:在皇帝大殿门外东侧,搭建一座皇后的临时“寝宫”,面朝南;大殿内西南角搭建一座皇帝的帷帐,面向东,地上铺有两层席,陈设屏障。

仪式所需的各种礼器、仪仗均已摆放、布置在特定的位置上。

待皇后乘车进入宫中,钟鼓齐鸣,以告知宫内外。

皇后被请下车后,先入“寝宫”整理衣饰。

再由女官引导到大殿门外,向西站立。

官员奏请皇帝入座,女官随后引导皇后进入大殿。

随后,再由皇帝在前引导,与皇后一起进入帷帐内。

殿中省(唐代掌管皇帝衣物、用品及日常生活事物的机构)官员迅速在帷帐内摆设宴席。

皇帝拱手让皇后入席,两人一同坐下。

帝、后在进食中,也有“同牢”、“合卺”仪。

待宴饮完毕,尚宫先引导皇帝入东房,脱去冠冕,换上常服;再引导皇后入帷帐,更换服装;最后,尚宫又引导皇帝进入帷帐。

至此,婚礼结束。

后代皇帝的婚礼仍基本沿袭唐代的仪式和程序,只是在使臣人选、行礼的方式上有变化。

清代皇帝的婚礼因皇后采用选秀的方式确定,其仪式中就无“问名”、“纳吉”之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前秦帝王苻坚竟是双性恋 同时霸占姐弟俩

公元370年,前秦一举摧毁了慕容家族的前燕帝国,前燕的疆土和财富尽数落入的掌握之中。庞大的战利品中,有一对皇族姐弟:十四岁的和十二岁的。慕容家族是鲜卑人,皮肤非常白皙,被敌人称为“白奴”。鲜卑女人在当时是非常抢手的美人,贵族家里多半都有鲜卑族的姬妾,鲜卑族的男子相貌自也不差。金庸在《》里把写成一个非常俊美的男子,这是有历史依据的。 苻坚作战 清河公主和慕容冲姐弟长得非常秀美,苻坚却相当丑陋,上身长下身短,还有一个硕大的脑袋,但他很会欣赏美丽,这一男一女,他照单全收,都弄到自己的床上。由此看来,苻坚是个典型的双性恋。放到现在,应该治他个“强奸幼童,淫邪无耻”之罪,但作为前秦,霸占两个孩子算得了什么呢?他从俘虏里吸收自己的性伴侣,也不是头一次了。比方他对前燕的将军非常照顾,大加重用,但这一点也不妨碍他把慕容垂的夫人叫到后宫“宠幸”,慕容垂对此不敢有丝毫怨言,没有在家门口挂匾庆祝,只能说明慕容垂比较谦虚。 苻坚对这对小姐弟非常宠爱,当时长安城中有歌谣“一雌复一雄,双飞入紫宫”。但是这一雌一雄是否愿意充当苻坚的性童呢? 慕容冲小字叫凤凰,想来这个小名也和他的秀丽有关。但无论慕容冲如何俊美,他都并非同性恋者,史书上没有记载过他主动追求任何男人。慕容冲出身皇族,养尊处优,如今一下子变成了苻坚的孪童,不得已和苻坚发生性关系,其愤懑之情可想而知。更让人屈辱的是,他要和姐姐同时被一个男人占有。从其后的事态判断,对这个丑陋的男子,慕容冲没有任何情爱,有的只是仇恨。 报复的机会终于到来,十三年之后,苻坚兵败淝水,各族人借此机会纷纷反叛前秦帝国。慕容冲此时二十五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他身为前燕皇族,很容易地纠集了一支强大军队,围攻苻坚。慕容冲的军队包围了长安城,如今这个白皙秀丽的青年要为那段屈辱的生涯算个总账。苻坚在城上大骂慕容冲:“你们这些奴才只配放牛牧羊,怎么敢来送死?”慕容冲回答说:“我受够了做奴才的痛苦,如今再也不愿做了。我要取代你。”苻坚派人送给他一袭锦袍,也许是他们以前共同用过的,希望慕容冲能记住那段“恋情”。慕容冲的回答是:“你投降,我可以不杀你。”这些对答是对那段经历的总结。苻坚依旧自以为是地认为发生在他们之间的是一场恋情,而慕容冲记得的只有痛苦。 苻坚走投无路,最后弃城逃亡。慕容冲攻入长安城后,命手下大肆杀掠,血洗长安。慕容冲郁积了十几年的仇恨之火终于有机会爆发,但是他的光辉岁月只维持了很短的一个时期。他在阿旁登上帝位,不久后就死于军事政变。多年的屈辱,瞬间的爆发,然后是永久的毁灭—慕容冲就是这样一个悲剧性人物。 慕容冲被卷入了他本不愿的同性爱之中,但像他这样的娈童在当时绝非少数。是个男风炽盛的时代。 考察晋朝的同性恋问题时,我们应该了解一下关于同性恋的基本理论。 关于同性恋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有各种不同的说法,美国近年来的一个数据是百分之十左右的男性是同性恋或者双性恋。一般所说的数字没那么高,比较接近中值的是百分之四,女性稍低一些。但这个数字也很可观了,这意味着差不多每二十个男的里面就有一个同性恋。 同性恋是怎么产生的呢?有人说是先天的,有人说是后天的。先天理论提出了好多证据,最有说服力的一个是,有人发现同性恋者脑子里有个地方跟大家不大一样。人脑子里一个叫下丘脑的部位主导性机能,下丘脑前部有四个神经核,其中有一个叫INAH-3,和人的性取向很有关系。一般来说,男人的INAH-3要比女的大上一两倍,但是同性恋男人的INAH-3比一般男人的小,尺寸和普通女人差不多。而女同性恋的INAH-3则偏大,尺寸和正常男人差不多。研究者认为这说明是不是同性恋,自己做不得主,要由脑子里INAH-3的尺寸当家。但是也有人反对,说尺寸的确是变了,但到底是因为变了所以同性恋呢,还是因为同性恋所以变了呢?在科学里,要证明两个事件是因果关系比证明它们有关难多了,所以这一说法没有定论。 苻坚的画像 还曾经有人认为同性恋是因为激素分泌紊乱,补充激素就正常了,可是试验结果证明这种想法完全是。他们往男同性恋者身上注射睾丸激素,但并没有把这些人变成异性恋者,只是使他们性欲更加旺盛而已。所以,即便五石散里有大量雄性激素,也不会使当时的同性恋者数目减少,只会使他们更加活跃。 后天说多主张同性恋跟人的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后天性格等有关。就是说一个人成为同性恋,是与其后天境遇有关的,而不是先天注定的。这个说法有很多流派,但所有的流派都确信:一个人之所以是同性恋,并不是因为脑子里有个东西跟别人尺寸不一样。 同性恋者有许多种类型,其中有偶然同性恋,就是有过同性恋经历,但却没有成为其性生活的永久成分,这种人的比例相当高。还有境遇同性恋,比如在某些特定环境里,因为没有异性,所以才用同性恋来填补,或者在一个推崇同性恋的社会里,也有人为追逐时尚来搞一搞,就像有人故意把牙敲掉镶个金疙瘩,并不是贪图咬东西方便,而是为了在人前粲然一笑。 再有就是人格化同性恋。对这种人来说,同性恋已经成为其牢不可破的生活方式,如果社会不能接纳,他们就会成为秘密的同性恋者。这些人,是同性恋社会的骨干分子。 古代西方,和当时的中国一样,大规模流行同性恋。在古希腊时代的斯巴达,同性恋被认为是很高雅的事情,比庸俗的异性恋更受尊敬。但是基督教进入西方社会以后,同性恋成为一种严重的罪行。《圣经》上恶狠狠地宣称:“男人若与男人苟合,像与女人一样,他们二人行了可憎的事,总要把他们治死。” 在中国,并没认为这种事情有多么严重。春秋以来,同性恋的记载就不绝于书,晋朝更是同性恋普遍发生的时代。尤其在当时的上流社会,大规模流行同性恋,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当时审美观为什么会出现强烈的女性化。那些腮若桃红、肤如凝脂的帅哥很可能就是男风盛行的产物。把卫活活“看杀”的“粉丝”群里,不知道有多少以他为性偶像的男人呢? 按照《宋书》的说法,晋朝时期,男色大盛,漂亮男子比美女更受男人欢迎。士大夫无不追逐这个风尚,男色风靡天下,因此不少女人闹离婚,或者在家里守活寡。即便西方在同性恋最鼎盛的时期,也很难弄成这么大规模。到了时代,还有一个官员骄傲地宣称自己德行比一般人高尚,证据是自己从没有跟男人上过床。通过这些记载,我们不难推断,当时同性恋者是何等众多。 这些士大夫中,同性恋者的比例应该大大超过百分之四这个正常数字,你要说这些人脑子里的INAH-3比正常人都大了一号,我想总有些勉强,对此的唯一解释就是这些人大多是境遇性双性恋。他们在追逐男色的同时并不排斥女色。网络配图 有不少同性恋者本身需要一个被唤起的过程,他们可能有这种潜在的性取向而不自知,而其同性恋取向一旦被刺激出来,就有可能成为持久的境遇性或人格化的同性恋者。 现代学者对同性恋问题做了相当多的研究,得出一些让人吃惊的结论,这些结论也许有助于我们理解《宋书》的说法。大名鼎鼎的金赛博士在他的《男性性行为》和《女性性行为》中介绍了所做的一些试验。金赛向受访者出示了一个性取向谱—从绝对同性恋到绝对异性恋连续变化。他要求受访者按照这个性取向谱作自我评估。当然,这些家伙的自我评估未必可靠,金赛还要结合实际性行为给他们定性。很明显,金赛是太热心挖掘他们的同性恋倾向了,以致得出的结果有点匪夷所思。他认为,只有很少的人(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是绝对的同性恋或异性恋,剩下的大部分人都在这两者间摇摆。后来的研究者发现,金赛说的确实有点离谱,但是他那关于连续性谱的概念却被广泛接受,确实有很多人摇摆于同性恋与异性恋之间。 社会潮流和外界引导都会使同性恋人群扩大,晋朝同性恋的流行,似乎可以由此来加以解释,而不必追寻他们脑子里的INAH-3。 比如的《野获编》里记载过这么一个新同性恋者诞生的故事:当时有个叫周用斋的士人,年轻的时候相当纯厚,“幼无二色”,从不。此人文章写得甚好,当时也算是才子。这个才子曾到湖州一个别号龙山的人家里教书,教了一阵子,忽然不想干了,编了些理由,非要回家。主人知道他说的理由都站不住脚,真正的原因是他一人独处,甚是寂寞,熬不住。但主人又不敢勉强留他,就暗示说找个娈童可不赖,能解决大问题。周用斋听了以后,,做状,说同性恋是禽兽所为。主人被他的高大形象所震撼,一时。但这个龙山很狡猾,他晚上安排一个孪童摸到了周用斋的卧室里,“乘醉纳其茎”,周用斋迷迷糊糊地惊醒,觉得这确实不错,能解决大问题,不像自己想的那样糟糕,就顺坡下驴。同性恋的世界一下子向他洞开,他脑子里有信息爆炸之感,一时无所适从,在床上就地高呼“龙山是圣人!龙山是圣人!龙山是……”达十几声之多。后来他一发不可收拾,全身心地投入到同性恋事业中去,表现出极大的博爱精神,不论小帅哥,还是老糟头,“必求通体”。 这说明同性恋的情况确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可以肯定的是,晋朝的同性恋者中,大多数都是双性恋者,比如苻坚。苻坚究竟是境遇性还是人格化的双性恋者,已经很难查考,但是像苻坚这样身为帝王的双性恋者,在全球史上确实。比如,罗马的恺撒就是一个男女通吃的性活动爱好者,一生勤于猎艳、勇于播种。有人这么评价这位罗马人的领袖:“恺撒是一切男人的女人和一切女人的男人。”而西方的另一个著名征服者,在拥有无数妻妾的同时,也有自己挚爱的男情人。 在那些没有被汉化的异族王朝里,帝王们也搞同性恋,可见这确实跟文明程度关系不是很大。晋朝时期的异族帝国里有一个很出名的暴君,史书上津津有味地罗列了他干的诸多恶行。他倒不是那种挖空心思做坏事的狗皇帝,只不过是一个野蛮到了不知道世界上还有慈悲怜悯的人。羯族人在西晋的废墟上建立了后赵王朝,石虎是后赵的第二个皇帝,他有一个男性爱人,叫郑樱桃。后来的李颀还写了一首《郑樱桃歌》,里面说道:“石季龙,僭天禄,擅雄豪,美人名樱桃。樱桃美颜香且泽,娥娥侍寝专宫掖。后庭卷衣三万人,翠眉清镜不得亲。”这里李颀把郑樱桃错当成女的了。这个樱桃不光是石虎的性伴侣,还积极涉足石虎的家庭生活。石虎本来有个的太太,郑樱桃挑拨离间,搞得这位太太被石虎杀死。石虎后来又娶了一位的太太,出身望族,但最后也被郑樱桃告刁状给害死了。网络配图 苻坚、石虎这些搞同性恋的帝王基本都是双性恋者,东晋的一个皇帝海西公(他后来被废掉,给了个海西公的头衔)却是个异数。据说他是一个坚定的单性恋者,对女人不感兴趣到了阳痿的程度。但是他有男相好,还不止一个。海西公自己没有生育能力,就让这些男情人和后宫里的女人睡觉,生出来的孩子算自己的。桓温废帝的时候,就以此为口实。但宫闱深密,这种说法或出于诬枉,也未可知。 同性恋之间的爱情可以持久强烈,像异性之爱那样美好。晋朝的有一首《咏怀诗》,里面深情地赞颂了同性之间的爱情: 昔日繁华子,安陵与龙阳,夭夭桃李花,灼灼有辉光, 悦怿若九春,馨折似秋霜,流盼发姿媚,言笑吐芬芳, 携手等欢爱,夙昔同衾裳,愿为双飞鸟,比翼共翱翔, 丹青著名誓,永世不相忘。 看起来这确实是美好的感情。 这种同性之间的爱情是在两情相悦的基础上发生的,但晋朝的同性恋并非都是如此,的娈童未必都愿意和自己的主人发生性关系。他们不是同性恋者,他们只是奴隶。比如说,王恺与石崇斗富的时候,也经常用娈童或者姬妾做赌注,据说赌注甚至高达娈童上百人。这时再说任何“同性爱”都是荒唐的,爱情不会产生在强迫与奴役之中,不管是在异性之间,还是在同性之间。 权力和暴力不仅玷污了男女欢爱,同样也玷污了同性爱。慕容冲的形象在那段同性恋史上占据了一个醒目的位置,他用自己的怒火宣告了一个事实:被权力污染的性爱,带给人的只有屈辱与痛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一个帝王—明孝宗

如果把也作为一个普通人看待,那么我想,樘可能是历史上最好的一个皇帝了。首先作为一个男人,他是一个用情专一的男人,他的一生只取了一个老婆,那就是他的皇后张皇后。这在中国的历史上没有另一个皇帝能做到。同时,他又是一个心地宽容,知恩图报的皇帝。网络配图 他的亲生母亲被他老爹的宠妃害死,他自己也差点被万贵妃所害,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没有追究万贵妃的家人(那时万贵妃已死),只是把他们罢官了事。再则作为一个皇帝,他实在又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好皇帝,在他在位期间,扭转了从英宗以来的颓势,国运蒸蒸日上,四野清平,使明朝的国势重新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史称“”。可以说,这是一个几乎没有任何缺点的一个皇帝,所以我说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一个皇帝。 自公元1488年至1505年,年号为弘治。在位皇帝是孝宗,名朱祐樘,宪宗的第三个儿子。他18岁即位,36岁去世,在位18年。弘治一朝,既无权臣、宦官或后宫的专权,也很少弊政。所以,弘治朝在历史上被称为政治最贤明的时期,孝宗也被史书描绘成一位贤君。晚明学者朱国桢就说:“三代以下,称贤主者,、与我明之孝宗皇帝。”认为孝宗是夏商周三代以后,与汉文帝、宋仁宗相比肩的贤主,评价很高。网络配图 《》对孝宗的评价也很高,主要有八字,即“恭俭有制、勤政爱民”。他的勤政、宽容、尊礼儒臣、体恤民生,使他赢得儒家士大夫的一致好评,被视作明代历史上最符合儒家伦理的君主典范。他接受儒家士大夫们的劝谕,并尽可能遵照他们的要求去行事,因此,也有将他比作,意思是能够听从(儒家士大夫以周公自比)的辅导。从个人修养来看,孝宗并不像他的父亲一样,一味迷恋于房中术,而是在诗、琴、画上的造诣颇深。在治国方面,孝宗任用大臣、修明制度、体恤民情,实际上创造了一个明代历史上的中兴盛世,而盛世的人文也很有可观之处。 孝宗的个人修养,首先得益于他较早地合法取得了皇太子的地位。他6岁就被父亲宪宗立为太子。9岁的时候,就出阁讲学了。皇太子出阁讲学,是接受正规教育的开始。担任教育职责的官员一般都是学养深粹之人。例如,担任朱祐樘的讲读官中,就有彭华、刘健、程敏政等人。彭华是江西安福人,依附万安,品行不是很好,但毕竟是景泰五年的状元;刘健是河南洛阳人,与明初的理学大师薛瑄的弟子阎禹锡、白良辅一起学习,据说是“得河东薛瑄之传”的;程敏政是南直隶的徽州府休宁县人,10岁被人称作神童,荐入翰林院里读书。 据说,当时辅导东宫太子读书的人中,学问最渊博的就算程敏政了。单举这三个人,就可以知道宪宗对于皇太子教育的高度关注。皇太子一旦出阁讲学,之后除了大风雨雪天气以及酷热与严寒,每天都必须举行讲读。讲读的内容是四书(即《论语》、《大学》、《中庸》和《》)以及经、史。一般的形式是上午先读,下午再讲。讲读的地点,当时是在文华后殿。除了读书之外,皇帝还必须练字,由专门的来辅导,春、夏、秋三季每天写100字,冬天每日写50字。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集天下之英才来对皇太子进行教育。所以,孝宗从9岁出阁讲学到18岁即位,整整接受了非常正规的9年教育。网络配图 中国古代有“三不朽”的说法,指立德、立功、立言。孝宗既有诗集,真能合三不朽的美誉了。只因诗中还提到“周家八百延光祚”,指800年的统治,所以使还想到另外的比附。他想,孝宗不单可以比作汉文帝、宋仁宗,还是周成王———“孝宗皇帝,本朝之周成王、汉孝文也”! 除了在诗歌方面的兴趣,孝宗对于绘画、弹琴也很喜爱。清人姜绍书就提到孝宗爱好绘画与琴道的事情。在士大夫们看来,皇帝喜欢乐曲,恐怕将来会滑入贪图享受的深渊中。因此,一些专门负责纠察朝政的言官们就纷纷上疏,劝说孝宗不要耽于声乐,而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修养身心之上。孝宗总是表面上接受,私下里却对旁边的们说:“弹琴何损于事?劳此辈言之。”意思是说,弹琴与政务又有什么冲突呢,要你们多嘴。他本人对言官的劝谏虽不以为然,却也不以为忤,这正表现了他宽容的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