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一代奸雄曹操独创了哪个成语,从此老人都不忌讳说“死”了
华夏文华传承五千年,其中有很多精华,值得一直传承下去,也有一些糟粕,需要被剔除。而中华文华中,最大的糟粕,非迷信莫属——国人不但信敬神、敬鬼神,甚至还避讳谈及死亡,尤其是老年人,最害怕谈到死之一字。可是说来也巧,汉末史上,一个枭雄,独创了一个,同样指代死亡的意思,人们不但不避讳,反而经常把它挂在嘴边。这个人是谁呢?他发明的成语又是什么呢? 说起这个人,大多数人都不会陌生,他就是汉末时代最大的赢家,曹操。曹操,字孟德,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末年,天下大乱的时候,他兴起义兵,讨伐,平定黄巾,成长为一方诸侯之后,斩眭固,降,擒,灭二袁,平定三郡乌桓,从此一统江北,成为了最大的诸侯,这是他在军事上的成就。在政治上,他以制天下,和迎奉天子以令诸侯,也广为人知。至于他的文学成就,估计更是没有人会陌生,毕竟他的《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等作品,早就出现在了教科书上。 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成语,也是出自他的一篇文学作品,只不过他作这篇作品的目的,并非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慨,而是一则军令,或者应该算是一篇激励士卒的演讲。因为他“发表这篇演讲”的时候,正好进军到了谯县,所以这篇作品叫做《军谯令》,原文如下:“吾起义兵,为天下除暴乱。旧土人民,列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使吾凄怆伤怀。其举义兵已来,将士绝无后者,求其亲戚以后之,授土田,官给耕牛,置学师以教之。为存者立庙,使祀其先人,魂而有灵,吾何哉!” 意思是说,我举义兵,是为了扫除天下的暴乱。现在故乡的人,在战乱之后都死的差不多了,走在路上,再也见不到一个熟人,这让我悲痛不已。我现在承诺,牺牲的将士,没有后人传宗接代的,让他们的亲戚过继给他们孩子,官府会给他们发田地、耕牛,并派先生教导他们成才。除此之外,官府还会为他们修建祠庙,让他们有地方祭祀自己的先人。如果这些都能够完成实现,我死后就没有什么可以遗憾的人。 读到这段话的人,有人感受到了曹操的伤怀,有人认可曹操的构想,有人则认为曹操仅是为将士们画了一张大饼,激励他们继续为自己拼杀。还有人跳出了文章主旨,回归到了文字,并从曹操的话中,总结出了一句成语,那就是“百年之后”。当时曹操创下这个词,意思是指“我去世之后”,一千八百年后,这个词的本意依旧没有发生变化。只不过有了这个词之后,人们便不再避讳说死亡,就连老年人也经常把这个词挂在嘴边。在鲁迅先生的笔下,这个词更是在人物对话里,被放在了问句中。例如,在他的《‘题未定’草·五》中就有“您百年之后,安葬何处?”一言,听起来没有半分冒犯之意。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曹操笔下,不仅有“,人生几何”的潇洒;有“,。的”的豪情;有“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王,几人称帝”的自信;还有可以广为流传,完全口语化的成语,使让人们忘记对死亡的避讳和恐惧,坦然的挂在嘴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帝王念及叔侄情分饶他一命,此人却不知好歹,最后被活活烤死
发动靖难之变,成功登上皇位,其中的助力者不得不提的便是自己的儿子朱高煦。在作战期间,此人勇猛不已,多次将自己的父亲朱棣于从危难之中解救出来。 如果说按照功劳的高低进行赏赐,那么以此为据,朱高煦应该理所当然的被立为太子。可是,朱棣还是将自己的嫡长子立为了太子。 按功劳进行赏赐不假,但是同样中国历史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功高盖主”。李渊起义之际,其子李世民作战骁勇,同样对于自己父亲的成功登基功不可没。 但是,李渊建立唐王朝之后,立自己的长子为太子,虽说这其中有中国自古遵循的嫡长子制度的原因,但是其根本在于牵制李世民的势力,相互制衡。倘若一开始便立李世民为太子,那么也就没有李渊什么事了。 同样,一开始便让自己的儿子朱高煦作太子,那么历史上或许也就没有朱棣什么事了。但是,朱高煦与李世民不同,虽说此人作战骁勇,但是实则有勇无谋。 朱棣登基初期,封朱高煦为汉王,封地云南,但是朱高煦嫌此地偏僻,不愿意去。对于青州的封赏,朱高煦又以此地贫穷,拒绝去此地,没有办法,朱棣只好让他待在了南京。 自认为军功赫赫的朱高煦在朱棣的眼皮底下不知检点,多次触碰其底线。治理国家不是儿戏,也不是随心所欲,虽说朱高煦在朱棣称帝的过程中功不可没,但朱高煦的随意为之定会扰乱朝廷。 朱棣一怒之下将朱高煦贬成庶民,最后在朱高炽的恳求之下,朱高煦被驱除南京,封地山东。 朱棣死后,其子朱高炽继承皇位,不久之后朱高炽驾崩,其子继承皇位。远在山东的朱高煦听说自己的侄子做了,而自己只是一方水土的王爷,一颗澎湃的心再也抑制不住,立刻起兵造反。 但是,往日的风光已经不在,在造反征途之中,朱高煦大败。朱瞻基因为念及叔侄之情,没有处死朱高煦,只是对其进行软禁,并且时不时还会去看望自己的叔父。 风光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磨灭,但是朱高煦的脾气却一点也没有减小。朱瞻基本是好心去看望朱高煦,可是此人丝毫不领情义,而是肆意的绊倒皇帝朱瞻基。 面对此景,朱瞻基立即命人用铜缸将其罩住,但是朱高煦将铜缸举起走向朱瞻基。没办法,朱瞻基再也忍不了自己的叔父了,于是下令将其烤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