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疾病预防

为何医生让他把氨氯地平换成缬沙坦?

时间:2023-08-1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为何医生让他把氨氯地平换成缬沙坦?

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缬沙坦、氯沙坦等等,这些降压药都是高血压患者常用的降压药。从名字中也可以看出这些降压药属于两类不同的降压药,一种是地平类,即为钙离子拮抗剂(CCB),另外一种是沙坦类,即为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

可能很多患者对这两种降压药都不陌生,但仍有一些疑惑,比如老张一直都在吃氨氯地平(瑞舒欣),医生却给换成了缬沙坦(平欣)。那么,这两种降压药有什么不同呢?哪个更好?能否一起吃呢?下面,王药师就带大家认识一下这两种降压药。

为何医生让他把氨氯地平换成缬沙坦?药师详解两类降压药的好与坏

先来了解一下地平类和沙坦类降压药不同的作用机制。

降压药的作用都是降低血压,只不过不同类降压药的作用机制不同。地平类降压药的降压作用是通过抑制钙离子进入细胞,进而扩张血管、松弛血管平滑肌,有效减少外周血管阻力来实现的,它作用于血管。

而沙坦类降压药是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与受体结合,抑制血管收缩、交感神经兴奋,进而实现降压作用的,它作用于血压调节系统。

为何医生让他把氨氯地平换成缬沙坦?药师详解两类降压药的好与坏

由此可见,地平类降压药的降压作用可能更为直接,起效更快,而沙坦类降压药的降压作用则更为温和,药效更长效平稳。因此,两者的副作用也是不同的,其中地平类因为起效快常见有头痛、面部潮红、心跳加速、心慌等,而沙坦类副作用更少见,主要有血钾升高、血肌酐升高等。不过,最新一代的氨氯地平也实现了长效平稳降压的目的,副作用也减少了很多。

如此看来,其实这两种降压药选择哪一个都是可以的,并无太大差异。只不过,因为沙坦类降压药具有保护肾脏、心脏的作用,还可改善糖代谢,因此常作为高血压伴有左室肥厚、心衰、冠心病、蛋白尿、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等疾病的患者的首选降压药。这也是为什么有些患者会被医生建议把氨氯地平换做缬沙坦的原因。

再来看一下指南对于两种药物的推荐。

最新高血压诊疗指南指出,临床常用的五大类降压药物(包括地平类和沙坦类降压药)均可作为初始治疗用药。不过,指南还另外建议根据特殊人群的类型、合并症,选择针对性药物进行个体化治疗。

1. 沙坦类药物:指南明确推荐适用的高血压合并症包括左心室肥厚、心梗后、稳定性冠心病、心衰、房颤、脑血管疾病、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肾功能不全、糖尿病、血脂异常。

2. 地平类药物:指南推荐的适用人群为高血压合并有左心室肥厚、冠心病、脑血管疾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

如此看来,沙坦类药物对于一些特殊人群的适用范围更广一些。

3. 联合用药:指南推荐沙坦类和地平类降压药的联联合用药方案可作为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的首选方案来用。而对于联合两种降压药仍无法使血压达标的患者而言,推荐沙坦类联合地平类的基础上,再加服噻嗪类利尿剂或β受体阻滞剂类降压药。

之所以这两种降压药的联合用药方案备受推崇,主要是因为它们在一起用,不仅能起到协同降压的作用,增加降压效果,还能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抵消彼此的副作用,提高用药安全性。

最后来看临床中实实在在的案例。

开头所提到的,医生会让患者把一直吃的氨氯地平换成缬沙坦,极有可能是因为患者出现了其他疾病,如左室肥厚、蛋白尿、血脂异常等,这是为了在降压的同时,保护靶器官。

再比如,李阿姨一直吃氨氯地平,血压控制得还不错。但从今年年初开始,她的血压就开始失控了,经常在160/110mmHg左右,还伴有头晕。就医后,医生没有加大氨氯地平的用量,反而给她另外开了一种沙坦类降压药。结果,服用一段时间后,李阿姨的血压果然就降下来了,而且也不头晕了。

这两个例子其实就足以说明,一是沙坦类和地平类降压药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只不过对于有明确适应症的患者来说,沙坦类降压药可能更适合一些。二是沙坦类和地平类降压药的联用是指南推荐的,也是临床医生首推,该用药方案绝对是安全有效的。

总之,市面上的降压药种类繁多,患者千万不要想当然地去吃,更不要轻信别人的话而随意换药,关键还是要以自身的血压控制为选择标准,另外一定要遵医嘱。至于地平类和沙坦类这两种降压药,都是临床很常用的,患者没必要太过于纠结两者的好坏。

史上最大胆的医生!张由给王爷治病病没治好却升官了这么回事?

史上最大胆的医生!张由给王爷治病病没治好却升官了这么回事?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俗话说: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不小心生了病,就得去找医生,老百姓如此,帝王将相也不例外,而且比老百姓还着急,老百姓条件所限,或者还肯忍着点,帝王将相呢,打个喷嚏都是了不起大事,更何况,现在都让孩子家长着急上火的小儿惊风呢。 求助 西汉绥和元年,即公元前8年,的,时年还不满周岁的中山王刘衎就得了这种病,也有几个医生,都治不好这种病,实在没有办法,就向远在千里之外的朝廷求助。 小儿惊风可不是小事,朝廷不敢耽搁,立刻选派名医,其时官拜中郎谒者的张由亲自出面,组织一个医疗小组,远赴中山国为刘衎治病,于是,在这个张由的主导下,一幕古怪离奇的大戏就此上演了。 一:糊弄王爷 史书上说,张由平时就有“狂病”,所谓“狂病”,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脑子不正常;另一种则是情绪不稳定,想一出是一出。根据他后面的作为分析,脑子不正常基本可以排除,剩下的,就只能是情绪不稳定,想一出是一出了,事情是这样的。 张由刚到中山国的时候,大约还是很用心的,但几天之后,刘衎的病情还没稳定下来,他的情绪就有点不稳定了,不稳定怎么办?起初还肯糊弄糊弄刘衎这个什么都不懂的小王爷,糊弄了几天,还没见好转的希望,于是就“狂病”发作,一甩袖子走了。 糊弄 走哪儿去了?胆子也够大的,直接撂挑子不干,离开中山,回千里之外的长安去了。给王爷治病,糊弄糊弄也没什么,反正没人看的懂,但到后来,糊弄的表面功夫都懒得做,直接撂挑子回家,如果脑子有问题,他能走那么远的路吗。 中山王这一脉虽然不怎么受人待见,但不管怎么说,人家是个王爷,一个小小的中郎谒者也敢这么欺负,朝廷的脸面往哪儿放? 于是呢,张由回家不久,朝廷就派使者前来质问,看那架势,是要治他的罪,事情到了这个份儿上,张由的“狂病”就“恰到时机”的好了,好了怎么办? 他知道,糊弄王爷,撂王爷的挑子,绝对不是小事,闹不好是要全家抄斩的,祸事临头,难道就这么吗? 皇帝 按说别人没法避免,可张由是谁?那可是有“狂病”的中郎谒者,史上胆子最大的医生,寻常也在宫内行走,知道一些皇宫内院的事情,他脑子反应也快,使者询问的时候,一桩三十年前,发生在宫廷之中的往事就涌上心头了,到底什么事呢? 二:三十年前的往事 这件事跟汉元帝的两个妃子有关,一个是,一个是冯婕妤。 大约30年前的建昭元年,即前38年,这一年某日,汉元帝带傅昭仪、冯婕妤等,去上林苑虎圈观看猛兽扑戏,正开心之时,一只黑熊受了惊, 忽然向汉元帝扑了过来,当时所有嫔妃、侍者都吓坏了,本能之下纷纷躲避,只有冯婕妤,勇敢的站在汉元帝前面,替汉元帝挡住黑熊。 事后,汉元帝非常感动,感动怎么办?当即提升一级 ,让冯媛当了昭仪,冯媛就这样发达起来,虽然是她拿命换来的,但同来的傅昭仪很不开心了,为什么? 关键时刻,我们都躲,就你站在前面,不存心让我们难堪吗?话说傅昭仪这等女人心眼就是小,不考虑自己的过失,反而因此把冯媛给恨上了,然而,大家都是昭仪,傅昭仪恨上冯昭仪怎么办? 按说原先是没办法,但汉元帝死后,傅昭仪就有机会了,什么机会? 冯昭仪 汉元帝有三个儿子,分别是王政君皇后所生的嫡长子,傅昭仪生的定陶王刘康,冯昭仪生的中山王。定陶王刘康之后传给儿子,中山王刘兴呢,之后又传给儿子,就是那个得了小儿惊风的刘衎。 汉元帝死后,嫡长子刘骜继位,是为,汉成帝在位25年,因宠爱姐妹无后,无后就意味着江山无人继承,江山无人继承怎么办? 傅昭仪很聪明,当冯昭仪老老实实的升到中山的时候,已经成了定陶太后的她,努力巴结赵氏姐妹,让赵氏姐妹在汉成帝面前进言,立自己的孙子刘欣为储。 于是呢,绥和元年,即公元前8年,汉成帝刘骜死,皇储刘欣继位,是为。刘欣当上皇帝之后,他的奶奶傅昭仪,自然也随之水涨船高,由定陶太后升任成实打实的孝元皇太后。事已至此,对于冯媛,傅昭仪已经含恨30年,如今当了实打实的太后,自然就到了报复的时候,然而,该怎么报复呢? 三:张由的诬陷 也是事有凑巧,绥和元年,傅昭仪的孙子当了皇帝,冯昭仪的孙子生了病,又落到张由手里,张由呢,糊弄不过,私自逃离,如今面对朝廷使者的询问,诬陷便恰到时机的出炉了,什么诬陷:中山太后冯媛咒诅汉哀帝与傅太后。 使者 使者一听,原来他给王爷撂挑子,是因为发现了这么一桩大阴谋,如此一来,不是有过,反而有功,使者不敢怠慢 ,急忙禀告汉哀帝、傅太后,傅太后听到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 早知道这个女人心怀不轨,如今,她果然对刘欣上位不满,不满怎么办?能由着你吗,来啊,立即查办。 在傅太后的干涉下,汉哀帝派御史丁玄组织个审讯小组,专门负责此事,丁玄很认真,前后询问一百多人,历时一个多月还不结案,说实话,子虚乌有的事,你让他怎么结案。 但傅太后等不住了,一件很清楚的案子,这么久还不结案,真是个窝囊废,窝囊废怎么办?不让你审了,审讯小组立刻撤销,另派专人负责,这回派出的,是她自己的亲信,中谒者令史立,史立是个老油条,当然明白傅太后是什么意思,于是,严刑逼供,罗织罪行,很快就将此案定成铁案。 定案之后,傅太后如获至宝,立刻指令史立等,带着案卷逼迫中山太后冯媛认罪,冯媛坚决不肯承认,没有的事,你让她怎么承认,就这么,史立急了,凑到冯媛跟前,低声讽刺她说:当年扑向皇帝的黑熊都不害怕,如今连认罪的勇气都没有吗。 冯媛一听,明白了,明白什么了?当年挡住黑熊的事,属宫廷旧闻,知道的人没几个,如今又有人旧话重提,什么意思,宫里有人害她,而宫里能害她的,还能有谁? 傅太后 明白过来,冯媛知道,自己是活不成了,但为了给孙子刘衎免祸,只能服毒自尽,这个勇敢的女人,就这样走完自己的一生,可怜的她,服毒不久,心里还有几分慈悲的汉哀帝,刚刚顶住奶奶傅太后的压力,没要冯媛的性命,只是下旨将之废成庶人,前后就错了半天的功夫。 但不管怎么说,中山太后冯媛就这么死了。冯媛死后,朝内大臣知道此事有蹊跷,那是纷纷上书,要求皇帝重查此案,傅太后闻讯恼羞成怒,威胁汉哀帝说:中山太后有冤,难道要我去地下给她赔罪。 汉哀帝没有办法,此事只能不了了之,中山太后的案子就这么了了,可那位史上最大胆的医生,敢糊弄王爷,诬陷太后的张由呢?与中谒者令史立一起,成中山太后一案的功臣,事后,在傅太后的干涉下,被汉哀帝加封为关内侯,这个史上最大胆的医生就因此升官,可问题是,他这个官,能当的长久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历史上为关羽刮骨疗毒的医生到底是哪位?

导读: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有这样的叙述,“佗曰:‘此乃弩箭所伤,其中有乌头之药,直透入骨;若不早治,此臂无用矣。’”此后就上演了给关公刮骨疗毒的。陈寿的《》里面也提到刮骨疗毒,只不过动手的是军中的医生。 乌头,属于多年生草本药物植物,含有剧毒乌头碱,只要零点几毫克就可以要人性命,涂抹在箭上就成为毒箭,古代通常用于狩猎,有野兽“中者立仆”的效果。我的推测关羽中箭不死的原因大概有几条,吧。 第一,关羽体格特别好,对毒药抵抗力强。第二,的箭有问题。首先,可能是曹仁的箭用的是川乌不是草乌,二者的区别是前者属于栽培,后者属于野生,曹仁是正规军,这箭是弓箭手用的,大量使用的兵器需要标准化,采用川乌比草乌的可能性更大。或者应该考虑曹仁的作战环境,当时关公水淹七军,围攻樊城,大雨下得荆州战船可以直接靠城垛子,很有可能曹仁的箭也让水给泡了,这样毒性自然减弱,而且箭给水泡了以后可能曹军要生火来烤,乌头碱遇热容易分解,射到关羽身上就效果差些。第三,可能是这一箭射得太巧了,箭镞整个钉到了关羽的臂骨上,这样大部分毒没发挥作用就被骨头挡住了,未能进入血管和肌肉。 关羽中箭后的表现有些失常,“众将入帐见关公。公问曰:‘汝等来有何事’”———主将中箭,大家来问候很正常,怎么会问“汝等来有何事”?看来关公思维有点混乱,随后又“怒曰”,显示情绪不够稳定。从乌头的药理作用看,它可以引发中枢神经的异常兴奋。刮骨的目的,就是清除骨骼上的留毒吧。 历史上,刮骨疗毒是关公军医做的手术。这其实更真实,那时候交通不便,华佗没有那么灵通的消息,只不过他确实做过乌头等药物的研究,麻沸汤里面就有乌头成分。 关公的军医给关公动手术应该有技术基础,中国自古南方比北方制作毒剂和用毒的水平就更高,关羽的军医极可能来自蜀占荆州的湘西一带,后来为关羽报仇的作战序列中,就有这一带战斗力很强的武陵蛮,也就是苗族的祖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