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你走入一个奇特的地方:看到一个牛头向你攻击,意味着你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可能会触犯本国法律。
每每读到的历史,很多人都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吴王夫差没有彻底杀掉越王勾践,反而要羞辱他,给更多的机会和动力去休养生息,伺机复仇呢?以吴王夫差的能力,他不会不了解斩草不除根的后患吧?所以,在老乐看来,关于很多人解释的,夫差是受到了伯嚭等人的忽悠,以及的美貌,似乎都不是核心原因,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还是要从吴越两国的恩怨根源说起。
越国的崛起始于越常,但以吴王治下的之强,越国也不易与吴国正面对抗,只能偶尔偷袭烧杀掠抢,如果拿吴越的关系打个比方,应该像对待戎狄一样,少有人将越国视作正式国邦,当时越国也的确是自然野蛮生长,吴国对他们不会太过设防,反而还等机会将此“部落”灭亡。
自从阖闾结束了在的扫荡,又粉碎了篡权的妄想,适逢越王允常身死下葬,终于看到了清扫越人的希望,阖闾算计到越国人为国君治丧,不会有充足的准备应对阵仗,便对越国突然举起侵略的刀枪,可叹吴王阖闾一生威武雄壮,也有后人给他冠以“五霸”荣光,然而仅看他在檇李偷袭越国的勾当,可见他无法比肩齐桓晋文楚庄,如果再考虑他的胸襟和气量,恐怕都比不了仁义到愚蠢的宋襄! 结果阖闾不仅兵败檇李战场,还在战乱中意外中箭受伤,这次重伤严重地损害了他的健康,久治不愈后丧命于病床,他的儿子夫差即位成为新的吴王,为报父仇对越国念念不忘,和伯嚭成了夫差的臂膀,准备两年就再次发兵至越国边疆,新任越王叫勾践也是斗志高昂,一方面吴国曾是他眼中的手下败将,越人的血液在体内流淌,不要命的搏斗本就让战力暴涨,这会对胜仗有积极地影响。
另外他更相信自己的国家栋梁,文种本是楚国的贤良,只因楚国国内的气氛污浊漫瘴,这两位才弃楚到越远离故乡,文武兼备让勾践得意洋洋,当然不惧怕吴国所谓的天罗地网。
但阖闾的失败就是因为狂妄,没把越国太放在心上,可这次夫差举大兵来清算总账,实力偏弱的越国难免被重创,兵败后的勾践依旧倔强,要与吴军死战到底拒不投降,最后还是靠范蠡文种的苦心劝讲,与其鱼死网破让国民遭殃,不如表面屈服暗中积蓄财富武装,早晚会让夫差连本带利赔偿。
就这样范蠡陪同勾践夫妇,一起到吴国认罪服输,为表诚意甘愿为奴,然而即便勾践有心承受屈辱,也遇到了不少艰难险阻,因为在吴国的领导层内部,由于意见不同起了冲突——伍子胥坚决主张彻底将勾践铲除,以免他领导越国重新复苏,未来还会反攻吞吴,文种也知道在伍子胥那没有生路,于是想到求伯嚭帮忙相助,伍伯二人凭能力都是人中翘楚,但伍子胥做人更加刚烈顽固,当年逃亡经历了危险无数,可为实现目的不畏各种艰苦,否则也不会对鞭尸掘墓。
至于伯嚭则更加迷恋美色与财富,所以文种选择对伯嚭贿赂,希望伯嚭能将夫差努力说服,果然引发了夫差的思考和感悟,他明白吴越既然已分出胜负,报仇成功就没必要将越人尽诛,如果吴国对越国彻底杀戮,势必会激起越国人的拼死抵触,万一勾践最后纠集残余部署,以命抵命对吴军反扑,恐怕夫差的胜利也没什么好处,联想到楚国当年反抗的激烈程度,再加上越人本就是不畏流血的,真不如接受勾践做自己的奴仆,反而会让面子赚得十足,更有利于吴国参与中原争霸角逐,绝对会引起中原诸侯的瞩目,所以夫差置伍子胥的建议不顾,选择了对勾践和越国的宽恕,勾践因此才没能走向末路穷途。
后世有人批评伯嚭贪心无数,如果没有他对越国财色的贪图,吴国可能不会被越国颠覆,这不免是片面的“控诉”,贪财误国诚然可恶,但越国真的那么好对付?可以说伍子胥对楚国恨之入骨,远超他对越国的关注,而楚国不是照样保住了国土,夫差对越国的恨才是铭刻肺腑,即使夫差率兵向越国深入,最后恐怕也不容易防守常驻,所以也很难有更好的战略战术,由此可见,伯嚭恐怕也只是夫差的替罪人物,夫差之所以没有对越国斩草除根,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吴国自身实力不足,根本无法管控越国的国土,所以他才宁肯相信并选择,越国做自己的“奴仆”。
这便是老乐所理解的,吴王夫差没有杀掉越王勾践的原因,不知道各位是否认同老乐的看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在古代,一个臣子的荣耀之最莫过于能出将入相,封万户侯,死后还能陪葬皇陵。
再次一点,也希望能像“”、“”和“”那样让统治者时常缅怀追思,让后世景仰膜拜。
公元643年,年迈体衰的唐太宗为了纪念和他一起打天下治天下的文臣武将,命以真人大小比例的形象绘出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挂于凌烟阁,以便时常前往怀旧。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只要不是太作,基本上都能善终,但凡事都有例外,侯君集就以谋反的罪名被处死。
那么,这侯君集是何许人也,本来可以安享富贵,却为什么要谋反呢? 侯君集很早就跟随李世民到处征战,并屡立战功,后来得到李世民的赏识,成为心腹大将。
唐朝建立后,兄弟不合,积怨颇深,谁都想置对方于死地,于是发生了闻名于史的“”。
在这场政变中,作为李世民的亲信,侯君集是主要支持者之一,毕竟政治斗争讲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所幸侯君集遇到的是一位雄才大略的英主,就干掉了太子和齐王,所以说跟对领导很重要啊。
李世民登基后,大封玄武门之变有功之臣,侯君集以拥立之功被封为潞国公,赐邑千户。
侯君集一下子由秦王府变成国家公爵,官位也节节攀升。
后来还担任这个要职,想想一个没学问的将领还能参与政事,多少同僚会羡慕,可见李世民是多么重视和信任他。
要说侯君集为什么要谋反,还得说到公元639年他率大军攻灭西域的。
高昌国是一个西域小国,是当时连接东西方的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
由于高昌国周边强敌环伺,这样的国情就决定了它只能在大国的夹缝中生存,谁强大就依附谁。
当时的高昌国王不知哪根神经错乱了,产生了轻视唐朝的想法,勾结扣押来唐朝做生意的西域商人和各国的朝贡使节,更过分的是竟然联合攻打唐朝的西域属国。
是可忍孰不可忍,听到消息的唐太宗大怒,立即命侯君集率大军攻打高昌国,毕竟胳膊拧不过大腿,侯君集不费就把高昌国给灭了。
灭掉高昌国本来是大功一件,坏就坏在这时作为主帅的侯君集私取战利品,也没有很好的约束部队纪律,放纵部下抢掠财物。
这就被朝廷中的一些人抓住了把柄,将归来的侯君集打入大牢。
朝廷相关官员把情况上报到李世民那里,李世民念及他曾今跟着自己,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把他释放了。
释放后的侯君集本应该谢天谢地,毕竟是自己做错了事,还不追究责任,够可以了。
但他有点,自认为自己功勋卓著,却因为贪点小财而坐牢,心中一直感到。
侯君集是个粗人,心直口快的,见谁都堵不住嘴。
受到这么大的委屈,总得找个人聊聊天,发发牢骚,疏解一下心中的烦闷。
过了不久,被派往洛阳做都督,侯君集就找张亮聊聊天,叙叙旧,把自己怎样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啦,对皇上不满的话啦掏心掏肺的说了个遍。
最后还对张亮说,这日子没法过了,你要是造反,别忘了算我一个。
张亮也是个心怀不轨的人,听到这话也是大吃一惊,认为立功的机会来了,便将侯君集的话告诉了李世民。
但李世民认为空口无凭啊,真有这回事也得慢慢来,就暂且把这事给压下来了,对待侯君集还是和以前一样。
一个人不作死就不会死,奈何侯君集就是有作死的天赋。
他又卷入了皇位继承的争斗中,竟然怂恿太子谋反,这也是他必死的原因。
当时的太子地位不稳,又犯了错,时常担心哪天父皇不高兴了,就把自己给废了。
我们都知道古代太子一旦被废,等新皇帝继位后,往往不会有好的下场,在皇家大院长大的李承乾深知这一点。
当得知侯君集心里也有怨恨时,便派侯君集的女婿贺兰楚石请他到东宫来商量对策。
侯君集一听太子有请,便屁颠屁颠的去了东宫。
太子问侯君集怎样才能保住自己的太子位置,侯君集暗示可以谋反,并表示等到那天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果然当两个有共同遭遇的人走到一起,往往意见能够统一。
当然,侯君集是打了自己的如意算盘的,他觉得李承乾能力差,性格懦弱,如果造反成功,那将来肯定很好控制,自己就可以大权在握,将来天下还不是侯家的? 从东宫出来,侯君集心里感到忧惧不安,时时想着哪天泄密怎么办,因为谋反这样的大事一旦失败可是要灭族的,想想都可怕。
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干坏事之前总会,晚上睡个觉半夜还做噩梦,侯君集就属于这种,他心里有多煎熬难受可想而知。
煎熬难受是因为平时老李待他不薄,谋反名不正言不顺的,而且一旦失败就必死无疑。
正所谓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何况是天子脚下,而且面对的是一个通过政变上台的皇帝,想想都让人倒吸一口冷气。
果然,过了不久太子谋反的事就被人揭发,作为同伙的侯君集也被逮捕。
李世民还亲自审问侯君集,念及他有大功,想放他一条生路。
但大臣们觉得如果连谋反罪名都可以赦免,那将来别人也效法怎么办,你李家天下还要不要了。
从中也可以看出平时老侯还是得罪了不少人,一到危难时刻大家都踩你一脚。
最后李世民只能处斩了侯君集,抄没了他的家产。
要知道在皇权社会,谋反被灭三族算是客气的,严刑酷法多着呢。
但老李觉得侯君集好歹也有些功劳,于是大发慈悲,留下老侯的妻子和一个儿子为他守丧,也算不幸中的万幸。
一失足成千古恨,一代名将就这样晚节不保,可悲可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