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铁木真与王罕的关系如何样?危难时刻见人心!

时间:2025-02-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与王罕的关系怎么样?危难时刻见人心!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公元1196年,铁木真与王罕联手打败塔塔儿部,受到金国的嘉奖。

铁木真受封之后,立刻找主儿乞氏的麻烦,最终吞并了主儿乞氏,这事我们昨天说过,不再赘述。

王罕本名脱斡邻勒,被金国册封为“王”,一时也是风光无二。

但还没等王罕回到,就被一个突然传来的消息惊呆了:他的弟弟额儿格喀剌联合乃蛮人,把他的老巢给端了。

既而,王罕弟额儿格喀剌以乃蛮兵攻王罕,王罕奔,闻太祖强盛,思归于太祖。

——《新》·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十五 王罕不甘心失败,立刻决定发兵攻打额儿格喀剌,结果一战失利,只得带领残兵败将赶快跑路。

命运有时候就是这么神奇,王罕与铁木真相比,那是处处占据上风,无论是实力还是人望,都比铁木真高出一筹。

可这场突如其来的叛乱,直接把王罕给打了个筋断骨折。

铁木真在帮金国打塔塔儿部的时候,主儿乞氏不但拒绝出兵,还偷袭过铁木真的老巢。

但铁木真命大,挺了过来,王罕命运不佳,没挺过去,所以只得浪迹天涯了。

命运这玩意玄而又玄,说出来实在是难以服众。

可如果我们从地理角度来分析一番,也能发现一些端倪。

大家可以看地图:乃蛮部位于草原世界的最西部,而王罕所在的克烈部则位于乃蛮部的东面,塔塔儿部则位于草原世界的东南部,金国的军政重心同样也在此处(正在逐渐南移)。

对于金国和铁木真而言,乃蛮部实在是太远了,所以当额儿格喀剌找乃蛮人帮忙攻打王罕的时候,金国和铁木真根本帮不上忙。

额儿格喀剌为何会在这个微妙的时间节点偷袭王罕呢?这显然是他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决定。

或许有人会说:自“之战”结束之后,札木合与铁木真一直相互仇视,在铁木真帮助金国攻打塔塔儿部的时候,札木合为什么没有偷袭铁木真呢? 原因也很简单:蒙古部与塔塔儿部是近邻,当金国、王罕和铁木真三股势力围歼塔塔儿部的时候,如果札木合胆敢偷袭,谁敢保证三家联军不会集体朝札木合发难呢? 与铁木真相比,札木合作为优势方,绝不会冒这么的大风险。

他只要逐步稳扎稳打,逼迫对手犯错即可。

有鉴于此,札木合对于偷袭铁木真这种事应该没什么兴趣。

这个问题并不难分析,我们能想到,难道王罕想不到吗?要知道,克烈部是有内讧历史的,而且这段历史也与乃蛮部有关。

在时代,王罕的叔叔古尔堪就曾联合乃蛮人,把王罕打得一败再败,最后还是在也速该的帮助下,王罕才得以恢复从前的地位。

其叔父古尔堪举兵逐之,王罕败遁哈喇温山,纳女忽札兀儿于蔑儿乞酋脱黑脱阿,假道奔于烈祖。

烈祖伐古尔堪,古尔堪奔,王罕复其有部众,以是德烈祖,约为按答。

——《新元史》·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十五 王罕不是糊涂人,他对于这段历史必定心有余悸。

帮助金国攻打塔塔儿部或许会有大收获,但近在眼前的乃蛮部万一怎么办呢? 王罕或许是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也高估了金国对草原世界的影响力。

他或许以为:自己帮金国办事,内部应该没人敢放肆,可万万没想到,额儿格喀剌偏偏放肆了这么一回。

据史书记载,王罕最先逃窜到西辽,希望西辽能帮他夺回汗位,但等了将近一年,西辽都没给出明确回复。

王罕又跑到畏兀尔和西夏,等了一段时间之后,依然没有结果。

这时候铁木真伸出援手,把王罕接到了自己的地盘。

当王罕走至古泄兀儿湖时,念其与父亲也速该的安答之情,派塔孩把阿秃儿、速客该者温前去迎接。

随后,成吉思汗又亲自赶到客鲁涟河源头迎接疲惫而来的王罕。

又念其受尽疲顿饥饿之苦,安顿在自己的营地里,并从属民中为他征收实物税供养。

这年冬天,成吉思汗携王罕迁至忽巴合牙过冬。

——《蒙古秘史》·卷二·苦难中的帖木真之四 或许有人会问这样一个问题:王罕为何先后逃往西辽、畏兀尔和西夏,最后还是铁木真主动伸手救援,他为何不早向铁木真求援呢? 这点其实很简单,铁木真是王罕的义子,又是他最重要的盟友之一。

此时的王罕混得,如果直接逃到铁木真那里,恐怕以后只能丧失独立性,听命于铁木真。

王罕最初的打算或许是在西辽、畏兀尔或西夏的帮助下重整旗鼓,再继续与铁木真合作,双方按照之前的方式继续相处。

关于这一点,铁木真心知肚明,所以他并未急着联系王罕。

可过了一年多,西辽、畏兀尔和西夏都没有出兵帮助王罕的意思,铁木真在此时出手,王罕只得就坡下驴。

王罕遭到如此惨重的打击,对于铁木真而言是好是坏呢?答案恐怕是好坏各半。

好的一面是:在与王罕的合作过程中,铁木真一直是弱势一方。

如果这种局面不改变,那么即使铁木真与王罕的联军在草原争霸战胜出,站在C位的也是王罕而非铁木真。

坏的一面是:此时草原争霸战并未完全展开,重要盟友王罕却遭遇如此重大的挫折。

如果不能帮助王罕重整旗鼓,铁木真一系真有把握在草原争霸战中笑到最后吗?难说。

王罕失败被迫逃亡一事,对铁木真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几乎所有史书都记录了这件事,并说在铁木真的帮助下,王罕重夺克烈部大权。

可诡异的是:王罕到底是哪年重夺克烈部大权的?史书的说法就有些耐人寻味笼统了。

按照《蒙古秘史》的说法,王罕从失去汗位到重夺汗位,历时大约五六年。

在这五六年的时间里,王罕和铁木真之间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但我们完全可以合理推论:当王罕要求铁木真帮他夺回克烈部大权的时候,铁木真肯定是一再推诿。

铁木真的理由很简单:你的弟弟有乃蛮人支持,跟他作战一定不轻松,这场战争必然会旷日持久。

凭我现在的基本盘,根本不足以支撑一场长期战争,要不干爹你再援助我一点物资? 王罕虽然四处逃窜,但随身携带的家底应该还有一些,铁木真肯定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

当王罕献出一些物资,同时又保证夺回大权会给铁木真哪些好处之后,铁木真或许会像模像样的调动军队。

但没过多久,铁木真又对王罕说:如果我现在出兵帮你,我的敌人来端我老巢怎么办呢?要不咱们先把我周边的敌人肃清了? 面对铁木真这种看似合情合理的要求,王罕能怎么说?他当然知道这是故意推诿,但铁木真这种话是可以端到台面上来说的,光明正大。

在铁木真与王罕的合作过程中,从头到尾都是勾心斗角。

铁木真就是要利用王罕帮他打工,王罕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王罕不甘受制于这种局面,于是一再强烈要求,命铁木真重新拜自己为干爹。

遂会太祖于忽剌阿讷兀之地,重申父子之盟。

——《新元史》·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十五 为什么要说“又”呢?因为铁木真曾三次拜王罕为干爹。

无独有偶,铁木真与札木合也是三次结拜为异性兄弟(安答)。

按照传统史书的说法,这说明铁木真对义父和义兄情真意切。

可实际上,这就是典型的歪理邪说。

难道夫妻双方感情好,还要结三次婚吗? 三次拜干爹和三次结义,都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所谓的干爹和兄弟,都是因为利益聚合。

为了防止对方出幺蛾子,所以重新举办一次仪式。

如果双方真是亲密无间,又何必搞这种形式主义呢?重视形式,证明彼此之间没有太多的信任感,反而寄希望于这种形式来约束对方。

王罕之所以会提这种要求,就是希望在万众瞩目之下深化一个认识:自己是铁木真的义父。

你铁木真当年就曾公开认我为义父,还开口闭口要好好孝敬我;现在你铁木真再次又公开承认这一点,如果你哪天敢出卖我,那就请你好好考虑一下,大家会怎么看待你这不孝的义子。

王罕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让铁木真背叛自己时,承担更大的道德损失而已。

或许有人会说,在现实利益面前,有几个人会在意自己的道德损失呢? 是的,一个人能否成功,与道德高低并无直接关系。

可问题是,如果一个人真的没了道德,那他肯定也无法在政治舞台上立足。

盗亦有道,无道而成为大盗者,那只在传说中存在。

如果一个人表现在外的道德水平非常低,而且大家都认为他道德有问题,他还怎么混呢? 我们知道国与国之间的条约和协议,都不过是在一张纸上签几个字而已。

但在进行巨大的利益交割时,国与国之间总会签订一些条约和协议。

如果道德或诚信的损失,不会带来现实利益的损伤,那任何条约和协议,恐怕就都没有签订的价值了。

面对王罕的紧逼,铁木真妥协了。

为什么呢?原因也很简单,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铁木真一时也找不到比王罕更合适的合作伙伴,所以只能用这种方式安抚王罕,至于未来,谁知道呢? 而王罕的这种行为,如果应对得当,对铁木真目前的处境只有好处。

王罕要求重新举办仪式,铁木真立刻照办,而且怎么隆重怎么来。

事情做到这份上,王罕还有什么话说呢? 在这种背景下,铁木真再要求王罕做什么事,王罕当然不能拒绝。

但王罕不是无原则的老好人,他在帮铁木真做事的时候,一定会坚持两个原则。

一、自己的独立性必须得到保证,铁木真绝不能把手伸进自己的军队; 二、自己帮助铁木真作战,必须获得丰厚的报酬,绝不能打白工。

只要这两个原则得到保证,那么他与铁木真的合作,就是一种等价的互利行为。

在此期间,铁木真固然可以更好地集权和整肃周边,王罕的实力也可以得到一定提升。

只要时机成熟,就算铁木真不愿意帮王罕复国,王罕也可以找其它人合作。

在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中,谁也不是活雷锋。

在铁木真和王罕的合作过程中,肯定是铁木真获利更多,但我们很难说铁木真占了王罕的便宜。

合作的基础在于双方的综合实力,如果王罕没有遭遇挫折,他肯定不会与铁木真达成这种合作;如果铁木真遭遇挫折,王罕给铁木真开出的条件,或许还会更苛刻。

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是一件既复杂又微妙的事。

如果你想处处占便宜,一点亏也不吃,那你与人就难以实现合作,因为你报着这种态度与人相处,谁会与你相处呢? 如果你处处让人,宁可自己吃亏也要让别人占便宜,那你与人相处,又所为何事呢?有所付出,必然有所获得,这个获得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

在人与人之间进行合作之时,必然有一个或几个人,对于利益划分较为老道。

只有这样,合作才能长期而稳定地存在。

铁木真与王罕合作期间,双方有过不少暗斗,但明争几乎没有,关系还算融洽,因为双方都是高手,他们在考虑自己利益时,都会充分考虑对方的利益,否则他们之间的合作早就破裂了。

在评论铁木真与王罕合作时,不能从某一件事以小见大,而是要从整体来判断。

某一件事或许会成为他们日后翻脸的导火索,但不能说他们之间的合作一直不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士大夫阶层为什么到近代消失了?是什么真相导致的

更精确的界定,应该把其归纳为一个阶层。然而,由於其在社会作用中能量巨大,称其为一个阶级也不为过。这个阶级就是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的士大夫阶级。 “士大夫”一词,原指读书人和他们的前程。“士”是指读书人,“大夫”则是春秋时的官名,合起来便是指读书做官的这些人。在中国古代,作为“士”的读书人,与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共同组成了社会的整体,这个以士、农、工、商四大阶级共同组成的社会在皇权的统治下,进行着整个社会的运行。而联络皇权,维系社会运行的庞大行政机构,便是由这些称为“士”的官僚们组成并操作的。由是,士大夫遂成为这个社会中人数最少,能量最大的一个阶级。他们上承皇命,下驭社会,维护王朝的正常运转,并因此成为这个社会数千年来的宠儿。 自隋唐以降,朝廷用官,废黜世袭制,以取士代之。如此一来,金榜题名便成为历代读书人竞相争执之物了。然而,要成为读书人,也并不是简单的事情。首先,家里要有能供养学童读书的钱;而后,学童在私塾先生的严格管教下,每日诵读,背记,终至考取秀才。继而刻苦研读,得中举人,方可进京会试。即中,才有资格参加保和殿的殿试,由亲试,决出进士及第的名次,成为天子门生。而获得进士的士人,则由朝廷颁旨命官,加入等级森严的官僚集团。然后由低到高,拾级而上,这便是士大夫们一生的人生轨迹。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真正进入并攀爬上这道人生天梯的人,只是读书人中的极少数,绝大多数莘莘学子在层层的筛选中被无情地淘汰了。然而,正是这少数的成功者,成为天下读书人的榜样,吸引着无数学子前仆后继,孜孜以求。 可是,盛行了一千四百年的科举取士制度,在进入二十世纪门槛的时候,突然,嘎然而止地被废除了。虽说当时袁世凯,张之洞等上奏时,是想引进西方的教育制度,以学堂取代科举,建立新的国家人才培养机制,达到以西学为中用的效果。然而,他们却忽视了的一个极其重要作用:中国的科举制度不仅仅只是一个教育制度,它同时又是国家选人用人的制度,被科举制最后选中的士人,是要进入国家各级官僚管理体制之中的。 科举取士制度被废黜后,政府官僚机构的选人用人,便由过去的皇帝亲选,变为由各级官僚自由选聘。这种上级任命下级的用人方法,原本产生于中国民间的秘密会社,它完全破坏了中国延续数千年(包括的举孝廉制)的国家选人用人体系和方法。这种用人方法,首先由晚清的地方督抚引用到地方实力派的管理体系中(用人就是典型的例子),延至以后,便正式成为国家选人用人的基本大法了。由于每一级官员都有自己选人用人之权,国家因此彻底失去了对人才使用的最终定夺之权,也一并失去了对人才统一衡定的基本准则。国家纲纪的废弃,是一切社会弊端产生之源。功名取士不再成为人才衡定的基准,用人之乱相便随之而生。自晚清到民国,此方法由民间登入庙堂,并一直沿用至今,人们早己见怪不怪了。 可是,由学堂毕业出来的读书人却没有了原来确定的去向。即然读书做官的路断了(当然也有极少数手眼通天的人,通过其它手段进入仕途的),读书人便只有靠自己所学的文化知识去谋生了。於是,社会出现了一个新的阶层,是一些读了书却又做不了官的新的社会阶层。他们被权力的核心拒入,来到社会中,从事教师、律师、医生、法官、工程师等新的工作,以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服务社会,人们将这个新的社会阶层呼之为“知识分子”。 读书做官是千年传统社会人才培养与使用之道;读书不做官是新社会插花地的产生之途;而这正是士大夫阶级与插花地阶层的基本不同之处。由士大夫阶级向知识分子阶层的转变,使读书人在近代社会的变迁中,历史命运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个变化是以原来维护王朝统治的士大夫阶级的极速消失,和新兴起的知识分子阶层的日益边缘化为标志的。可怜的是,知识分子不做官,直接进入社会,这些手无搏鸡之力的读书人,便真正成为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中最为懦弱的一部分人,不仅统治集团对他们不再青睐,甚至乡野农夫也对他们,“读书无用论”遂由此而泛起。二十世纪读书人的命运之悲惨,为数千年古史所无。 士大夫阶级的消失,实际是国家用人之道的彻底改变;而用人之道的改变,正是二十世纪中国的一切乱相之根源。国家没有了这道人才选拔的门槛,就缺失了做官的伦理道德和标准(尽管也呼喊过一些空洞的口号)。过去,由读书人建立起来的所有价值理念都被统统废弃,庙堂之上再也不是什么清静的地方了。当人们不再对伦理道德表示敬仰的时候,暴力便开始取代法制,暴力遂成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所尊崇的法宝。功名的式微没落以及士大夫阶级消失之日,便是暴力崛起兴盛之时。 随机文章杨家将历史真相是什么?揭秘火星人头骨之谜,火星远古文明的尸骸(专家称是石头)揭秘1999年地球恶魔脸事件,云层组成恶魔脸覆盖半个地球(总统吓尿)为什么挖到太岁会死人,太岁值钱勾起心中邪恶的欲望/造成1人死亡揭秘海市蜃楼形成的原因,光折射形成的仙宫和神仙(以假乱真)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单氏是哪位?她最后真的是因羞愧自杀而死吗

我国古代有所谓的“四大美人”,殊不知我国也有别的一批更加妖媚的女子,虽然名望不如“四大美人”,但也是名噪一时,今天要说的是我国古代真实“横绝千古之丽”,又贵为皇(王)后的古典美人。网络配图 单征率部投奔,刘渊见其女容貌艳丽,遂纳为妾,生子刘乂。308年永凤元年被立为皇后。309年,刘渊迁都平阳(今山西省临汾)。翌年,继位,尊为皇,立刘义为皇太弟。刘聪见单氏有姿色,纳为夫人。单氏转而成为刘聪的掌中之物。此举引来她的儿子刘义的愤怒,并告诫她做人要检点。单皇后听后不久自杀离世。 网络配图这位皇后是单皇后,或许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存在。因为她所生活的朝代是五胡十六国的汉国。而她本是汉国刘渊的皇后。就在刘渊建立汉国之后,不久他就去世了。根据当时的习俗,刘渊去世后他的儿子刘聪即位,按照他们的习俗,单皇后就要再次嫁给刘聪。即使她有万般不愿,也没有任何办法去违背这个可恶的习俗,但是习俗就是这样,它让很多人失去自由~网络配图 常常会在不经意间想起曾经的某个人,不是忘不了,而是放不下。那些不愿再向任何人提起的牵挂,在黑暗的角落里潜滋暗长。总是在不懂爱的时候遇见了不该放弃的人,在懂得爱以后却又偏偏种下无意的伤害。遇见某个人,才真正读懂了爱的含义;错过某个人,才真正体会到了心痛的感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