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宋钦宗为什么让一介文官带兵打仗?李纲是个如何样的人?

时间:2025-02-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为何让一介文官带兵打仗?是个怎么样的人?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元年正月,金军围困北宋都城汴梁,在金军的重重围困下,汴梁城内人心惶惶。

太上皇南巡,钦宗羽翼未满,主战派和主和派争执不下。

城内流氓地痞趁乱打劫,居民官兵稍有不慎就被视为奸细。

内忧外患之下这座百年都城危在旦夕。

而此时守城重任竟被宋钦宗托付给了一名从未带过兵的侍郎官李纲。

但正是李纲在危机时刻砥柱中流,汴梁城才躲过一劫。

一个月后,金军攻城不下撤军,李纲功绩就此彪炳史册。

就连都对他赞赏有加:爱国忧君之志不可夺,可谓一世伟人矣! 方显,如果没有金国军队的大举进犯,史书上绝不会为他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图_ 宋钦宗赵桓(1100年―1156年) 为何宋钦宗会让一个从未带过一兵一卒的侍郎李纲负责防御京城?在防御京城期间李纲又做了哪些努力? 靖康元年,金军刚过黄河还没到汴梁城下,钦宗身边的官员立刻分为两派。

一派主和,以宰相为首。

一派主战,李纲身先士卒。

主和的李邦彦也并非贪生怕死。

毕竟宋辽在后北部边疆已经实现百年和平,将士突面金国锐旅,恐怕力不从心。

汴梁贵为都城,天子坐镇其中,稍有闪失恐怕。

而金国发动战争半为劫掠财宝,只要贿以金银料想不难退兵。

虽然李邦彦的说的头头是道,但是金国灭辽之后,野心不止于眼前的金银珠宝。

除了巨额军费和天文数字的岁币之外,金国还要求割让中山、河间、太原三镇。

这三镇是北方屏障,金军此次围困汴京失败就同久久无法攻克太原有关。

如果获得三镇,金军可以随时对汴梁城发动进攻。

失此三镇无疑是覆国之兆。

上图_ 李纲(1083年7月27日-1140年2月5日),字伯纪 大宋军队也确实孱弱,但李纲的抵抗也不是打嘴炮。

都城汴梁城墙高数十丈,周长近百里,城内粮草充足,闭门不开都能坚持数年。

更重要的是,金军预期通过东西两路合围汴梁,而粘罕率领的西路军久攻太原不下,不敢继续前进。

翰离不率领的东路军长途奔袭,人困马乏。

虽然号称十数万,实际不过五六万。

这五六万的军队不足以把汴梁团团包围,汴梁还能在侧面开城门同外界联系。

如果等到四方勤王部队会师城下,派使求和的就是翰离不了。

在金军前,李纲不过是兵部侍郎。

由于身份低微,李纲没能力影响中央决策。

李纲之所以能在汴京防卫战中大展身手,全靠他自己自荐。

中央决策由和一众宰相、执政共同商议。

还是兵部侍郎的李纲没有资格参与会议。

正月初四,李纲听说宰执跟着钦宗商量如何出逃,破例闯入御前会议。

一通辩论之后钦宗也觉得自己当的这个皇帝不是用来出逃的。

更重要的是,李纲的分析入情入理,背靠汴梁高耸的城墙,宋军未尝不能一战。

上图_ 北宋开封城(汴京)平面布局示意图 同其他主战派不同,李纲不是光说不练的台谏官。

当时主战的人不少,说起来也都头头是道,但要让他们任何一个接手城防都立刻闭嘴走人。

但李纲不同,在、李邦彦的威胁下,他坦然答应接手汴梁城防,组织军民防御金兵入侵。

李纲接手城防后钦宗,立刻升他为尚书右丞。

李纲这才能名正言顺的参与决策。

虽然升了李纲的官,但是战是和钦宗依然摇摆不定。

为了能在汴梁城遭遇不测的时候快速逃跑,钦宗的行李用品都被搬上车,就等着开溜。

李纲接手城防后面对的问题虽然棘手,但是却也不是难比登天。

首先,金国的两路大军只来了一路,翰离不不敢贸然发起总攻。

其次,勤王部队正在星夜兼程的赶来救援,只要等到了救兵一切都好办。

上图_ 《清明上河图》中的汴京城 上图_ 《清明上河图》中的汴京城 此时摆在李纲面前的其实只有三个问题,解决了这三个问题守住汴梁不是难事。

第一,皇帝要跑路 干了一辈子文臣的李纲竟然有十分敏锐的军事嗅觉,他知道此时汴京最大的威胁不是城外的金军,而是城内浮动的人心。

而人心所指,全在钦宗。

钦宗如果学他父亲徽宗,汴梁城内的百姓必然会放弃抵抗。

到时候不用金军入城,光是城内流氓趁乱打劫就足够让这座百年都城毁于一旦。

为了留住皇帝,李纲开始煽动。

皇帝不是平民百姓,想要出逃必须有军队护卫。

禁卫军一旦哗变,钦宗的下场恐怕就离不远了。

在李纲的胁迫和说服下,钦宗只能固守汴梁城,不敢再做跑路打算。

前脚刚把皇帝稳住,后脚李纲就拉着他来到宣德门阅兵。

虽然钦宗并不十分情愿,但是李纲却做足了文章。

当着皇帝和守城将士的面,李纲拿出了早就准备好的檄文高声宣读。

念完檄文后,全场的人都激动的。

稳住了人心,调动了士兵积极性,李纲的任务就完成了一半。

上图_ 金朝骑兵 第二,城防不严密 本来汴梁城在城墙的守护下可以说是,但是徽宗时期,一味追求建筑美感,许多用于防御的木质塔楼都被拆除,这极大的降低了城墙的防御能力。

重修木质塔楼是件漫长的工程,李纲只能采取其他措施弥补没有塔楼带来的缺陷。

首先,李纲指挥制造了大量弓弩和投石车。

同投石车一同运上城墙的还有巨量砖石。

这些砖石不但能够用来攻击,还能修补被破坏的城墙。

负责使用这些守城器械的士兵被分组委派给宗室、武将指挥。

每支部队背后都有专属市民负责后勤补给。

这样一来李纲算是初步完善了守卫部队的指挥系统和后勤系统。

上图_ 保卫城池的宋朝武士 第三,城中有内乱 从正月初五,金军就不断对汴梁城发动进攻。

得益于李纲的组织协调,这些进攻都被守城士兵化解。

虽然双方互有伤亡,但是金军并没有占到便宜,汴梁城依然是铁板一块。

但是初九日李纲巡检到酸枣门时,却发生了十分不和谐的一幕。

多亏李纲处理得当,否则汴梁城内的所有努力都可能功亏一篑。

原来,守卫酸枣门的宋军人心浮动,几个行迹可疑的士兵被当作奸细斩首示众。

古往今来,两军对垒奸细都是最被人憎恶。

一个奸细在破城中的作用往往敌得过城外千百名将士。

金军攻城时断时续,酸枣门将士斩首奸细情有可原。

如果换做其他指挥官,很可能会鼓励这种锄奸行为。

但是手托汴梁城安危的李纲却从中看见了不好的势头。

此时汴梁城防务已经完善,奸细或许有,但是毕竟是极个别,如果鼓励底层士兵滥杀,必然会伤及无辜。

如果不加制止,“奸细”只会越杀越多,到谣言漫天的时候人心就散了。

李纲立刻下令抓住杀人的士兵斩首示众。

同时下令如果有人抓到奸细必须上报核实,如果私自处死就以杀人论处。

同时,李纲还组织群众日夜巡逻,以免有地痞无赖趁乱打劫。

如果有人趁着金兵围城发国难财,绝不姑息。

上图_ 李纲墓,位于闽侯县荆溪镇大嘉山南麓 上图_ 李纲墓,位于闽侯县荆溪镇大嘉山南麓 三管齐下,李纲立刻稳定了城内人心,他组织起来的抵抗力量一次又一次击退了翰离不的进攻。

有了李纲的武力防御做后盾,朝廷中的主和派才有能力同金军坐在谈判桌上讨价还价。

作为文臣,李纲的军事能力毕竟不如久经沙场的将军元帅,能抵御住金军的第一次进攻已经是难能可贵。

九个月后金军,李纲也因为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远离汴梁,如果此时他又一次重挑旧担,再次肩负守城重任,结果也难保尽如人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大唐战神薛仁贵为什么惨败于吐蕃四十万大军

公元670年的大唐帝国,唐初的名将基本已经逝世,而则是唐二代将领中的领军人物,出征吐蕃,非他莫属。网络配图 薛仁贵的对手论钦陵也非。论钦陵是吐蕃丞相之子,禄东赞于公元667年逝世,论钦陵继承父位,成为了当时吐蕃的实际统治者,征西域、平吐谷浑,均是论钦陵亲率大军,论钦陵堪称吐蕃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之一。 公元670年,以薛仁贵为主帅,任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左卫员外阿史那道真、左卫大将军郭待封为副大总管,率兵10万,征伐吐蕃。 此役至关重要,唐高宗李治给薛仁贵配备的副将都是重量级人物。阿史那道真和郭侍封均出自大唐名将世家,阿史那道真的父亲突厥处罗可汗之弟阿史那杜尔,后来投靠大唐成为一代名将,为唐太宗平定了高昌、龟兹。而郭侍封则是出自瓦岗的开国将领郭孝恪,是力擒的最大功臣,郭孝恪死于平定龟兹之战,其长子郭侍诏亦战死沙场,郭侍封是郭孝恪的次子。网络配图 让泥腿子出身的薛仁贵来统领二个名将世家出身级别又与自己相等的公子哥,薛礼虽有威名,但不服众,阿史那道真是胡人,肚子里没那么多花花肠子,郭侍封却不同,总想与大元帅抬杠,显示自己的。 公元670年8月,薛仁贵的十万大军抵达大非川(今青海兴海大河坝)。 薛仁贵有鉴于行军路径艰险,携带辎重粮草必将影响行军速度,于是决定将辎重粮草留在大川非上,由郭侍封率2万兵看守辎重,薛仁贵自率大军寻找吐蕃主力决战。 郭侍封却并不听薛仁贵的节制,并没有将辎重放在大非川,而是携辎重粮草缓行。论钦陵且会错过唐军的这一破绽,纠集20万吐蕃军袭击郭侍封部,郭部大败,辎重粮草尽失。网络配图 薛仁贵在河口刚打了一场胜仗,后方却传来郭部战败的消息,没有后勤保障供给,薛仁贵只得退回大非川,在大非川,论钦陵早已为薛仁贵准备下了四十万大军,两军交锋,士气低落人数处劣势的唐军大败,十万大军,薛仁贵、郭侍封、阿史那道真等将率数骑突围。 论钦陵是个有远见的政治家,见好就收,取得大胜后,却主动与唐军求和,很快,论钦陵与失去了大部分军队的薛仁贵签订了和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西夏开国帝王李元昊为什么要杀死亲生母亲

古语云:“百善孝为先”。看来,在中国古代,人们把孝道看得比任何东西都重要,其孝道思想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可谓。 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史中,身为一国之君的不仅是天下的主宰者,亦是万民的敬仰者,他们大多都以仁孝治天下,而且自己更要做表率,这样可以更好地兴国安邦。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皇帝均是如此,西夏的开国皇帝李元昊就是一个特例,其在位后期,暴政治国,,还残忍地杀害自己的生母,如此行径,有仁孝可言吗?网络配图 作为一国之君的李元昊,杀人是他的权利,他想杀谁就杀谁,没人能阻止。可是万万想不到,他连自己的亲生母亲也痛下杀手。除此之外,李元昊还干出超乎想象的乱伦之事,那就是霸占儿媳没移氏,淫乱宫廷,为此引起朝中文武百官的不满,虽然他们心中对李元昊不服,却不敢形露于表,毕竟李元昊是个、猜忌之心很重的人,稍不留神,轻则被罢免、入狱,重则被杀或株连。因此朝中上下人心惶惶,没有人敢向他直言进谏,更没有人敢去斥责他的道德沦丧之行为。,西夏内部开始腐朽,臣民人心涣散,最终李元昊也落得一个众叛亲离、被亲生儿子李宁令哥杀害的下场。 话又说回来了,那么李元昊究竟为什么要杀害自己的亲生母亲呢? 首先咱们先来了解下李元昊,他一生在位的16年间,文治武功卓有成效,但是他最大的不足之处就是好猜忌功臣,稍有不满即罢或杀,荒淫无道,暴政治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暴君。网络配图 李元昊是一个在杀戮中长大,以征战为生的“刽子手”,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扭曲了他的性格,暴露了他性格的另一面:残暴不仁。加之李元昊后期沉湎酒色,,很少理政,结果导致母后私党专权,才有了李元昊日后杀母悲剧的上演。 据《西夏史》记载:公元1034年,在李元昊母后卫的大力支持下,李元昊的舅舅暗中篡权,结果被李元昊识破。为此李元昊大发雷霆,且大开杀戒,把舅舅一家抛进黄河溺死,又亲手毒死母亲。他的一名妃子,也出自母亲家族,当时有孕在身,但李元昊连亲生骨肉也不顾惜,就地赐死。网络配图 另据《·夏国传》记载:开运元年(公元1034年),元昊生母卫慕氏与其一族的首领山喜密谋篡权。机密泄露后,李元昊一怒之下把他沉到河底淹死了,还把自己的生母卫慕氏、妃子卫慕氏,以及和妃子生的儿子一起残忍地斩杀。 其次,《西夏书事》、《西夏书》、《西夏记》等史料亦均持此说。由此而知,李元昊杀母确实是一个不争的历史事实。 纵观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史,李元昊杀母事件可谓是,因此,李元昊便地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杀害生母的皇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