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西北叛乱”困扰大清多年,风流皇帝乾隆是如何一举平定的?

时间:2025-02-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西北叛乱”困扰大清多年,是怎么一举平定的?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自诩“十大武功”乃众所周知,平心而论这“十大”水分不少,但其中“两平准噶尔”和“平定回部”之叛乱,确实是值得后人赞颂。

这三次之战争,彻彻底底地将西北边疆归入大清版图,维护了领土的统一。

乾隆皇帝作为当时最高统治者,的确是功不可没! 纵观大清王朝历史,“西北”一直是威胁王朝政权的一枚定时炸弹,尤其是在康雍乾三朝多次爆发叛乱。

上图_ 清朝初期蒙古各部 (察哈尔部、漠西准噶尔部) 朝时期,康熙二十九年至康熙三十五年,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叛乱,三次,先后历经乌兰布通和昭莫多两场大战,终于平定了噶尔丹之叛乱。

而噶尔丹本人也因兵败而郁郁而终。

然而,,康熙末年,噶尔丹的继任者策妄阿拉布坦又在西北,准噶尔再一次叛乱,对抗天朝。

康熙皇帝虽然此时年过六旬,尽管已经无力御驾亲征,但是以武力打击叛乱之决心丝毫未变。

上图_ 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 康熙皇帝以自己爱子,皇十四子胤禵为“大将军王”,代父亲征。

在胤禵征讨叛乱时期,虽遇到一定困难,甚至一度陷入僵局,但是整体战事还是对天朝较为有利。

可惜就在平定大业即将告成的关键档口,康熙皇帝突然病危驾崩,在异常激烈的皇位“争夺战”(九子夺嫡)中,皇帝胜出成为了皇位继承人。

作为对立派的“大将军王”胤禵,自然不能获得新君之信任,因而被从西北调回北京,“大将军”一职也被取而代之。

总之,康熙朝时期,西北叛乱并未得到根除,甚至是留下了一个“长长的大尾巴”。

上图_ 爱新觉罗·胤禵,清圣祖康熙帝第十四子 (别称:允禵、胤祯) 进入雍正朝,一度被胤禵压制的策妄阿拉布坦,并没有俯首称臣,趁大清王朝皇权交接未稳之际他又支持同为厄鲁特蒙古的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卷土重来,妄图与大清王朝对峙。

雍正皇帝以川陕总督为“大将军”,持续对叛军以严厉的武力打击,汉军出身,对顾忌相对不多,一顿强兵劲旅,打得叛军,西北叛乱暂时被压制。

雍正七年,策妄阿拉布坦之子噶尔丹策零继承乃父遗志,卷土重来,试图继续与大清王朝掰掰手腕。

这次清廷兵分两路进军准噶尔,其中北路军以满洲宿将傅尔丹为大将军,西路军以平定西北名将领兵,雍正皇帝似乎志在必得。

然而,战争进展并非如天朝预期,更是在,北路军陷入敌军重围而几乎,幸而满洲官兵穷途末路冒死抵抗,主帅傅尔丹才捡回一条性命。

最后,还是素来与清廷要好的喀尔喀蒙古额驸策棱(博尔济吉特氏)出手,才算挽回败局。

至于西路军在岳钟琪出师不利之情况下,取而代之,总算取得一定成果。

最后,噶尔丹策零迫不得已俯首称臣,清廷与准噶尔握手言和,双方恢复双边关系,西北战事告一段落,而雍正朝针对西北叛乱之作为也就止步于此。

上图_ 清朝的喀尔喀蒙古女性 通过上述我们可知,历经康、雍两朝,大清王朝在对抗西北叛乱,尽管占据上风且取得一定成果,但是并没有彻底抑制反叛势头,最主要由于反动势力存在,西北地区一直没有真正归属大清王朝版图,“西北”俨然成为大清王朝君主们的一块大心病。

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雍正皇帝驾崩,年轻的乾隆皇帝继位。

年轻人踌躇满志,上位伊始他就在心里暗下决心,定要在自己执政时期,完成祖、父两代帝王未完成之宏愿——彻底征服西北。

乾隆十八年,这征服西北的机会悄然而至,既模糊,又突然。

上图_ 郎世宁所画乾隆皇帝大阅图(局部) 原来,噶尔丹策零死后,他的儿子们开始挣立汗位而相互厮杀,搞得准噶尔内部,前几代雄才大略汗王创造之辉煌也被挥霍一空,落寞了! 就在乾隆十八年,蒙古部落的三位车凌(首领)因为不堪内部战乱之压迫而选择归顺清廷,而乾隆皇帝则敏锐地察觉征服西北的时机到来了。

在避暑山庄多次接见了三位车凌,积极了解蒙古内部情况之后,乾隆皇帝决定对西北用兵。

乾隆皇帝将自己主张公布朝堂之后,反对之声不绝入耳。

大部分朝臣认为,此时西北蒙古彪悍顽强,不来攻打中原就不错了,难得当前太平盛世,皇帝的主动出击岂不是?而且时间仓促,如此大规模之战事,在毫无准备之前提下,如何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应该说,大臣们的担心并非毫无道理,但是乾隆皇帝清楚,时机转瞬即逝,作为最高统治者,关键时刻必须要当机立断。

上图_ 绰罗斯·达瓦齐(生卒年不详),是大策凌敦多布之孙。

在之后,乾隆皇帝乾纲独断地决定征服西北,乾隆二十年,战争正式拉开序幕。

实际上,战争的过程并非如预期那般顺利,甚至是十分艰苦,而且又出现反复。

清军在先后击败了以达瓦齐为首的准噶尔蒙古军队之后,以阿睦尔撒纳为首的一些蒙古贵族又出现反叛。

这阿睦尔撒纳身份比较特殊,此人乃策妄阿拉布坦之外孙,又是厄鲁特蒙古辉特不台吉。

因为与达瓦齐之间的利益纠葛,开始依附清廷,也成了清廷平定准噶尔的向导加。

清廷平准胜利后,阿睦尔撒纳以“卓著功勋”被清廷封赏为双亲王爵位,食亲奉,应该说,这个封赏已经是超规格了。

但是阿睦尔撒纳并不满足,在通过战争取得在蒙古地区利益之后,又举旗反清。

这种的行为,客观上促使了清廷对厄鲁特蒙古的毁灭性打击。

阿睦尔撒纳兵败逃亡到哈萨克和俄罗斯,俄罗斯一直关注准噶尔战事,其企图。

最后他因染天花而病殁,年仅35岁。

另外,战争最终的受害者永远是普通百姓,清军出兵比较仓促,粮草等后勤补给并不充分,因此给蒙古人民造成了沉重负担,这也是平定大业会出现几次反复的客观事实。

上图_ 乾隆 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 上图_ 乾隆 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 而之后的“回部叛乱”只是西北战事的衍生,乾隆皇帝急命平定大将兆惠领兵平叛。

兆惠,在一度被敌军层层围困的不利情况下,竟然神奇地拖垮敌军,待援兵到来之后而,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为维护祖国之统一,兆惠将军确实是功不可没! 乾隆皇帝通过一系列的战争,西北地区正式成为大清王朝版图一部分,这是之前王朝仅对西北是名义上的管辖,绝非可以肩比之的。

尽管在战争过程中,乾隆皇帝出现过很多失误,甚至是一些残忍的决策,但仅就维护国土的统一,乾隆皇帝作为时代的统治者,确实值得后人称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秦始皇嬴政“一统天下”的糊涂账 为什么独留卫国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解析: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武将”朱棣

有26个儿子,但是成器的不多。他越到晚年越发愁——这么大的江山,我死之后,交给谁来坐? 长子当然是最合适的人选 朱标传说为亲生。朱元璋一登上皇位,就给马皇后吃了颗“定心丸”,册立13岁的朱标为皇太子,即未来的国家领导人,也算是对得起这位相濡以沫的奇女子。朱元璋聘请浙江名士宋濂等人为太子的老师,希望将朱标培养成合格的接班人。 精心培养25年之后,朱标已经38岁,继承父亲大位的能力是有了,可是朱标的身体熬不住。1392年1月,朱标从陕西视察回来后,身上长了个大肉瘤,折磨得寝食难安,异常痛苦。朱标的长子朱雄英10年前已经死了,伺候父亲全靠次子朱允火文。 朱允火文年仅14岁,日夜守在父亲身边,至少也算是1392年度“感动中国”的孝子人物。他是个偏脑袋,朱元璋给他起了个“半边月”的绰号。朱允火文从小生活在深宫之中,在知识分子中间长大,知识渊博,而且以德服人。但他性格仁柔,心太软,脸不厚,心不黑。网络配图 朱标病了4个月不幸英年早逝 但朱标还是不幸早逝。对于勤恳的老来说,这是极为罕见的大事件,不是普通的丧子之痛——接班人没有了,整个帝国的命运怎么办?那么多大将手握重兵,怎么节制?这件事折磨着老皇帝,居然28天没有上朝。 朱允火文将3个年幼的弟弟照顾得十分周到,这一切朱元璋都看在眼里。 朱元璋不得不重新选择继承人。周王、晋王、燕王等都有野心。秦王荒唐成性,是一摊扶不上墙的烂泥,还差点儿被废了王号。晋王外表残暴,违法乱纪,然而本质上是个胆小鬼。鲁王是个天大的蠢货,为长命百岁,乱吃丹药,把眼睛吃瞎了。其他的王子有的杀人犯罪,有的沉溺酒色,稍微几个成器的,却是舞文弄墨、没有任何政治经验的艺术家。 老皇帝一声长叹 现在,只剩下四子、燕王和朱标次子朱允火文PK了。 朱元璋对朱允火文抱着一种复杂的感情,对他仁柔的性格又喜又忧:他柔弱的肩膀,能担负得起治理国家的重任吗?这么仁柔,跟个兔子似的,多么大的缺陷啊。做皇帝,必须有狮子、老虎的硬汉性格,否则必定会被政坛上的狮子、老虎吃掉。 朱元璋就立储问题,曾经悄悄征询过大臣的意见。他问翰林学士刘三吾:“太子死了,皇长孙(朱允火文)年幼不懂事。治理国家必须选对人,我想让燕王接班怎么样?” 刘三吾是知识分子,你问他谁当储君,他当然只推荐自己的同类。他头摇得像拨浪鼓:“立燕王绝对不行!如果立燕王,那么秦王、晋王怎么办?皇长孙朱允火文四海归心,大家都拥护他,您可以安心睡大觉。” 文官们拥护朱允火文,因为他是文人,是大孝子又是大好人,上台后能实行文明德化之治,而不是军事化的高压独裁。朱元璋的统治太过猛烈,官员暗地叫苦,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长久下去没人吃得消,国家客观上需要一位阴柔、仁爱的皇帝,让人民歇歇脚、喘口气。网络配图 朱允火文非常有孝道。而在争夺皇位的斗争中,“孝”就是夺取皇位继承权的秘密武器。所以,朱允火文一定要将“孝”进行到底。 朱元璋欣赏四子朱棣的“武” 对于第四子朱棣,朱元璋确实非常欣赏,尤其欣赏他的“武”,这是朱允火文不具备的特殊优势。 朱棣是闻着战争的硝烟味长大的,1360年4月17日出生于南京,正是大举进攻南京的那一年。他11岁封燕王,17岁迎娶的长女,20岁就藩北平。朱棣的才能不在朱元璋之下,弯弓射大雕不在话下,尤其喜欢打仗,智谋过人,知道怎么打胜仗。作为罕见的勇士和智慧人物,朱棣可谓一代“战神”。现在他33岁,正当青春年少。 论才能和胸襟,朱棣都胜过朱允火文。一次,大家在宫里看赛马。朱元璋出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火文没有打仗经验,所见不过平凡琐事,憋足劲想出“雨打羊毛一片毡”,软绵绵的,没什么味道。而朱棣见过世面,巧对“日照龙鳞万点金”,气魄宏大,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 燕王朱棣就藩北平,以他为众藩王之首,与宁王、晋王、肃王、秦王等沿长城一线封国,为天子守边,抵御北方蒙古人的侵犯,号称塞王。朱元璋允许他们拥有3000人的护卫,最多的可以达到1.9万人。燕王、晋王、秦王势力最强,多次奉诏攻打蒙古,即使傅友德、这样的大将也要听塞王指挥。尤其是燕王朱棣,负有控制北部门户的重任,能够直接指挥的军队多达30万人,军中大小事自己裁决,只有天大的事才向朱元璋汇报。 1390年,一场战斗使年仅30岁的朱棣威名远扬。那年元旦刚过,朱元璋命令燕王和晋王分兵合击,打垮丞相咬住、平章乃儿不花。 朱棣首先派出几股哨兵四出侦查,摸清乃儿不花的确切位置。3月,天下大雪,千里荒原上银装素裹,车马辎重行进十分困难,士兵们冻得直打哆嗦。将领们请求燕王,等大风雪过后再想办法。 朱棣说:“战机就摆在你们眼前,你们怎么看不见呢?这正是出奇制胜的大好时机!”命令大军顶风冒雪,快速而进。大军出现在乃儿不花面前时,他竟然还在帐篷里烤火。网络配图 朱棣围而不歼,派乃儿不花的好朋友、降将观童劝降。乃儿不花知道是鸡蛋碰石头,只好请降。朱棣摆酒设宴,酒喝得十分爽,令乃儿不花感动得眼泪哗哗的,主动要求劝降咬住。 朱棣第一次大规模出征,兵不血刃就,让朱元璋非常高兴,赏赐宝钞100万锭,夸赞朱棣:扫清沙漠里的蒙古人,就全靠你了! 而另一路晋王,生性怯懦,一踏上当年征战的土地,就两腿发虚,走一走停一停,不敢深入蒙古腹地,连个兔打不到。 朱棣的血统带来麻烦 朱棣和朱元璋是同类,雄才大略,各方面能力都比朱允火文杰出,更适合当皇帝。但是,血统却给他带来了大麻烦。他真的是龙子吗? 江山当然只能交给亲生骨肉坐,必须是纯种的龙种,就是说是马皇后所生。嫡长子继承制在中国延续几千年,朱元璋跳不出这个框框。 朱棣可能不是马皇后生的,所以朱元璋不会选朱棣接班。 朱棣可能是一个妃子生的,或许这个妃子还是少数民族。有可能是高丽人,究竟是北方高丽民族,还是来自朝鲜半岛,很多人都弄不清楚。也有人称朱棣的妈妈是元顺帝的妃子,甚至可能是蒙古人。 根据管理宗庙祭祀、礼乐的官方机构太常寺的记载(现已丢失),淑妃李某生了朱标、秦王和晋王,跟马皇后没什么事儿。而另外一个妃子生了朱棣,这个妃子就是石页妃。网络配图 朱棣称帝后纂改《太祖实录》,把能得到的资料全部纂改,拼命证明自己就是马皇后生的,还拿出很多证据证明他当皇帝是合法的,证明朱元璋有意传皇位给他。 而朝鲜的一条史料足以戳穿朱棣的谎言。1389年,朝鲜使臣权近等人在北平拜谒燕王,回国后写了一本《奉使录》。里面说,他到北京燕府去见燕王,可是很不凑巧,那天是农历七月十五日,是燕王妈妈的忌日,燕王不见客人。马皇后是八月初十去世的,所以说朱棣不是马皇后亲生。 朱元璋艰难决定:立16岁的朱允火文为皇太孙 只有嫡长子继承皇位,大家才拥护。朱棣不是马皇后的亲儿子,所以经过权衡,朱元璋作了一个异常艰难的决定:立16岁的朱允火文为皇太孙。这让朱棣十分窝火,十分不服气。一次,他用手拍拍皇长孙朱允火文的背,讥讽地说:“没想到我侄儿还能有今天的荣耀啊!”这一情景,恰好被朱元璋看见,厉声责问朱棣:怎敢对皇长孙如此无礼?朱允火文急忙打圆场,才没让朱棣十分难堪。 立皇太孙的第二年,朱元璋还是担心朱允火文太文弱,压不住阵脚,管不住军队,于是开始大杀功臣,蓝玉、集团先后被清洗。网络配图 用历史的眼光来看,朱元璋当初的选择是个错误。如果选朱棣当皇帝,就不会出现后来历时4年的内战。但历史不相信道德,也不相信眼泪,它只相信实力。朱棣发动战争,将朱允火文赶下台取而代之。为抹杀篡权的形象,防止天下人心不稳,朱棣拼命说谎,证明自己就是马皇后的亲儿子。指“马”为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