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渑池会盟”秦赵达成了什么协议?其实只争取了表面利益!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时期,秦国多次出兵攻打,赵国虽然整体实力不如秦国,但一时半会也难以征服。

所以秦国打算把重点放在外交攻势上,秦昭襄王主动邀请赵王在渑池会面,但赵王担心有诈不敢前去,此时蔺相如为赵王壮胆,准备同他一起去。
秦昭襄王本来还想羞辱赵王一番,还好有蔺相如在,他迫使秦王击缶,双方博弈有来有回,十分精彩。
不过最后算是达到了谈和的目的,双方决定停止交战。
战国时期,秦赵两国在渑池会盟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了,这个故事在司马迁的《》中有详细的记载,也编入了小学教科书当中。
本文主要目的不是讲故事,而是透过这个故事来谈一谈当时的战国局势,以及分析背后究竟隐藏了怎样的大国博弈。
根据史料记载,秦赵渑池会盟发生在公元前279年,此时各大战国的情形大体如下所述。
此时的秦国为秦昭王二十八年,国力极其强盛,雄主秦昭王,强臣,战神,明君强臣名将强强组合,,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兵锋所指,令其余战国不寒而栗。
此时的赵国为二十年,国力也比较强盛,此前经灵王变法,赵国国力大增,加之赵惠文王也是一位难得的的明君,赵国文武大才兼备,朝局生气勃勃。
为我们所熟知的有名将、,国尉许历,名臣楼缓,国政有文武兼备的,邦交有蔺相如,堪称明君强臣济济一堂。
此时的为五年,五年前由于当时的齐湣王骄横无道,激起列国公愤,燕将率领五国联军攻齐,齐国完全被打垮,此时仅余即墨和莒两座城池孤守,奄奄一息。
此时的为三十三年,此前的、子之主政时期,燕国惨遭血洗,国力大为削弱。
虽经燕昭王奋发惕励,重用乐毅变法,并获得攻齐的巨大成功,国力有较大程度的恢复,但仍然不够强大。
此时的魏国为魏昭王十七年,韩国为韩釐王十七年,此前韩魏两国遭到秦国白起的猛烈攻击,特别是,韩魏联军大败,损兵折将,韩魏两国差不多被打垮,此时的韩魏已是孱弱不堪。
此时的为楚顷襄王二十年,大约在二十年前,秦昭王邀请当时的到武关会盟,结果楚怀王遭到秦国劫持,楚国国力有一定的削弱,但实力尚存。
从以上各国的大体情形来看,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结论:燕、齐、魏、韩已沦为弱国,不足以对秦国的扩张构成威胁,而此时的赵国则成为秦国的头号劲敌,楚国则处在中间的尴尬位置。
在以上的战国格局下,秦昭王向赵国发出了会盟修好的邀请。
对于这一突兀举动,赵国君臣心存疑虑,因为楚怀王的前车之鉴,担心秦昭王又故伎重演,使赵王做了楚怀王第二。

虽说目下赵国之强大远非昔日楚国可比,然则秦国对山东六国之威压欺侮也是远远甚于从前。
万一赵王有失,对赵国便是无可估量的一击,届时纵是兴兵攻秦,邦交尊严国事衰颓也是无可挽回了。
但上大夫蔺相如主张赴约,他认为:赵虽实力稍弱,然大体与秦国正当均势斡旋之时,军事兵争犹不退让,邦交安可畏敌如虎?至于邦交尊严,只要事先谋划得当,并无太大风险。
赵惠文王本来也怕秦王有背后图谋,不欲应约,然则经蔺相如一番剖析,又觉得不能示弱于秦,思忖再三,最终决意赴约。
会盟开始之后,双方见面行礼,然后饮酒叙谈。
秦王以强凌弱,胁迫赵王鼓瑟且令记入秦国国史。
蔺相如愤然而起,请秦王击缶,秦王怒而不允,蔺相如正气凛然迫使秦王击缶,亦令记入赵国国史。
秦员恼羞成怒,让赵国割让十五城给秦王祝寿,蔺相如,则要秦国献都城咸阳做赵王寿礼。
这场会盟便在这样尴尬的气氛当中匆忙结束了,似乎没有取得什么建设性的成果,然而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从故事的表象来看,似乎只是赵国上大夫蔺相如与秦国君臣进行了有理有节、争锋相对的斗争,维持了赵国的外交尊严,并最终和谈成功。
但背后实际上隐藏了大国之间深层次的外交博弈。
先来谈谈秦国这一方,从上述的战国格局来看,赵国已成为秦国在中原的头号劲敌,所以秦国的很多行动自然也是围绕着削弱赵国来进行的。
这次的渑池会盟自然也不是,而是有着极深的用意,秦国的意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外交分化、孤立赵国。
确切地说,是秦国在山东六国孤立赵国的谋划。
也就是说,秦国通过这次会盟,将赵国变成与秦国同等的超强战国,使其余战国将赵国也看成与秦国同样雄心勃勃要统一天下的强敌,进而不敢靠拢赵国,而秦国便能全力与赵国对抗。
稳住赵国,全面攻楚。
秦国认为目下的赵国比较强大,此时全面与赵国对抗时机尚不成熟,所以当前先解决掉另外一个次强敌楚国,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但是如果全力攻楚,势必会遭到赵国的干涉,到时候局势就不好控制。

所以秦国使出了自己的惯用伎俩,先派白起佯攻赵国,一来以战迫和,二来麻痹楚国。
再来看看赵国这一方,虽然是被迫应约,也不是完全没有诉求。
赵国的诉求是什么呢?赵国需要时间,准确地说是需要继续深入变法的时间。
赵国虽经赵武灵王变法,国力迅速增强,但还远远不够。
而时间的核心,是没有秦国这般强敌所能引发的举国大战。
虽然与秦国会盟,会有在山东战国中变成孤家寡人的风险,赵国依然得跨出这一步,尤其在秦国主动示好的情势下更不能拒绝;根本原因便在于:秦国之强,发动大战可使赵国有倾覆之危,山东五国疲弱,赵国即便一时孤立,也完全挺得过去。
这便是邦交,唯以利害为根本,两害相权,取其轻也。
这样的会盟,盟约形势比盟约内容更重要,只要修好意愿昭示天下,盟约议定的具体条款反而无足轻重。
从之后的历程来看,秦国的战略意图可以说全部达成。
首先是,会盟之国全力攻楚,赵国没有干涉,秦国迅速攻取了楚国的都城郢都,占领了楚国西部大片领土,并且焚烧了楚国王室的陵园。
其次,若干年后,秦赵全面对抗,秦国发动长平大战,赵国在弹尽粮绝的情况没有获得山东战国的救援,赵国精锐主力大军由此被全面摧毁,国力大衰。
山东战国之所以没有救援赵国,很难说不是坐山观虎斗,一个秦国就已经让山东六国头疼不已,再来一个赵国,岂不是。
最好两强火拼同时衰落,对大家都好。
而赵国的意图显然是没有很好的达成,在秦赵停战时期,赵国虽然也攻取了齐、楚的一些土地,但是没有利用好这段和平时间,继续进行深入的二次变法,使赵国更加强大。
最后再说一点,秦赵的渑池会盟,赵国对当前的形势把握还不够,只注重形势利益而忽视了实际利益,如果在会盟过程中,蔺相如能够威胁秦昭王瓜分一部分伐楚利益给赵国,在秦国需求大于赵国需求的情况下,这部分要求很大可能是可以得到满足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她是秦始皇嬴政“暗恋”一生的红颜知己,为她近30年未立皇后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无数的帝王,能称得“上千古一帝”的却寥寥无几。这些几乎一生充满了争议,谱写了一个个传奇,正是其中之一。 他扫平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庞大帝国。把古代的中国从奴隶社会直接向封建社会跃迁。秦始皇嬴政的威名一时传遍海内外。 如此赫赫威名的,却在统治的近30年间,让皇后之位一直高悬,迟迟不立皇后,让人颇为迷惑。其实这和秦始皇嬴政的生母有很大的关系,嬴政对母亲赵姬一直是仇恨的态度,因为赵姬在男女方面有失节行为。 高高在上的始皇帝有这样一个母亲,人所尽知,让秦始皇很是恼怒,心里极其压抑。同时血脉亲情又让他难以割舍这份母子之情。后来赵姬离开了人世,秦始皇的个人世界里很快走进了另一位女人。 这个女人不一般,首先她是一个寡妇,单名一个清字,外人都称其寡妇清。她家祖传做矿业生意,非常的富有。传到她这一辈后,虽是女子,却半点不比男儿逊色,把家业管理的井井有条。家族内也长期有一支私人军队守护家里的财产。 《·货殖列传》里描述寡妇清乃巴蜀之人,治家有道,虽为寡妇,却异常贞洁。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没有绯闻。秦始皇对她礼遇之,派车队接她来秦都咸阳,颐养天年。寡妇清后来因病不治而亡,秦始皇又派车队把她送回故乡下葬,并且在埋葬之地建了一座怀清台来纪念她。 在史记里写到这一节的时候,不禁感叹,这位寡妇清不是什么大人物,却享有和秦始皇同规格的待遇,真是让人想不通,难道仅仅是她家财万贯的原因吗? 秦始皇扫平六国以后,为了让天下更加安定,曾让六国上交所有的武器,融为一炉,浇筑出十二尊铜人,立在皇宫前面。可惜到了末年,毁掉了其中十尊,用于铸造铜钱。剩下两尊被前秦销毁,从此十二尊铜人不复存在。当然这是后话。 秦始皇收缴天下兵器,却绕过了寡妇清的家族,她家的卫队兵器得以保留。当然有史学家说,寡妇清家里的矿场主要产丹矿,丹矿里可以提取出水银。 现代科学仪器探测过秦始皇的陵墓,发现里面有大量的水银。有可能寡妇清的家族是始皇陵水银的主要供货商,因此秦始皇才对她如此的看中。不过这似乎也不能解释秦始皇专门为寡妇清建立怀清台一事。 后世有一位文人叫夏竦,他怀疑寡妇清和秦始皇暗通款曲。并把此事写在了《女怀清台铭》里。不过在小编看来,寡妇清的年龄比嬴政大了10岁左右,有可能嬴政把对母亲赵姬的思念转移到了寡妇清身上,这只是一种纯粹的亲情,所以秦始皇在寡妇清离世以后,才会建立怀清台,怀念这位奇女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国史上五大艳后盘点,“四大美女”都黯然失色
中国历史上最美的皇后是谁?这是个很难定义的问题。古典“”,尽管在民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客观地说,其真实性需要大打折扣。她们身上承载的应该是一种人文负荷,掺杂着诸多后世附会的演义色彩。其中的貂婵即是一个文学形象,史书上未见其任何记载。而古代的“五大艳后”,则大抵是中国古代真正“横绝千古之丽”,又贵为皇(王)后的古典美女。一起来看看她们是否是你心中那位? 1、春秋第一艳妇:夏姬 春秋时期的第一艳妇,当数夏姬。夏姬自幼生得杏脸桃腮,蛾眉凤眼。长大后更是体若春柳,步出莲花,具、之美貌,更兼妲己、之狐媚,人称“一代妖姬”。史书上说“公侯争之,莫不迷惑失意”。她曾三为王后,七为夫人。可谓。 据传夏姬懂“采补术”。嫁给陈国夏御叔后,不足九月,便产一子,即夏征舒。御叔虽存疑惑,但早已被夏姬的美艳弄得,无暇去深究。后夏御叔正值壮年而亡,有人说可能死于夏姬的“采补术”。夏姬一直到四十多岁,仍容颜娇嫩,皮肤细腻,保持着青春少女模样,以其罕有的独特魅力为国君士大夫倾倒。 守寡后的夏姬先是让大夫公孙宁、仪行父魂不守舍,后又将国君陈灵公卷入其间难以自拔。史载,每当夏姬之子夏征舒上朝后,陈灵公、公孙宁、仪行父三人便轮流与夏姬幽会。夏姬还把自己的内衣分赠三人,而陈灵公仨竟敢穿着夏姬的赠衣上朝,公开谈论与夏姬的风流事。一次,陈灵公仨在夏家饮酒作乐,席间竟相互争论起夏征舒到底是他们仨谁的孩子。夏征舒受辱不过,怒杀陈灵公。公孙宁和仪行父逃至楚国,诉说夏征舒弑君。偏听一面之词,便兴兵伐陈,杀死夏征舒,掠得夏姬。 当时,楚庄为夏姬的美艳绝伦而怦然心动,欲纳入后宫,为申公巫臣谏阻只好放弃。将军子反见夏姬美艳,欲霸为己有,亦为巫臣所劝阻。楚庄王便把夏姬赐予连尹襄老,不久,襄老战死沙场。襄老的儿子甘愿背上与庶母乱伦的骂名,很快就拜倒在夏姬裙下。其实,那申公巫臣早已对夏姬,最终设计夺得夏姬叛逃至晋国,所付出的则是抄家灭族的代价。 2、魏文帝皇后: 三国时代的绝代佳人甄氏,姿貌绝伦、气质非凡,才智过人。当年甄氏虽系寡妇之身,却博得父子仨同倾爱慕之情,并最终成为称帝后的皇后。 《·惑溺》有载:“魏甄后惠而有色,先为妻,甚获宠。曹公之屠邺也,令疾召甄,左右曰:‘五官中郎已将去。’公曰:‘今年破贼,正为奴。’”这攻下邺城后便地让人把甄氏找到,却被儿子曹丕先行一步抢得甄氏。曹操得左右禀报后长叹说:“今年攻打邺城,正是为夺取甄氏啊!”曹操懊悔莫及!当时也有心娶甄氏,曹操不允,最终将甄氏再嫁给曹丕。 曹植心中不平,十分怀念甄氏,终日借酒浇愁,言行更为任性。看来曹氏兄弟之后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中,似乎还带有甄氏的因素。曹丕称帝后,曹植虽靠“”与的干预幸免一死,却被谪贬雍丘。 曹丕娶得甄氏后,起先对其很宠爱,生育了后来的和东乡公主。称帝后,则日渐冷落甄氏。不久,甄氏便因曹丕新纳宠妃栽赃诬陷其埋木偶诅咒曹丕而被赐死。甄氏死后,有一次曹植入朝进宫,曹丕忽动恻隐之心,将甄氏使用过的一个盘金镶玉枕头赐给他。曹植,。归途中经过洛水,夜宿舟中,取枕而眠,恍惚间遥见甄氏凌波御风而来。梦醒后,便彻夜写下那传世名赋——《感甄赋》,“,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抒发蕴积已久的爱慕之意。后来魏明帝将叔叔的这首《感甄赋》改名为《洛神赋》,大概是觉得原赋名太过直白,难免让世人联想起曹植与甄氏间的叔嫂恋情。 据传甄氏曾在宫中创造了美妙的灵蛇髻,并流行于魏晋女性中。大画家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洛神就是梳着灵蛇髻,这是甄氏生前常梳的发型。顾恺之在画中展示了曹植爱恋甄氏的故事传说,交织着人神异路,既难以割舍,又无法实现的悲情。 3、文宣帝皇后: 《北齐书·文宣李后传》描绘李祖娥是“容德甚美”。鹅湖逸士的《老狐谈历代丽人记》中说“高后李祖娥以秀慧而绝艳”,将李祖娥与、昭君、、张并称为中国历史上真正的“五大美女”。鹅湖逸士认为李祖娥是“不幸生于季世,又嫁无礼之家,迭遭污辱,几至玉碎花残。”而后世却因此几乎忘记她的艳丽,其实李祖娥是“秋波善睐,神光动人”,属于“亘古所无,所谓横绝千古之丽也”。 取代东魏称帝后,李祖娥被立为皇后。文宣帝高洋是个著名的性虐待狂,嗜好用鞭子抽打嫔妃,甚至当众杀掉嫔妃。只有李祖娥一直受到高洋的礼遇与敬重。可见,在高洋心目中,这李祖娥是无人能替换的绝代佳人。 高洋死后,其子即位,尊李祖娥为太后。不久,高殷被废,高洋弟当,李祖娥迁居昭信宫。高演早逝,武成帝(高洋另一胞弟)继承皇位。高湛垂涎这位兄嫂的美貌已久,即位后就逼迫李祖娥与之淫乱,以不同意就杀掉其儿子威胁,李祖娥只得被迫顺,还怀上身孕。她的儿子太原王高绍德来拜见母亲,被告知不见后,就恼怒地说:“肚皮弄大了,所以才不见我。”李祖娥听后极其羞愧,生下一女后就弄死不养。高湛闻知手提钢刀大骂李祖娥:“你杀死我的女儿,我就杀掉你的儿子!”便当着李祖娥的面,将高绍德用刀柄打死。高湛又剥光李祖娥的衣服用棍棒乱打,再装进袋子扔至水沟。李祖娥苏醒后,被送至妙胜尼寺中。 李祖娥生性喜爱,因此当了尼姑。齐朝灭亡后,倒霉的李祖娥想当个尼姑也不成,被俘获送进关中长安。直到称帝建立时才得以返回赵郡老家。 4、皇后: 天生就是一个人间尤物,她出生时,当时著名的占卜奇人袁天纲曾为她的相貌而惊奇不已,仔细推算了她的生辰八字,最后得出了八个字的结论——“母仪天下,命带桃花。”萧皇后以后的人生经历似乎恰好印证了这八个字。她自十三岁作了晋王妃后,便开始不断地被迫更换身份,历经了隋炀帝的皇后、的淑妃、的宠妾、两代突厥番王的王妃,最后又成了唐太宗李世民后宫中的昭容。 萧皇后是南朝梁明帝的女儿,天生就是人间尤物,脸似牡丹,美眸流盼,腰似杨柳,,娇媚迷人,几乎集天下之美于一身。中国历史上能象萧皇后那样数经改朝换代,总伴君王之侧的女人寥寥无几。 史书记载,萧氏十三岁成晋王妃,颇得文帝与宠爱,杨广也对其宠幸有加。杨广即位后,萧氏被册封为皇后。杨广虽妃嫔众多,但对萧氏一直相当礼遇。杨广曾数次下江南,萧皇后必随行。对杨广的暴政,萧皇后因惧怕而不敢直述,故作《述志赋》委婉劝戒。 大业十四年,杨广在江都行宫被叛军杀死后,萧氏便开始不断地被迫更换身份。先是被宇文化及带至聊城做自己的淑妃。宇文化及被打败后,落入窦建德手中,被迫做的宠妾。突厥王久闻萧氏美艳,从窦建德处强要萧氏,窦建德不敢挽留,于是萧氏便当了两代突厥番王王妃。贞观四年,李世民大败突厥,迎萧氏回京,萧氏又成为比她小15年的李世民后宫中的昭容。萧氏逝世后,李世民以皇后礼将其葬于杨广之陵,谥愍皇后。 5、皇后:张嫣 张嫣,字祖娥,小名宝珠,是明天元年从全国初选的五千名美女中,连过“八关”选出的第一美女,被册立为皇后。史载张嫣“颀秀丰整,面如观音,眼似秋波,口若朱樱,鼻如悬胆,皓牙细洁”。 张嫣个性严正,很有皇后风范,是位能母仪天下的女性,她非常不齿宦官和熹宗乳母—奉圣夫人两人联手为非作歹的行径,经常数次在熹宗面前提起两人的过失,更曾以身为皇后的地位处置客氏,因此造成魏忠贤和客氏对她恨之入骨,但因为张嫣是皇后,不同于其他嫔妃一般容易对付,因此两人在背地里造谣说,张嫣非张国纪之亲生女儿,以混淆熹宗的视听。明熹宗天启三年。皇后怀有身孕,虽不知是男是女,却被客氏与魏忠贤暗中陷害而流产,此后张嫣一生未曾再生育。 张嫣颇具皇后风范,能母仪天下。她数次在熹宗面前提起宦官魏忠贤、熹宗乳母客氏的过失,曾亲自处置客氏,使魏忠贤与客氏对她恨之入骨。天启三年,张嫣怀有身孕,却被客氏与魏忠贤暗中陷害而流产,从此不能生育。张嫣还经常劝谏明熹宗能“远小人而近贤人”。有一次,熹宗见张嫣手握书卷在读,便问是何书,张嫣回答说:《传》。 明熹宗病危时,遗诏传位于自己的五弟信王,即之后的。明思宗能够顺利登基为帝,张嫣功不可没。因此,明思宗即位后,尊封张嫣为懿安皇后。 十七年,攻陷都城,眼见亡国在即,明思宗命自己的周皇后和袁贵妃自尽殉国,又挥剑砍断了自己的长女——十五岁的之左臂,同时也挥剑刺死了自己年仅六岁的幺女——,至于懿安皇后张嫣,则在自己的寝宫中上吊身亡,殉国明节。 元年,顺治帝命人将张嫣和明熹宗合葬德陵。 弘光元年三月甲申朔己亥十六日,明安宗上懿安皇后谥曰孝哀慈靖恭惠温贞偕天协圣悊皇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