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冤有头、债有主!真正气死周瑜的到底是哪位?

时间:2025-02-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冤有头、债有主!真正气死的到底是谁?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末年的,孙、刘联军大败,至此,三足鼎立的局势开始逐渐形成。

赤壁之战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一次战役,对各怀鬼胎的参战各方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演义》中,围绕赤壁之战的渲染与细节描写,前前后后占据了全书近七分之一的章节;而在司马光的《》中,对这一段的记载也颇为详细。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非常注重历史事件背后的决策过程,对于赤壁之战战前孙刘联合与决策的记载也非常详细,相比之下,对赤壁之战过程的记载则简略很多 在司马光的记载中:诸葛亮是促使刘备主动与孙权联手、并成功说服孙权联合刘备的关键人物;则,促使孙权准备与曹操一战;周瑜从番阳回来帮孙权下定决心。

然后孙权、刘备击败曹操,曹操败退到了北方!司马光的记载,多是从《》的记载中抽取出若干相关段落,再加上自己的理解,拼接而成。

令人遗憾的是,其中多有逻辑上的错误,而且会令读者对于这一段历史及其相关人物产生误解。

因为他所依据的《三国志》中对于赤壁之战的记载,错综复杂、没有章法可循。

没办法,这是纪传体史书最容易出现的问题,而陈寿所采用的各国相关记载均有较大出入,所以,要理清战前的决策过程并不容易,要分析明白这一过程,必须把视察的视角改为纯客观的第三视角,而不能带有任何的倾向性。

司马光的问题即在于过多把视角放在了诸葛亮的身上。

孙、刘联合的背景 首先我们梳理一下孙、刘联合战略的提出与决策过程。

建安十三年初,孙权以“报黄祖、的杀父之仇”为名,攻破江夏,“杀黄祖、屠城”,最后还掠走了数万人。

看到黄祖的死,刘表也很紧张,他迅速派刘琦出兵重建江夏守备。

从此,孙权有了吞并荆州的打算。

可惜,曹操比他下手更快。

这年九月,曹操兵临荆州,驱逐新野刘备。

此前,刘表已经病逝,由刘琮接任,迫于曹操的实力,刘琮举州投降。

刘备、刘琦、诸葛亮一众,仓皇南逃。

孙权和刘备的联合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拉开序幕的,我们从刘备当时的处境就完全可以想象到,孙刘联盟不可能会真正实现“平等、公平”的原则,毕竟刘备的实力和孙权不再同一高度 鲁肃是孙权的心腹,曹操七月开始南下时,孙权方面就得到了消息。

刘表的死讯传到江东后,孙权马上召集谋士商议,他们意识到荆州有崩盘的可能,于是鲁肃请命以“吊丧”为名,去荆州刺探刘琮的态度。

孙权的军队本来就已经部署在与荆州接壤的地区,这时,也开始大规模集结,为夺取荆州做战争准备。

可以说,孙权军与曹操军相比,几乎是同时进入备战状态的,而且孙权军还是以逸待劳,这一点对于拿下赤壁之战非常重要。

情况紧急,想必鲁肃的速度不会很慢,但他走到半路就听到了荆州已经投降、刘备等遭遇追杀的消息。

鲁肃马上意识到,倘若曹操在荆州站稳脚跟,下一个打击目标必然是江东;如果刘备被消灭,则孙权内外势孤,再加上朝堂上本就有一群大臣支持“降曹”,那么,孙权被迫投降的可能性极大,所以,他立即转道当阳长板,找到刚刚被曹军追击部队重创的刘备,向他表示江东准备接纳的意思。

再看当时的刘备,犹如,别说依靠,就连立足之地也没有。

曹操在北,孙权在东,都是对手,南逃是他不得已的选择。

鲁肃现在竟说可以到江东寻求庇护,刘备当然马上答应。

于是鲁肃领刘备拐了个弯儿,逃入孙权控制范围西北段边界的樊口。

此时,曹操则折返江陵,接手整个荆州。

刘备到达樊口时,曹操的先锋部队已经出动,准备追剿刘备残部。

鲁肃须返回柴桑复命,要刘备派心腹到江东落实孙、刘联盟的谈判,于是,诸葛亮这时请命,随鲁肃一同去见孙权。

那江东的统治者孙权又是什么样的态度呢? 孙权的决策过程 鲁肃引刘备前来,期间应当与孙权有情报来往,所以,孙权对于曹操的进展和刘备的虚实基本已经摸清。

这时孙权必然要召集所有军政要员召开会议讨论下一步变化,《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记载,周瑜这时已经帮孙权下定决心与曹操开战。

这个说法《资治通鉴》没有采用,司马光认为是诸葛亮的一番说辞帮孙权最终下定决心与曹操对抗,倒好像孙权是一个本性懦弱的投机者,需要诸葛亮刺激一下才行。

其实,孙权早已决定对抗曹操,甚至想占据荆州。

他现在考虑的,是如何与曹操作战、以及取胜之后如何安置刘备的问题。

所以,孙权与诸葛亮的一番对话,都是孙权问、诸葛亮答。

孙权的问题显然是事先已经设计好的,此前,孙权通过鲁肃的情报,已经知道刘备的军队数量不超过万人,所以孙权在谈判桌上居高临下。

洞察到诸葛亮没有说实话,孙权就装作出迟疑的样子,逼迫诸葛亮让步,这是种政治家们惯用的外交博弈。

按照外交常识,对战后利益的瓜分是双方决定是否战略结盟和合作程度的重要依据,因而可以推断双方接下来的秘密谈判,必然会就击退曹操后荆州的归属问题加以磋商。

从战后在荆州问题上刘备处处受制于孙权、而且还有“借荆州”的说法来判断,诸葛亮作为刘备全权代表与孙权的谈判,肯定做出了巨大让步,或者我们可以认为,在谈判中的议定中,荆州应该是归属东吴的。

毕竟,刘备能拿上台面的筹码确实太少,而孙权也绝对不是“扶贫家” 这时,曹操的亲笔信也到了江东,孙权当即与大臣们展开第二轮讨论。

讨论中没有提到刘备的因素,这说明孙权与诸葛亮的谈判是秘密进行的。

代表江东大家族利益的等人公开主张投降曹操,因为他们并不了解其中虚实;而且张昭等人的根基是江东土著,如果他们主战,若战败,他们将失去土著的支持和在新主子曹操处的价值;反之,他们主降,即使孙权战胜,土著也仍会支持他们。

孙权“主战”的主意早已拿定,之所以没有立即弹压这股“投降”声浪,也是为了给暗处的诸葛亮施压,好让自己在谈判桌上获得更大的利益和主动权 东吴的部署 鲁肃为孙权的利益着想,劝孙权立即召回正在番阳的周瑜,让他帮孙权压制张昭等主降派 那此时咱们的周都督在鄱阳湖干嘛呢?按照赤壁之战的时间推算,他作为水军都督,应该正在进行水军主力集结之后的总动员,为什么说是在做动员呢?因为后来与曹操大战,军令一下,水军立即就开拔前线。

在古代,这种大型战役之前为了鼓舞士气,是不可能没有“动员大会”的。

他到柴桑的同时,水军大部也已经到达,并交给孙权统一调配。

至于周瑜在御前会议上发言的内容,《三国志》的记载与《资治通鉴》一样,周瑜对曹操南下的分析非常精彩,包括曹操的四大败因他都考虑在内: 、韩遂尚在关西,为曹后患;且“舍鞍马,仗舟船,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原军队所擅长;今又盛寒,马无蒿草,不利于骑步协同作战;驱中原士众远涉江湖之间,,必生疾病 《三国演义》中将周瑜刻画的很平庸,然而,单从他对曹军的分析来看,“平庸”二字就和他不沾边。

他预测的情况后来全部发生,尤其是最后一点,曹军发生大规模的疫病,严重影响了将士们的战斗力和士气。

可以说,在周瑜的分析中,已经隐含了击败曹操的关键所在。

当晚周瑜再次密会孙权,直接点明了其中利害,他认为曹军其实是乌合之众,只要挫败其兵锋,很有可能会立即溃败。

随后,周瑜向孙权要5万人马,孙权却只给他3万人,按当时孙权的全部家底应该有10万人左右,孙权为什么只给周瑜3万人呢?因为当时孙权正处在三线作战的状态下,而且还有一些隐情,孙权并没有告知周瑜 周瑜作为水军都督,应该很清楚孙权的兵力分配。

在他看来,孙权手中的10万人有2万人必须守边境和各处城池,至少1万人攻合肥,周瑜要5万打曹操,因为他从鄱阳湖带到柴桑的水军,应该就有2万多人,还有2万人留作孙权的预备队。

但是不要忘了东吴的一个规矩“内事问张昭,外事问周瑜”,赤壁战前孙权还有很严峻的“内事”要解决。

咱们再看看孙权当时真正的实力和对军队的安排: 一:合肥 孙权除了要与刘备联军,迎击江陵方面的曹军之外,还要在北方前线的合肥地区与曹军作战。

孙权攻合肥,是希望从曹操的主力中分散出一部分人马,以减轻对赤壁一线的压力,这一路周瑜很清楚,用了大约1万人; 二:剿匪 还有一路大约有2万人,由大将与率领,正在丹阳与数万山贼作战。

当时孙权领地内散布着很多山越与山贼的势力,一旦有风吹草动,他们马上掀起事端。

建安十三年早些时候,周瑜打破江夏,没有占领而是迅速退回,就是因为这些境内的扰动因素。

曹操那边拿下荆州,这边丹阳马上就乱了起来,很可能是对曹操进军的一种策应。

后来攻击樊城的,曹操治境内的山贼也突然活跃响应,可见都不是孤立的。

贺奇与蒋钦经过一番苦战,终于平定山贼,但二人的部队也受损严重,无法加入赤壁之战了,这一支队伍是导致周瑜算错了几方军事动员能力的一个变数; 也就是说,在周瑜到柴桑时,孙权手里一共只有5万人,而不是周瑜以为的7万人。

但孙权心中有数,因为他已经通过谈判将刘备的1万人拿下,刘备这时处于的穷寇状态,作为东吴水军的路上侧翼完全可以胜任。

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周瑜率水军精锐与刘备军沿江而上,跟曹操大军在赤壁遭遇。

曹操初战不力退驻江北,东吴将领炸诈降,趁南风、以火攻破曹军水寨,周瑜挥师跟进。

刘备军在江北,相当于周瑜水军的侧翼,双方全力追击,曹军在败退时也烧毁了己方剩余的战船。

孙刘两军一路追击到江陵,赤壁之战以曹操败回北方而告终 孙权胃口很大,赤壁之战一胜,他马上率预备队北上进围合肥。

此前一直轻敌冒进的曹操,在败逃途中突然想到,万一合肥守军受赤壁大败消息而影响情绪,很有可能立即陷落,所以,他就委派其将张喜率领千余,以最快速度驰援合肥。

这一动作象征性成分非常大,再说,千余骑兵也没有多大威力,但却鼓舞了合肥守军的士气,致使孙权久攻不下,无奈只得退兵。

真正的博弈——借荆州 根据司马光的记载:赤壁大战之后,周瑜围攻南郡的郡治江陵,刘备则以刘琦名义马上取得了荆州南部的四郡。

周瑜打破南郡时,刘备陈军在公安(南郡与东吴之间)。

周瑜把南郡的长江南岸一些地方划给刘备,刘备嫌地方少,又去东吴见孙权,要求暂时都督整个荆州,孙权同意,这就是所谓的“借荆州” 按照司马光的记载,孙权是彻头彻尾的软蛋,被刘备欺负苦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前面说了,在诸葛亮劝说孙权与刘备联合的时候,孙权的“假痴不癫”,让急于谈成联盟的诸葛亮做出了最大让步。

在攻破曹操之后,荆州所有权归东吴,刘备只有驻扎权,而且还是暂时的。

所以,赤壁战后,周瑜在江陵围攻曹仁时,刘备以最快速度拥傀儡刘琦为荆州刺史,他自己任荆州牧,并占领了荆南的4个小郡,周瑜只得到了南郡一地,而且南郡卡在曹操与刘备的势力中间,形成一座孤城,战略处境十分不利。

这时,刘备到江东见孙权与孙权商量:暂时借南郡,取得益州后即归还包括南郡与荆南四郡在内的全部地方,“借荆州”的说法就是这个内容。

按理说,荆州是刘表和刘琮的,刘琮投降曹操之后,荆州就算是曹操的。

那么曹操被击败后,则谁击败曹操、荆州就是谁的,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刘备理应分得属于自己的那一份,但由于此前诸葛亮在谈判中被孙权忽悠,外交上退让在前,所以,刘备才不得不向孙权“借”地,心里很不爽。

赤壁之战后,诸葛亮没有得到显著提拔,原因也在这里。

赤壁之战后,孙权的失误在哪里呢?在于他误听了鲁肃的建议,向北去打合肥,向西去征南郡,好不容易打下来了,还“借”给了刘备,等于帮刘备搭好了入川的跳板。

其实,孙权最应该下手的,是荆南四郡。

因为江陵有曹仁坚守,以刘备一家的实力根本啃不下来。

周瑜为了打江陵花费一年,付出惨重伤亡、而且自己还深受重伤,才将曹仁逼退。

如果周瑜先平四郡,让刘备去牵制曹仁,回头再汇合孙权取下江陵,那时刘备将没有立足之地。

到时候,周瑜顺流而上夺取益州,孙权的“长江战略”极有可能就实现了。

周瑜在战略方向上犯了错误,孙权又受鲁肃误导,错上加错,如果不是后来帮孙权取回荆州南部,孙权投入重兵打胜的赤壁之战等于给刘备做好了一盘菜、自己一无所获!周瑜在退出南郡后也意识到自己的失误,非常郁闷,甚至提出要远征。

周瑜去世前一直郁郁寡欢,气死周瑜的其实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和鲁肃。

尾话 那最早提出“联合”的鲁肃又打的什么算盘呢?其实,鲁肃并不像我们平日理解的那样是个忠厚长者。

他在东吴的位置很尴尬,他意识到自己因为主战而得罪了张昭等江东大族,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所以他结连培养刘备作为外势,却不想最终养虎为患,害孙权不浅。

鲁肃死后,孙权并不悲伤,例行公事地发送了事。

在孙权与的对话中,孙权也对鲁肃的评价也很低 都说“乱世出英雄”,而三国时期更是群英荟萃,谋士和名将多不胜数,当时任何一次事件的背后都是各方力量的角逐和博弈!谁能想到鲁肃出于私心而发起的“孙刘联盟”会给东吴政权带来这么大的消极影响?谁又能想到落魄的刘备竟然能依赖东吴倾全国之力拿下的“赤壁之战”而崛起?这么一来,“三足鼎立”的“元凶”不就找到了吗,谁?鲁肃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如果韩信、楚霸王项羽、蒙恬各率30万大军对阵,究竟谁会取得最后胜利呢

这三位都是历史上的名将,当年率领三十万秦军,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仅仅是从这一点来看,蒙恬的指挥能力还是非常突出的。而则是战术天才,最擅长的就是以少胜多,以三万击溃了二十万秦军主力,更是以三万击溃了联军五十六万。则被誉为兵仙,一句多多益善就可以突出韩信过人的指挥能力和战术能力。 兵者,诡道也!蒙恬、项羽、韩信三人中最符合这一条的毫无疑问是韩信!各领三十万大军,已经算得上是大规模的兵团作战了,而这恰好是韩信的长处,因此三人之中笑到最后的极有可能是韩信! 三人之中,第一个出局的应该是蒙恬! 蒙恬当然是名将,率30万秦军北击匈奴,却匈奴七百余里,收复河套地区,威震匈奴,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不过根据个人猜测,蒙恬应该属于刚猛型的将领,打匈奴这种当时还没有太多战术的游牧民族部落确实是一把好手(蒙恬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正是因为其击败匈奴),但是在中原内战中的表现确实还差那么一点。 蒙恬在中原内战中唯一拿得出手的战绩灭齐之战,但是第一功臣却是王贲。更不用说蒙恬作为李信的副将,在伐楚的过程被楚将项燕击败。 在蒙恬出局之后,接下来就是项羽和韩两人的争夺了! 项羽其实并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有勇无谋,至少在军事上,项羽相当出色。项羽的失败,不在于军事,而在于政治。 项羽生平的两场得意之作,一是巨鹿之战,二是彭城之战。巨鹿之战中,世人只知道项羽破壶沉舟,以一往无前的气势凭借5万人击溃了30万秦军,却很少关注项羽派率精兵袭击了秦军的粮草。彭城之战中,趁项羽北上平齐之际,联合了56万大军进攻项羽的老巢,却没有想到项羽率3万大军进行奇袭,半天之内击溃了刘邦56万军队。 通过巨鹿之战和彭城之战,我们粗略分一下项羽的用兵特点:刚猛、少而精、速战、奇袭。换句话说,项羽擅长率领一支精锐部队进行奇袭,一鼓作气在短时间内击溃对方! 韩信被称为兵仙,是“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擅长指挥大规模兵团作战,以奇用兵。 关于韩信以奇用兵的战役很多,除了明修栈道、为人所之外,韩信在灭赵、灭魏、灭齐三场战役中,采取了三种不同的策略。 灭赵之战,韩信故意示弱,引诱赵军追击,最终击溃赵军;灭魏之战,韩信假装与魏军隔江对峙,主力却从上游渡河,出其不意大败魏军;灭齐之战,韩信利用龙且轻敌的思想,假装败退,当龙且率大军渡河追击时,韩信放出上游被截住的河水,淹死了不少楚军,龙且本人也在慌乱中被杀。 至于说韩信指挥大兵团作战,经典的就是垓下之战,韩信指挥60万大军一举打败了楚霸王项羽。 项羽用兵虽然厉害,但是在指挥30万大军这种规模的大兵团作战,比起韩信来说差距不是一般的大。更不说韩信用兵,奇谋妙计层出不穷,项羽这样的贵族根本比不了。 随机文章揭秘能让人长高的神秘小岛,外来游客纷纷长高几厘米(神秘矿石水)国际空间站为什么要退役,传俄罗斯想分离核心舱单独建造空间站盘点民国时期四大渣男,徐志摩郭沫若纷纷上榜古代考生金榜题名后,他们的录取通知书是什么样子的?历史悠久的朝鲜长城,千里长城为抗战而建/世界文化遗产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十六国时期的“五凉”: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

东晋十六国时期,华夏大地上国家林立,许多国号都是一致,在一段时间内,曾经有过五个以“凉”为国号的国家,按照建国时间先后,分别为后世史学家称之为: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 五凉 1.前凉---固守西北的汉族割据政权 公元316年,长安被匈奴军队攻破,。北方大地长达一百多年的大动乱开始,各族陆续在北方建立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你方唱罢我登场。 西晋各民族迁移图 此时南渡的东晋王朝根本无力染指北方,而此时在西北,还有一个汉族政权,依然接受着的封号,即张家前凉割据政权。 前凉地理位置 前凉发端于张轨,公元301年,凉州(今甘肃武威)当地望族汉人张轨被西晋封为凉州刺史,公元313年封西平公,在境内发展农业,保境安民。 公元314年张轨病死,其长子继位,公元316年西晋灭亡,张寔率部继续据守凉州,仍使用西晋年号,向东晋俯首称臣,但事实上已经是一个地方割据政权。 公元320年,张寔被部下阎沙、赵卯等人杀害,由于其子时年只有14岁,张寔部众推举其弟继位。 公元325年6月22日,张茂去世,侄子张骏继位。公元345年,张骏称凉王,定都姑臧,以所在地凉州为国号“凉”,史称“前凉”。张骏在位期间,极度扩大版图,前凉国力发展日盛。 公元346年,张骏去世,其第三子继位,时年16岁。张重华在位期间,继续秉持其父张骏国政,内修外拓,前凉达到极盛。公元353年,时年二十七岁的张重华去世,其子张耀灵继位。 张耀灵继位时,仅10岁,在位一月后,辅佐大臣发动政变,夺取君位。公元355年,张祚派人杀害侄子张耀灵。 张祚为张骏庶长子,夺位后在公元354年,张祚称帝,改元“和平”。此后宗室内乱不绝,凉国大姓也起兵反抗。公元355年,宋混、宋澄兄弟与张瓘等里应外合进入都城姑臧,张祚被杀。张瓘立时年7岁的(张重华之子,张耀灵之弟)为君,实际上张瓘把持朝政。359年,宋混、宋澄兄弟起兵灭掉张瓘,朝政为兄弟继续把持。随后,张瓘之弟张邕又率军灭掉宋氏家族,与张骏少子一起主持朝政。 公元361年,张天赐起兵尽灭张邕家族,自此前凉政权落入张天锡手上。公元363年,张天赐起兵逼宫,自立为帝,杀死侄子张玄靓。公元376年,以步骑十三万大举进攻前凉,张天锡率部出降,前凉灭亡。 2.后凉---前秦将军西巡,乱世据守西疆 公元382年9月,苻坚在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后,任命为都督征讨西域诸军事、安西将军、西域校尉,率领7万步兵,5千起兵准备西征。公元383年1月,淝水大战前,吕光率军离开长安开始西征。 在前秦的同时,吕光也率军在西域鏖战。公元385年3月,在西域征战大胜的吕光开始率军班师回朝,然而此时的前秦已经在淝水之战惨败后。公元385年9月,东归的吕光率军攻下凉州,自称凉州刺史。 公元386年九月,苻坚被杀的消息才传到凉州,吕光听到噩耗,,他命令所部为苻坚披麻戴孝。十月,吕光宣布改元太安。十二月,吕光自称使持节、侍中、中外大都督、督陇右、河西诸军事、大将军、凉州牧、酒泉公。 后凉地理位置 公元399年,吕光去世,遗命嫡长子吕绍继位,但仅仅五天之后,军权在握的吕光庶长子起兵逼迫自己的同父异母弟弟吕绍自杀,自己即位为帝。 吕纂性格暴躁,当政后率军四处征战,但败多胜少。公元401年,吕光之侄吕超在皇室午宴中袭杀吕纂,迎立自己哥哥继位,吕隆继位后不施仁政,民怨沸起。 公元401年,后秦军进军后凉都成姑臧,吕隆投降,后秦命吕隆为镇西大将军、凉州刺史、建康公,继续镇守姑臧,但吕隆贼心不死,之后继续整军备战,与南凉和北凉相互攻杀。公元403年,在厮杀两年后,后凉丧失战斗力,向后秦彻底内附,后凉宣告灭亡。 3. 南凉---河西鲜卑建国,乱世飘摇称王 南凉为鲜卑部所建,其首领为“秃发”部,实际是“拓跋”部的异译(没错,就是后来一统北方的北魏拓跋鲜卑部)。 十六国图 秃发部在秃发乌孤时依附后凉吕光(彼时,河西走廊区域后凉势力最大),靠着后凉这棵大树,秃发乌孤的势力逐渐扩大。 势力膨胀之后,秃发乌孤决意摆脱后凉的统治,公元397年,秃发乌孤自称大部督、大将军、大单于、西平王,年号太初,建立政权,秃发乌孤以弟为骠骑将军,弟为车骑将军。继而出兵广武,攻取金城,败吕光的后凉军队。 公元399年,秃发乌孤迁都乐都(今青海省乐都县),公元399八月,秃发乌孤因酒醉坠马受伤死,其弟秃发利鹿孤即王位,迁都西平,并与北凉联盟,共同对付后凉,南凉开始兴盛。 公元402年三月,秃发利鹿孤去世,弟秃发傉檀即位,更号为凉王,迁都乐都,改元弘昌,史称南凉。 公元414年,南凉连年歉收,上下饥窘,秃发傉檀率军向西攻击乙弗鲜卑掠夺,留太子守都城。却不料被西秦乘机偷袭乐都,太子及数万百姓被俘,秃发傉檀投降西秦,南凉灭亡。 4.北凉---汉族开国,鲜卑沮渠继立 公元397年2月,后凉吕光派弟弟吕延带着匈奴沮渠部落酋长沮渠罗仇、沮渠麹粥兄弟攻打临洮、武始、河关,后因吕延麻痹轻敌,兵败被杀,凉军败退,吕光恼怒之下以败军之罪斩杀了沮渠罗仇、沮渠麹粥。消息传到了他们的侄子耳中后,沮渠蒙逊率领自己的部众起兵反对吕光,开始了征战,沮渠蒙逊堂兄时任后凉晋昌太守的沮渠男成也起兵响应,并拥立时任后凉太守的段业起兵反凉,因为沮渠蒙逊兄弟资历尚浅,二人推举段业为盟主。 夹缝中的北凉 公元397年5月,段业自称大都督、龙骧大将军、凉州牧、建康公,建元神玺,建都骆驼城(今甘肃高台县南22公里处)。公元399年2月,段业改称凉王,迁都骆驼城(今甘肃张掖西北十五公里处),改元天玺。因张掖在河西四郡之北,故史称北凉。 北凉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君臣不会和睦,段业不满沮渠兄弟,沮渠兄弟同样也不满段业,公元401年,沮渠蒙逊使计让段业杀了堂兄沮渠男成,然后打着为沮渠男成报仇的旗号,起兵攻杀段业,彻底执掌北凉大权。 其后,沮渠蒙逊不断用兵,先后与南凉、西凉交战,公元421年3月,沮渠蒙逊灭掉西凉,一统整个凉州。 公元433,沮渠蒙逊病逝,其第三子即位,即位后依照父亲遗命,将妹妹嫁给当时日益强大的北魏君主拓跋焘,进行和亲。 沮渠牧犍同时还向当时的南方刘宋称臣,公元437年春天,拓跋焘为了继续笼络北凉,将妹妹武威公主嫁给了沮渠牧犍,谁想最后因为武威公主北魏和北凉刀兵相见。 武威公主嫁给沮渠牧犍后,被封为皇后,沮渠牧犍初始对她敬爱有加,但不久之后沮渠牧犍与自己的嫂子勾搭上了,公主对沮渠牧犍大骂,李氏又准备下药毒杀公主,结果只是让公主病倒,拓跋焘听闻爱妹病倒,在公元439年8月,兵临姑臧城下,沮渠牧犍率文武百官五千人投降。之后,沮渠牧犍的弟弟西行至高昌重新建国,444年沮渠无讳病故,弟弟继任。公元460年柔然攻破高昌,沮渠安周被杀,北凉彻底亡。 5.西凉---先祖,割据西陲 公元397年,段业自称凉州牧,以敦煌当地大家族为效谷县令,后升敦煌太守。 地理方位 公元400年,李暠据敦煌自称大将军、护羌校尉、秦凉二州牧、凉公,改元庚子,以敦煌为都城。公元405年,李暠改元建初,遣使奉表于晋,并迁都酒泉,与北凉长期大战。 所谓。西凉和北凉都是相互之间的死敌,公元417年二月,李暠病死,其子继位,继续对北凉作战。公元420年,李歆率军三万与沮渠蒙逊大战,兵败被杀。 公元420年九月,李歆弟据敦煌称冠军将军、凉州刺史,改元永建。不久,沮渠蒙逊再次派军攻打。公元421年,沮渠蒙逊再次率兵来攻,北凉军引水灌敦煌,李恂乞降不成,部下投降,李恂自杀,敦煌失陷,西凉灭亡。 随机文章溥仪吃个「开胃菜」!为何宫女也会害羞?这嗜好不寻常明朝和宋朝相比两者之中哪一个国力较为强?苏联多炮塔神教T35坦克,武装到牙齿却被吊打(3门炮5挺机枪)揭秘摸金校尉的所有口诀,真实存在的摸金校尉十六口诀(分金定穴)水星和金星哪个温度高,金星水星表面温度是多少(金星温度更高)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