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孙权偷袭荆州早有预兆,可是刘备关羽没有引起重视

时间:2025-02-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史上,有很多次重要的大战,比如、、、汉中之战等等,都非常精彩,而有一场大战,真打起来,精彩程度也不比这几场大战差多少,双方一度到了剑拔弩张的时候,大战一触即发,然而,最终却没有打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件事,发生在建安二十年(215年),跟荆州有关。

当时,拿下益州,地跨荆、益二州,势力壮大,孙权眼红了,也坐不住了,派跟刘备讨要荆州诸郡,刘备吃到嘴里的肥肉,当然不愿意吐出来,双方谈崩了,孙权随即下令派等人率军两万攻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派率兵一万驻扎在巴丘,以挡,孙权亲自率军到陆口,统一指挥诸路军马。

而刘备方面,也毫不示弱,刘备随即率兵五万到公安坐镇,派关羽率军三万入益阳,双方对峙,剑拔弩张,大战一触即发。

先看双方的兵力对比,孙权方面,至少投入了五万以上的兵力,其中,吕蒙等人两万,鲁肃一万多,孙权亲自带的兵也不下几万。

《 吴主传》记载:是岁刘备定蜀。

权以备已得益州,令诸葛瑾从求荆州诸郡。

备不许,曰:“吾方图凉州,凉州定,乃尽以荆州与吴耳。

”权曰:“此假而不反,而欲以虚辞引岁。

”遂置南三郡长吏,关羽尽逐之。

权大怒,乃遣吕蒙督鲜于丹、徐忠、孙规等兵二万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使鲁肃以万人屯巴丘。

以御关羽。

权住陆口,为诸军节度。

而刘备方面的兵力更多,刘备亲自带兵五万,关羽三万,投入了八万多人,和孙权争夺荆州诸郡。

《三国志 先主传》记载:二十年,孙权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报欲得荆州。

先主言:“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

”权忿之,乃遣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

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

《三国志 吴主传》记载:会备到公安,使关羽将三万兵至益阳,权乃召蒙等使还助肃。

刘备和孙权分别投入了数万人马,局势严峻,眼看就要打起来,这时,跑来帮忙了,而且,曹操还帮了大忙。

刘备和孙权正要打起来,曹操率军进入汉中,威胁益州,刘备害怕和曹操、孙权两线作战,于是,派使者向孙权求和,当然,求和是有条件的,刘备下了血本,忍痛割长沙、江夏、桂阳三郡给孙权,自己保留南郡、零陵、武陵三郡,刘备和孙权平分了荆州,双方以湘水为界,罢兵了。

《三国志 吴主传》记载:未战,会曹公入汉中,备惧失益州,使使求和。

权令诸葛瑾报,更寻盟好,遂分荆州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备。

等刘备回去准备对付曹操时,而曹操这时却撤军了。

接下来,孙权攻打合肥,众所周知,孙权率十万大军,被、和以七千人击败,孙权还差被活捉了。

抛开合肥之战不说,单说益阳对峙,刘备和关羽投入了八万兵力,孙权方面,投入了数万人马,还有鲁肃、吕蒙、、等众多名将参战,阵容不小。

这一战虽然没有打起来,不过,从这也可以看出,孙权对荆州的态度,孙权想独吞荆州,只是,一直没有机会和实力,如果有实力和机会,孙权绝对会行动的。

而后来的襄樊之战时,孙权终于等到了时机,趁关羽和曹操死磕,疲劳作战的时候,在背后偷袭了荆州。

如果当时关羽能提高警惕,想想益阳对峙,也许就会提防孙权偷袭了,可惜,关羽大意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大意失荆州后 关羽做错了什么导致自己的死亡

大意失荆州无疑是蜀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失去荆州这一重要门户后,蜀国迅速从的最强者变成最弱者,不仅北伐变得更加困难,更为致命的是,大意失荆州使失去了这一重要将领,那么关羽在大意失荆州后,为何会一败涂地呢?网络配图 早在关羽攻打樊城之时,就曾向关羽透露过孙吴会突袭荆州的消息,但是关羽一时犹豫,认为吴军没有这样的实力,而且关羽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实力,认为樊城不日可下,而最终樊城没有攻下,反而错过了救援荆州的最佳时机,而在败退荆州之后,并没有对关羽一路追杀,此时的关羽损失并不大,而且他手中剩下的也多是蜀军的精锐,逃回蜀国不成问题,但是在此关键时刻,关羽却犯了一个致命错误,正是这个错误最终导致了关羽的死亡。网络配图 关羽在败退江陵的过程中,派遣使者前去责问为何会背弃条约,吕蒙趁机巧施一计,告诉信使荆州士兵的家属都平安无恙,这位信使回去以后,“私相参讯,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关羽的士兵都知道了自己的家人平安无事,于是再无斗志,关羽的大军在败退途中被吕蒙斩杀的很少,大多是自己溃逃的,等到到了麦城,仅剩十余骑,而吕蒙在此时追上了关羽,最终关羽也被吕蒙割了头。网络配图 如果关羽在败退途中不派遣信使去东吴,即使在得知荆州士兵平安无事后,严密封锁消息,那自己的士兵为了自己的家人就会奋力一战,重新夺回荆州也是有可能的,而关羽的这一做法,直接导致了军心涣散,没了士气,关羽也注定会失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孙权如何巧妙化解甘宁与凌统的仇怨?

之所以能将东吴集团经营得有声有色,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父兄留下的基业,善于化解部属之间的纷争,使双方冰释前嫌,同心同德,为他誓死效力,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成功化解和之间的积怨,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在“各为其主”时,甘宁曾一箭射杀了凌操,成为凌统的杀父仇人,二人之间的“梁子”就这么简单地在一瞬间结下了。尽管“冤家易结不易解”,孙权却不畏其难,担当起二人之间的“化解桥”,经过坚持不懈的调停,终于使二人化干戈为玉帛,“再不为恶”。 由于《》对此着墨不多,本文就通过其中简单的故事情节来粗线条地解读一下孙权的调停方法。 方法之一:适时分而处之,尽量缓解双方矛盾。 网络配图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甘宁投奔东吴后,一直被丧父之痛折磨着的凌统哪会,可能是“老天有眼”,终于能和仇人近距离接触了,报仇的机会也就多了。甘宁也知道凌统的复仇心思,就处处提防着凌统。冲突总是难免的。在攻灭黄祖后的庆功宴会上,凌统恨极而泣,也顾不得孙权在场,当众向甘宁发难,引发了与甘宁的第一场冲突,如果不是被众人及时拉开,差一点就上演“全武行”。孙权一看二人已是“势同水火,不能相容”,就当机立断地作出决定——将他们分开,实行“隔离”措施。所以,孙权即日就命令甘宁镇守夏口,避开凌统。 “,必有一伤”。在当时情绪冲动、剑拔弩张的僵持情况下,孙权这一决定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他心里很明白:目前,只有将他们分开,尽量减少见面的机会,使二人互相避开对方的刺激或攻击,才能留出缓冲怨恨的空间;只有暂时放一放,逐步缓解他们激烈的对立情绪,释放一下心理压力,才能避免纷争愈演愈烈,然后等待时机,再作进一步的调停 作为吴主,孙权对此深感忧虑,他是站在更高的角度上来看待这起纷争的,他关心的不仅仅是对双方纷争的简单化解,想的更多的恐怕是如何彻底地“推倒”双方心里的“坚墙”,怎样才能取得最佳的调停效果,怎样才能更有效地维护好朝廷上下的团结,这才是他的目的所在。进行“隔离”,不过是拉开了调停过程的序幕。 方法之二:坚持居中立场,不偏不倚同宠。 “手心和手背都是肉”。在孙权心里,甘宁和凌统都是不可多得的将才,必须一视同仁,不能顾此失彼。因此,在调停二人纷争的过程中,孙权始终坚持了这样一条原则——保持一颗“公心”,不一边倒,不搞“人情调停”,不帮一方压制另一方。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双方的信任,才能保证调停的客观公正。 甘宁斩杀黄祖,为孙权报了杀父之仇,孙权“大喜”,很快就提升甘宁为都尉。甘宁果然不负所望,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自己的才能,孙权对甘宁也是褒奖有加,但他并不因此就偏袒甘宁,而冷落凌统。所以,在调离甘宁避开凌统的同时,孙权也加封凌统为承烈都尉,当然这也是对凌统战功的充分肯定,使凌统心里平衡,也感到欣慰。其实,这也是人之常情。当一个人感觉到所受的待遇“不公正”时,最容易伤害当事人的自尊,也最容易引起当事人的不满,这是最不利于公正调停的。 至于凌统一再向甘宁寻衅发难,孙权自始至终都没有责怪过他。这恐怕是孙权换位思考的结果,他自己也背负过丧父之痛,日夜期盼能尽快报仇,以告慰亡父的在天之灵。而凌统呢,仇人就在眼前,却不能报仇,这种悲恨至切的杀父之仇并不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所以孙权非常理解凌统的心情和。 网络配图 正是由于孙权始终坚持公正对待,不厚此薄彼,让甘宁和凌统都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同样的信任、爱护和尊重,才逐步地为以后的化解做好了铺垫。 方法之三:坚持谆谆开导,善于把握化解时机。 孙权心里明白,对这样难解的纷争进行调停,使双方解除心里的“疙瘩”,需要一定的时间,有可能是很漫长的时间,必须有足够的耐心,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功。 由于凌统念念不忘杀父之仇,孙权总是从大局观念和“一家人”情谊这些角度出发,语重心长地劝说凌统:“兴霸射死卿父,彼时各为其主,不容不尽力。今既为一家人,岂可复理旧仇?万事皆看吾面”。在凌统不肯罢休地挑起了第二次冲突后,孙权又对凌统说:“吾常言二人休念旧仇,今日又何如此?”从此可以看出,孙权一直在循循善诱地开导凌统,将调停进行到底,使其彻底解开仇恨的“心结”。 后来,最佳的转机终于降临了。合肥之战中,凌统遭敌暗算,眼看就要命丧敌手。在这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甘宁毅然甩开个人恩怨,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救了凌统一命,这是真正的“该出手时就出手”,确实是难能可贵的。细心的孙权通过甘宁这一“见义勇为”的瞬间表现,看到了甘宁令人敬佩的高大人格,也发现了可以使纷争朝着和解方向转机的“关节点”,这正是化解他们纷争的最佳时机,良机不可失,决定趁热打铁,因势利导。所以,当凌统回寨向孙权道谢时,孙权马上不失时机地说:“放箭救你者,甘宁也。”面对甘宁的救命之恩,凌统深受感动和震撼,立刻向甘宁顿首下拜:“不想公能如此垂恩!” 网络配图 甘宁的角色在一瞬间又发生了根本转变——由凌统不共戴天的杀父仇人,变成了凌统的救命恩人,并从此成为凌统的。 这起困扰了孙权数年的纷争,终于得以化解,取得了双方主动和解的最佳效果,孙权的调停工作也拉上了圆满结束的大幕。 正是:甘凌积怨不易解,吴主居中巧斡旋。 把握转机善引导,以和为贵释前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