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解析为什么明太祖朱元璋恼怒孟子要将其清理出孔庙?

时间:2025-02-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首先,这要从对儒生的身上找原因。

在朱元璋一生的政治生涯中,既重用佛、道,又时而杀戮和尚、道士。

对儒家、法家等也是如此,虽然他经常大骂、韩非等法家,但他治国思想的精髓又多是从法家著作中生吞活剥而来的。

朱元璋 他一向标榜孔、孟,言必称三代,儒家思想似乎是他的惟一旗帜,但他在骨子里又实在看不起儒生。

如他命令 有司造成均,凡士人肄习案座,皆以独木为之 ,人问其故,朱元璋回答说: 秀才顽,使之坚厚,毋败吾案。

(见《小史》卷1)此虽小事一桩,但可以看出读书人在朱元璋心目中处于什么位置。

明朝建立之初,不仅治理地方需要大量人才,而且南京中央政权也需要一批文人学士,朱元璋对于罗致治理天下的贤才包括元遗民,还是曾表现出相当的耐心与真诚的。

对于一些早期投奔他的读书人,如宋濂、刘基、陶安等,他也一度都非常信任。

建国前后,对他们也曾给以特殊优待。

如把刘基看成是自己的、(良),从不直呼其名,而尊称之为先生,这算是所能给予的最高礼遇了。

洪武初年,在制定处州府税粮时,朱元璋还专门为刘基的故乡青田县减免五合亩税,说是要 令伯温乡里世世为美谈 (《·刘基传》)。

四先生之一的宋濂,更是一个标准的儒生。

他曾做过朱元璋长子的老师,并为朱元璋讲解经史和治国平天下之道。

后来任起居注、翰林院学士、知制诰等官,主持修纂《》,被称为开国文臣之首,是朱元璋的文学、儒学首席顾问,相当长的时间之内,君臣关系相当融洽(见《明史·宋濂传》)。

很早就跟了朱元璋的陶安,也同样受到礼重。

朱元璋还亲自为陶安的府邸撰写 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 的楹联,使其门楣生辉,文士与荣。

但其他读书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尤其是攻陷大都后从廷转投过来的那些读书人,最为朱元璋所鄙视,最突出的代表人物要推号称元朝 国史 的危素了。

危素在元朝曾参与编修《宋》、《辽》、《金》三史,纂写《后妃》等传。

明军入大都, 兵入府藏,垂及史册,公(危素)言于镇抚吴勉辈而出之。

由是累朝实录无遗缺者,素之力也 (《玉堂丛语》卷4)。

危学士素以胜国名卿事我太祖,年既高矣,上重其文学,礼待之。

一日,上燕坐屏后,素不知也。

步履屏外,甚为舒徐。

上隔屏问为谁?素对曰: 老臣危素。

语复雍缓。

上低声笑曰: 我只道是、叔齐来。

(见《前闻记》)如此之人,尚且受到如此轻慢,其他人就不用说了,动辄惨遭杀身之祸(见拙文《农民皇帝朱元璋的血腥》)。

朱元璋对历朝历代所给予各路神仙、名人的各种封号也不甚感兴趣。

洪武 三年,诏革诸神封号 ,只是对还算宽容, 惟孔子封爵仍旧。

且命曲阜庙庭,岁官给牲帑,俾衍圣公供祀事 (以上见《明史·礼志四》)。

洪武元年(1368年)二月 丁未,以太牢祀先师孔子于国学 (《明史·高祖本纪二》)。

又遣使到曲阜致祭,使者临行前,朱元璋谆谆告诫说: 仲尼之道,广大悠久,与天地并。

有天下者莫不虔修祀事。

朕为天下主,期大明教化,以行先圣之道。

今既释奠成均,仍遣尔修祀事于阙里,尔其敬之。

(《明史·礼志四》)但当孔子的后人应诏不赴朝时,朱元璋又龙颜大怒。

据史料记载,洪武元年(1368年)三月,大将军攻克山东济宁,至圣先师孔老夫子的故乡曲阜正属济宁路,朱元璋便传令孔子第五十五代孙元国子监祭酒孔克坚到南京去朝见。

孔克坚犹豫不决,称病不出,只派他的儿子孔希学前往。

朱元璋疑心这位袭封衍圣公看不起他这个出身微贱的皇帝,感觉受了莫大污辱,虽再三压抑,终是恼怒难消,便拟一诏书,快马送给孔克坚,说道: 吾虽起庶民,然古人由民而称帝者,汉之高祖也。

尔言有疾,未知实否。

若称疾以慢吾,不可也。

孔克坚这才感觉大事不妙,便日夜兼程地赶到了南京。

孔克坚的到来,使元璋转怒为喜。

洪武元年(1368)四月初八,元璋在谨身殿态度亲切而温和地召见了孔克坚。

八月壬申,诏 衍圣公袭封及授曲阜知县,并如前代制 (《明史·高祖本纪二》)。

从此,明清相沿,对袭封衍圣公便只 养之以禄而不任之以事 。

朱元璋还赐给孔府土地约60万亩,并钦赐洒扫户115户。

如此而已。

但极度自尊、刚愎自用的朱元璋,对于 至圣文宣王 孔子这么一个高高在上灵魂的存在,是一百个不情愿。

洪武二年(1369年),他就曾下诏说: 孔庙春秋释奠,止行于曲阜,天下不必通祀。

诏令一下,朝野大哗。

如时任刑部尚书的钱唐就 伏阙上疏言: 孔子垂教万世,天下共尊其教,故天下得通祀孔子,报本之礼不可废。

侍郎程徐也上疏劝谏说: 古今祀典,独社稷、三皇与孔子通祀。

天下民非社稷、三皇则无以生,非孔子之道则无以立。

尧、舜、禹、汤、文、武、,皆圣人也;然发挥之道,载之于经,仪范百王,师表万世,使世愈降而人极不坠者,孔子力也。

孔子以道设教,天下祀之,非祀其人,祀其道也。

今使天下之人读其书,由其教,行其道,而不得举其祀,非所以维人心、扶世教也。

(见《明史·钱唐传》)经过大臣们这么一闹,朱元璋也觉得实在说不过去,只得极不情愿地收回了命令。

但他一直又心有不甘,于是几年之后,便把这一腔的无名之火发在了老先生的头上了。

其次,要从孟子的思想中找原因。

在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中, 民本 思想在孟子那里表现得最为突出。

他有一句名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孟子认为, 土地、人民、政事 是国家的 三宝 ,谁能保护人民,那他就一定能称王。

因为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孟子·梁惠王上》)。

如果残害百姓,就是孤家寡人的 一夫 ,这种人是不配得天下的,即使得到天下,也应该被打倒。

推翻这样的天子,不是犯上作乱的弑君行为,正如周武王 诛一夫纣 推翻殷纣王的统治一样,是为民除害。

孟子说: 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斯得天下。

(《孟子·离娄上》)得到天下的人,如果失去了人民,那就一定会失去天下。

反之,没有天下的人,只要得到人民的拥护,那就一定能得到天下。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

就是说,丘民即人民比天子更重要。

所以,的赵岐在注 民为贵 一章时所说的 言得民为君,得君为臣,论君民社稷之轻重也 (《孟子注疏·尽心下》),深得孟子的旨趣。

朱元璋 天子若不能保民,天下之人就可以得而共诛之。

所以,孟子并不主张天下百姓效忠于一姓一人。

孔子曾说过: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八佾》)那么,如果君使臣不以礼,臣将如何办呢?孔子并没有继续往下说。

而孟子却接着孔子的话进行了进一步发挥。

他说: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离娄下》)也就是说,在孟子的心目中,根本就不存在绝对的天子权威,君臣关系也是相对的。

他说: 说大人则藐视之,勿视其巍巍然。

(《孟子·尽心下》)若 天子不仁 ,则 不保四海 (《孟子·离娄上》)。

这里孟子所说的 仁 ,主要是对 民 来说的。

为了得到天下,保有四海,天子就必须实行仁政,爱护人民。

那么,怎样才能得民呢?孟子认为,要为民所想,不要把人民厌恶的东西强加给他们。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孟子·离娄上》)。

即为民兴利和为民除害,孟子把这种 以德服人 的政治称之为 仁政 、 王道 。

与此相反, 以力服人 而丧失民心,孟子称之为 霸道 、 暴君 。

比较这两种政治,孟子进一步认为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孟子·公孙丑上》)。

天子若 以德服人 ,就是 仁者 ,而仁者则是无敌的(见《孟子·梁惠王上》)。

仁者 为什么会无敌于天下呢?孟子说是因为 得道 , 得道者多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 人和 ,当然也就会了。

以力服人的暴君,企图用武力征服别人,就不断地发动战争,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这样就犯了大罪,应该 服上刑 (《孟子·离娄上》)。

生活于战国战乱不休、杀人如麻这种乱世之中的孟子,能有这些超越时代的思想,是难能可贵的。

但这些思想火花,对正欲通过强权建立朱家千秋大业的朱元璋来说尤其刺眼。

再加上朱元璋本来就对孟子那个时代异说纷呈的各种学说很反感,还在洪武元年的一次与儒学之臣讨论学术问题时,朱元璋就曾说过: 战国之时,之徒,肆其邪说。

诸侯急于利者多从之,往往事未就而国随之以亡,此诚何益? 邪说之害道,犹美味之悦口、美色之眩目 , 夫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焉得而治! (《明史纪事本末》卷14)基于这种心理,政暇之时,经常翻阅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书《孟子》的朱元璋,看到这些内容就不高兴了,因此厄运也就必然地降落到孟子的头上了。

事件的始末和结果 罢全国普遍祭祀孔子的问题最终没能执行,朱元璋本来就一直耿耿于怀。

洪武五年的一天,朱元璋不经意之中又在翻看《孟子》,见那 民贵 , 君轻 ,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以及 霸道 、 暴君 、 一夫 之类的话,更觉得如芒刺在背。

一边读,一边骂道: 如此荒谬之言,哪里像臣子说的话? 倘此老在今日,岂可免我一刀 。

当天就命令将孟子逐出文庙的殿外,不得配享。

并发狠地说,诸大臣 有谏者以不敬论,且命金吾射之 (《明朝小史》卷2)。

看到这个圣旨,满朝文武,惊恐不知所措。

这时,刑部尚书钱唐挺身而出,抗疏直言,为孟子鸣冤。

朱元璋当然是愤怒异常,内侍把皇上动怒的情景描述给钱唐。

钱唐说: 臣为孟轲而死,死有余荣。

(《明史·钱唐传》)说罢,让人抬着事先准备好的棺材,袒着胸,抱着必死的决心,直向奉天殿方向走去(见《闲中今古录摘抄》卷1)。

朝堂的大臣都为钱唐捏了一把汗。

内侍们也飞跑进去禀报。

只见朱元璋果然命 金吾 卫士杀气腾腾地引满弓,正等着钱唐的到来。

见到钱唐视死如归的模样,气头上的朱元璋更加恼恨,便真的让 金吾 卫士连射了好几箭,钱唐的左臂、右肩、胸部都中了箭,被射倒在朝堂上,但仍然挣扎着向皇帝座前爬去。

看着钱唐痛苦而坚毅的样子,朱元璋终于退缩了。

此事之后,朱元璋不仅没有因此而治钱唐的罪,还命令太医院的太医仔细地为他治疗箭伤(见《明朝小史》卷2)。

第二年,冷静下来的朱元璋,就下了一道谕旨说 孟子辨异端,辟邪说,发明孔子之道,配享如故 ,算是极不情愿地把孟子的牌位又请了回去(《明史·礼志四》)。

如此说来,钱唐对孟子可谓居功至伟,难怪后人对其了,后人有诗云: 引棺绝粒箭当胸,拼死扶持亚圣公。

仁义七篇文莫蠹,冕旒千载绘仍龙。

批鳞既奋回天力,没齿终成卫道功。

那得洪恩遍寰宇,泮宫东畔置祠宫。

(见《闲中今古录摘抄》卷1) 朱元璋 但朱元璋觉得这个孟老头实在有点讨厌,什么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什么 草芥 、 寇仇 什么 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 什么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 什么 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 等,这些真有点像是指着鼻子在数落自己。

特别是《孟子》又是官定的《四书》之一,各级学校用来做教本,考试用来命题,这岂不把天下的学子们都教坏了?至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最终还是没有放过孟子。

既然配享不能动,我动你的书应该可以了吧。

于是,命令翰林学士对《孟子》进行删节。

82岁的翰林学士刘三吾奉命后战战兢兢,经过反复揣摩,共删掉85条朱元璋感到刺眼的内容,保留170余条,成《孟子节文》一书。

朱元璋立即下了一道诏书,规定 自今八十五条之内,课士不以命题,科举不以取士,一以圣贤中正之学(指《孟子节文》这部书)为本 (刘三吾《〈孟子节文〉题辞》)。

孟子配享的这段公案,到此才算结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北宋有八十万禁军,为什么会轻而易举的被金兵灭掉

在小说《传》中,梁山好汉曾任东京八十万教头,因此许多人认为北宋禁军人数众多。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北宋军力如此雄厚,为啥却被几万金兵攻破东京,导致了“之耻”呢?在军事上北宋为何,最终亡国呢?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北宋的军队数量应该说是非常之的多。北宋的军种分为禁军、厢军、乡兵、弓手、蕃兵、土兵,其中禁军算是当时的正规军,其他属于辅助兵种。自北宋建立后,出于政策的需要,禁军的数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出急剧增长的趋势。 比如宋太祖赵匡胤时期,禁军数量大约为19.3万人,到宋太宗赵光义至道年间,大约增长近一倍,达35.8万人左右。第三位皇帝在位期间,禁军人数达到50余万,到时期,更是达到82.6万!此后虽有增减,但禁军仍然保持在60万左右,如果加上其他兵种,不下百万之众! 那么南下攻宋的金兵有多少人呢?灭亡北宋时,兵分两路南下,其中一路攻打太原地区,人数大约在6万人左右;另外一路攻打北宋都城的,人数大约也有6万人左右。有百万之众,为啥对付不了区区12万人呢?当然这里面与宋朝的制度有关,但咱们从单纯的军事角度来看下这个问题。 首先,八十万禁军只是个空架子。虽然在北宋兵簿上有将近百万的军队,但实际上这也仅仅停留在纸面上而已。自北宋中期开始,禁军中就存在着缺额问题,到时期问题更加严重。比如当时的定州知州上奏皇帝,“定州路额兵常及十万,近春秋大教,尽数不及六七千人”。 定州是北方重镇,应有军兵十万,但到了宋徽宗时期,实际上竟然只有六七千人,其他州府的缺额现象也可想而知了。因此虽然在兵簿上有百万大军,但实际上严重缺额!另外造成缺额问题还有一个问题,一些将领中饱私囊,冒名请给,坐吃空饷。 其次,禁军社会地位很低。缺额为啥这么严重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军人的社会地位很低,低到什么程度,军人甚至成为将领们随意奴役的半奴隶,如同家奴,毫无地位可言,因此许多人不愿意去做禁军,因为那是毫无前途可言的。 再次,禁军成员复杂,战斗力低下。既然没人愿意去做禁军,那么宋朝为啥还有这么多军队呢?这里就涉及宋朝招募军队的方式,因为普通人不愿意去做禁军,于是宋朝就开始招募一些市井无赖,无业游民。特别是发生自然灾害时,从灾民、流民中招募,此外还有罪犯被刺配为军,导致成员复杂,战斗力低下。 再加上北宋末年,宋徽宗昏庸无道,无法整顿这些积弊,一旦强敌入侵,凭借一支这样的军队,怎么能打败驰骋沙场的女真呢?“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虽然金兵只有数万人,但久经沙场,战斗力十分强悍,因此才能轻而易举的击破北宋所谓的“八十万禁军”。 随机文章成语困兽犹斗的主人公是谁 困兽犹斗的意思是什么传闻渔民捕获一条真龙,长3米全身雪白吓呆专家最大古埃及金字塔的建筑奇迹,花20年时间用680万吨巨石地心人为什么不出来,已进化称嗜热动物离不开地心高温韩国萨德部署完成了吗,萨德部署完成(中国一半国土在美军监视内)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明朝和宋朝的禁军谁更厉害一些?为什么宋朝的更厉害

看和的军事历史时,很容易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同样重文轻武的两个朝代,作为直属部队的禁军差距巨大?在史书中,常常能看到禁军们四处奔走,迎战各种对手。而在明朝的战事中,禁军经常自动隐身,大部分战争都只是各军镇自己在行动。 这种差异是怎么造成的?为什么宋朝的禁军建设会比明朝好那么多呢? 宋朝的禁军从一开始就有很多明朝时没有的职能 虽然宋朝和明朝的皇帝直属部队都叫做禁军,但实际上两者在实际安排中有巨大差别。甚至可以说,宋朝和明朝的禁军,只是顶着类似名字的两个不同概念。 宋朝禁军的起源,可以从中后期算起。当时的皇帝们为防止的悲剧重演,开始扩编原本规模不大的禁军部队,以便需要时可以对抗地方藩镇。赫赫有名的神策军,就是这样一支禁卫军。他们直接由中央财政供养,接受代表的领导,对抗外族和暴民的同时,也同样威慑着地方上的强藩。 禁军扩大化的传统从唐朝后期开始 这种模式随着唐朝覆灭,开始发生一系列变化。在五代,这个武夫当国的特殊时期,皇帝们个个都是会打仗的马背天子。禁军以往由太监统领的传统,在这个阶段被彻底打破。禁军要么由皇帝的心腹统领,要么就是皇帝亲自掌管。五代各国的统治范围往往不大,所以中央和地方的差距不会非常明显。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五代的禁军经常出没在最前线,战斗力也是非常强大的。越是晚期的五代皇帝,就越喜欢将地方的优秀兵源并入禁军,最终形成了宋朝的禁军班底。 宋朝继续了晚唐和五代的扩编禁军策略 宋朝建立后,继续加强和扩编皇帝的禁军部队。但自从在高粱河战役中被契丹人开发了菊花,皇帝就很少有机会再亲上战场。五代留下的皇帝亲临一线指挥传统,就此断绝。但伴随疆域的扩大,中央不断扩编出来的禁军部队也日益壮大。这就让宋朝的禁军在实际上,扮演着野战机动部队的使命。 为了管理的各地禁军的,赵家人想出了著名的“更戍法”。所有的中央禁军要按时轮换驻地,期限是1-3年。这样既保证所有的禁军都在前线待过,或至少能进行一些野战拉练,又防止地方武将像唐朝的太监那样把禁军私有化。所以,一直到改革之前,禁军还能够和敌人在战场上对垒。 王安石变法前 大部分宋朝禁军还有一定战斗力 当然,王安石变法后,“更戍法”制度也就被破坏掉了。禁军开始从中央野战军,转变为驻扎在各地的中央军。那些驻防首都汴梁的幸运儿,再也不用饱尝定期换防之苦。代价则是战斗力一落千丈。而即便是黄河以北防御辽国的禁军,也因为长期无战事而消极怠工。只有西北边区的那些禁军,因为需要定期和西夏人作战,保持了原有的水准。 这些开始分化发展的禁军,在后来的之变中都接收了巨大考验。最厉害的西北禁军,一度与金军和前辽国汉军们打成对峙状态。黄河以北的禁军就只能望风披靡,不少人甚至主动投靠女真人,带着后者南下。至于首都汴梁的那些废物,就只能以城墙作为自己的唯一掩护,等待各地勤王军来救自己了。当开封外城被金兵攻破,他们也不是逃到内城继续抵抗,索性在混乱中开始杀人放火。 开封禁军的战斗力在靖康之变中暴露无遗 最后说下明朝的禁军,他们在规模上就同宋朝的禁军不在一个层面。结果,明朝人自己都太好意思直接用禁军来称呼皇帝的直属部队,转而称之为京营。他们在不同时代,都会得到皇帝的特别照顾,进行加强整编。然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可能只存在于花名册中,并被歌功颂德的史官捕捉到一些衣着光鲜亮丽的瞬间。 明朝的禁军尽管衣着光鲜亮丽 其实却没有多少实际战斗力 由于他们的供养和训练方式,非常类似王安石变法之后留在汴梁的宋朝禁军,战斗力自然是好看不到哪里去。加上明朝军队在对待士兵的态度上,比之前的宋朝更为恶劣。迫使很多禁军成员也成了逃兵或兼职。后来,索性跳开他们,准备花钱组建新的国家雇佣军部队。结果,还是迅速成为了第二种明朝禁军。而老的禁军虽然费钱,却反而显得更为持久可靠了。 从土木堡后开始 明朝皇帝和官员就总是徒劳的建立新禁军 以上这些因素,就是宋朝和明朝禁军差距的原因。虽然同样重文轻武,但宋朝的禁军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更多职能,自然也就具备更强一些的能力。而明朝禁军,则只能是皇城脚下的一块脓疮了。 随机文章光绪皇帝原来这么叛逆!慈禧许给他的妻子竟然终身都不碰太空战斗机x37,常规雷达无法捕捉(速度28000公里/时)土耳其SOM巡航导弹,可在防空系统外精确打击目标冷血动物为什么没感情,眼瞎的冷血动物难以认主/但是感情很丰富美国人为什么不吃米饭,小麦和玉米才是美国人的主食(营养更丰富)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