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奇人仝寅:算出明英宗归国复辟日期的一代奇才

时间:2025-02-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电视剧《》的热播,引起人们对《明史》的热读。

近日,笔者翻阅《明史·方伎传》,发现了一位名叫仝寅的奇人。

方伎,是对医、卜、星、相之术的泛称,而仝寅则是占卜行业的佼佼者,也是其中的“最异者”。

仝寅,字景明,生卒年不详,安邑(今山西运城)人。

十二岁那年,仝寅双目失明,行动受限,无以谋生,为了生存,便开始学习占卜术。

学成之后,仝寅游刃有余,“占祸福多奇中”,声名在外。

正统三年(1438年)后,仝寅经过山西大同,当时任大同参将,“颇信之,每事咨焉”,并把他留了下来。

石亨是明英宗的亲信,在上疏中也曾多次提及仝寅,明英宗对仝寅有了印象。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大举入寇,明军节节失利,在王振的鼓动下,年轻气盛的明英宗决定亲征瓦剌,以扬大明国威军威。

因此行事关重大,关乎社稷安危,且事先准备不够充分,明英宗心里没底。

出征前,明英宗突然想起了石亨举荐过得占卜术士仝寅,于是派人去了趟大同,让仝寅占卜祸福,算算什么时候能班师回朝。

仝寅利用平生所学,认认真真地为明英宗算了一卦。

仝寅的卦象如何?《明史·方伎传》记载颇详,“筮得《乾》之初,曰:大吉。

四为初之应,初潜四跃,明年岁在午,其干庚。

午,跃候也。

庚良,更新也。

龙岁一跃,秋潜秋跃,明年仲秋驾必复。

但繇勿用,应在渊,还而复,必失位。

然象龙也,数九也。

四近五,跃近飞。

龙在丑,丑曰赤奋若,复在午。

午色赤,午奋于丑,若,顺也,天顺之也。

其于丁,象大明也。

位于南方,火也。

寅其生,午其王,壬其合也。

至岁丁丑,月寅,日午,合于壬,帝其复辟乎?” 笔者不懂占卜,为此特意请教了几位大师。

那么,仝寅这卦什么意思呢?其一,乾为,巽为反兑,巽为绳直,主明英宗出征不利,有被俘之象;其二,变卦天风姤,时序正好是十二辟卦中的午,乾为金,应在庚,兑为反巽为仲秋,主明英宗被俘一年后,在庚午年仲秋返回;其三,午为未来旺气,为巳火之弟,也是乾宫,皇帝有变更之象,主明英宗回京会丢失皇位,像潜龙一样被软禁,但无生命危险;其四,变卦对象为地雷复,,复者,返也,主明英宗要老老实实地委屈七年,才有之机,在丁丑年寅月午日,还会成功复辟。

仝寅算得准不准?结合《明史》,返回来核对一下。

正统十四年(1449年,己巳年),“八月……辛酉,次土木,被围。

壬戌,师溃,死者数十万……帝北狩”,明英宗被俘,弟弟郕王即位后,遥遵其为太上皇帝;景泰元年(1450年,庚午年),“八月……丙戌,上皇还京师。

……入居南宫”,八月丙戌日,恰逢八月十五仲秋,明英宗以太上皇帝的身份回京,随即被软禁于南宫;天顺元年(1457年,丁丑年),“正月壬午,……迎帝于南宫,御奉天门,朝百官”,被软禁七年后,在丁丑年壬寅月壬午日,明英宗成功复辟,再次君临天下。

可以说,仝寅的占卜“已而悉验”,与明英宗的经历丝丝入扣,完全吻合,连时间都没有误差。

实在是太神了!!!既然仝寅算得这么准,连兵败被俘、返京日期、复辟日期都给算出来了,明英宗为何还要一意孤行,冒险亲征呢?笔者认为,仝寅卦象的最后段值得玩味,“但繇勿用……帝其复辟乎?”这话听起来,不像是仝寅当面告诉使者,而是在事后悄悄告诉石亨。

毕竟,亲征瓦剌是明英宗铁了心的事情,如果根据卦象说得太直白,说出对皇帝不利的话,是要掉脑袋的。

明英宗复辟后,石亨将仝寅所言全盘托出,明英宗惊奇不已。

四天后,明英宗做了一件事,即“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天顺”二字,有明英宗复辟乃“天命所归、顺应天意”的意思,大概也有取仝寅卦象中“若,顺也,天顺之也”中“天顺”二字的意思。

明英宗想让仝寅做官,仝寅“固辞”,没有答应。

没办法,明英宗只好赐给仝寅一些钱财,并封仝寅的父亲仝清为徐州指挥佥事。

为了能让仝寅留在京城,明英宗随即又改任仝清为百户。

后来,“寅以筮游公卿贵人间,莫不信重之,然无一语及私”。

仝寅最后活到将近九十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后人称刘裕是“南朝第一帝”评价中肯吗?刘裕有着怎么样的传奇人生?

后人称是“南朝第一帝”评价中肯吗?刘裕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评价历史人物,要看他干了什么,影响如何。今天,我们来说说南朝刘宋的开国君主刘裕。 在东晋至五代时期,刘裕算得上一个卓越的君主。如果把他放在序列里考量,应该说他是一个佼佼者。 刘裕,字德舆,小名,彭城郡彭城县绥舆里(江苏省徐州市境内)人。名将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他说的,其实就是刘裕的发家史。 刘裕是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六交的二十二世孙。昔日祖宗的辉煌并没有让刘裕享受到人间温暖,他出生时,家住陋巷,父亲囊中羞涩,甚至雇不起一个乳娘。生母早逝后,要不是宗亲伯母好心收留,刘裕恐怕就会早早夭亡。 寒门出虎子,贫寒的生活反而磨练了刘裕。长大后,他身高七尺六寸,身体强健,性格豪爽,不拘小节,而又对养育自己的继母非常孝顺。 优质种子一旦破土就会茁壮成长。在生活的磨砺中,刘裕身上山射出了耀眼的光芒。“卿当为一代英雄”,当时名士王谧禁不住发出慨叹。 人一旦走到了轨道上,就会腾飞。刘裕从军后,成为冠军将军孙无终的司马。 “想当年,,气吞万里如虎”,在辛弃疾的眼睛里,刘裕的军旅生涯虎虎生威,威震四方。二十来多年的征战,刘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如果列出一个战绩清单,败在他手下的人,数也数不清。 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刘裕仅带领数十名侦察兵与拥兵数千的军狭路相逢。刘裕以少对多,杀敌甚多,逼迫孙恩大军退到海上。 元兴元年(402年),由于长官刘牢之惧败而逃,刘裕不得不收起锋芒,暂降于。元兴二年(403年),刘裕奉命逼退孙恩的妹夫卢循,斩杀了他的大将张士道。 元兴三年(404年)二月,刘裕起兵,杀死桓修,歼灭桓楚主力,击败桓玄。而此时,刘裕大军已进入建康城,并得到城内许多大臣的支持。昔日驰骋疆场、叱咤风云的猛将,进身政治舞台。 义熙元年(405年),刘裕遣使前往,不费一兵一卒收复了此前丢失的淮北南乡、顺阳、新野等十二个郡。义熙四年(407年)正月,刘裕的人生导师王谧去世,刘裕身兼侍中、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录尚书事、徐兖二州刺史数职,成为东晋政权的实际掌控者。 征战中的诸多成就,撑起了刘裕为“南朝第一帝”的名头。他先后北伐拿下;南下平定岭南叛乱;铲除怀有叛变之心的刘毅;西行消灭谯蜀…… 能人干什么都能行。 从412年开始,刘裕大权在手,作为东晋政权的实际掌舵人。在治理天下方面,刘裕很有一套。“自晋中兴以来,朝纲弛紊,权门兼并,百姓流离,不得保其产业。”面对的局面,刘裕果断采取措施,打击违法的豪门权贵,招纳确有才华的各地贤人,减轻徭役和赋税,劝课农桑,最大限度地释放了社会生产力。 到了义熙十四年(418年),刘裕治理天下的成效凸显出来,社会出现了稳定祥和的局面。身为大臣,他却行使着“天子之事”。就在这一年,东晋将十个郡赐给刘裕,并授给他相国、总百揆、扬州牧的官职。并在东廷的“支持”之下,刘裕受命建立“”,成为宋公。 当年年底,晋安帝被杀,刘裕扶持了傀儡皇帝晋恭帝。第二年,即元熙元年(419年),刘裕的封地增加到了二十郡。 至此,他离成为真正的皇帝,只有一步之遥。 元熙二年六月丁卯日(420年7月10日),刘裕正式称帝,国号为“宋”,改元永初。很快,临近的林邑国就向刘裕投怀送抱。为了稳定刘宋的局势和自己的统治,刘裕又迅速采取了措施,统一各地军权,再度减轻民众的徭役赋税。 少年时代的经历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从小生活清贫,当皇帝后,刘裕还有着一般少有的节俭习惯。在他的宫闱里,没有珍贵的珠宝、玉石,没有华美的车马,也听不到丝竹之声。 后人称赞刘裕为“南朝第一帝”,即是对他能力的肯定,也是对他品格的嘉奖。正如评价:“宋武既诛,收遗晋而封植之,又克谯纵,执,逐卢循,擒,立四大功,天下莫能抗”。 刘裕在东晋和刘宋,对外功不可没,而对内又起到了定海神针一般的作用。因此“南朝第一帝”的评价实在很是中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戚继光抗倭:细说抗倭名将戚继光的传奇人生

抗倭名将戚继光:他戎马一生,南征北战,是明代杰出的军事家。“南倭北虏”是的两大边患。“南倭”是指长期侵扰东南沿海一带的日本海盗,“北虏”是指与明中央政府敌对的北方蒙古族。“两患”的性质全然不同,但都极大地影响了明朝的内政外交。嘉靖末年至万历初年,“南倭”与“北虏”之祸相继解除,都要归功于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戚继光。 庙在台州市椒江区东山西坡,明初时为海门城隍庙,戚继光在台抗倭时多驻于此,后人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必祀戚继光,现为戚继光纪念馆。 戚继光,祖籍河南,嘉靖七年生于山东鲁桥(今济宁市东南)的一个军人世家。戚继光的父亲熟读兵书,精通武艺,治军有方。戚继光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熏染,怀抱忠心报国之志。当时,倭寇对中国东南沿海的侵扰越来越甚。日本武士、浪人、海盗等,在日本官府的支持和怂恿下,与中国沿海的地方官僚、土豪、奸商沆瀣一气、狼狈为奸,在中国万里海疆大肆烧杀抢掠、为害百姓。长期生活在沿海的戚继光对此十分痛心。 嘉靖二十三年,17岁的戚继光承袭父职,担任登州卫(今山东蓬莱)指挥佥事,负责山东一带的沿海防守,从此开始戎马生涯。上任伊始,戚继光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南倭”,他立下雄心壮志:“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 嘉靖三十一年,戚继光参加了山东的武举考试,在数百名考生中脱颖而出,一举考中。第二年夏天,戚继光被提拔为山东都指挥佥事,开始全面参与防海抗倭。此后的十余年间,从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再到广东的万里海疆,哪里有倭患出现,哪里就有戚继光的威武身影,就有“”的猎猎旌旗。 戚继光率军之初,同僚和敌人都不把他放在眼里。一次,一支800余人的倭寇窜到浙江慈溪一带沿海,将数倍于自身兵力的明军打得大败。戚继光率军救援,他跳到一个高处,弯弓搭箭,一连三箭,把三路倭酋一一射倒。贼首束手就擒,敌人作,明朝将士连连称赞。鸳鸯阵是戚继光在抗倭战争中独创的一种阵法,此阵法以十一人为一队,居首一人为队长,旁二人夹长盾,又次二从持狼筅,复次四从夹长矛、长枪,再次二人夹短兵。阵法可随机应变,变纵队为横队即称两仪阵,两仪阵又可变为三才阵。 戚继光虽然以三箭退敌,但他深感明军存在严重问题,整肃军纪、加强装备、提高战斗力才是致胜的关键。原先世袭的旗军战斗力太差,戚继光多次上书请求招募新军。他说:“现在的官军,平时不训练,行军不带粮,打仗时没有统一号令,驻扎时不会,这样的军队,绝不可能抵挡身经百战、有必死之心的倭寇!”在戚继光的一再坚持下,他终于被获准招募新兵。经过几个月的严密筛选和艰苦训练,他建立起一支以义乌农民和矿工为主的新军。戚继光还创造了“鸳鸯阵”战术,统一编组、统一口号、严肃军纪,大大提高了作战能力。 戚继光对属下士兵要求极其严格。一次,有官员到前线视察军队,突然间,其它官兵一阵骚乱,有的甚至离队避雨,只有戚继光的军队,军容整齐。戚继光对军队严格要求,自己同样以身作则。有一次,戚继光率军到浙江乐清,恰逢天降大雨。当地的士绅百姓邀他入室避雨,戚继光说:“士兵们都在外面淋雨,统帅怎么可以独自进屋避雨呢?”戚继光治军有方,培养了严明的军纪。他领导的这支军队英勇善战,屡立战功,受到老百姓的支持和爱戴,被誉为“戚家军”。 嘉靖四十年,戚继光率军在浙江台州迎击来犯之敌,救出上万名被俘百姓,打出了戚家军的威风。浙江倭寇被消灭后,戚继光又转向福建,成功地捣毁了倭寇的老巢。凶残的倭寇心惊胆寒,畏之如虎,他们称戚继光为“戚老虎”。 此后几年,戚家军驰骋海疆,。嘉靖四十五年,在中国沿海横行200年的倭患终被肃清。隆庆元年,刚刚平定“南倭”的戚继光奉命北上抵御“北虏”。他先被任命为京军神机营副将,后被任命为蓟镇总兵,负责从山海关到京师的军政事务。这一时期,戚继光做了两件大事:练兵、修长城。 戚继光在抗击倭寇时,已经摸索出一套练兵的成功经验,但在关系复杂、积弊尤重的京畿地区,推行这套经验却实属不易。戚继光认为,要建立一支勇敢善战的军队,必须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把普通百姓训练成有纪律、听指挥、技艺精、战术强的士兵;二是把军人培养成卫国保民、爱卒恶敌、谙韬略、习武艺的良将;三是改善武器装备,充分发挥其威力和作用。 在戚继光任蓟镇总兵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明朝北部最强劲的敌人、蒙古贵族俺答汗就放弃了敌对态度,接受明王朝的封贡,并表示永远不再南下骚扰。戚继光知道,俺答汗放弃对抗愿意合作,原因之一就是蓟镇的强大军事压力。所以,他一刻也没有放松对军队的操练。 隆庆六年,兵部官员汪道昆到蓟镇巡视。戚继光组织了一次有数万士兵参加的军事演习,步兵、车兵、炮兵等多兵种联合参与,既有基本技能的表演训练,也有各兵种之间的协同作战。规模之大,气势之伟,令观看演习的戚继光本人都深受感动,相“边事真有可为”。 戚继光在蓟镇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修筑、加固长城。明代长城是中国历史上费时最久、工程最大、防御体系最完善,也是保存最好的长城,而戚继光所修的蓟镇长城则是整个长城的精华。着名学者、长城学家罗哲文先生说:“现在北京八达岭、慕田峪、司马台、古北口,以及天津黄崖关,河北山海关附近的老龙头、角山等处长城的雄姿,均是经戚继光改进之后留下来的”,它们代表了古代长城的最高建筑水平。 在修筑山海关长城时,戚继光发现长城东端与大海接合处防御薄弱,敌人很容易乘机而入,必须想办法堵塞漏洞。他与参将吴惟忠彻夜商量,决定建造“入海石城”,将长城一直延长到大海深处,这就是今天人们看到的老龙头。 入海造城的难度极高,投资也很大。消息一经传出,一些实力雄厚的商人都想获得修造权,从中牟利。有位商人想方设法找到戚继光,送上一大笔贿赂。戚继光沉思良久,留下了银两,让商人先回去,然后请参将吴惟忠前来商量。不一会儿功夫,吴惟忠走进戚继光的营房,却见后面还跟着一个军卒,也挑着担子,竟然也是那商人送来的贿赂。 两人相视,哈哈大笑:“这些银子分明是毒呀!如果咱们将帅贪财,必然造成千秋工程质坏命短,祸国殃民。太可怕了!”戚继光和吴惟忠把贿赂银交给财务管理部门,并以此事教育部下,要求各级官员不得“吃拿卡要”,必须高质量地修好入海石城。老龙头长城完成后,戚继光亲题“天开海岳”四个大字,并刻石立碑以示纪念。 蓟镇长城自昌平至山海关,长达1200里,戚继光在此增筑空心台1017座;在险要地方修筑复线长城,增筑烽墩。今天人们看到的如同天梯般的倒挂长城——三道关长城,就是戚继光督建的。身处其间,人们惟有惊叹设计者和建造者的聪明智慧,三道关堪称长城建筑史上的奇迹。 长城的修筑大大增强了京畿重地的防御能力。隆庆和议后,对明朝北边构成较大威胁的只有蒙古族土蛮部。万历二年,朵颜酋长董狐狸和他的侄子长昂企图入京骚扰,被戚继光打退。第二年,董狐狸又率部南下,戚继光俘虏了他的弟弟长秃。董狐狸等人见戚继光,长城防线,就率部属亲族300人叩关请降,“北虏”问题最终解决。明代北部边境,出现了少有的太平景象。 戚继光在北边巡防驻镇16年,修边垣、筑关塞,整训马、步、车三军,有效地保护了京畿和华北地区的平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