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年3月18日 —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 ,晚号,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充商州军事推官。

时,任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
此后随张方平、等人历职地方。
即位后,召苏辙为秘书省校书郎。
元祐元年(1086年),任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
绍圣元年(1094年),因上书劝阻起用李清臣而忤逆哲宗,落职知汝州。
此后连贬数处。
崇宁年间,当国,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号颍滨遗老。
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
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兄长齐名,合称“三苏”。
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
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
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
苏辙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改对显才华 一天,苏轼带着年少的弟弟苏辙游巫山。
山上一位老道听说神童苏轼光临,便想当面考考他。
老道出了个异字同音对:“无山得似巫山好。

”苏轼不假思索,立即对出下联:“何叶能如荷叶圆?”老道连连称好。
谁知,苏辙在一旁却说:“兄长的下联对得还不甚工稳,不如改一改。
”苏轼问:“怎么改?”苏辙便念道:“何水能如河水清?”苏轼和老道一听,以“水”对“山”更工稳,齐声叫好。
从此,苏辙也远近闻名了。
三苏称号 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1039~1112) 。
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
由于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
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
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才识》记载:“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
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也。
”“三苏”的称号即由此而来。
苏氏父子积极参加和推进了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他们在散文创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来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三苏之中,苏洵和苏辙主要以散文著称;苏轼则不但在散文创作上成果甚丰,而且在诗、词、书、画等各个领域中都有重要地位。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的、和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据查,明初朱右将以上八位散文家的文章编成《八先生文集》,八大家之名始于此。
明中叶唐顺之所纂的《文编》,仅取唐宋八位散文家的文章,其它作家的文章一律不收。
这为唐宋八大家名称的定型和流传起了一定的作用。
以后不久,推崇唐顺之的茅坤根据朱、唐的编法选了八家的文章,辑为《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八大家之称遂固定下来。

唐宋八大家乃主持唐家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他们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
民智教民富 由于元祐党争,绍圣四年(1097年),官至门下侍郎的苏辙被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1098年),迁循州(广东龙川县),可见苏辙在广东雷州仅一年。
初来乍到广东雷州,由于。
据载,雷州知县张逢、海康县令陈谔对苏辙非常友善,以诚相待,礼遇有加。
时劳问有。
” 苏辙与雷州人民的深情厚谊,另一方面表现为他对雷州人民的深切关心。
他虽谪居雷州仅一年,但他面对雷州当时“其民甘于鱼鳅蟹虾,故蔬果不毓;冬温不雪,衣被吉贝(木棉),故艺麻而不绩,生蚕而不织,罗纨布帛,仰于四方之负贩。
工习于鄙朴,故用器不作。
医夺于巫鬼,故方术(指医术)不治”(《和子瞻次韵劝农诗〈并引〉》,详见《栾城后集》卷五),致力于传播先进的中原文化,启发民智,破除迷信,致力于农、工、商之利,教民治穷致富。
他在该诗引中又说:“我迁海康(今雷州)实编于民,少而躬耕,老复其真。
……愿以所知,施及斯人”;他教导人民“斫木陶土,器则不匮。
绩麻缫茧,衣则可冀。
药饵具前,病安得至?”这首诗表现出苏辙体察民情,关心民瘼的民本思想,同时,该诗也是研究雷州当时风土习俗的重要史料。
此间,章惇得知张逢礼遇苏辙,派董必明查暗访,称其以强占民宅,但因有租券,不便加罪,便于元符元年(1098年)诏苏辙迁循州。
后来,雷州人民在苏辙居住地建遗直轩以纪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宰相狄仁杰是如何劝诫武则天勿因男色误国?
论好色的本事,历史上因此出名的女人比比皆是,比如的一次就向她的弟弟要了三十个男宠,著名的更是玩一个杀一个,不过最著名的还是一代女皇。但武则天有她的伟大之处,作为一个敢做敢为的女强人,她实实在在把自己当看,把自己当成龙,而不是凤。她对男人的宠幸是正大光明的,而且学着男性皇帝们的做法,比如把自己的后宫制度化,设立名为“控鹤府”的机构,大量圈养貌美的男人和轻薄的文人。一时间,男人涂脂抹粉,邀宠吃醋,陪女皇玩榕蒲戏或说笑话,这在中国的历史上是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比起历史上的许多男性皇帝,武则天的后宫已经是很小了,而且她也没有因为享乐抛弃了黎民苍生,国家还是被她治理得井井有条。对于自己的后宫,武则天虽然溺爱,但并不放纵,再加上她本人以严狠出名,所以当时的满朝文武很少有人对此加以劝谏。然而事情到了后来,控鹤府在最高长官的精心打理下,男宠日益增多,服务内容从单一的提供“男性温存”,逐渐增加了曲宴供奉。泡在美男堆里的武则天虽然已处七十多的古稀之年,但经不住诱惑,经常在、张易之兄弟和诸武的陪侍下,通宵筵宴。,她的身体肯定是受不了,但是大臣们知道,谁劝谁倒霉,因为这是在逼皇帝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一不留神,进天牢算是轻的。 就在其他大臣们沉默的时候,大名鼎鼎的狄人杰出场了,不过话说回来,满朝文武也只有他出场才会有效果。很多电视剧里都描述狄人杰与武则天的关系如何如何非比寻常,《护国良相》里更是把二人写成了人前玩笑打趣的朋友,这些虽然有些夸张,但也多少符合史实。公元700年狄人杰去世时,武则天令朝廷哀悼三天,还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着说朝廷没人了,足见她对狄人杰的倚重和信任。 说起来,狄人杰和武则天还是老乡,都是山西人,前者在并州(今天的太原),后者在文水,两地相距不算太远。不过狄人杰成为武则天最信任的大臣不是因为二人的同乡关系,而是因为他的卓越才干和刚直不阿的性格。仪凤年间,升任大理丞。大理丞是专管司法的官职,狄人杰一到任就展示出了惊人的断案能力,短短一年中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牵扯到的人多达17000,一时名声大振,成为朝野的大神探。而且他正直清廉的作人风格,也受到了老百姓的称颂。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时的唐高宗已经体质变弱,不得不在背后升起一道帘子,请武则天坐在后面指挥自己。唐高宗不比父亲李世民,很多事情的处理上欠缺名君风范,比如仪凤元年,武卫大将军权善才与和左鉴门中郎将范怀义误砍干了一件蠢事,竟然误砍了太宗陵寝的柏树。的坟地被人动了,高宗自然不是一般的生气,当即命令治二人的死罪。依仗自己的专业法律知识,狄仁杰上奏说二人罪不当死,唐高宗疾言厉色地说:“(二人)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掌握天下人生死的皇帝不发火已经够可怕了,发火的皇帝就更可怕了。然而狄仁杰面不改色,立即开始当堂辩护:“,自古以为难。臣以为遇、纣则难,通尧、舜则易。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杀之,是法不信于人也,人何措其手足!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此臣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知识就是力量,唐高宗在法律专家面前自然无言以对,最终,帘子后面的武则天的强势干预,高宗被迫改变了主意,赦免了二人的死罪,改为将他们流放至岭南(今广东)。几天后,狄仁杰被拔擢为侍御史。武则天还特意把他找来,夸奖道:你日前所言,令哀家深深感佩。在那样的场面敢说那样的话,勇气可嘉,值得嘉勉。 如果说这次事件是唐高宗违心的决定,那么后来他称赞狄人杰“大丈夫”则是心甘情愿的。调露年间,唐高宗准备巡幸汾阳宫,让狄仁杰负责布置路上的吃喝拉撒。当时的并州长史李冲玄以道出妒女祠,征发数万人另外开辟御道。狄仁杰说:“天子之行,,风伯清尘,雨师洒道,何妒女之害耶?”于是这条命令被废止,免除了并州数万人的劳役。唐高宗听说后,随口赞叹:“真大丈夫矣!” 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经过几年的准备,于公元690年,登洛阳则天门(今应天门遗址)诏告天下,改国号为“周”,称“圣神皇帝”。到她统治的后期,经过长期的观察和试探,她终于把除皇帝之外最有权势的位置--宰相给了狄人杰。 图片来源于网络 狄人杰是个很负责任的人,对百姓如此,对皇帝也是如此。看到武则天沉溺在温柔乡里,他自然有话说。不过他的话也太硬了,直接要求武则天关闭控鹤府。他说:“臣过去请撤‘控鹤监’,不在虚名而在实际,今天‘控鹤监’的名虽已除去,但二张仍在陛下左右……”对狄仁杰的指责,武则天没有大怒,反而拐弯抹角地加以解释:“我早已知道你是忠正老臣,所以把国家的重任委托给你。但这件事情你不宜过问,因为我宠幸二张,实际是为了保养身体。我过去躬奉先帝,生育过繁,血气已竭,因而病魔时相缠绕,虽然经常服食参茸之类的补剂,但效果不大。沈南璆(御医)说:‘血气之衰,非药石所能为力,只有采取元阳,以培根本,才能阴阳合而血气充足!’我原也以为这话虚妄,试行了一下,不久血气渐旺,精神渐充,这决不是骗你的,我有两个牙齿重新长出来就是证明。” 武则天说完,还张大了嘴巴让狄仁杰看。其实张易之确实是个难得的制药师,他不光帮武则天长出了智牙,还想办法让她脱落的眉毛重新生了出来。但狄仁杰就是不依不饶,坚持说:“游养圣躬,也宜调节适度,恣情纵欲,适足贻害,希望陛下到此为止,以后不要再加添男宠了。”武则天只得服输地说:“你讲的是,今后我一定会有所收敛的!”想想从前连自己皇帝老公都不怕的武则天,竟然在狄人杰面前没了霸气,足见女皇对他的敬重。 不过,食色性也,武则天完全戒色是不可能的,当狄人杰去世后,年逾八旬的她生活更加堕落了,这使她丧失了对时局的敏锐,导致自己在兵变中被迫退位,结束了大周王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潘仁美是北宋开国名将潘美吗?潘美在历史上是个如何样的人?
潘仁美是北宋开国名将潘美吗?潘美在历史上是个怎么样的人?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可能很多朋友都还不知道潘美是谁,但说起潘仁美大家肯定都有听说过。其实潘仁美的原型就是潘美,只不过历史上潘美并不是一位奸臣,反而还是北宋开国名将,和感情深受。不过的确是因潘美而死,但潘美并非故意陷害杨业,而是指挥不当所致,为此还被削秩三等,降为检校太保。估计很多朋友都不太了解历史上真正的潘美是个怎样的人,这次就为大家做个介绍,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历史悠久,曾出现过众多的历史人物中,有为人所熟知的,也有为人所不知的,但是,他们都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存在过,或多或少都为历史的发展做出了一些贡献。 话说,“”故事发生在北宋初年,在北宋中叶就已迅速流传于天下,它讲述了北宋年间杨家名将杨业、等人保家的感人故事。在传统的“杨家将”剧目中,有这样一个大奸大恶之人,他残害忠良,卖国求荣,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小人,他就是:潘美。 那么,潘美是谁呢?他为什么会是这样一幅形象呢?难道这就是他的真实情况吗? 然而,历史上真实的潘美,并非如此之人。 在传统的剧目中,为了突出杨家一门的忠烈,就设定了这样一个反面角色。而潘美这个人物的设定,也只是一个奸臣的代表而已,但是,很不幸由于名字的相似,潘美背上了这个黑锅。 据史料记载,潘美生于925年,卒于991年,是的开国名将。行武出身的潘美,参与了拥立赵匡胤称帝的陈桥兵变。之后,经历了三个朝代,它既没有做过宰相,也不是什么奸臣小人。民间流传的那些谣言,说:“潘美为了独占胜利的果实,想除去杨业。” 其实,这些事情压根和潘美没有任何关系。 潘美出生在一个武将世家,是河北大名府人,子继父业,他成了后身边的亲卫。但是,潘美的志向很高,他不想永远待在身边保护皇帝的安危,他想去外面闯荡一番,因此,他选择了从军。最终,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将军,掌管着西部的边境军事。 潘美和赵匡胤是同学,对赵匡胤是非常崇拜的,赵匡胤对他也是非常好的。赵匡胤在决定兵变的时候,不想引起太多的伤亡,就想派一个人去宗室那边摊牌,想逼着对方主动放弃皇位。这可是一个掉脑袋的任务,所以,没有人敢站出来,当然,除了潘美。 由此可见,潘美处理事情的独到眼光,以及其做事的魄力,真是让人是。潘美在处理这件事的时候,非常的,就在皇帝召开朝会的时候,潘美就站出来说:“赵匡胤想坐这个皇帝位置。”结果,没有一位大臣站出来反对,然后,这件事情就这么简单的做成了。 除了这一件事情,潘美还替赵匡胤摆平的另外一件事。 当时,想做皇帝的不止赵匡胤一个人,在那个动荡时期,有点实力的人都在惦记着这个皇位,袁彦也跃跃欲试。于是,潘美又去见他了,而且,还是一个人。潘美劝他要认清形势,袁彦居然也打消了这个念头。可见,潘美的口才也是非常出色的,他说中了对方的一些想法,从而打动了对方,让对方改变了主意。 虽然,潘美力挺赵匡胤坐上了皇位,但是,他并不是那种忘恩负义之人。后来,周世宗的儿子被找到了,按照常规的做法,是应该除去以免后患。但是,他却恳求赵匡胤,想将这个小孩带回去,认作自己的侄子。这个孩子就是潘惟吉,后来做到了刺史。潘美本来没有兄弟,潘惟吉只称潘美为父亲却不说祖父。 这个版本出自王巩的记载,他声称听说自潘惟吉的后裔。可以说,在大是大非面前,潘美并不是冷血之人。 那么,历史上的潘美和杨业之间到底有没有交集呢? 答案是确定的,而且,他们之间配合的还非常愉快。在赵匡胤去世以后,潘美依旧被朝廷重视,当然,这与他自身的实力是分不开的。后来,宋朝派兵攻打国都太原的时候,潘美认识了杨业,他们共同守护着边境。 不知后人为什么要编排潘美陷害杨业?恐怕,还是对历史的曲解。 还原历史真相,杨业的失败和去世的确发生在北伐。本来军队在潘美的带领下,取得了不错的战绩,但是,这个时候事态发生了逆转,被击败了,于是,潘美和杨业的军队成了孤军。形势顿时变得严峻起来,按照当时的境况,他们是必须要撤军的。 然而,就在此时杨业却提出了一个方案,不知为何,被监军王侁否定了。由于监军王侁是皇帝的代表,谁反对监军就等于是反对皇帝,因此,潘美也没有提出什么意见。可能,就是因为此事,后人对潘美产生了这么大的怨气,才会把他扭曲成了一个奸佞小人。 并且,王侁说:“杨将军一直号称‘无敌’,看到敌人却犹豫不前,难道有别的心思吗?”在这种情况下,杨业只能带兵主动出击,让潘美和监军王侁在谷口接应他们。本来一切都很顺利,但是,监军王侁看见辽兵兵败撤退,就没有执行他们先前的约定,下令士兵都撤了回来。 此时,潘美也不能反驳监军王侁的意见,这可是要掉脑袋的事情,他不得不带兵走人。 就这样,杨业没有了接应,势单力薄,就被对方给抓了,最终,他绝食三天而死。在潘美的心中,对于杨业的去世也是非常难过的,一起并肩作战的将军就这么没了,对他的打击也是非常大的。并且,听说杨业殉国后,十分痛心,潘美还被削秩三级,责授为检校太保。 第二年,潘美就病逝了,终年六十七岁。 潘美的心里也是十分后悔的,但历史已经无法改写了。总而言之,杨业不幸的遭遇与潘美是没有什么必然联系的,只是当时的潘美恰好出现在了现场而已。试想一下,如果让当时的杨业与潘美互换一下位置,那么,给后人的又会是一个怎样的展现呢?还会出现一个奸佞小人吗? 中国历史悠久,很多的历史故事,都不是世人想象的那么简单,毕竟,世人都不是当事人,也没亲身经历过那些事情。对于众多的历史事件,世人确实需要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然而,那些仅靠一点编纂的故事情节就把一个人抹黑的事情,真的是太过武断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