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雄才大略”讲的是什么?三国中“有雄才无大略,有大略无雄才”的人物介绍

时间:2025-02-1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中“有雄才无大略,有大略无雄才”的人物有哪些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小编告诉你。

说一个人很了不起,最霸气的词大概是“雄才大略”,一般的人物是配不上这个词的,据说它最早是赞美的,《汉书·武帝纪赞》说:“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雄才大略强调的是“才”与“略”两个方面,“才”是才能、能力,“略”是谋略、眼光,二者表面看起来没什么太大不同,不过仔细分辨,它们在意义上还是有区别的。

才能是本事,谋略是眼光,眼光、眼界虽然也是本事的一种,但要求更高,是一种特殊的本事,好比“胆”与“识”、智商与胆商的区别。

有才能却没有胆量、没有眼界也是一种短板。

三国时代人才辈出,人人奋发争先,竞争非常激烈,想成就一番大事,自身就不能有短板,不仅要有雄才,更需要大略,除此之外还得有运气,三者兼备才能最终脱颖而出,有些人中途被“浪花淘尽”,缺的可能就是这些。

一、有雄才而无大略 最典型的人是,当年他怀揣一纸“委任状”匹马单枪来到荆州,如果没有两下子,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当时荆州地方豪强势力很大,刘表为巩固权力,一次就将几十位豪强首领集体诛杀,这种胆气是一流,这与小说、故事里的刘表形象不同。

历史学家对刘表有不少正面评价,认为他是个有才干的人,是“仁义之主”。

刘表在汉末统治荆州长达20年,治理政务、发展经济都有一套,是个实干家,把荆州治理得不错。

在一片纷乱扰攘的时局中,荆州一度成为中原人避乱的最佳地点,人才的大量涌入,又进一步推动了荆州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与相比刘表没有打过什么像样的大仗,大部分时间是在和平的环境中度过的,舒舒服服过了很多年的太平日子。

但与曹操、相比刘表最终却是个失败者,双方最大的差异不在于是否有“雄才”,而在于有没有“大略”,也就是有没有认识机遇、把握机遇的眼光和能力。

历史了给了刘表很多机会,比如在袁曹决战时刘表可以有所作为而不是仅仅坐在观虎斗,再比如曹操率主力北征数千里外的,刘表完全有机会趁机攻击曹操的后方,即便无法彻底打败曹操,也可以极大地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缩小与曹操的差距。

刘表只想坐观其变,结果自己被对手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自己不努力,对手每天都在努力,这样的结果是意料之中的事。

到了那时,再想奋发都已经晚了,只能等待被对手消灭的命运。

也许是太平日子害了刘表,因为最容易发现机会的人,往往是那些最需要机会、最渴望机会的人,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使人灭亡,忧患中的人对机遇最敏感,安逸中的人即使感觉到了机遇,也会因为贪图眼前的安逸而不肯尝试或冒险。

与刘表类似的还有、这些人,他们都是一时人杰,也颇有才能,但眼界不够,所以早早便被淘汰出局。

二、有大略而无雄才 最典型的人是,这是汉末三国历史上的一个重量级人物,但历史对他评价不高,《》评价他“奢淫放肆,荣不终己,自取之也”,意思是由于他奢侈、荒淫、放纵,使事业在自己还没有死的时候就终结了,这实在是他咎由自取。

曹操手下的名臣曾评论袁术“天之所助者顺,人之所助者信。

术无信顺之实,而望天人之助,此不可以得志于天下”,意思是有上天相助才会顺,有众人相助才有信,袁术无信、无顺,还希望天人相助,怎能得志于天下? 《后汉书》对袁术也有评价,说他“矜名尚奇,而天性骄肆,尊己陵物”,意思是喜欢虚名,但天性骄傲,自视很高,不能尊重别人,这个评价恐怕最切中袁术的要害了。

袁术这个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过于自信,虽然不具备当的素质和实力,但一味迷信权力,妄窥神器,又被周围邪佞之徒所包围,结果自入歧途。

西晋的、时期的、的海陵王完颜亮等也都是这样的人,他们一门心思在乱世夺权,也不看看自己有没有那两下子,冒然宣布荣登大位,结果落得个被人唾弃、被历史嘲弄的结局。

袁术敢于称帝,虽是逆历史潮流而动,但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他有干更大事的渴望。

从袁术的发迹史看,他特别会“钻空子”,别人苦打苦杀,他经常投机取巧。

比如占领淮南就是使的“巧力”,其实这也是一种眼光的体现,说明他是有“大略”的。

但袁术的能力与野心不匹配,并且也过于自信。

从心理学上说,袁术的问题叫做“优越感过盛”,心理学家认为,人类无时无刻不在面临自卑的压力与挑战,为了消除这种压力,个人会发展出各种补偿机制来战胜自卑感,而其过分补偿有可能导致优越感过剩,具体表现为自我感觉良好、自以为是、自命不凡,表现为目中无人、虚荣心强、不能反省自己、漠视他人。

对照袁术的一生来看,他刚好符合这一切,他就是一个自信心和优越感过盛的人,一个狂妄的自大者,一个集矫情与骄傲于一身的人。

他不自量力,无确分析现在、把握未来。

袁术之所以这样,与他的出身和经历有关,他出身于名门,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享受到家族带来的荣耀,但另一方面他又活在哥哥的阴影中,一方面形成了过盛的优越感,一方面又产生了深深的自卑情结。

越是自卑越希望超越,越想强调自己的优越感,袁术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表面看来他不够明智,缺乏对形势的正确分析和判断,自取其辱,自作自受。

而从深次层来分析,尤其是结合他的出身和经历来看,他似乎还是一个心理有问题的人。

与袁术类似的还有、公孙渊等人,他们有眼光,也善于抓住机会,无奈能力不够,空有“大略”而无“雄才”,结果也被淘汰。

三、有雄才大略无运气 与以上众人不同,袁绍是个既有雄才也有大略的人。

袁绍一来到世界上就有了让人羡慕不已天生优势,政治资源丰厚,可以保证他仕途一帆风顺,而袁绍又生得仪表不凡,又有一些能力,走到哪里都受到追捧。

袁绍不愿意再走父辈们走过的路,尽管这条路风光无限,他清醒地看到天下正在发生变化,为此他开始了精心准备,抓住时机开创了一番事业,一度成为天下最有实力的割据者,引得无数英雄豪杰追随,成为汉末三国的“带头大哥”。

有人说袁绍是“漂亮的草包”,这其实比较偏颇。

从早期袁绍一系列作为看,他是个有胆有识的人。

无论协助诛杀宦官还是与斗智斗勇,袁绍表现都得一点儿不弱。

袁绍后来称雄北方,尽管也使了一些诈术,但基本靠的还是本事,尤其界桥之战,袁绍表现出高超的战略运筹能力和战术指挥能力,在面临危险的情况下也表现出大无畏之气,事实足以证明袁绍是个有雄才大略的人。

但袁绍最终还是走向了失败,主要是因为袁绍遇到了比他更厉害的人,这就是曹操。

与袁绍相比曹操处处占下风:袁绍,曹操容貌短小;袁绍出身清流名门,曹操则出身宦官家庭,当时被称为“浊流”。

曹操年轻时特别注重交朋友,虽然也交了不少朋友,但大多是自己主动交往的,曹操经常自己推销自己,但还时不时遭人白眼。

这些都是受家族之累,而袁绍完全占有这些方面的有利条件,谁想见他都得排队。

同样是讨伐董卓,曹操起兵最早、也最为积极,但只能屈居袁绍甚至的手下,而袁绍尽管没有为酸枣会盟做过任何贡献,但参加会盟的人仍然一致推举他为盟主。

袁绍还是失败了,原因固然可以总结出很多,比如:袁绍一路太顺了,所以有了“”的一面;袁绍外表宽容,但内心猜忌、器量狭小,喜好谋略而不能决断;袁绍手下能人不少,但他纵容大家搞内斗,并且发展到难以控制的程度,从而在关键时刻正确的主张往往得不到支持,错误的战略却屡屡被通过。

不过,不容忽视的是,如果没有曹操的出现,袁绍走向成功应该是个大概率事件,这说明天时、地利、人和之外还有一种因素起作用,也可以把这个称为“运气”。

当然,“运气”并不是白来的,说到底还是与个人的才能、谋略有关,当两个都有雄才大略的人相遇时,才与略的高低就成了决胜的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该如何正确评价汉武帝刘彻?好大喜功还是雄才大略?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是毛家大爹最有名的词《沁园春.雪》中的一句,可见大爹对、是极其推崇的。其实,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对汉武帝的评价基本分为两种:一种是“雄才大略,拓土开疆或曰击溃匈奴”;一种则是“,穷奢极欲或曰穷兵黩武”。这两种截然不同评价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司马光著述的《》。《资治通鉴.汉纪十四》是这样记载的:“赞曰: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即汉武帝)初立,卓然,表章《六经》,遂略咨海内,举其茂俊,与之立功。……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臣光曰: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无异于秦始皇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在这段文字中,班固称赞了汉武帝的雄才大略,而司马光却是这样评论汉武帝的: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等,与秦始皇几乎相同,而秦亡,汉却兴,是因为孝武能尊崇先王之道,知道应该遵守什么。尤其是晚年能改过,所托的顾命大臣等得力,才避免了亡秦之祸。 窃以为,司马光之言之所以准确,从的《.平准书》中也可以看出来。《史记.平准书》是一篇“食货志”,内容关系百姓吃穿、国家用度、土地、徭役、赋税、经济、政策等等。从“食货志”中最容易看到政府对人民实行的是仁政还是暴政。国与民,好比是天平的两端,两端保持平衡了,便基本上实行的是仁政。如果老百姓这一端失衡了,便是暴政。从《史记.平准书》里看,汉武帝行使的不是仁政。因为他穷兵黩武,好大喜功,耗尽民脂,又变本加利搜刮民财,横征暴敛过犹不及,使国家成了一架敛财的机器,而百姓的血汗却被这架机器榨干了。 《史记.平准书》中记载:汉初,国家实行黄老“无为而治”的养民政策。到文、景之时,国家安定,百足;京城积聚的钱币巨万,以致库府中穿钱的绳朽烂了;天下粮食到处都堆得满满的;太仓中的粮食,大囤小囤如兵阵相连,有的露积在外,都腐烂不能食用了。街坊百有马,阡陌之间更是骡群;居住里巷的普通人也能吃上膏粱肥肉,做吏胥的老死也不愿改任,做官的以官职为姓氏名号……真可谓“”,太平盛世。 但到了当,财政状况急转直下。先是对南越和闽南用兵,江淮一带骤然动荡不安,耗费巨大。接着开拓西南夷,凿山通道千余里,致使巴蜀一带百姓疲惫。向东开凿通往沧海郡的道路,人工费用与开拓西南夷相等。在北边与匈奴的战事逐渐扩大,军需大增。又调发十多万人修筑并守卫新拓展的朔方郡,因水陆运输的路程极辽远,自崤山以东的百姓都要承受这个负担,耗费数十万至百亿,国库都空虚了。由是,便开始卖官鬻爵。捐献财物的就可以补充官额,能出钱的就可以免刑,交纳羊群的可以做郎官。 连年对匈奴作战,先是派大将军以十余万兵力出击匈奴右贤王,获敌首级及俘虏一万五千人;二次再派卫青出击匈奴,获敌首级及俘虏一万九千人。汉武帝出手大方,立功者赏赐黄金共达二十多万金。投降的数万匈奴也得到了厚赏,吃喝拉撒全由大汉政府统管。由于战事耗费巨大,倾尽库藏钱币和赋税收入,仍不足以供应战争的消耗,于是再行卖官鬻爵。武功爵每级价十七万,共值三十多万金。武功爵最高可至乐卿,更大者甚至可封侯或封卿大夫。 有了钱粮,又派骠骑将军再次出击匈奴,获敌四万首级。匈奴浑邪王率众数万人投降,大廷调拨两万辆车迎接,到了都城长安,连同有功将士一并赏赐。这一年的开支高达一百多亿。 从前的水利工程白耗钱财不说,政府又要修通汾水与黄河的渠道,征数万人上工;因渭水船运水渠曲折绕远,便要从长安到华阴开凿一条直渠,又征数万人上工;朔方也要开凿水渠,再征数万人上工;各条渠道修了两三年还未完工,耗费却在数十亿。为了征讨匈奴,必须大量养马,带到长安来喂养的马就多达数万匹,关中养马的士卒不足,就从附近诸郡征调。投降的胡人都靠政府供给衣食,政府财力不足,汉武帝亲自节约,降低膳食标准,解下乘舆上的马匹,拿出皇宫的储蓄,去供养他们。 偏又遇上灾年,崤山以东的七十多万灾民要迁徙到函谷关以西或朔方以南的地区去,耗资以亿计。国库告罄。再加上修昆明池;做柏梁台、广苑囿;访仙求道,泰山封禅,其花费不可胜计…… 如此折腾,国库枯竭,于是就在钱币上做文章。用白鹿皮一尺见方,饰以绣文,制成“皮币”;把银与锡合在一起冶炼成“白金”。皮币实则是一种脱离价值规则的空头支。这两种货币都不能凑效,又全面禁止郡国铸钱,只有上林苑所属的三官才能铸钱。从前郡国所铸的铜钱全部作废销毁,铜则上缴国家。由是,老百姓手里的铜钱,一夜之间全部变成了废铜。 汉武帝的好大喜功,不仅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且对国家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完全断送了由他爷爷和他爸爸创建的“文景之治”的大好局面。国家垄断经营,加重赋税,让大批商人破产,简直到了、竭泽而渔的地步,几使大汉王朝趋于亡秦之势。 综上所述,足以证明,司马光对汉武帝的评价是准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杨智积一辈子“胆小怕事”,保全性命的故事

他贵为皇亲国戚,身份显赫又颇具才华,本来可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却一辈子小心翼翼,收起自己的锋芒,无所作为。最终他用这种方式得以善终。他就是的侄子杨智积,今天就为大家带来他的故事,他的一生是成功还是失败,留给大家评判。 杨智积的父亲杨整是隋文帝的亲弟弟。他是隋朝的开国功臣,在隋朝建立之前与的一场战争中,杨整。而隋文帝杨整的儿子杨智积也是格外照顾,为他加官进爵,奉为蔡王,并任命他为同州刺史。就连杨智积去同州上任前,都是隋文帝特意亲自为他践行,还派了一直豪华的鼓乐队一路相送,让杨智积十分风光。但是杨智积到同州上任后,却是异常的低调,除了处理一些公事,几乎整日待在家中足不出户,也无所作为。就连隋文帝亲赐他的鼓乐队,他都从来不敢用,除了过年过节偶尔请出来为母亲王太妃助助兴。大家不禁疑问,杨智积身份显赫,又得到隋文帝的厚待,为什么却如此清心寡欲、胆小甚微呢?原来这件事是有渊源的。杨智积的父亲杨整虽为朝廷立下大功,但是在世时素来与隋文帝不和,后来兄弟俩各自娶妻,嫂子与弟妹之间也是明争暗斗积怨颇深。事情虽然过了很多年,杨智积总觉得隋文帝对自己抱有戒心,所以做事谨小慎微,生怕被抓住一点把柄。杨智积的“胆小怕事”具体有三方面表现。 第一,杨智积虽然位高权重,但是在同州任职期间却刻意缩小自己的交际圈。他除了公事之外,几乎不与当地的结交,终日闭门家中以吟诗读史为乐,家中偶尔出现的一些客人也都是一些文人墨客,没有的人。留客人吃饭也是只备一些简单的点心,喝酒也是适可而止,从不敢山吃海喝。 第二,杨智积没有给自己和家人置办任何家产。在古代,能拥有他这个职位的人无一例外都是家产丰厚,金银遍地,但是杨智积却从不去追逐金钱,与家人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 第三,杨智积不只自己为人低调,还“扼杀”了儿子的前途。在教育儿子方面,他只让儿子研读《论语》、《孝经》,不允许他读任何其他的书籍。以杨智积的能力,足可以让儿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但是杨智积愣是把儿子培养成一个“庸才”,阻止了儿子的发展。他常说,才学太多会招人嫉妒,从而惹来祸端。 就这样战战兢兢过了很多年,隋文帝把杨智积召回了京城,给他一个虚职安享晚年。杨智积从此便把一切公事都交给下属处理,自己再不过问政事,每天唯一要做的事就是按时去叩见皇上。后来,隋朝杨玄感兵变,隋文帝派杨智积去驻守弘农郡,杨智积率将士连战数日,使敌人寸步难行,保卫了隋朝的疆土,再次向隋文帝证明了自己的忠心。 隋朝末年,杨智积得了一场大病,自知命不久矣。然而一向胆小怕事的他,面对死亡确是非常从容,他淡然地对家人说:“现在我终于可以保住我的脑袋去见阎王了。”有人认为杨智积一生做事如履薄冰,在惶恐中度日,实在窝囊。也有人认为正是由于杨智积这种谨小慎微的态度,才保住了自己和家人的性命,这是一种“大智慧”。他的人生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