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天下皆知的名将,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人是末年的第一名将,他活着的时候,睢阳穷奢极欲,横征暴敛,但是隋朝大局尚且可为,此人死后,隋朝立刻急转直下,不久亡国。
可以说,这个人是隋朝末年的擎天柱,正是他的死去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这个人不仅骁勇善战,,他手下又有直到今天都为我们熟知的著名人物,这个人就是。
张须陀是隋朝名将,他早年作战英勇,立下战功,深受隋军将士拥戴。
张须陀还是一位爱民的将领,隋炀帝征伐高句丽期间,张须陀镇守的地方发生了饥荒,张须陀决定开官仓赈济灾民,他的手下劝他,没有命令擅自开官仓是要获罪的。
但是张须陀不为所动,他说:陛下远在辽东,假如等待陛下命令,则至少需要一年时间,那时候百姓就饿死了。
张须陀的善举获得了百姓的感激。
隋大业七年,爆发了农民起义,这是隋朝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张须陀率领大军征讨,击败王薄,镇压了起义。
隋炀帝大喜,重赏张须陀,后来张须陀又镇压了裴长才、石子河、郭方预、左孝友等三四股大的农民起义。

他所到之处,起义烈火就被熄灭,他成了隋炀帝的救火队长,张须陀战功越来越大,因此被称为“威震东夏。
” 张须陀当时兵强马壮,镇守隋朝核心区域东都洛阳附近,他手下又有秦琼、罗士信等隋军猛将,是隋朝在中原地区的顶梁柱。
当时河南一带活跃着瓦岗军,作为隋末最强大的农民起义军,瓦岗军和张须陀的战斗在所难免。
大业十二年,瓦岗军进攻荥阳粮仓,这里储存着大批的粮草物资,是一个战略要地。
隋炀帝命张须陀为洛阳通守,率领部下抵挡瓦岗军。
瓦岗军知道张须陀骁勇,正面对抗不是对手,因此采取了诱敌深入,巧设埋伏的战术。
先引诱张须陀进攻,然后派遣精锐截击。
张须陀虽然中计,但是却勇猛无敌,杀出重围,但他看到重围中还有自己的部下,于是再度杀入阵中,如此往来四次。
本来,张须陀救出自己的部下,自己部下应该感恩才对,但是,张须陀却发现被自己救出的并将竟然纷纷逃走,不愿作战。

张须陀忽然明白,隋朝人心丧失,气数已尽,于是一代名将自行杀入阵中求死,最终阵亡,终年51岁。
其实,早在之前镇压农民起义的时候张须陀就发现了军心涣散的情况,当时张须陀要组织突击队进攻起义军,招募部下,竟然没人愿意出战,最后只有秦琼罗士信等极少数猛将愿意跟随张须陀出战。
这种情况就说明,隋军将士不愿为腐朽残暴的隋炀帝卖命,厌战情绪很严重。
荥阳之战这种局面发展到了顶峰。
张须陀身为职业军人,在面对部下军心涣散,失去斗志,天下大势无可逆转的局面时,他的思想最终崩溃。
一代名将就此落幕。
张须陀之死是隋炀帝和隋朝的最大悲剧,张须陀死后两年,隋朝灭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上第一个惨遭宦官逼迫致死的太子是哪位?
太子,国之储君也。在国君活着的时候,很多官员为了自己将来的飞黄腾达,往往会成群结队的巴结太子。当然,历史也会有意外,比如在外人的挑拨下,对儿子的忠诚度差生怀疑,那下场可是相当惨的。 脾气火爆的太子痤 太子痤是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宋平公的儿子,虽然小伙子长得非常的英俊,但他的脾气却一点儿也不好,翻脸比翻书都快。而且此人性格也特别的火爆残忍,经常对自己的两位老师肆意指责,有些时候甚至还想动手,弄的两位老师常常无地自容。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里先来介绍一下太子痤的两位老师——左师向戍和内师伊戾。 左师向戍是朝中大臣,教授太子痤文化知识和伦理道德;而内师伊戾却是宫中的大宦官,宋平公让他来照顾太子痤的日常生活,并教授给他宫中的最多规矩。 然而,由于太子痤的性格太过勇猛,以至于两位老师平时对他是又怕又很(畏而恶之),背地里经常对他进行诅咒。 很快,报复的机会变来临了。 不久后,楚国的一位使臣要去郑国访问,途径宋国时便稍做了一下停留,因为此人和太子痤是老相识,打算顺便拜访一下。 太子痤得到消息之后,便告诉父亲,自己的老朋友来了,自己打算到郊外摆桌酒席招待一下这位老朋友。 朋友来访,请人家吃顿饭,这也是人之常情,宋平公很爽快地就答应了。 伊戾的报复阴谋 然而,当太子离宫之后,内师伊戾却表示自己要追随太子而去。 而宋平公又深知太子痤平时并不待见自己的这位老师,所以他建议伊戾就不要去了。 但是,这位大宦官却说了,自己当初来到太子身边,就是奉国君您的命令来照顾他的。虽然太子并不喜欢自己,但这并不能意味着自己可以远离太子,自己只是想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已。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宋平公听后十分的高兴,直夸伊戾是个负责任的宦官,当即就批准了他的提议,让他追太子去了。 其实,宋平公并不知道,伊戾此举暗藏着一个巨大的阴谋,足可以改变整个宋国的命运。 大宦官伊戾带着自己的几名亲信来到了郊外,但他们并没有马上露面,而是隐藏在了一边的树木之后,等待太子一行人离开之后,才在太子饮酒之处干了一系列的体力活:挖坑——杀牲口——放文书——填坑。 检查无误之后,伊戾飞马直奔宫中,向宋平公上报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太子痤想要谋反,并且已经和楚国来的使者达成了秘密协议,准备里应外合干掉您老人家! 原来,伊戾在太子痤饮酒之处所干的那一套干活,纯属是栽赃嫁祸给太子痤的。因为当时的人们在遇到重大事情需要发誓作保证的时候,就会挖个坑、杀头牲畜饮其血、写份保证书,然后再把坑填死,如果将来某一方反悔的话,可以把当时写的保证书拿出来让全天下的人来看,这就是久闻大名的歃血为盟! 宋平公不以为然 然而,对于伊戾的诬告,宋平公本人却持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因为在他看来,我是他老子,他是我儿子,我的位子不早晚都是他的嘛,他没有必要这么做! 图片来源于网络 是啊,既然早晚都是他的,他又何必要谋反呢?!伊戾着急了,因为如果这次自己不把太子痤置于死地的话,那么依据太子痤的性格,自己将来肯定死无葬身之地。 片刻慌乱之后,伊戾说出了一句相当有分量的话,正是这句话把太子痤送上了不归之路——“太子想早点登基掌权(欲速)。”好了,有这句话就足够了! 于是,宋平公派人前往太子在郊外饮酒的地方查看,果如伊戾所言(自己做的事情当然心中有数)。 当然,对此宋平公依旧不太相信,他又派人去自己夫人以及左师向戍那里进行走访调查,看他们是否知道这方面的消息。 此时宋平公的夫人,并非太子痤的生母,她早就看太子痤不顺眼,欲除之而后快,而左师向戍也持同一态度。 所以,宋平公得到了他不想听到的答复——太子痤确有谋反之心! 于是,宋平公当即派人把太子痤给关押了起来。当天下午,太子痤上吊自杀(性格急躁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明孝宗朱佑樘为什么被称为中国第一好帝王
从秦至清的帝制时代,值得称道的好屈指可数,除了打天下的开国君主,大多数守成君主,实在难以恭维。何故?这批人从小在深宫高墙之内成长,没有经历磨难,耳边一片阿谀奉承之词,养成刚愎自用、骄奢淫逸的习性。指望他们力挽狂澜,难矣哉!初年的历史学家谷应泰对此有一段精辟的议论,颇值得细细品味。他说:“人主在襁褓,则有阿姆之臣;稍长,则有戏弄之臣;成人,则有嬖幸之臣;即位,则有面谀之臣。千金之子,性习骄佚,万乘之尊,求适意快志,恶闻己过,宜也。” 当然,也有例外。谷应泰的这段话是在评论樘时说的,在他看来,孝宗就是例外:孝宗恭俭仁明,勤求治理,身边多是高风亮节、敢于直言极谏的大臣,原因在于,他多方征求方正之士,杜绝嬖幸之门,抑制外戚,制裁。他在早朝之外增设午朝,频繁召见大臣,访问疾苦,寻求治安之道。所以弘治一代,号称“众正盈朝”。 这和孝宗的素质很有关系。他在太子时期,得到的程敏政、刘健等人的指点,熟读经史,养成“仁孝恭俭”的品格。即位后仍然,经常阅读《孝经》、《尚书》、《朱熹家礼》、《大明律》,稍有疑问立即请教儒臣法吏。无怪乎人们称赞他是最为遵循儒家伦理规范的皇帝。他即位以后,拨乱反正,罢黜佞幸之臣,对内阁、六部作了大幅度的人事调整。 首先触及的是内阁大学士万安。此人可以说是一无是处,不会理政,只会高呼“万岁”,被人讥讽为“万岁阁老”。他升官的法门,就是巴结及其兄弟,投皇帝所好,与方术佞幸李孜省互相勾结,紊乱朝政。孝宗即位以后,查获一个文件夹,上面都署名为“臣安进”—是万安的奏折,每一件都是向皇帝推荐“房中术”的秘方。孝宗派太监怀恩带着这些奏折前往内阁,传达他的口谕:这是大臣应当做的事吗?万安无法辩解,一声不吭,只顾叩头。他的名声本来就臭,言官听说此事,上疏弹劾。孝宗顺从舆论,把万安罢官。 接着被罢官的是另一个内阁大学士尹直。和万、尹沆瀣一气的大学士刘吉,有风雨飘摇之感,向言官们封官许愿,建议皇帝越级提拔言官,希望他们手下留情。这一招果然厉害,言官们都缄默了。但是言官以外还有敢于直言的人。翰林院候补官员张昇首先出来弹劾,说刘吉把口蜜腹剑的和钳制言路的,合而为一,是双料奸臣。大理寺官员夏堠上疏弹劾,刘吉的罪状,并不比万安、尹直小。奇怪的是,刘吉屡遭弹劾,依然在加官进爵,人们称他为“刘棉花”—“愈弹愈起”。后来引起皇帝的厌恶,派太监到他家,勒令罢官。 清除宵小之徒,是为了起用的正直大臣。孝宗即位之初,就想起了刚直不阿的司礼监太监怀恩—因为支持言官抨击传奉官被先帝贬往凤阳,出于敬佩与倚重之心,把他召回。怀恩回来后,立即向孝宗建言:罢免阿谀万贵妃的佞臣,召还刚直方正的王恕。孝宗采纳了这一建议,召回已经致仕的南京兵部尚书,出任吏部尚书,让他负责领导班子的调整工作。 王恕在成化年间就以敢于直言极谏而闻名,先后应诏陈言二十一次,上疏建白三十九次,全力阻击佞幸。朝中官员都倾心仰慕,遇到朝廷大事难以决断,必定请王公表态。当时有这样的民谣:“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佞幸大臣为之侧目,皇帝也颇为“厌苦”,给他一个太子少保的头衔,让他退休。 王恕历任巡抚、侍郎,直至尚书,都在留都南京,一直不受重用,其原因正如《明史·王恕传》所说:“以好直言,终不得立朝。”退休以后,名声愈加高涨,言官推荐几无虚日。孝宗顺应舆论起用王恕为吏部尚书,顺应了舆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