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前秦王如何靠三次投降成就霸业

时间:2025-02-1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核心提示:改姓苻姓,是他靠着三次投降,羽翼渐丰之后,以谶文有“草付应王”(以上均见《》)的字样,改姓苻氏。

其实这不过是一种噱头,和“斩白蛇”、大泽乡“王”一样,在为自己称帝做些舆论上的准备,以便名正言顺,天下归心。

网络配图 靠三次投降成就帝国霸业的牛人投降,在词典中并不是一个可爱的词汇,它喻示着软弱与失败。

人们总是于那些宁死不屈、的仁人志士,而对举起双手竖起白旗的人嗤之以鼻。

然而,横看成岭侧成峰,看问题角度不同,结果便不尽相同。

投降也要看使用的主体,比如为政客所用,暂时的妥协便不失为一种策略,是政治家以守为攻、以退为进的手段,非有宽广的心胸和隐忍的气度不能做到。

政治与战争一样,没有对错,只论输赢。

成者王败者寇,讲的是终极效果,看谁笑到最后。

这是“家”的风范,而不是“士”的做派。

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前秦王便是如此,他靠着三次投降,在乱世中左右逢源,从一个占山为王的草寇,一跃成为风云际会的强者,为苻氏家族开创了无限风光的帝王基业。

前秦帝国最终扫六和而定中原,谱写了氐族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

苻洪(285-350),字广世,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人,先祖“世为西戎酋长”(《晋书》),也算出身贵族之家。

苻洪原本,姓氏的来历很有意思,邻居见他家中池塘生有大量蒲草(“池中蒲生”),便“谓之蒲家”,于是“因以为氏”。

苻洪降生时,赶上连天雨,当时有民谣唱到“雨若不止,洪水必起”,于是起名为洪。

蒲洪改姓苻姓,是他靠着三次投降,羽翼渐丰之后,以谶文有“草付应王”(以上均见《晋书》)的字样,改姓苻氏。

其实这不过是一种噱头,和汉高祖“斩白蛇”、大泽乡“陈胜王”一样,在为自己称帝做些舆论上的准备,以便名正言顺,天下归心。

生逢乱世,让苻洪练就了极其灵活处世之道。

苻洪的灵活,在他一生三次投降的经历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次投降,背景不同,效果如一:第一次并非出于本心,而是形势所迫;第二次是尝到了甜头,欣然接受;第三次虽然在形式上属于被逼无奈,但却有了驾轻就熟的老道。

三次投降,每次都让他在关键时刻、化险为夷,每次的结果都是平步青云,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苻洪的灵活与敏锐、隐忍与大度,以及他对理想的坚持、对未来大业的执著。

但凡能成就霸业的,大都有着宽广的心胸。

苻洪自小性格大度,颇有心计,长大后更是“好施”而“多权略”,很有王者风范,并且“骁武善骑射”(《晋书》),是个文武全才的主儿,因而“群氐畏服之”(《通鉴》),在当地的威信很高。

民风剽悍、能征善战是氐族人的共性,精骑善射并不稀奇。

苻洪的特别之处,则更多体现在“好施”与“多权略”上,他靠“好施”起家,又靠“多权略”最终成事。

网络配图 乱世出英雄,然而英雄的出世绝非偶然,机会总是眷顾那些有准备的强者。

晋末丧乱,五胡涌驻中原,群豪并起,战乱频仍。

苻洪“乃散千金,召英杰之士”(《晋书》),拉起了一支队伍,成为山大王。

然而终究只是草莽,并无多大实力,匈奴出兵陇右,苻洪便归附了前赵。

这一次的投降,使他完成了草寇向正规军的身份转换,被刘曜封为“率义侯”。

如果说这次投降并非出于他本意的话(族人蒲光、蒲突等人的逼迫和劝说起了绝对作用),那么接下来的两次投降,苻洪便像吃到甜头般,做的得心应手了。

刘曜被后赵打败后,苻洪退至陇山(地处宁夏南部)一带,石虎来攻,苻洪见势不妙,便毫不犹豫地缴械投降。

石虎高兴之余,封其为冠军将军,“委以西方之事”(《晋书》),进入后赵权力中枢。

乱世要靠实力说话,苻洪能在后赵立足,并深得石虎器重,这都得益于他敏锐的政治头脑。

他曾向石虎建议“徙关中豪杰及羌戎内实京师”,就是把关中有本事的人,以及羌胡各族势力迁到邺都(今河北临漳县境内),这样一来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网罗人才,稳固京师,壮大后赵实力;二是可以有效牵制边远的羌胡力量。

简单的一句话,却能看出苻洪的,以及对时局的敏感。

于是石虎委任苻洪为龙骧将军、流人都督,让他具体督办此事。

后来苻洪战功显赫,又被封为西平郡公,他的部下被赐封关内侯爵位的便有两千来人,苻洪成了关内领侯将,权倾一时,成为后赵的实力派。

苻洪的第三次投降,虽属被逼无奈,然而却在客观上加速了他帝业的建立。

苻洪势力渐强,又深得石虎器重,招来的嫉妒,冉闵向石虎建议除掉苻洪,以绝后患,结果石虎没听(这也足见石虎对是非常信任的)。

等石虎死后即位,冉闵又鼓动石遵,石遵惹不起冉闵,便去掉了苻洪都督职务。

苻洪见势不妙,在后赵也没什么混头了,便退驻枋头(今河南浚县西),遣使投降了东晋。

苻洪在枋头很快站住了脚,开始培植发展自己的势力,靠着昔日的威望,一些流民相继投靠,很快便“众至十余万”(《通鉴》),渐成割据一方的实力派人物。

网络配图 有实力当然有魅力,事实上,苻洪的态度很快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

冉闵与石赵翻脸后,取代石遵称帝,又想拉拢苻洪,封他为都督关中诸军事、征西大将军、雍州牧、领秦州刺史。

这一次,苻洪没有理会,不屑地对属下说,“吾不堪为天子邪”(《通鉴》),我就不能自己当皇上吗?语气变得如此之硬,笔者认为,一方面,苻洪还在生后赵的气;另一方面,苻洪有了自己的队伍,便有了讨价的本钱;更重要的一点,苻洪此时羽翼既丰,有了称霸的野心,再也不想看别人的脸色了。

东晋一方对苻洪也很重视,任命他为征北大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冀州刺史、广川郡公,专事北伐事宜。

苻洪降晋、东晋收留重用苻洪,应该说双方各有各的心思,东晋有利用苻洪之嫌,想以胡制胡,作壁上观,求渔翁利;而苻洪降晋,也不过是一时的权宜之策,依靠大树好乘凉,以便出师有名,好趁乱夺取关中,建立自己的霸业。

事实上,苻洪出师不久,便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三秦王,将东晋皇室撇在了一边。

人算不如天算。

可怜苻洪英雄一世,算计一生,在乱世中左右逢源,在争斗中游刃有余,没想到最后却在阴沟里翻了船。

一贯靠投降发迹的他,最后却死在了降将麻秋手里,不能不说是历史给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麻秋本是后赵的将领,冉闵火并后赵,麻秋被苻洪俘获,任命为军师。

麻秋还是很有军师才干的,夺取关中的战略构想便是出自麻秋的建言。

但是麻秋这人野心也很大,一直想“欲并其(苻洪)众”(《通鉴》),抢班夺权,终于在一次宴请苻洪时下毒将其毒杀。

苻洪临死,对儿子苻键说“我死,汝急入关”(《通鉴》),交代遗言:政策不变,夺取关中。

随后苻键按照苻洪的遗训,打败以姚弋仲为代表的势力,独占关中,建立起强盛的前秦帝国。

后来苻坚又灭掉前凉和代国,攻占东晋的梁、益二州,在与慕容前燕的对峙中强势胜出,完成了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唯一的一次统一。

可以说,苻洪对前秦霸业的最终确立,是功不可没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比刘备还会哭的开国帝王是哪位?他一哭得天下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派人给瓦岗寨送信,约定同期举事,共取天下。然而,大军刚行至中途,就派大将宋老生率三万兵马赶来弹压。宋老生凶悍无比,李渊只能琢磨用巧计破敌。 于是,他让俩儿子、各率骑兵500人,自己统领步兵2000人,翻过山口,到达宋老生驻扎的霍邑城外。3000人打三万人,怎么打?李渊有办法。他将全部骑兵,每组20人,将霍邑城团团围定,又让俩儿子各带20名骑兵在城门附近埋伏,2000名步兵则排成方队,远远地站着,冲着霍邑城呜嗷喊叫。网络配图 宋老生发现李渊的人马在后方出现,,赶紧出门迎敌。霍邑城的南门、东门同时打开,三万隋军向着李渊的2000人冲了过去。李渊丝毫不犹豫,掉头就走。隋军紧追不放。正追着,忽听后面喊声震天,原来是李建成带领20个骑兵,抢了南门;李世民带了20个骑兵,趁这机会抢了东门。 三万人马登时大怒:总共20个人也敢抄后路,真是太不像话了!于是隋军掉头向城门方向杀去。不想李渊也趁这机会尾随其后追杀而来。隋军乱了,李渊以3000人成功地将对方三万人马团团围困,这激起了宋老生部将的凶性。只听杀声震天,无数双脚踏起的尘埃遮蔽了天空,震动得霍邑城摇摇欲坠。宋老生正指挥若定,忽见李渊跳起来,站在马背上,手里举着一颗人头,大声喊叫道:宋老生死了!他手下的2000步兵也同声呐喊:宋老生死了,大家杀啊! 宋老生的鼻子差一点气歪,可是2000人的齐声吼叫让三万隋军真的以为主帅死了,他们顿时慌了,向着哭喊着逃命,被李渊的部队砍得满地人头滚滚。宋老生自己也被一个小兵抓住,几刀杀掉。那小兵捧着人头,飞跑到李渊面前报功。不想,李渊接过人头,用力往地上一摔,然后放声号啕。他一边大哭,一边骂:宋老生,你这个王八蛋,我李渊清白一辈子,从来不伤害对手,可今天让你破了例,你为什么这么难为我?难道我李渊勤政为民、爱护百错吗?非要逼着我杀人盈野、血流成河吗?宋老生啊,你为什么这么逼我,为什么啊……就在李渊的捶胸顿足、放声痛哭时,只听霍邑城门发出了嘎吱的声响,城门开了,霍邑请降。李建成和李世民对视了一眼,都不由得打心眼里佩服。不愧是当爹的,兵不血刃,哭开城门。网络配图 以哭服人,哭到你自开城门投降为止。就这样,李渊轻松地渡过黄河,抵达长安城下。 此时正巡幸江都,长安城里主持军务的是代王。代王刚刚九岁,见李渊大军杀到,紧闭城门,拒不出战。于是李渊对将士们说:我是来保卫皇上的,我不愿意看到战火突起,不愿意看到有一个百姓因为我死亡,倘若出了这样的事,是杀是砍是剐是剁,我随你们处置。 说完这句话,李渊就回到军帐里,坚决不向外边偷看一眼。外边的军士则在李建成、李世民的带领下,将长安城附近的竹子树木统统砍光,用来制造攻城的器械。等李渊终于走出军帐的时候,三军将士已经登城而入,攻下了长安城。李渊痛心不已,仰天大恸:“陷孤不义,皆卿而等!”网络配图 李渊进城后,跪在代王面前大哭,哭罢,宣布废黜隋炀帝,拥立代王为。代王也不傻,恳求把天下让给李渊。李渊断然拒绝,说:你把我当成啥人啦!代王再恳求,李渊再拒绝。代王甚至最后跪在地上磕头恳求,李渊说:我李渊岂是那种人?外边的受禅台子搭好了没有?搭好了那就赶紧吧…… 很快,一把鼻涕一把泪,李渊不情不愿地从代王手里接过了天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妃子太多也有罪 因妃子太多而遭国人驱逐的国君

我国春秋时期诸侯国,虽然它们大小强弱各有不同,但它们却经常相互倾轧,一些强大的诸侯为了争雄争霸多次发动战争,搅得小诸侯人心惶惶国无宁日,芮国就是这些小诸侯中的一员,它的国君芮伯万身处政治漩涡的中心竟然不励精图治,却整日沉湎声色,以猎尽天下美色为乐趣,最终被人驱逐,并使国家遭受长达八年的动乱,从而被强国兼并。网络配图 古芮国约在今山西芮城县东北,据《左传》和《》记载,芮国虽是小国,因地理位置靠近秦国,所以与秦国关系一直较好,其国君也曾多次朝拜秦国,成为秦的附庸。公元前709年,芮国国君芮伯万因宠妃太多,终于激怒其母将其赶出芮国,住在魏城。 由于史料关于芮国的记载极其稀少,笔者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认为,这次驱逐国君事件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芮伯万的确太色,史书说他“多宠人也”,究竟有多少宠人,后宫佳丽是否三千,不得而知,但是因宠妃大多而祸乱后宫大概是确有其事。二是不讨其母芮姜的欢心,芮姜喜爱小儿子,因此将其赶出芮国,让芮伯万的弟弟接管了政权。此处有注为证:“芮伯出居魏,芮更立新君”。网络配图 我们再来看看当时的历史背景,晋国的曲沃武公一直对晋政权,从公元前718年至709年十年间数次攻打晋国,为的是取而代之,而虢公、虞公和芮伯曾经奉周天子之命讨伐曲沃,所以曲沃武公对他们怀恨在心。秦国在数十年间也一直致力于扩大领土,不断攻打周边的犬戎,灭掉了亳王、小虢国,其版图向西、北、东均有所拓展。芮国处在秦晋夹缝中,处境可想而知,此时的芮伯万不仅没有清醒的头脑,反而整日看见美女就想据为己有,从这个意义上说,其母将他驱逐是代表了民众心声。 然而邻国国君被驱逐,秦国自然不能坐视不管,于是第二年秦国就出兵攻打芮姜政权,但令秦没想到的是,由于轻敌,强大的秦国军队竟然惨遭失败。秦只好向周王汇报,周王增派了部队与秦一起再次征伐芮国,然而当秦再次领兵讨伐芮国时却走了一个曲线,他们将魏城团团围困迫使芮国交出芮伯万后才班师撤军。直到公元前702年秦国终于推翻芮姜政权,才扶持芮伯万回国。网络配图 重登君位的芮伯万是否认清形势改邪归正,史书并无记载,但自芮伯万因贪恋女色遭驱逐后60年,芮国遭到秦国毁灭性打击,芮从此消失于诸侯。芮伯万,这个不起眼的小国之君,为了自己风流快活竟然葬送国家主权,这真让人摇头无语,历史有时很有意思,你可以在这幅画卷中领略无奇不有的帝王秘史,无怪乎有人称“历史是个什么玩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