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柴绍:隋唐历史上侠骨柔情的驸马爷大将军

时间:2025-02-1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隋末,自负王气的唐国公李渊,重天下大义,重万民福祉,对待子女同样爱重,特别是他们的终身大事。

李家的儿媳皆是名门望族的窈窕淑女,嫡长子迎娶荥阳的郑观音,次子迎娶洛阳的长,三子李元吉迎娶华阴的女。

为爱女李娘子择婿,他独青睐柴绍。

他看中柴绍的,不仅仅是将军后代,还有他本人行侠仗义的品行与的光明前程。

柴绍于祖辈尚武的家族中成长,秉承了柴家忠烈的品格和精湛的武艺,自幼“趫捷有勇力”,任侠之气闻于关中。

大业年间,他年纪轻轻就任职太子身边的高级禁卫武官,深得皇室信任。

柴李联姻,不止是一桩郎才女貌、的贵族婚姻,对于柴绍来说,不仅遇到了挚爱的伴侣,他的命运更和未来的大唐紧密相连。

他与妻子久居京城,看尽前朝腐朽、后庭花落,而城外四起的义军,正迅速瓦解着的根基。

柴绍内心,亦或预感到天下将变;而坊间流传的《桃李歌》更让他不断寻觅着,那位扭转乾坤的英雄。

大业十二年,他的岳父李渊迁任晋阳留守,第二年便传来起事的消息。

柴绍夫妇接到唐国公的密召,请他出马接应义军。

柴绍侠肝义胆,听说唐国公举大事以靖国难,早已摩拳擦掌,。

但他是极具责任感的丈夫,怎可随意去留,不顾妻子的安危?他执爱妻之手,诚恳地征询意见:“唐国公将起兵扫平乱世,我有意参加他的义军。

我们一起出发,太过招摇;自己独行,又担心你会遇到危险,如何是好?”是真正的巾帼英雄,她的见识与决断却不输于隋唐任何一位男子。

她心中自有一番计策,不做父兄和夫君的牵绊,而是华丽转身,变成推助起事的另一股强大力量。

她催促丈夫动身,默默筹备一支“娘子军”,与她的亲人并肩作战。

另一边,则是柴绍潜行赶路的身影。

途中,他遇到了李家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

此二人亦得起事密报,一路逃命而来。

建柴绍:“晋阳路途遥远,恐隋兵追击难以保命,我们打算落草为寇,投靠附近的强盗。

”柴绍极力劝阻,晓以大义:“既有追兵,我们就应该速速赶路。

如果投靠小贼,发现你们是唐国公的公子,定被他们捉去向朝廷邀功,白白丧命而已。

”建成这才醒悟,与元吉跟着柴绍向晋阳的方向赶去,终于顺利和李渊相会。

柴绍苦心劝诫的一句话,虽不似,却扭转了大唐两位皇子的人生轨迹。

李渊见柴绍星夜兼程,又将爱子护送至身边,大为赞赏。

七月初五,李渊率三万甲士誓师发兵,柴绍作为行军总管分统义军。

至霍邑,唐军遇宋老生相拒,一时滞留不前。

柴绍艺高人胆大,先潜至城下,勘察其布防,发现宋老生不过有匹夫之勇,唐军势在必得。

他向大将军李渊预言:“我师若到,宋老生必定出战,战则必擒。

”他的想法与主战宋老生的二公子李世民,攻城大计遂定。

八月,唐军先使计引宋老生出战,继而两路夹击,大败隋军。

攻取霍邑后,大军沿汾水南下,杀出一条进京之路。

这一路上,柴绍每战必当先登城破阵,军功累累。

武德改元,历史上又一个辉煌的朝代诞生了,柴绍亦拥有大唐开国将领的无上荣耀。

此后,他随秦王李世民征战中原,先后平薛举、宋金刚、、等,功勋卓著,仕途上更是加官进爵,位列公侯。

柴绍虽是朝廷大将,骨子里仍是人世间的风流侠者,行事,就连运用兵法都流露出超越世俗的意气。

武德六年四月,隋唐时期的异族王朝吐谷浑为患边疆,侵扰大唐西北一带,与唐军互有胜负。

五月,柴绍奉命率兵驰援。

六月底,唐军在岷州被吐谷浑围困在一座山谷中。

吐谷浑之军占据地利,居高临下万箭齐发,箭矢如骤雨而下。

这几乎是胜败已分的定局,唐军已经无路可走,士卒们料定自己必死,准备拼尽最后的力气与蛮贼决战到底。

即使在无望的情形下,主将柴绍依旧面不改色。

他一反常态,并不忙于指挥作战,却命随军的乐工弹起了胡琵琶。

喊杀声、马蹄声、箭雨声,还有山谷内的风声,交织错杂难以入耳,而那铮铮弦乐犹如神兵破空而出,遮蔽了所有的声音。

唐军大惑,他们的主帅难道全无斗志,在这紧要关头还要再听一阕败亡的哀乐?大唐的驸马仍不尽兴,更请出两位广袖罗衣的绝色佳人,在阵前和着塞外的琵琶声,跳起优雅的舞蹈。

若手中再添一杯葡萄美酒,这一定是太平盛世最常见的歌舞宴会。

但此时,唐军无心听乐观舞,死亡的危机却绷紧了每一位将士的心弦。

塞外苦寒地,偏惊仙姝来。

高处的吐谷浑之兵,皆是尚未汉化的野蛮民族,何曾见识过中原激越的弦音、柔美的舞姿?从将军到士卒,仿佛被施了魔咒,纷纷停止进攻,驻足争相观看柴绍阵中的乐舞,,不觉乱了军阵。

翩翩起舞的美人长袖飞扬,嘴角划过一抹不经意的浅笑,柴绍豁然起身,密遣精骑潜行出山谷,攻敌之背。

唐军这才恍然大悟,一鼓作气奔出山谷,给予吐谷浑兵致命一击。

此战,唐军置之死地而后生,斩首五百余,大败胡虏。

柴绍的一出“美人计”,,堪称惊艳无双!有诗曰:“战士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柴绍克吐谷浑,或可作为这句诗歌的别样解读。

大唐,是诗的国度,亦是侠的时代。

唐朝的才子们,多被冠以“任侠使气”“慷慨倜傥”的名声,在历史上留下无数洒脱不羁的言行。

这或许源自于大唐开国的风气。

隋唐之交纵横海内的功臣名将,大多激荡着豪气干云、仗剑祛敌的刚健精神。

比如仗义疏财、重情重义的李绩,少怀大志、风尘结缘的,来去随心、英勇杀敌的,即使谋臣文士亦长期随军征战,坚毅不逊武士。

这群以侠骨壮心名垂青史的英雄中,有一位大将,出身名门,屡立战功,一生更是尊贵显达;在他壮怀激烈的侠义之中,更有一缕浪漫惊艳的情怀,令他的功臣之路如此。

他,就是柴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国历史上大大小小的变法,为什么只有商鞅变法较为成功

当一个王朝与国家,发展到一定时期,总会在诸多方面出现痼疾。而当政者为挽救国运的颓势,也总会采取某些变革的措施。虽然有些变革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长期来看,却并不能改变其国运颓势的走向(如春秋时期的郑国变革,战国时期的魏李悝、齐、楚、韩等人的变革,乃至北宋的、明末的等变革等)。 战秦的商鞅变法,可以说是我国几千年历史上,变革较为成功的罕见案例了,这又是为何呢?任何变革都是对利益的重新调整与划分,其必然会触犯既得利益者。就如同一块蛋糕,蛋糕就那么大,怎么分都会有人不满,失去利益的一方必将寻找机会进行反扑。这也是历来变革者下场都比较凄惨的原因所在。 唯一能安抚他们的办法就是将蛋糕做大,这样才会让各方尽量满意。而旧时的我国是小农经济,其产出可以说是定量的,也就是说蛋糕并不存在做大的可能。而商鞅变法的核心思想就是“利出一孔、奖励耕战”,其变法的成功就在於其能够通过战争的手段将这蛋糕做大。通常,我们都说是商鞅变法让秦国变强,以致其屡战屡胜。但事实上,是两者互为促动,商鞅变法促使了秦人对战争的狂热。而战争的胜利又保障了商鞅变法得以在秦国推行。 如果说,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在其前几次的战争中都不能获利,那么其变法也就早夭折了。秦统一天下的进程,都可以通过这种对外战争的手段,获得外部资源补充,这也是秦人好战的根源所在。我们对比的版图与清末汉人的主要聚居地--“关内十八省”,就可以发现两者的版图基本相当。秦朝的疆域就约相当於清末的“关内十八省”+明末的辽东都司。 我们虽汉唐时期都大力的开拓西域,但是却也只是在军事上的驻守而已,以当时的条件并不能迁徙内地的汉人去那里生活居住。所以也并不能落到多少实处,其补给全仰仗内地,而且补给运输的损耗又过大,对帝国的财政上着实是不小的负担。至期间,其时,日本对大明无礼,朱元璋还是强忍怒火将日本等国列为永不征讨的国家。 这并非当时大明欠缺征讨的军事实力抑或朱元璋有、不愿妄动干戈。而是其看出征讨日本等国无利可言,得其地不足耕、得其民不足使,所以征讨日本等国也不过是徒耗钱粮、徒流将士鲜血而已。所以说秦朝在当时,已经扩张到农耕民族的极限了(东至大海,西抵高原,南达岭南,北到戈壁)。 但秦并天下后,情况却不同了。秦法严苛,视山东六国旧地的百姓如奴仆,肆意驱使,而无任何恩德可言。秦奋六世之余烈兼并天下的同时,也积了六世之余怨。秦自商鞅变法后,出关与诸侯战,采取的斩首授爵制,屠戮山东六国军民太重(秦军的斩首业绩中,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战俘与平民)。秦人的残暴无道,终於招致了山东六国皆反(秦人之所以不反,是因为秦人是既得利益者,将其自身的矛盾与痛苦全部转移到山东六国百姓的身上)。 而此时,山东六国故地皆反。就使得秦国当初并购过来的良性资产顿时全转化为公司坏账,不但无法再通过战争以获利,反而需要燃烧帝国自身的脂肪以去平定山东六国故地的叛乱。从战争获利模式到战争消耗模式的转变,商鞅变法的那一套构思也就自然玩不转了。 秦以后的王朝,其痼疾也通常出现在人口六千余万的高峰期。某些史书通常将之归结於“土地兼并、吏治腐败”。其实,其本质就在於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土地再兼并,那些大地主们也不是自身耕种,而是依赖於依附他们的百姓去耕种。而此时的变革,也就自然难见效用了(除非是生产方式发生重大改变)。 随机文章稻荷简介秦始皇心中的长城与康熙皇心中的长城最显著的不同是什么?朱元璋到底有做哪些政绩?广州不明飞行物悬浮湖面,引8万人讨论10%的人相信是真帕金森定律的解释,无能领导任用能力低下的助手致组织臃肿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历史上有王重阳吗?真实的“中神通”王重阳简介

喜欢看武侠作品的人,肯定记得金庸武侠名著《》中的第一次华山论剑时,黄药师(东邪)、欧阳锋(西毒)、段智兴(南帝)、洪七公(北丐)、王重阳(中神通)五人在华山顶上斗了七天七夜,争夺《九阴真经》。最终王重阳击败四人获胜,夺得了《九阴真经》。王重阳死后,各大高手对其所遗《九阴真经》的争夺,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 历史上确有王重阳其人,他原名中孚,字允卿,又名世雄,是道教重要派别全真教的创立者,北宋末京兆咸阳(今陕西咸阳)大魏村人,出生于政和二年(1112年),卒于乾道六年(1170年)。 王重阳出身于一个“家业丰厚”的富裕家庭,自呼王三(排行第三)或王害风(意为疯子)。他早年为儒生,善属文兼擅骑射。金天眷初年应武选,中甲科。任气好侠,不治家业。相传48岁时于甘河镇遇仙,得修炼真诀,悟道出家,曾在终南山筑墓穴居,自称居处为“活死人墓”。金大定七年(1167年)抵山东,先后在文登、宁海、福山、登州(今蓬莱)、莱州(今掖县)建立三教七宝会、三教金莲会、三教三光会、三教玉华会、三教平等会,传道说法。在宁海(今山东牟平)讲道时,他对被宋徽宗宠的道士林灵素弄的丧失人心的传统道教进行了改造,创立了全真教。 王重阳在山东传教过程中收纳了许多弟子,其中又以马钰(丹阳子)、丘处机(长春子)、谭处端(长真子)、王处一(玉阳子)、郝大通(太古子)、刘处玄(长生子)和马钰之妻孙不二(清静散人)七人为翘楚,人称北七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全真七子”。 王重阳死后,全真七子在北方广泛传播全真教,并且各立支派,即:马钰遇仙派、丘处机龙门派、谭处端南无派、刘处玄随山派、郝大通华山派、王处一全真派、孙不二清静派。这其中,又以丘处机及其龙门派影响最大。 王重阳文武双全,其武功尽管并非金庸笔下所说的独步天下,但其文才风流还是称得上的,其传世著作有《重阳全真集》,内收传道诗词约千馀首,另有《重阳立教十五论》﹑《重阳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统道藏》。他使道教从哲理上开创了一个新局面。王重阳融道、佛、儒思想于一炉,声称“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主张三教平等、三教合一,并以《道德经》《般若心经》、《孝经》为全真道徒必修经典。王重阳不尚符箓,不事黄白,不信白日飞升,以修炼内丹为成仙证道的手段。其修炼法下手功夫重在“清静”二字,认为“人心常许依清静,便是修行真捷径”,并主张修道者必须出家,除情去欲,忍耻含垢,苦行苦修。王重阳的修行方式客观上很适合女真和蒙古统治者的需要。 金元之交,直至覆灭的数十年间,是中国大地铁骑纵横、血火纷飞,的苦难年代,但也是全真道的鼎盛时期。这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女真和蒙古统治者入主中原,最伤脑筋的就是没有好办法化解民族矛盾,而王重阳的清修主张正好消磨汉人反抗异族统治的斗志,有利于缓解民族矛盾和巩固异族君主的统治地位,所以王重阳创立的全真派在金元两个外族统治时代得到迅猛发展,并得到了官方的全力支持,王重阳也从而被先后册封为“重阳全真开化真君”和“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全真教是后期道教最大的派别之一,元代以来与正一派一起延续至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