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3一1638年),字稚绳,号恺阳,河北高阳人,他是明末最重要的军事领袖之一。
包括在内的大批将领都是经他一手提拔而成长起来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孙承宗长相奇特,“铁面剑眉,须髯戟张”,明六年(1578年)中秀才,年仅16岁。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孙承宗到北京入国子监学习,次年中举。
后随大同巡抚房守士随行赴任,得以一窥边疆形势。
大同是当时的边城重镇,孙承宗 “杖剑游塞下,从飞狐(河北涞源北飞狐关)、拒马间直走白登(山西大同东)。
又从纥干(山西大同东纥真山)、青波(河北清河)故道南下,结纳其豪杰,与戍将老卒,周行边垒,访问要害阨塞,相与解裘马,贳酒高歌。
用是以晓畅虏情,通知边事本末”。
为日后的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孙承宗中进士第二名,入翰林十年。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充日讲官,辅导太子学习,即后来的明泰昌。
继位仅一月而亡。
泰昌帝年仅16岁的儿子明天皇帝继位,孙承宗继而就做的老师。
凭借帝师之尊位,孙承宗进入了明朝后期政治权力的中心。
天启二年(1622年),孙承宗升任为礼部右侍郎。
后广宁丢失,辽东经略熊廷弼被撤职,孙承宗以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上任。
因与辽东新经略王在晋意见不同,孙承宗既因此自请行边,提出了坚守宁远,以与觉华岛守军互为犄角、遥相呼应的战略计划,即“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战略方针。
孙承宗还招募组训十几万辽军,选拔培养了如袁崇焕、马世龙等一批优秀文武将领,恢复失地四百余里,修筑大城九座,小城堡四十余座,屯田五千多顷,安置战争难民近百万,逼迫后退七百里。
这道坚固的关(山海关)宁(远)锦(州)防线,成为后金骑兵不可逾越的障碍。
从努尔哈赤到,始终都没能完全打破这道防线。
在屡次碰壁之后,迫使他们望宁远而却步。
这道防线不仅确保了山海关免受攻击,而且在此后的二十余年间,基本上稳定了辽西走廊的战局,为后来的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奠定了基础。
图片来源于网络 孙承宗还还创造性地将战车、舰船和火器结合在一起,创建了以热兵器为主要杀伤手段的十二车营和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支以火器为主要装备的海军,组建了从海上登陆作战的两栖部队,并撰写了专门论述火器车战战术技术的军事著作《车营百八叩》。
孙承宗位高权重,遭到的排挤。
起初,魏忠贤一心拉笼孙承宗,进行过多次试探,但均遭到拒绝,由此怀恨在心。

天启四年(1624)十一月,孙承宗西巡至蓟、昌,请入朝贺万寿节(皇帝生日),并面奏机宜。
魏忠贤得知,恐其拥兵“清君侧”,大惧,“绕御床哭,上亦为心动”,当即命内阁拟旨,以“无旨擅离信地,非祖宗法”为名,令其返关。
孙承宗只好返回。
天启五年,山海关总兵马世龙误信自后金逃归的“降虏生员”刘伯镪的话,派兵渡柳河,中伏遭败。
阉党借口马世龙损失马匹六百七十匹、甲胄等军用物资,围攻马世龙,并参劾孙承宗。
孙承宗连上二疏,自请罢官。
孙承宗辞职后,兵部尚书高第出任辽东经略。
高第不懂军事,到任后一反孙承宗的部署,下令拆撤宁锦防线。
结果关外驻防将士除镇守宁远的袁崇焕拒不从命外,其他诸城均撤一空,孙承宗数年心血毁于一旦。
由于袁崇焕等人的抗命,才取得了“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
二年(1629),皇太极率军避开宁锦,绕道内蒙,从喜峰口突入塞内,相继攻陷遵化、迂安、滦州、永平,直指北京。
袁崇焕因此下狱被杀,明军军心涣散,将士东归。
在危难之际,明廷再次起用孙承宗,“诏以原官兼兵部尚书守通州”,统筹全局。
孙承宗首先安定军心,协调各路军队,联合行动,取得“遵永大捷”,并于崇祯三年(1630)五月将后金军驱逐出关。
孙承宗再任辽东经略后,仍坚持以积极防御为主的方针,继续加强宁锦防线,决心重筑被高第毁弃的大凌河、右屯二城。
图片来源于网络 崇祯四年(1631)七月,令祖大寿等率兵四千守大凌河,又征发一万四千人筑城。
八月六日,动工筑城才二十天左右,大凌河城墙刚刚修完,后金突然兵归城下,并于当天开始围城,明军仓促闭门拒战。
但宁远巡抚邱禾嘉“屡易师期,伟与襄又不相能,遂大败于长山”。
至十月,大凌河已被围三月,守军粮尽援绝,祖大寿假降奔还锦州,“城复被毁”。
孙承宗连疏引疾,求退。
为平息朝议,准其归籍,孙承宗第二次被排挤下台。
在与明朝的拉锯战中,皇太极认识到“直取北京,朕意以为不可。
取北京如伐大树,须先从两旁斫削,则大树自仆”。
他多次派兵绕道,对明朝内地进行攻击。

1632年,征汗后奔袭山西大同、宣府; 1636年,佯攻锦州,绕北京,攻保定以南12城,凡56战,俘18万,耗时25天。
清军还入独石口,毁熹宗德陵,经西山走良乡,过沙河、清河,房山、迁安、雄县、定州、香河、顺义。
兵部尚书张凤冀引咎自杀。
1638年,越过长城,攻河北,下济南,俘明德王朱由枢,陷58城,俘虏46万。
密云总督战死,过迁安、丰润,下涿州,分兵八路扫荡。
陷济经天津卫过运河东归。
1642年,后命阿巴泰为将,攻雁门关,沿运河南下,下山东衮州、安丘等地,共3府18州67县88城,获百姓36万,牲畜32万。
这几次大扫荡,清军每次都以抢压人口、破坏经济为主要目标,对明朝内地百姓造成极为深重的灾难。
这其中的崇祯十一年(1638年)十月扫荡中,多尔衮率军侵犯畿南,进攻高阳。
孙承宗以七十六岁高龄,面对清军没有南逃,而是率领全家及高阳民众奋起抵抗。
由于兵力相差过于悬殊,高阳城很快就被攻破,孙承宗被抓。
多尔衮极为高兴,亲自劝降,遭到孙承宗严词拒绝。
清军出于敬重,允许孙承宗自尽。
最后,孙承宗端坐在一张椅子上,令两个清兵用白绫将自己勒死,从容就义。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高阳保卫战中,孙承宗6个儿子、2个侄子,12个、侄孙殉国,全家老小40余人遇难。
孙承宗死后,崇祯帝下令优恤,但为杨嗣昌、薛国观等人暗中阻止,“但复故官,予祭葬而已”。
南明弘光政权时,始赠太师。
《》这样评论他:“承宗以宰相再视师,皆粗有成效矣,奄竖斗筲,后先齮扼,卒屏诸田野,至阖门膏斧鑕,而恤典不加。
国是如此,求无危,安可得也。
……盖天眷有德,气运将更,有莫之为而为者夫。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代名臣褚遂良为什么一百年后其忠诚才得到认可?
褚遂良(596—659年),字登善,祖籍河南。他出身于名门望族。父亲褚亮被唐太宗选入文学馆,充当国事顾问,为著名的十八学士之一。 褚遂良以书法见长,是“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他也是朝廷重臣,唐太宗李世民临死时,授予他托孤重任。然而,在艺术上取得了非凡成就的他,在政治上却经历了大起大落,过了100年后,他的忠诚才得到认可。 学识渊博坚持原则 褚遂良出身官宦之家,从小“博涉文史”,擅长书法,“工隶楷”。谁也没料到,正是凭借功力深厚的书法,让他成为朝廷重臣。 最初,褚遂良在秦王府里任铠军,掌管兵器铠甲等事务。这个秦王,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酷爱书法,贞观十二年(638),他一直视为师长的大书法家虞世南去世了,这让他特别难过:“虞世南死后,再也找不到人谈论书法了!”大臣听后,对他说:“褚遂良的字写得很好,下笔遒劲,有几分的感觉。”唐太宗,即刻任命褚遂良为“”。 褚遂良不仅书法水平一流,他的学识同样渊博。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疑惑地问褚遂良说:“舜造过漆器,大禹雕琢过切肉的砧板,当时劝谏舜、禹的有十余人,食用器物这样的小事,大臣们为什么苦谏呢?”褚遂良回答说:“不能鼓励奢侈。如果把精力放在雕琢上,会妨害农业生产;要是漆器流行起来,以后就一定有人会用金子、玉石来造器具。过分浪费,国家就离危亡不远了。所以诤臣必定劝谏事情渐发的开端,到它发展到极点,就没有什么可以再去劝谏的了。”唐太宗听了,不住地点头。褚遂良总是这样旁征博引,谈古论今,令人信服,后来唐太宗感慨地说:“把道理讲好,也是要靠学识的。遂良博识,让人十分敬重。” 褚遂良不但学识渊博,性格也极为耿直,敢于坚持原则,有时连唐太宗的面子也不给。古代,每天的言行举止会被记录下来,作为史料留存,褚遂良有段时间就负责这个。网络配图 有一天,唐太宗问褚遂良:“你记的那些东西,我能看看吗?”褚遂良回答说:“今天之所以设立我来记录这些,就是充当古时左右史官的作用,善恶必记,以使皇帝不犯过错。我还没听说过做皇帝的自己要看这些东西呢。”唐太宗又问:“我如果有不好的地方,你一定要记下来吗?”褚遂良回答得十分干脆:“臣的职责承载在笔上,皇上您的言行我是一定会记录的。” 贞观十八年(644),唐太宗想亲征高丽,平定辽东,褚遂良鉴于隋亡的历史教训,举谏说,不可远征,以防不测。唐太宗不听,褚遂良就再次上疏,认为皇帝亲征不合情理:“臣把史籍都翻了一遍,从古至今,当皇帝的还没有亲自去打辽东的,派大臣去打,倒是有此先例”,所以“派两名勇将,发兵四五万”就可以了。 然而,唐太宗一意孤行,结果损失惨重,以失败告终。在回师途中,唐太宗对劳师远征深表后悔,回来后提拔褚遂良为黄门侍郎,参与朝政。后来,又任命他为中书令,褚遂良成了政坛上的重臣。 托孤之臣冒死直谏 贞观二十三年(649),病重的唐太宗把与褚遂良召入卧室,对他们说:“当年托孤于,托孤于,我以后的事,都托付给你们了。”又转头对太子说:“有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在,国家之事,我就放心了。” 褚遂良成为托孤之臣,是因为他是李治最强有力的维护者。前太子因罪被废黜,朝臣多认为九皇子晋王李治仁厚,是太子的不二人选,但唐太宗更喜欢四皇子魏王。有一天,他对近臣说:“昨天(李泰的小名)投入我的怀抱说:‘我到今天才得以成为陛下最亲近的儿子,此为我再生之日。我只有一个儿子,,一定为陛下杀了他,把王位传给晋王。’父子的伦理,原应当是天性,我见他这样,非常垂怜他。”大家听了,面面相觑,都没说什么,唯独褚遂良走上前说:“您也是君王。哪有执掌政权的君王,杀死自己的儿子,传位给兄弟的道理呢?”唐太宗幡然醒悟,当天立李治为皇太子。 李治即位后,对褚遂良非常感激,封其为河南县公,第二年又升为河南郡公。永徽四年(653),褚遂良被拜为尚书右仆射(相当于宰相),执掌朝政大权。然而李治做梦也想不到,因为立皇后的问题,褚遂良成了他最大的绊脚石。 永徽六年(655),李治想要废黜,册立为皇后。有一天,他传召长孙无忌、褚遂良、李勣和于志宁四位重臣入内殿开御前会议。这些人事前得到消息,商议如何劝谏,但谁也不想放这头一炮,褚遂良主动请缨说:“我来吧。我奉先帝遗诏辅佐陛下,如果不尽愚忠,无脸去见先帝。”网络配图 李治一开口,就把废后的理由提得很充分:“罪莫大于绝嗣,皇后久未生育,而武昭仪生有皇子,众位卿家意下如何?”没等别人开口,褚遂良第一个站出来说:“皇后系出名门,也是先帝为陛下所娶。先帝去世之际,曾拉着微臣的手说:朕现在将佳儿和佳妇托付给卿。当时陛下也在场,想必听得很清楚。臣没听说皇后犯了什么过错,岂可轻言废立之事!臣绝不会为了曲意奉承陛下而违背先帝的遗命。” 任凭李治如何解释,褚遂良就是不同意,当天的会议不欢而散。第二天,李治再次召集开会,褚遂良地说:“陛下一定要改立皇后也可以,但请另选他人。武昭仪曾侍奉过先帝,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又怎么能瞒得过呢?倘若立她为皇后,天下人将会作何感想呢?” 这句话说到了李治的痛处,他羞愧得没有说话。褚遂良却越说越激动:“愚臣触犯了圣上的尊严,罪该万死,只愿不辜负先帝的厚恩,哪里还顾性命。”说完把帽子摘了下来,还把上朝时执的手板放到台阶上,说:“还陛下这个手板,我要告老还乡!”李治大怒,命令侍卫直接把他架出去,一直躲在幕后偷听的武则天气得不得了,喊道:“怎么不杀了这个老混蛋!” 最终,李治不顾褚遂良等人的反对,册立武则天为皇后。褚遂良因为违背圣意,被贬为潭州(今湖南长沙)都督。显庆二年(657),又贬到桂州(今广西桂林)任都督。武则天还不解气,不久又将他贬为爱州(治所在今越南清化)刺史。显庆四年(659),褚遂良在流放中绝望地死去。 遭受非议出于公心 在褚遂良的政治生涯中,也多遭受非议之处,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刘洎之死。 这件事,《刘洎传》是这样记载的:贞观十八年,唐太宗亲征辽东,命太子李治监国,同时令刘洎、和马周等重臣辅助太子。第二年,唐太宗因征辽失败,急火攻心,身上长了一种毒疮,回到定州时病情一度十分严重,生命岌岌可危。刘洎、马周闻讯赶来探望,出来后,褚遂良问情况如何,刘洎悲伤地流下了眼泪,说:“圣体患痈,极可忧惧。”然而褚遂良后来却跟唐太宗说:“洎云国家之事不足虑。”意思是说,刘大人觉得现在国家之事不用忧虑。病中的唐太宗听到这样的话,心情可想而知。 病愈之后,唐太宗召刘洎询问此事,刘洎据实以对,并说马周也在场,可以为自己作证。太宗问马周,马周与刘洎说的一样。然而褚遂良坚持说自己听到的才是真的,唐太宗最后决定相信他,赐刘洎自尽。 这件事最大的争议焦点,就在于褚遂良是不是诬告、陷害刘洎,如果是,他的动机何在?网络配图 司马光在《》中说,他不相信褚遂良会陷害刘洎,理由有三:第一,褚遂良是忠直之臣,不会干出如此下作之事;第二,褚遂良与刘洎素无怨仇,没有干这种事的动机;第三,记录这段史实的《实录》是许敬宗所修,而许敬宗与褚遂良关系不睦,很可能是他将刘洎之死归咎于褚遂良。北宋学者孙甫、大文豪等基本也持同样看法。 然而司马光以人品立论,断然否认褚遂良有诬告之嫌,似乎并不太令人信服。褚遂良与刘洎虽然没有个人恩怨,但在政治见解上并不一致。前太子李承乾死后,唐太宗在立储的问题上犹豫不决,因此形成了支持魏王李泰与支持晋王李治的两大政治势力。褚遂良是李治的支持者,而刘洎则属于李泰一派,因此不能排除褚遂良除掉政敌的动机。 唯一能肯定的是,在这件事中,绝对没有对个人私利的追求,否则在武则天的问题上,褚遂良如果头脑稍微活泛一点,懂一点见风使舵,也就保住了高官厚禄,不至于落得客死他乡的结局。 书品高超承上下 初期,许多重大纪念活动所题碑文,多是由褚遂良操刀的。例如纪念的《伊阙佛龛碑》,纪念的《房玄龄碑》,还有最有名的《雁塔圣教序》,分别为太宗李世民和高宗李治亲自撰文,足见褚遂良书法的地位。 褚遂良高超的书法水平,一方面在于个人的天赋,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史陵、欧阳询、虞世南等大家的指导。再有,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的狂热爱好,也让他受益匪浅。 唐太宗是书法的铁杆“粉丝”,曾悬赏重金收购王羲之的书帖,人们争先献上,以致良莠莫辨,真假难分。幸亏褚遂良对王羲之书法相当有研究,随口就能说出书帖的渊源、出处,论据充分,鉴别书法的真伪毫不含糊,结果再没有人敢将赝品送来邀功。 贞观六年(632)正月,太宗下令整理内府所藏的钟繇、王羲之等人的真迹,计1510卷,褚遂良自然是这次整理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为此他还编写了《右军书目》,藏于内府。能够见识到如此之多的王羲之真迹,让褚遂良大开眼界,对他书风的形成带来了重大影响。 苏轼给褚遂良的书法概括了4个字:清远萧散。他的书法,从追求一种结构之美,演进成了追求意境之美。虞世南书法讲究“君子藏器”,在书写的过程中不显露明显的运笔痕迹,褚遂良却不同,人所写的《评书帖》中说:“褚书提笔‘空’,运笔‘灵’。瘦硬清挺,自是绝品。”他愿意展示这种痕迹,一起一伏,一提一按,造成一种明快的韵律。因此,有人说褚遂良则是一位“线条大师”,他的线条充满生命,体现了一种飞动之美。唐代书家张怀瓘对此感叹说:“若瑶台青琐,窅映春林,美人婵娟,似不任乎罗绮,铅华绰约,欧虞谢之。”在他看来,从褚遂良开始,书法已经从“妍美功用”趋向“风神骨气”,书法艺术也从古典主义迈向浪漫主义。网络配图 有趣的是,这种唯美主义倾向,已经影响到褚遂良对纸墨的选择。书法家讲究纸笔用墨并不奇怪,然而纵观古今书家,褚遂良对纸墨之追求,却是非常苛刻的。唐代人曾说:“褚遂良非精笔佳墨,未尝辄书。”没有好笔好纸,他宁可不写。 在唐朝乃至整个中国书法史上,褚遂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不仅继承了唐代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等的特点,更深得东晋王羲之书法的精髓。北宋米芾对唐代的书法家都有微词,唯独对褚遂良,说他“如熟驭战马,举动从人,而别有一种骄色”。米芾的儿子米友仁说得更绝:“褚书在唐贤诸名世士书中最为秀颖,得羲之法最多者。真字有隶法,自成一家,非诸人可以比肩。”唐代书法家颜真卿、薛稷等都曾师从褚遂良,的、米芾、等,也从他的书法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神龙元年(705),武则天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弥留之际,她下了道遗诏,里边有这样一句话,特别引人注目:“其王、萧二族及褚遂良、韩瑗等子孙亲属当时缘累者,咸令复业。”这相当于给褚遂良等人平反。武则天当过皇帝之后,阅遍群臣,她虽然恨褚遂良的迂腐,却不得不佩服他的正直与忠诚。贞元五年(789),在褚遂良去世百余年后,下诏,将他的画像绘于凌烟阁上,让他享有与唐初的开国功臣们同样的荣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杜文秀用了多长时间反抗清王朝?他是如何死的
杜文秀简介记载他号百香、字云焕、又名杨秀。三年出生于云南永昌保山县一个家庭。在10岁后过继给姨妈,改,更名为杜文秀。自幼好学13岁通晓儒家典籍,17岁考中秀才。16岁补廪膳生员道光十五年以代表身份上京上控“保山惨案”制造者,但未获公正处理。六年发生的聚团杀回事件,让杜文秀在蒙化起兵,同年10月被推举为最高领导人,建立起大理革命政权。杜文秀简介指出他用10余年的时间来反抗清王朝。并且提出了“革命满清”等响亮的口号。六年十月他组织20万大军进攻昆明,占领几十座城池。后因覆灭,清军抽取优势兵力前来进攻,致使杜文秀东征失利。同治十一年清军围攻大理,为免百姓遭到屠城的命运,杜文秀服毒后被押解至清营后英勇就义。 杜文秀是我国少数民族的将领,清咸丰、同治年间云南回民起义领袖。从杜文秀简介中可以清楚的知道他是一个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外国侵略,反对统治者的压迫的革命家。他拥有广大的胸襟,是一位深明大义的杰出人物。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农民起义领袖。他不但在政治、军事方面表现出来卓越的才能,而且在处理民族关系与宗教问题上表现出前无古人的宽阔胸怀。直至今日他仍然被云南回、汉、白等族人民所敬仰。 杜文秀是云南人,自幼读书,为人刚毅正直,见义勇为。十九世纪中期,在太平天国革命风暴震撼下,云南各族人民举起了反抗清王朝的革命旗帜,其中以杜文秀为首的大理政权坚持反清斗争将近20年之久。在解放以来发表的诸多作品对杜文秀本人的评价却莫衷一是,而且他本人也是史学界争议的课题。那么杜文秀是什么样的人呢?杜文秀是什么样的人呢?杜文秀在1856年秋于蒙化起义,联合回、汉、白、彝各族人民一举攻克大理,并且建立政权,成为最高领导人,并且宣布听从天平天国号令。指挥起义军不断打击清朝反动统治,让云南各族人民成为了反清斗争中一支重要力量。而且他还对大理政权实行了许许多多有利于各族人民的改革。 强调回汉民族一律平等,深得了各族人民的支持与拥护,使得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得到改进,从而使得起义队伍不断扩大。从这里人们可以看出杜文秀是个热爱和平、在大理地区实现了人人平等的将领。对中国未来各族人民和平共处做出了榜样与贡献。1873年,清军兵临大理,杜文秀见到大势已去,避免破城后清军屠城,决定牺牲自己,服毒后出城与清军议和,被杀牺牲。从这里便可以看出杜文秀是什么样的人。他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他人的生命,这是舍己为人的精神,他是一位负责的将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