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晋元帝司马睿建立东晋的政治基础是什么

时间:2025-02-1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得以建立东晋政权的基础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他出身于西晋的皇室,流的是皇家的血液;另一方面是他有友人相助,所以他才能顺利地建立东晋政权。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司马睿是西晋皇室的血脉,身体里流淌的是皇族的血液,加之在那个时候人们仍然重视血脉的延续,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了他名正言顺称帝的机会。

同时,司马睿称帝是司马政权的延续,按理来说他应该拥有很高的声望。

但是,就现实而言,司在当时政治上的声望并不是很高,所以只能说起的作用不是很大。

就友人这个方面来说,主要就是得益于王导对他的帮助。

王导在早年就与司马睿交好,而且在当时王家的势力较强。

在王导建议司马睿南渡定京的时候,王家就已经在南方扩展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同时,王导是个有原则的人,一直尽力地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

他在王、马两家中间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因为有了他,才使得东晋在一定时期内能维持着相对稳定的局面。

后来,司马睿成为东晋的开国,王导的功劳莫不可少。

因为是王导利用自己的计谋让南方的士族拥护司马睿的政权,让北迁的士族支持他的领导,所以说王导是东晋政权得以建立的功臣之一。

有时候,成功不仅要依靠自己的实力,更重要的是有一个神一样的队友。

就像司马睿在王导的帮助下,创建了东晋政权。

司马睿和王导的关系 司马睿是东晋的开国皇帝,王导是帮其建立政权的功臣之一。

王导是今天的山东省临沂市人,他早年便与司马睿交好。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司马睿初为东晋皇帝时,个人的势力单薄,声望不够高。

所以在当时,他重用王导,而王导运用自己的计谋使得南方的士族拥护司马睿,北迁的士族也决议支持他,这样就稳固了司马睿的政权。

所以,司马睿对王导怀着一份感恩之情,加之王导能力出众,他便封王导为当朝宰相,帮他打理朝政。

当时的“王与马,公天下”说的就是他们两个。

后来,王家的权利达到了一个高峰期,王家有王导在朝任宰相,有王敦控制着长江中游地区,在任的官员有四分之三都是与王家相关的人。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引起了皇帝司马睿的不满,毕竟自古以来,权利是引起争端的源泉。

后来司马睿任用戴渊等人来牵制王家的势力。

可后来,王敦以王导诉冤为由,起兵攻打建康。

王敦取得胜利后,将司马睿囚禁在宫中,独自掌握了大权,司马睿的皇帝之位变得形同虚设。

在后来王敦还想进一步夺权的时候,王导作为一个恪尽职守、忠诚的人,他极力反对并出来维护皇室的尊严。

司马睿见大势已去且自己终日被囚于宫中,长久以来便忧郁而死。

后来,太子继承皇位,王导地辅佐他。

就是在后期王敦意图谋权的时候,王导也坚决地予以反击,调和了两家的矛盾,形成了一个相对平和的局面。

和周伯仁的关系 曾经有一个人在少年的时候有很高的声誉,与他在一起的朋友只要他到来都起身相迎。

这个人就是周伯仁,因为他品德高尚很多人都愿意和他做朋友。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时的晋元帝和周伯仁是君臣关系,晋元帝封周伯仁为太子的老师,周伯仁说:“我在家里反复考虑之后,觉得自己真的没有什么能力教育太子,很多人的才能都超过了我,没想到得到皇上您如此的信任。

由于我能力有限,对内评定官员已经是做得不好,没有更多能力承担对外训导太子的重任,万一做不好真的会让您失望的。

”元帝回答:“太子需要一个好的大臣教育才可以成才,你完全可以教育年幼的太子成才,请不要再推辞这件事情。

”周伯仁只好接受了这个教育太子的任务。

一次王导犯了错触怒了晋元帝,周伯仁对晋元帝说:“王导是一个对君王很忠心的人,不可以杀害这个无辜的人”元帝听了这个建议并且采纳。

周伯仁回家后坐在椅子上还在想这个事情,为了王导他特意给朝廷上书,一再坚持王导善良守法,真的没有任何的错误。

后来晋元帝和周伯仁还有司马睿一起喝酒,因为伯仁说话冲撞了司马睿,结果就被关进了监狱。

他在进监狱时平静的坐在茅草上,他知道自己不过是说了想说的话而已,元帝一定会放了他,果真不久以后他就被放出,依旧做原先的官。

周伯仁心地正直在当官的时候不断给晋元帝提出好的建议,为百朝廷做了很多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晋恭帝司马德文为什么欣然禅让?有何真相

“禅让”是儒家学说体系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不过,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出土的《竹书纪年》残简,却证明 “禅让”纯粹是虚伪的政治榜样。一句“昔尧德衰,为舜所囚”,道明了从来就没有什么温情脉脉的禅让,有的只是你死我活的篡权夺位。 晋恭帝 “禅让”这个词儿,能带给人们对大同世界的憧憬,也能给自己的僭越披上一层遮人耳目的外衣。 取代东晋建宋,就演出了这样一出禅让大戏。这一次,禅位的东晋恭帝既没有密谋绝地反击,也没有丝毫怨天尤人,而是“欣然”草诏,没有一丝儿的犹豫和怨恨。是什么使得司马德文心甘情愿地放弃崇高地位的呢?这还得从他的哥哥晋安帝的遭遇说起。 晋安帝其实是个傻子,“自少及长,口不能言,虽寒暑之变,无以辩也。”一个傻子竟然有板有眼地做了23年的,不过是权势重臣的傀儡而已。 司马德文倒是颇为聪慧,可打从十多岁起,他耳闻目睹的就不是皇权的唯我独尊,而是权臣弄政、朝纲倾覆。先是司马元显和的权倾朝野、,接着是篡位、傻皇帝被挟持颠沛流离,等到刘裕平定了叛乱,他想做皇上的心思就更是“公开的秘密”了。 安帝时,刘裕早就一而再再而三地演练过皇上降旨封赐、自己上表辞封、皇上再次降旨封赏的大戏。这一切,司马德文都看在眼里。安帝是个真傻子,他可不是,他知道正式演出的那一天就要到来。所以他埋首于义理之中,曾“铸货千万,造丈六金像,亲于瓦官寺迎之,步从十许里”,以求心理上的安宁。 然而,他没想到的是,刘裕竟然将这出大戏的主角安排给了他。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民间曾有“昌明之后有二帝”的谶语,刘裕迷信,就派人勒死了傻皇帝,让司马德文继承了皇位,以应“二帝”之说。 这一年,司马德文34岁。在这之前,他曾竭力讨好刘裕,身为大司马的他在时甚至主动请缨,甘为前驱,“行戎路,修敬山陵”。如果没有“二帝”之说,保不准他真的能小心翼翼地谋取了此残生的机会。可现在,他躲不开了。 两年后,刘裕派心腹傅亮劝司马德文禅位。诏书自然是写好了的,照抄即可。早就且的司马德文“欣然谓左右曰:‘久已失之,今复何恨。’” 于是在红纸上将诏书抄写一遍,头也不回地做他的零陵王去了。 不过,身怀忌惮之心的刘裕还是没有放过他,一年后,派士兵翻墙而入,将他杀死在秣陵的府邸。 一个靠刀把子和权术与阴谋起家的新政权诞生了,可透过司马德文“欣然禅位”这层窗户纸,我们看到历史并没有在这里获得新生,反而是一头撞进了充满暴戾之气的巨大漩涡——政权频繁更迭、政治黑暗、战乱不已、民不聊生的南朝近170年的历史大幕由此拉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晋国国君:晋襄公的生平简介

晋襄公(?-前621年),晋国国君,政治家,军事家,,名驩,是和逼姞的儿子。 晋襄公于公元前627年继位,在位期间于肴之战和彭衙之战中大败秦国, 又在汦水之战中击败强楚, 继其父为中原霸主,垂拱而治,将晋国霸权再次推向高峰。 学者全祖望的《鲒崎亭集外编》将晋襄公列入之一。 近现代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先秦史著名史学家童书业、先秦史及著名学家李伯谦等学者均认为晋襄公为当时的霸主。童书业在他的《春秋史》中对晋襄公有很高的评价,他把襄公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分为几个方面,一是北伐狄人,二是南略,三是东征卫国,四是西征秦国,五是重组六卿。 晋襄公,姬姓,名欢,晋文公之子,母逼姞,继位前称公子欢。晋文公九年(公元前628年)冬天,晋文公去世,公子欢继任晋国国君之位,是为晋襄公。 晋襄公本性宽厚,不像其父手腕强硬,因为是父亲打下江山,晋襄公的任务就是 萧规曹随 ,父亲生前所用的重臣,晋襄公都让他们官居原职,使晋国在核心领袖晋文公死后,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人员调整,也就不容易发生骚动乃至叛乱。 晋襄公采用的垂拱而治,固然与其性格有关,但在当时政权尚未稳固的情况下,这本就是招妙棋,晋襄公基本得到父亲的所有遗产,包括霸主的权威与地位。 晋献公时灭掉虢国,据有崤函之地,卡住秦国东进的通道,使秦国不能出关到中原称雄。挺进中原,是秦人的长期打算。鲁僖公三十年,秦晋联军围攻郑国。郑国烛之武夜见,离间秦国与晋国的关系,秦国与郑国结盟友好而退兵,并留下杞子、逄孙、杨孙帮助郑国防守。晋文公见秦撤退,也就退兵回国。 鲁僖公三十二年,帮助郑国戍守的杞子派人向秦穆公报告说:郑国人让他掌管北门的钥匙,若秦悄悄地派军前来偷袭,郑国就可以夺取。 秦穆公很感兴趣,就同有名望的蹇叔、商议。蹇叔坚决反对,认为长途行军,不能保密,劳师远征,不会获胜。且在过崤山谷地时,将会遭到晋人的攻击。秦穆公不听,派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将率军偷袭郑国。 秦国军队走到滑国(今河南巩县境),遇到前往周王朝做牛生意的郑国商人弦高。在这紧急中,他一面假装是郑国派来慰劳的使者,向主将孟明视献上4张牛皮和12头牛,一面派人快速回国报告。孟明视等真以为弦高是郑国派来的使臣,认为郑人已知秦军将到,偷袭不成,攻不下郑国,又没有后援,是不能攻打郑国,于是灭掉滑国就回军。 秦军东进,正是晋文公去世,晋襄公新即位之时。中军元帅先轸主张趁秦军回军途中袭击他们。于是联合姜戎,在崤山谷中设下埋伏。当秦军到达晋军伏击圈后,遭到突然攻击,致使,孟明视等三员大将被活捉。晋文公的夫人文嬴是秦穆公女儿,晋襄公的嫡母,她出面要求晋襄公将三位秦将释放,让他们回秦受罚,以免影响两国关系。三位秦将才得脱身回秦。 秦穆公穿着白衣、白服到郊外迎接三将,向他们作自我检讨,把失败的责任承担下来,仍然任用孟明视主持军政事务。孟明视治政养民,准备向晋报仇。晋襄公三年(公元前625年),孟明视将兵伐晋,晋先发制人犯秦,战于彭衙,秦军大败。同年冬天,晋率宋、陈、郑之兵伐秦,夺取汪、彭衙。秦穆公仍用孟明视。 晋襄公四年(公元前624年),秦军 过河焚舟 ,上下一心要报仇。晋军坚守不出,秦穆公率大军攻下晋国的郊(今山西闻喜西)和王官(今山西闻喜)两地,然后从茅津(今山西平陆县茅津渡)渡过黄河,进入崤山谷中,掩埋当年战死将士的尸骨,秦穆公发表一篇深表自责的讲话。这篇讲话就是《尚书》中的《秦誓》篇。秦穆公于是率军返国。秦国由于东进的道路被晋国阻塞,终春秋之世,不能越崤函东进一步。 晋襄公,善纳箴言,内政以赵衰为相,霍伯为帅,栾、郤、胥、先夹辅晋宗。初立,尊王室;联齐、郑;数败嬴秦;抑克荆楚,使晋国国势持续鼎盛,霸业得以平稳过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