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津之战,为什么能够横扫江东十几位虎将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逍遥津之战,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而主角是曹魏之首的张辽。
张辽能够取得逍遥津之战的伟大胜利,是着实不容易。

因为在当时,张辽能够指挥的军队只有七千人,而吴军却足足有十万,更重要的是,吴军此次的统帅是,在加上吴国强大的将军阵容,因此,可以说,逍遥津之战,张辽所面临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大。
那么,张辽到底是如何以七千胜十万的呢?张辽当时所面对的吴国名将又有哪几位呢? 逍遥津之战是合肥之战的最后阶段,为了夺取合肥这块江淮地区的战略要地,孙权亲自统帅十万大军发起了合肥之战。
《方舆纪要》庐州府记载:府为淮右噤喉,江南唇齿。
自大江而北出,得合肥,则可以西问申、蔡,北向徐、寿,而争胜于中原;中原得合肥,则扼江南之吭而拊其背矣。
时,吴人尝力争之。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孙权对合肥是势在必得。
也许正因为对合肥地区异常重视,因此,孙权不仅,而且带了很多位东吴大将。
根据相关历载,此次孙权的将军团成员有:、、、宋谦、、、、、。
这其中甘宁、潘璋、徐盛、陈武、凌统、蒋钦六人就位列江东十二虎臣之中,其他的几位大将也都是东吴帝国威名显赫的虎将,当然还有很多不怎么知名的大将也跟随其中。
从这个将军团就可以明确看到,张辽此次面临的对手的确是非常之强大。
而看看这边,除了张辽是此次逍遥津之战的主将之外,还有、两名副将,还有薛悌这个护军。
可以说,从魏国和吴国的将军团阵容相比,很显然,魏国也是远远不如吴国的。
因此,对于逍遥津之战,不要说普通士兵没有信心,就是李典、乐进几位将军都没有什么取胜的决心。
但就算敌我相差如此悬殊,张辽也没有丧失信心,作为曹军一位智谋无双的帅才,张辽相信,只要谋略得当,士兵勇敢,将军敢于身先士卒,那么以七千对十万,胜利的机会还是有的。
那么,张辽取胜的底气到底在哪里呢?小编分析,可能是以下几个原因。
1、张辽手下士兵虽然只有七千人,但都乃魏军精锐,士兵个个忠诚度高,也悍不畏死,战斗力也强,这其中甚至有张辽当年跟随时的并州飞骑。
2、吴军骄横轻敌。
通过仔细观察,再加上魏吴兵力相差悬殊,因此吴军非常的骄横,而张辽就准备利用吴军的这一轻敌弱点进行攻击。
3、魏军是守城一方。

张辽有理由相信,只要自己和士兵们不丧失斗志,那么最不挤也能支持到援军的到来。
4、东吴军队虽然实行和曹魏一样的世兵制,同时也实行独具特色的世袭领兵制。
看似强大的东吴人马,却没有一统的号令和指挥。
通过张辽自己仔细的观察,以及魏军侦察兵的反复细致的观察,张辽知道,十万吴军自统帅孙权到底下的士兵都因为兵力太过悬殊,从而都产生了轻敌的情绪。
而张辽就敏锐的抓住了这个战机。
因此,张辽果断的组织了一支800人的死士部队,就是在这支悍不畏死的死士部队的进攻下,刚刚到达还立足未稳的吴军顿时大乱,张辽更是勇猛无比的在斩杀了两名吴军大将和几十名吴军士兵,就连孙权也被八百死士给逼得撤退到一个小山丘上。
《》记载:明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阵,杀数十人,斩二大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
权大惊,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
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
辽急击围开,将麾下数十人得出。
馀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馀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
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
乃还修守备,众心遂安。
权守合肥十馀日,城不可拔,彻军还。
但吴军毕竟人数要比魏军多的多,再加上吴军猛将众多,不久,孙权和众位大将就稳住了局面,一会儿反而将八百死士和张辽包围了起来。
但张辽却是非常悍勇,在如此危急时刻,张辽不但带着一部分士兵杀出了重围,更让人佩服的是,见还有一部分士兵被包围,张辽居然又杀了回来。
这次战斗,让吴军彻底的震撼了。
此战虽然战果一般,但却让魏军原本低迷的士气彻底高昂了起来,相反吴军的士气却彻底低落了下来。
不久,吴军十万大军的主力已经全部到齐,在孙权亲自指挥下,吴军发动了对合肥城的猛烈进攻。
但因为合肥城在以前的杨州刺史刘馥的积极建设下,城墙是又高又厚,而且守城物质也极为充足,最为关键的是,此时的魏军士气高昂,对于指挥官张辽也是心服口服,因此在魏军的抵抗下,吴军连续进攻了十几天都还没有攻下合肥城。

最可怕的是,由于军中爆发了疾疫,吴军不得不选择撤退。
看到吴军缓缓撤退,正当魏军松了一口气的时候,张辽却突然命令将士们追击。
因为,通过观察和分析,张辽觉得此时追击也许会有大收获。
因此,张辽观察到,吴军主力已经大部分过河,而孙权却只带着少量部队殿后,最重要的是,孙权想不到自己敢于这个时候去追击,更想不到自己仍然有实力去追击。
逍遥津是南肥河上面的渡口。
孙权决定,大部队撤退后,自己就从逍遥津口渡河南撤,此时北岸只剩孙权及吕蒙、凌统、蒋钦与车下虎士一千余人。
因此,当张辽率军进攻下,孙权顿时大惊失色,慌忙派人去调集主力部队回援。
为了保护孙权,凌统率领三百亲卫拼死死战,最后三百亲卫全部战死。
而甘宁也拼命的射箭救援,在混战当中,东吴司令官陈武不幸战死,宋谦、徐盛负伤后退,被打的士气低落的吴军甚至有不少士兵开始后退逃跑,此时,潘璋及时率领部队赶到,并斩杀了后退士兵,这才稳住了局势,让士兵们重新开始死战。
在士兵拼死保护下,孙权来到逍遥津渡口,但此时桥已被曹军破坏,剩下两边延伸的桥板,中间有一丈多的地方没有桥板可供依托。
孙权亲近的官员谷利,要孙权持著马鞍,然后让马后退,再飞纵向前,谷利在后面用鞭抽马,以助马势。
孙权就这样连人带马的飞到南岸。
很多三国迷说,要不是因为孙权的马是一批好马,那么孙权也许真的很有可能死在逍遥津之战。
逍遥津之战的伟大胜利让简直是欣喜若狂,张辽也因此得到了“征东将军”等诸多封赏,史称“太祖大壮辽”。
“大壮”两字陈寿在《》里仅用了两次,分别在《三国志·张辽传》及《徐盛传》,可见其分量之重。
而李典和乐进等大将也都得到曹操的大力封赏。
逍遥津之战是张辽人生当中的一次辉煌胜利,也是孙权人生当中一次不堪回首的败绩。
从此战,我们也可以看到,要想取得一场战斗的胜利,一位冷静、勇猛、睿智的指挥官的确是非常之重要,而任何时刻,不管占据多大的优势,轻敌绝对是要不得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汉中之战一代奸雄曹操为什么要主动放弃汉中?明明兵力远超刘备
汉中之战是汉末时期,与争夺汉中的战争。此战由刘备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发起,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结束,战争持续近两年之久。在汉中之战中,曹操和刘备两方都是名将云集。就刘备来说,参战将领主要有、、、、、黄权等。就曹操来说,参战将领主要有、曹休、、曹洪、、、郭淮等。对于汉中之战来说,是以曹操放弃汉中,也即刘备占领汉中之地为终结。值得注意的是,曹操虽然在汉中之战吃到败仗,不过整体兵力上依然远超刘备,所以其为什么要主动放弃汉中呢? 一 首先,在汉中之战中,刘备和曹操双方的兵力差距十分明显。就刘备来说,因为刚刚夺取了益州之地,还没有完全消化和整合,至于荆州的,因为东吴和的压力,也无法过多支援益州。由此,在汉中之战中,刘备的兵力不过数万人。与此相对应的是,占据北方中原地区的曹操,则在汉中之战中总共投入了10多万的兵马。由此,在兵力上,曹操是占据非常明显的优势。不过,公元219年,曹操却选择主动从汉中之地撤退,而且将该地区的百姓迁走,也即曹操主动放弃了汉中的争夺。 二 众所周知,汉中是益州的咽喉。就蜀汉来说,一旦失去了汉中这一屏障,无疑是将自己的腹地暴露在敌人的打击之下了。所以,就曹操来说,只要能长期控制住汉中之地,无疑会给刘备带来非常大的压力,也即拥有了彻底消灭刘备势力的重要基础。对此,在很多人看来,曹操之所以主动放弃汉中,是因为在和刘备的较量中吃了败仗。诚然,在这场影响三国历程的大战中,曹操方阵亡夏侯渊、赵颙等,所以从阵亡将领来看,曹操的损失确实比较大。不过,这并不是曹操撤退的主要原因。 三 在汉中之战中,刘备一方的损失也比较大。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刘备一方也阵亡了吴兰、雷铜、任夔等将领。更为关键的是,刘备一方的前线兵力不足,已经到了男子当战、女子来运送粮草的地步了,可见战争过程中,刘备一方的局势也不是很乐观。由此,如果曹操继续和刘备对峙下去的话,后者也可能突然崩溃的。对此,在笔者看来,虽然兵力占据优势,而且刘备也是强弩之末了,不过,曹操因为以下两个原因,所以选择了撤军。一方面,荆州关羽和东吴孙权的,让曹操无法和刘备长期对峙。 四 最后,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公元219年,荆州关羽发动了针对曹操的襄樊之战。至于东吴孙权,同样对曹操的疆域虎视眈眈,如果曹操将主力长期放在汉中之地的话,很可能会遭到关羽和孙权的同时进攻。另一方面,在汉中和刘备交战的时候,曹军的粮草主要是从关中地区运送过来的。虽然关中和汉中之间的距离不是太远,但是,因为中间隔着秦岭等山地,促使曹操大军在粮草运送上同样比较困难。由此,秦岭等山地的阻隔,让曹操坚持下去的投入也是越来越大。为此,对于果断的曹操,选择在公元219年主动放弃汉中之地,而刘备因此夺得汉中,为蜀汉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随机文章海上的大阪关西国际机场,专家称50年后将被水淹没小行星撞击云南事件真相,或为陨石坠落威力相当于为原子弹7%NASA拍到地球是监狱,人类是外星人送到地球的囚犯(太阳系屏障)埃隆马斯克spacex和NASA的关系是怎样的,spacex获取大量航天订单解读北极恐怖现象,暴风雪频发冰川时而崩塌(环境堪比火星)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一代奸雄曹操为什么会被刘备打败?他在汉中之战中有没有优势?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兵力在汉中之战中有没有优势?为什么还是被打败?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末年至时期,曹操集团和刘备集团在陕西汉中进行了长达两年的汉中之战。这场战斗以刘备获得胜利、占据汉中而结束。 但是,这场战争给历史留下了很多悬念,让人们至今。比如,这场战斗中双方到底投入了多少兵力?历史语焉不详。 我们先梳理一下史书的碎片化信息。《》中,有“备以精卒万馀,分为十部,夜急攻郃”;“又使等,率精甲五万,及武都氐羌,巴汉锐卒,南临汶江,扼据庸蜀”;“及至孟德,以其谲胜之力,举数十万之师,救於阳平……”这样的记载。 但是,在这两年间,曹操和刘备共在汉中的战场上投入了多少兵力?却无法准确计算。我们知道刘备派出了、、、、、黄权等大将,曹操派出了夏侯渊(在汉中之战中战死)、曹休、、曹洪、张郃、、郭淮等大将。他们手下共有多少士卒?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曹操撤军,汉中之战结束。刘备终于在巴蜀自立为帝,建立蜀汉。而这个局面的到来,刘备依靠的不单是“兵力”。 决定战争胜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战术层面的,也有战略层面的。在汉中之战中,曹操和刘备势均力敌,双方兵力对比应该没有很大差别。但是,在作战策略上,双方却有着明显的不同。 末年,天下乱局让人。经过多年杀伐争斗,曹操、刘备和大体上已呈现三分天下的局势。而三方最集中的冲突出现在长江中下游一带。中,孙刘联盟击退曹操以后,刘备便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巴蜀一带。一直寻找机会南下的曹操,也将目光转向了西南地区。 在刘备夺得蜀中以后,曹操也紧随其后,拿下了距离蜀中不远的汉中。 曹操盘踞汉中,无疑是对刘备新政权的最大威胁。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刘备计划北上汉中,剿灭曹操。就这样,无辜的蜀中老百姓,被卷进战争的泥潭之中,以至于“蜀中一日数十惊,刘备虽斩之不能止”。 在刘备备战的时候,曹操手下的谋臣,也劝说曹操趁机南下,希望一举夺得蜀中。然而,天不遂人愿,北方发生叛乱,曹操不得不暂时放下西南,回到北方,让夏侯渊、张郃、徐晃、郭淮等人留守汉中,并让张郃尝试拿下巴蜀。 而当时关羽和孙权又发生冲突,刘备也只能暂离巴蜀,前去支援关羽。这给了张郃可乘之机,他一路攻到宕渠(今四川省渠县东北)。节节胜利,蜀中告急。无奈之下,刘备急忙和孙权讲和,火速调兵回川。 之后,汉中之战打响。 刘备能最终取胜,有两个原因至关重要。第一,他调动起了百姓。当听闻曹操带领千万囊粮食奔赴前线的时候,刘备和军师商议。诸葛亮就此询问杨洪,杨洪回答说:“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 当时,刘备一方对此战的策略是,发动百姓,进行全民战争,拿下汉中。用兵之道,讲究“一鼓作气”,更需要全民皆兵。刘备在这场战争中充分调动将士和汉中老百姓的积极性。前有部队打仗,后有百持,刘备人心相向,赢得了坚实的作战基础。 第二,赵云取得汉水之战的胜利,成为刘备赢得汉中之战胜利的关键节点。在曹操的千万粮草运到汉水之滨,赵云军计划抢夺这批物资。曾经斩杀了夏侯渊的黄忠负责出兵抢粮,赵云负责后防,防范意外。 约定时间已到,不见黄忠回营,他陷入了曹操的埋伏。说时迟,那时快。赵云率领轻前去救援,和曹军狭路相逢。逃也无处,一身虎胆的赵云凭杀出血道,化险为夷。 曹军一路猛追,竟追至赵云营下。 当时赵云营中的兵力,是难敌曹军的。硬碰硬,赵云没有比较优势,他上演了一出“空城计”。赵云将营门大开,曹军以为有伏兵,便渐渐撤退。突然,赵云率军出击,士卒与弓弩配合,曹军一片混乱,在仓皇逃跑中,踩踏、溺水而死的很多。 赵云绝地反击的成功,改变了汉中的战略格局。 曹军受重挫,之前僵持不下的的局面朝着有利于刘备的方向发展。在后来的局部战斗中,曹军士气低迷,死伤无数,很快便再难坚持。到了五月,曹操无奈退兵,把汉中留给了刘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