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崇祯皇帝为什么自杀殉国?不能逃走东山再起吗?

时间:2025-02-1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为什么自杀殉国?不能逃走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公元1644年,崇祯17年,率领着明末农民起义军进攻北京。

曹化淳打开了彰仪门,李自成率领着部队蜂拥而入。

无奈,心想大势已去,在太监的陪同下一起登上了煤山。

崇祯皇帝上吊殉国,两百对年的大明王朝就此终结。

那么,值得讨论的是,李自成攻进北京城之前,崇祯皇帝为何不选择逃走?另图大计?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死了,不就什么都没有了吗? 除此之外,在李自成围攻北京时,崇祯皇帝为何不号令天下兵马勤王? 李自成打进北京之前,崇祯皇帝当然不会,他下过令,让天下兵马勤王。

见《 庄列帝纪》记载:丁亥,诏天下勤王。

可是,此时的大明王朝,,摇摇欲坠,俗话说,大厦将倾,独木难支,这时,内忧外患,各地将领,死的死,降的降,根本就没有能力再来勤王了。

李自成陷宁武,力战死之。

三月庚寅,贼至大同,总兵官姜瑰降贼,巡抚都御史卫景瑗被执,自缢死。

形势危急,肯定不能坐以待毙,不能等死,在这种情况下,左都御史李邦华、右庶子李明睿请求朝廷南迁,并让太子抚军江南,但是,都被崇祯皇帝拒绝了。

《明史 庄列帝纪》记载:命廷臣上战守事宜。

左都御史李邦华、右庶子李明睿请南迁及太子抚军江南,皆不许。

皇帝不肯逃走,不肯南迁,那么,只有一个结果,只能在北京等死了,此时的大明王朝,再也没有人能抵挡住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力挽狂澜。

在大军压境的情况下,很多人,包括一些太监,都纷纷投降了李自成,甚至打开了城门,最终,导致崇祯皇帝走投无路,上吊自杀殉国。

崇祯皇帝为何宁死不肯逃走呢?逃走或许还有一线希望。

崇祯皇帝曾对建议南迁的大臣们说,国君为社稷而死,我还能往哪里去? 《明史 庄列帝纪》记载:辛卯,李建泰疏请南迁。

壬辰,召廷臣于平台,示建泰疏,曰:“国君死社稷,朕将焉往?”李邦华等复请太子抚军南京,不听。

崇祯皇帝这么做,已经下定了与社稷共存亡的决心,决不逃走,决不偷生。

从这一点来看,崇祯皇帝还是很有骨气的,比的宋高宗强多了,赵构逃了一辈子,贪生怕死,一点骨气都没有,令人不齿。

崇祯皇帝死了,大明王朝灭亡了,但是,史书对崇祯皇帝评价还是很高的。

史书认为崇祯皇帝是一个非常勤政的皇帝,志向远大、励精图治、宵衣旰食、事必亲躬,但他没有治国之谋,无任人之术,加上大明王朝内部本身已经腐朽,他从手里接过的就是一个的烂摊子,其亡国也是必然的,无力回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大唐战神薛仁贵为什么惨败于吐蕃四十万大军

公元670年的大唐帝国,唐初的名将基本已经逝世,而则是唐二代将领中的领军人物,出征吐蕃,非他莫属。网络配图 薛仁贵的对手论钦陵也非。论钦陵是吐蕃丞相之子,禄东赞于公元667年逝世,论钦陵继承父位,成为了当时吐蕃的实际统治者,征西域、平吐谷浑,均是论钦陵亲率大军,论钦陵堪称吐蕃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之一。 公元670年,以薛仁贵为主帅,任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左卫员外阿史那道真、左卫大将军郭待封为副大总管,率兵10万,征伐吐蕃。 此役至关重要,唐高宗李治给薛仁贵配备的副将都是重量级人物。阿史那道真和郭侍封均出自大唐名将世家,阿史那道真的父亲突厥处罗可汗之弟阿史那杜尔,后来投靠大唐成为一代名将,为唐太宗平定了高昌、龟兹。而郭侍封则是出自瓦岗的开国将领郭孝恪,是力擒的最大功臣,郭孝恪死于平定龟兹之战,其长子郭侍诏亦战死沙场,郭侍封是郭孝恪的次子。网络配图 让泥腿子出身的薛仁贵来统领二个名将世家出身级别又与自己相等的公子哥,薛礼虽有威名,但不服众,阿史那道真是胡人,肚子里没那么多花花肠子,郭侍封却不同,总想与大元帅抬杠,显示自己的。 公元670年8月,薛仁贵的十万大军抵达大非川(今青海兴海大河坝)。 薛仁贵有鉴于行军路径艰险,携带辎重粮草必将影响行军速度,于是决定将辎重粮草留在大川非上,由郭侍封率2万兵看守辎重,薛仁贵自率大军寻找吐蕃主力决战。 郭侍封却并不听薛仁贵的节制,并没有将辎重放在大非川,而是携辎重粮草缓行。论钦陵且会错过唐军的这一破绽,纠集20万吐蕃军袭击郭侍封部,郭部大败,辎重粮草尽失。网络配图 薛仁贵在河口刚打了一场胜仗,后方却传来郭部战败的消息,没有后勤保障供给,薛仁贵只得退回大非川,在大非川,论钦陵早已为薛仁贵准备下了四十万大军,两军交锋,士气低落人数处劣势的唐军大败,十万大军,薛仁贵、郭侍封、阿史那道真等将率数骑突围。 论钦陵是个有远见的政治家,见好就收,取得大胜后,却主动与唐军求和,很快,论钦陵与失去了大部分军队的薛仁贵签订了和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西夏开国帝王李元昊为什么要杀死亲生母亲

古语云:“百善孝为先”。看来,在中国古代,人们把孝道看得比任何东西都重要,其孝道思想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可谓。 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史中,身为一国之君的不仅是天下的主宰者,亦是万民的敬仰者,他们大多都以仁孝治天下,而且自己更要做表率,这样可以更好地兴国安邦。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皇帝均是如此,西夏的开国皇帝李元昊就是一个特例,其在位后期,暴政治国,,还残忍地杀害自己的生母,如此行径,有仁孝可言吗?网络配图 作为一国之君的李元昊,杀人是他的权利,他想杀谁就杀谁,没人能阻止。可是万万想不到,他连自己的亲生母亲也痛下杀手。除此之外,李元昊还干出超乎想象的乱伦之事,那就是霸占儿媳没移氏,淫乱宫廷,为此引起朝中文武百官的不满,虽然他们心中对李元昊不服,却不敢形露于表,毕竟李元昊是个、猜忌之心很重的人,稍不留神,轻则被罢免、入狱,重则被杀或株连。因此朝中上下人心惶惶,没有人敢向他直言进谏,更没有人敢去斥责他的道德沦丧之行为。,西夏内部开始腐朽,臣民人心涣散,最终李元昊也落得一个众叛亲离、被亲生儿子李宁令哥杀害的下场。 话又说回来了,那么李元昊究竟为什么要杀害自己的亲生母亲呢? 首先咱们先来了解下李元昊,他一生在位的16年间,文治武功卓有成效,但是他最大的不足之处就是好猜忌功臣,稍有不满即罢或杀,荒淫无道,暴政治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暴君。网络配图 李元昊是一个在杀戮中长大,以征战为生的“刽子手”,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扭曲了他的性格,暴露了他性格的另一面:残暴不仁。加之李元昊后期沉湎酒色,,很少理政,结果导致母后私党专权,才有了李元昊日后杀母悲剧的上演。 据《西夏史》记载:公元1034年,在李元昊母后卫的大力支持下,李元昊的舅舅暗中篡权,结果被李元昊识破。为此李元昊大发雷霆,且大开杀戒,把舅舅一家抛进黄河溺死,又亲手毒死母亲。他的一名妃子,也出自母亲家族,当时有孕在身,但李元昊连亲生骨肉也不顾惜,就地赐死。网络配图 另据《·夏国传》记载:开运元年(公元1034年),元昊生母卫慕氏与其一族的首领山喜密谋篡权。机密泄露后,李元昊一怒之下把他沉到河底淹死了,还把自己的生母卫慕氏、妃子卫慕氏,以及和妃子生的儿子一起残忍地斩杀。 其次,《西夏书事》、《西夏书》、《西夏记》等史料亦均持此说。由此而知,李元昊杀母确实是一个不争的历史事实。 纵观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史,李元昊杀母事件可谓是,因此,李元昊便地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杀害生母的皇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