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北周文帝宇文泰第五子宇文宪人物生平简介,最后是如何死的?

时间:2025-02-1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宇文宪(545年—578年8月16日),齐炀王,字毗贺突,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鲜卑族,北周文帝第五子(《独孤藏墓志》作第七子,可能有两兄早夭),母为宇文泰妃达步。

周孝闵帝、周明帝、周武帝异母弟。

宇文宪初封涪城县公,后晋封安城郡公。

孝闵帝即位,授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明帝即位,授任大将军。

武成初年,任益州总管兼益、宁、巴、泸等二十四州诸军事及益州刺史,晋封齐国公,食邑一万户。

十六岁时,镇服蜀地,蜀人感激他共同立碑,称颂其功德。

保定年间,征召回京,任雍州牧。

其后多次击败军。

建德六年(577年),北周灭亡北齐,宇文宪发挥了很大作用。

宇文宪善计谋,多策略,尤擅安抚驾驭部属,知人善任,冲锋陷阵,身先士卒,部众对他,都愿为他效力。

建德六年(577年)灭亡北齐后,宇文宪自感威名日大,就暗自隐退。

建德七年(578年)五月,周武帝死后,即位的周宣帝认为齐王宇文宪身为皇叔,辈分高而名望大,对他十分忌恨,宣政元年(578年)将其杀害,时年三十五岁,谥号齐炀王。

通达机敏 西魏大统十一年(545年),宇文宪出生,字毗贺突,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北周文帝宇文泰第五子,北周孝闵帝、明帝、武帝的异母弟,母为达步干氏。

宇文宪性格通达机敏,有气量,虽在幼年,而神色严峻。

初封涪城县公。

少年时与宇文邕一起学习《》、《春秋》,都能综合要点,得其旨意。

西魏恭帝元年(554年),晋封安城郡公。

孝闵帝宇文觉即位后,授任他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明帝宇文毓即位,授任大将军。

武成(559年—560年)初年,被任命为益州总管兼益、宁、巴、泸等二十四州诸军事及益州刺史,晋封齐国公,食邑一万户。

镇蜀伐齐 当初,在平定蜀地之后,宇文泰认为那里形势险要,不愿让老将去镇守,想在儿子们中挑选人选。

遍问宇文邕以下,谁能当此重任。

大家还没有来得及回答,而宇文宪首先请命。

宇文泰说:“刺史应当安抚部众,治理百姓,不是你所能干的。

按年龄授官,应当先轮着你的哥哥们。

”宇文宪答道:“才能有所不同,而与年龄大小无关。

如果试而无效,甘心当面受责备。

”宇文泰十分高兴,但由于宇文宪年龄还小,没有派他。

明帝遵照宇文泰的从前意思,所以让宇文宪前往蜀地任职。

宇文宪当时十六岁,善于安抚驾驭部属,留心治理之术,诉讼集中在一身,而理政不见疲倦。

蜀人感激他,共同立碑,称颂他的功德。

不久升任柱国。

保定年间(561年—565年),宇文宪被征召回京,任雍州牧。

晋公东伐北齐时,以尉迟迥为先锋,包围洛阳。

宇文宪与、王雄等人屯兵邙山。

其他各军分守险要。

北兵数万人,突然从北周军后面杀出,各军惊恐,纷纷溃散。

只有宇文宪与王雄、达奚武率兵抵挡。

王雄被齐军杀死,三军震恐。

宇文宪亲自督率激励,军心才安定下来。

当时宇文护执掌大权,对他十分信任,赏罚之事,都得以参与。

抵御北齐 天和三年(568年),任命宇文宪为大司马,兼任小冢宰,仍担任雍州牧。

天和四年(569年),北齐将领独孤永业前来侵犯,强盗杀死孔城防主能奔达,据城响应齐军。

诏命宇文宪与柱国李穆率兵从宜阳出发,修筑崇德等五城,切断齐军运粮通道。

北齐将领率军四万,在洛水以南筑起营垒。

天和五年(570年),宇文宪涉过洛水进攻齐军,斛律光逃走。

宇文宪追击到安业,多次交战后才回来。

同年,斛律光又率大军在汾水北岸修城,向西直到龙门。

宇文护对宇文宪说:“盗贼遍地,军马纵横,使战场之上,百姓困苦。

岂能坐视百姓被大肆杀戮,而不想法解救?你说用什么计策?”宇文宪答道:“依我看,兄长应当暂且从同州出兵,以作为威慑,我请求以精锐军队在前,根据情况进攻。

不仅边境可以安宁,而且能够另有所获。

”宇文护表示同意。

天和六年(571年),派宇文宪率兵二万,从龙门出发。

北齐将领新蔡王王康德由于宇文宪兵到,连夜率军悄悄逃跑。

宇文宪于是向西返回。

又掘开汾水,使河水向南淹没齐军营垒,率军重新进入北齐境内。

齐人以为宇文宪难以深入,就放松了边防戒备。

宇文宪于是渡过黄河,进攻伏龙等四城,两天内全部占领。

又攻克张壁,缴获其军用物资,将城垒平掉。

当时斛律光在华谷,无法救援,就向北攻占姚襄城。

这时汾州已久被围困,运粮通道被截断。

宇文宪派柱国宇文盛运粟接济。

宇文宪自己经过两乳谷,袭击北齐的柏社城,将其占领,又向姚襄推进。

齐人据城死守。

宇文宪令柱国、谭公宇文会修建石殿城,作为汾州后援。

北齐平原王段孝先、率大军抵达,宇文宪命令将士结阵以待。

大将军韩欢被齐人偷袭,部属奔逃,宇文宪亲自督战,齐军稍退。

天色已晚,双方各自收兵。

护死夺权 宇文护被处死以后,武帝宇文邕召宇文宪入朝,宇文宪免冠请罪。

武帝对他说:“天下,是太祖(宇文泰)的天下,我继守大业,常恐丢失。

宇文护目中无君,欺凌皇上,打算反叛,我因此将他处死,以安定国家。

你与我本是亲兄弟,,此事与你无关,为什么还要请罪?”诏命宇文宪前往宇文护宅第,收缴兵符、文书等物。

随即任命宇文宪为大冢宰。

这时武帝已经处死宇文护等人,亲理朝政,打算整顿政治,统一刑令,即便牵涉到宗室中人,也不加以宽容。

宇文宪原来被宇文护所重用,从天和年间以后,威势渐大。

宇文护欲有所言,大多令宇文宪上奏。

有允许的,也有不同意的,宇文宪担心皇帝同丞相之间互相猜忌,每次都是委婉地说清意思。

武帝也知道他的用心,所以得以免祸。

可是仍然因为他威名太大,始终放心不下,虽然遥授冢宰之职,实际上夺去了他的权力。

开府裴文举,是宇文宪的侍读,武帝经常驾临内殿,接见裴文举。

武帝对他说:“宇文护反叛的迹象,朝野均知,我之所以含泪将他处死,是为了安定国家,有利百姓。

从前北魏末年动乱,太祖辅佐;上承天命,宇文护才执掌大权。

积久而成的习惯,变成了常规,就认为政令应当这样。

难道有三十岁的天子还要被人制约吗?况且近代以来,还有一种弊病,曾经暂为部属的,就礼敬上级犹如君王。

这是扰乱社会的权宜之法,不是治理国家的办法。

《诗经》说:‘日夜不敢懈怠,用来服侍一人。

’一人,只能是天子。

你虽然陪侍齐公宇文宪,但不能形同君臣。

再说太祖有十个儿子,难道都能当天子?你应当用做人的正道来规劝齐公,使我们君臣和睦,骨肉融洽,不要让我们兄弟之间互相猜疑。

”裴文举拜谢而出,回来告诉宇文宪。

宇文宪手抚几案,指着心道:“我向来的心意,您难道不清楚吗?只有尽忠效命,还有什么话说?” 兄弟不和 建德三年(574年),宇文宪晋爵为王。

宇文宪的朋友刘休征献上《王箴》一首,宇文宪十分赞美。

后来,刘休征又把《王箴》献给武帝。

武帝正想法除掉他的几个弟弟,很喜欢这篇箴言。

宇文宪常常感到兵书内容繁杂广泛,难求要旨,就自己编定为《要略》五篇,上表陈述。

武帝读后表示称赞。

当年秋天,武帝驾临云阳宫,卧病在床。

卫王宇文直在京城举兵叛乱。

武帝召见宇文宪,对他说:“卫王反叛,你知道吗?”宇文宪答道:“微臣原来不知道,今天才见到诏书。

宇文直如果违背天命,就是自取灭亡。

”武帝说:“你即刻作为前锋,我也随后出发。

”字文直不久败逃。

武帝抵达京师,宇文宪和赵王宇文招都入朝拜谢。

武帝说:“从前管叔鲜、蔡叔度被杀,而却辅佐完成大业,人心不同,犹如人的外貌各不一样。

我只惭愧兄弟之间动兵,这是我的不足之处。

” 当初,宇文直内心十分忌恨宇文宪,宇文宪权当不知,对他容让。

又因他是武帝同母之弟,更加友爱尊敬。

处死宇文护时,宇文直坚持请求罪及宇文宪。

武帝说:“齐公宇文宪的心迹,我全都清楚,不得再有怀疑。

”武帝的母亲叱奴去世后,宇文直又秘密报告道:“宇文宪喝酒吃肉,与平时没有区别。

”武帝说:“我同齐王不是一母所生,都不是嫡子,他为了我,而特别自我约束。

你应当感到惭愧,有什么理由再去议论他的对错?你是太后最喜欢的儿子,承蒙慈爱。

如今只须自勉,不要再没有根据地乱说别人。

”宇文直才不再说什么。

随军东征 建德四年(575年),武帝打算东征北齐,只同内史王谊商议此事,其他人都不知道。

后来认为诸弟的才能谋略,没有超过宇文宪的,才告诉他。

宇文宪当即赞同东征。

大军准备出发时,宇文宪上表献出自己的财产以赞助军费说:“我听说把握机会适应气运,理应借助时机的到来,兼并弱小攻击愚昧,要凭借随机应变的谋略。

希望陛下保持和振兴圣明,开创大业弘扬教化,顺从天意,恢弘武略。

才能使凶恶被剪除,天下大同,军民人心归附,车轨文字统一。

我私下以为龙旗飘动,天网密布,粮草物资,也许需要供给。

从前边境没有平静,自愿献出家中财产;天下混乱,卫兹请求献出自己的粟米。

我虽然愚笨,但怎敢忘记效仿他们。

恭敬地献上金银财宝等十六件,稍稍资助军需。

”武帝诏命不予接受,并拿宇文宪作榜样,对公卿们说:“臣子应当如此,我看重他的心意,难道还需要他的东西吗?”于是诏命宇文宪率兵二万为前军,向黎阳推进。

武帝亲自围攻河阴,未能攻下。

宇文宪攻占武济,进兵包围洛口,攻下洛口东西二城。

因为武帝患病而撤军返回。

同年,开始设置上柱国官职,让宇文宪担任。

建德五年(576年),大规模东征北齐。

宇文宪率领精锐骑兵二万人,仍担任先锋,把守雀鼠谷。

武帝亲自围攻晋州。

宇文宪向前推进,占领洪同、永安二城,打算扩大战果。

齐人烧毁桥梁,固守险要,军队无法前进,于是屯集在永安。

齐主听说晋州被围,就率兵十万,亲自来援。

当时,柱国、宇文纯驻军千里径,大将军、永昌公宇文椿屯兵鸡栖原,大将军宇文盛把守汾水关,都受宇文宪指挥。

宇文宪悄悄对宇文椿说:“用兵讲究欺骗,去留不定,见机而行,不能死守常规。

现在你安营时,不要支起帐幕,可以砍伐柏树搭成小庵,以示有兵。

这样,军队离开以后,敌军还会起疑。

”这时,分兵一万进攻千里径,又命令部属出汾水关,自己亲率大军与宇文椿交战。

宇文盛派骑士告急,宇文宪自率骑兵千人援助。

齐人远远看见谷中飞尘扬起,急忙相继退去。

宇文盛与柱国侯莫陈芮涉过汾水追击,斩杀不少敌兵。

不久,宇文椿报告齐军渐渐逼近,宇文宪又回兵救援。

恰巧宇文椿被命令撤军,就率军乘夜返回。

齐人果然认为柏庵是军队营帐,没有怀疑我军已退,一直到第二天才明白上了当。

介休会师 当时武帝已经离开晋州,留下宇文宪为后卫。

高纬亲自率军来追,抵达高梁桥。

宇文宪率领精锐骑兵二千人,隔河布成阵势。

北齐领军段畅一直进到桥头。

宇文宪隔河招呼段畅,同他交谈。

宇文宪问段畅道:“你叫什么名字?”段畅答道:“我是领军段畅。

您是谁?”宇文宪回答说:“我是虞侯大都督。

”段畅说:“听您的言谈,不是一般的人,今日相见,为什么隐瞒姓名官职?”陈王宇文纯、梁公侯莫陈芮、内史王谊等人都在宇文宪身边。

段畅问个不停。

宇文宪才说:“我是天子的弟弟齐王。

”又指着陈王等人,把他们的姓名封号一一告诉段畅。

段畅打马而去,宇文宪立即命令撤军,不料齐人突然追来,兵势劲锐。

宇文宪与开府宇文忻各率精选骑兵一百人殿后抵挡,斩其猛将贺兰豹子、山褥瑰等一百余人,齐军才退去。

宇文宪渡过汾水,在玉壁赶上武帝。

武帝又命令宇文宪率兵六万,回援晋州。

宇文宪率军推进,在涑水扎营。

高纬围攻晋州,日夜不停。

回来的间谍,有的说晋州已经陷落。

宇文宪派遣柱国越王宇文盛、大将军尉迟迥、开府宇文神举等率领轻装骑兵一万人,连夜赶到晋州。

宇文宪进兵据守蒙坑,作为后援,得知晋州没有陷落,就又回到涑水。

武帝随即东去,驻军高显,宇文宪率领部属,先向晋州推进。

次日,诸军会合,渐逼城下。

齐人也出动大军,在周军营地以南布成阵势。

武帝召宇文宪骑马前往察看。

宇文宪回来报告说:“这个好对付,请打败敌军后再吃饭。

”武帝高兴地说:“如果像你说的那样,我就没有忧虑了。

”宇文宪退下后,内史柳虬悄悄对他说:“敌军并不少,大王怎么能轻视他们?”宇文宪说:“我被委任为前锋,为国为家,扫荡这些残敌,犹如。

、周朝的事,您是知道的,贼兵虽多,能把我怎么样?”不久,各军一块进击,齐军立即溃不成军。

当夜,高纬逃走,宇文宪率轻装骑兵追击。

追到永安时,武帝也随后赶到。

齐人收集残兵,又据守高壁、洛女寨。

武帝命令宇文宪进攻洛女寨,将其占领。

次日,在介休与大军会师。

攻占邺城 当时高纬已败走邺城,留其堂兄安德王据守并州。

高延宗趁机自立为帝,出兵抗拒。

武帝进兵包围并州,宇文宪进攻城西,攻克并州。

高延宗逃走,被追上活捉。

由于战功,晋封第二子安城公宇文质为河间王,任命第三子宇文賨为大将军。

仍然诏命宇文宪先行进兵邺城。

次年(577年),攻占邺城。

北齐任城王、广宁王高孝珩等人据守信都,拥兵数万。

武帝又诏命宇文宪讨伐。

令高纬亲自写信给高湝说:“朝廷待我宽厚,诸王都好。

叔父如果放下武器,则一定都会受到优待。

”高湝拒不收信,反而大肆召募赏赐,多给金帛,和尚要求当兵的,就有数千人。

宇文宪率军经过赵州时,高湝派两名间谍前去侦察,被巡逻骑兵捉住,报告宇文宪。

宇文宪就把北齐的旧将都召集在一起,让这两名间谍一一看过。

宇文宪对这两名间谍说:“我要争的是大事,不在你们。

今天放你们回去,可以当我的使者。

”于是写信给高湝,敦促他投降。

宇文宪到信都,高湝在城南布下阵地,宇文宪登上坟远远观察。

不一会儿,高湝的领军尉相愿假装出来巡视阵势,率领部属投降。

尉相愿是高湝的亲信,众人惊恐。

高湝大怒,杀死尉相愿的妻子和孩子。

次日再战,周军大胜,俘虏、斩杀共三万人,活捉高湝、高孝珩等人。

宇文宪对高湝说:“任城王何苦如此?”高湝答道:“我是神武帝的儿子,兄弟十五人,只有我还侥幸活着。

时逢国家败灭,今日虽死,也无愧祖先。

”宇文宪赞赏高湝的气节,命令释放他的妻子和孩子,多给钱财。

又审问高孝珩。

高孝珩陈述北齐危难,边说边哭,举止不失风度,宇文宪也为之感动。

威盛隐退 宇文宪素来善于计谋,多有策略,尤其擅长安抚驾驭部属,知人善任,冲锋陷阵,身先士卒,部众感动,心悦诚服,都为他效力。

齐人早就听说他的威名声望,都害怕他的勇敢谋略。

并州大捷之后,在齐境,不侵扰百姓,将士没有私蓄。

当初,稽胡刘没铎自称皇帝,又诏命宇文宪督率赵王宇文招等人将其讨平。

宇文宪自感威名越来越大,暗自考虑隐退。

武帝准备亲征北部蛮族时,就以有病推辞。

武帝变色道:“你若害怕远征,让我用谁?”宇文宪害怕,答道:“微臣侍奉陛下,实在是诚心诚意,只是身患疾病,无法领兵。

”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陷害处死 建德七年(578年),武帝驾崩,宣帝宇文贇即位,宣帝认为叔父宇文宪辈分高而名望大,对他十分忌恨害怕。

当时武帝尚未安葬,诸王在朝内守灵。

司卫长孙览总管军队,辅佐朝政,担心诸王有叛变意图,经上奏,命令开府于智侦伺诸王动静。

安葬武帝后,诸王各回府第。

宣帝又命令于智到宇文宪宅第等候宇文宪,趁机告发他另有图谋。

宣帝于是派小冢宰宇文孝伯对宇文宪说:“三公之位,应当归于亲属中贤能之人,如今打算任命叔父为太师,九叔为太傅,十一叔为太保,叔父认为怎样?”宇文宪答道:“微臣才能低下,而地位很高,常引以为惧。

三师的重任,不是我所敢于承当的。

太祖时的功臣,应当担当此任。

如果只用我们兄弟,恐怕会招致议论。

”宇文孝伯回去报告,随即又赶来,说:“诏命大王今晚和诸王一块到殿门。

” 宇文宪一个人被领进宫殿,宣帝预先在另一间屋里埋伏下壮士,宇文宪一到,立即被抓住。

宇文宪神色不屈,陈说道理。

周宣帝让于智与宇文宪对质。

宇文宪目光灼灼,与于智相互对证。

有人对宇文宪说:“以大王今天的形势,还用多说?”宇文宪答道:“我位重辈高,一旦到这种地步,生死听任天命,难道还想活着?只是因为老母还在,恐怕留下遗憾罢了。

”就把手板扔到地上。

于是周宣帝派人把宇文宪勒死,时年三十五岁。

之后周宣帝任命于智为柱国,封齐国公。

宣帝处死宇文宪以后,找不出罪名,就借口上大将军安邑公王兴等人与宇文宪共谋,将其处死。

此外,上开府独孤熊、开府豆卢绍等人也被处死。

当时的人知道王兴等人冤枉,都说他们是陪伴宇文宪死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晚清重臣曾国藩为什么多次拒绝黄袍加身不愿称帝

,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具影响得人物之一。他从湖南一个偏僻得小山村以进京赶考,二十八岁便靠中了进士,从此以后,他一步一个台阶地走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直到一品官位。 图片来源于网络 拥兵30万 三年六月,曾国藩的湘军攻克南京。当时,曾国藩拥兵30万,占据中国半壁河山,曾国藩已成为满清入关以来官僚中持权最大的官员,超越了清初的,足以功高震主。、、赵烈文、李次清等曾国藩的部属幕僚人,他们约集30余名高级将领深夜求见,欲将黄袍加身与曾国藩。 曾国藩面临一生的最重大的抉择,面对这些眼睛冒火热切的属僚,曾国藩十分冷静地给众人写下了一副对联,“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坦露心迹,放弃了在他手上创造历史书写王朝的机会。看这段历史,不禁要问,这位手握重兵的曾大帅如果顺应了“民意”,振臂一声高呼,就有机会黄袍加身,一步登天成为一帝,难道曾国藩真的没有产生这样的想法吗? 多次被劝称帝 就这件事,历史上有这样的说法:曾国荃对他说,“你是两江总督,加上闽浙总督,四川总督,江苏总督三个现任总督,还有五个现任巡抚全是湘军嫡系。大哥手里握着20万湘军精兵,再遣李秀成收纳10万太平军降兵,这样30万精锐之师,即可攻破京师,恢复汉家江山,大哥将成为一代帝王。”图片来源于网络 曾国藩回答道:“共患难时大家可以是朋友;同富贵时往往成了仇敌。就说那个左宗棠,他做师爷时便不甘居人之下;如今同我,他肯对我俯首称臣?再说李鸿章,我若平稳安泰他就是我的学生;我若不顺,李鸿章必然。还有那个李秀成,他投降了,就是一只丧家犬,谁还听他的?再说,朝廷防我之心令人枕席难安。” 这一番话叫曾国荃无话可说。再说当时湘军兵力在江南数省虽占优势,但清廷的官文据长江上游;富明阿、冯子才分守扬州、镇江;增格林沁屯兵粤皖,这表明清政府对湘军早有防备。湘系势力中许多人都曾劝曾国藩自立为帝。曾国藩寿诞,湖北巡抚来贺,交谈间书写一纸条,赫然有:“无主,我公其有意乎?”曾国藩见之,惶恐无言,将纸条悄悄地撕个粉碎。浙江巡抚左宗棠曾赠一对联:“鼎之轻重,似可问焉!”曾阅后,将“似”字改为“未”字,退回。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安微巡抚彭玉麟送密信称“东南半壁无主,老师岂有意乎?”覆亡后,曾国荃、彭玉麟、左宗棠、鲍超等四人密谋拥戴曾国藩自立。一天夜晚,湘军的高级将领约有三十余人齐集大厅,企图重演一场“黄袍加身”的历史剧。曾国藩未等众人开口,书写出一副对联“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委婉地表明了自己无意自立的想法。 不仅湘系势力曾有劝进的举动,甚至太平天国阵营也有人劝曾国藩自立。曾国藩劝石达开降清时,石曾说他是举足轻重的,何不率众独立?忠王李秀成被俘后,也曾表示:愿以长江两岸数十万余部,拥戴曾国藩为帝。曾国藩所处的年代,是清王朝由盛世走向没落、衰败的转折时期,此时内忧外患接踵而来,交相煎迫。曾国藩曾因母丧返乡,却恰逢太平天国横扫湖湘大地,清王朝统治岌岌可危,曾国藩趁势在家乡组建了一支湘军,为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立下了,被清王朝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至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这个帝王在位期间3位皇后因他而死 让人太痛恨

皇后被称为“一国之母”,既然是一国之母,只要没有,皇后的身家性命还是比较安全。但在在位期间,他弄死了三个皇后,这又是怎么一回事? 嘉靖皇帝的第一任皇后,陈皇后出自于,知书达理善解人意,初为皇后与嘉靖皇帝感情和谐,两人结合也算一段美好佳缘。但是这样一位皇后还是死了,而且死的颇为蹊跷。据记载,某日嘉靖皇帝与陈皇后在后宫闲坐,一位的妃子为嘉靖皇帝奉茶。网络配图 嘉靖皇帝看张姑娘的手特别好看,多看了几眼,再顺手摸了几下。陈皇后顿时醋意大发,摔杯而起。嘉靖皇帝见陈皇后发火,他火更大。天子一怒,吓的陈皇后当场流产。陈皇后流产后,落下病根,半年后离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陈皇后流产不是被吓的,而是被嘉靖皇帝踢的。网络配图 如果说第一位皇后的死亡与嘉靖皇帝关系不大,那么第二位皇后的死亡嘉靖皇帝绝对脱不了干系。嘉靖皇帝第二位皇张,张皇后就是上文所说的妃子。张皇后上位后谨小慎微,也一度得到嘉靖皇帝的喜爱。但嘉靖皇帝是一个翻脸不认人的主儿,张皇后命运堪忧。 某日宫中举行宴会,张皇后与嘉靖皇帝都在产,张皇后在嘉靖皇帝耳边耳语了几句,嘉靖皇帝立刻将轻歌曼舞变成了修罗场。嘉靖皇帝下令,摘掉张皇后的桂冠,扒掉张皇后的外衣。不仅如此,嘉靖皇帝还亲自执鞭,鞭打张皇后。网络配图 可怜的张皇后被打的满身伤痕,皇后之尊却被皇帝如此羞辱,张皇后着实可怜。嘉靖皇帝虐打张皇后之后,将张皇后打入冷宫,张皇后最终抑郁而亡。张皇后的遭遇还不算最惨,最惨的是嘉靖皇帝的第三位皇位方皇后,这位皇后被大火活活烧死。 后宫从来不缺女人,张皇后被废后,方皇后崛起。方皇后崛起的很快,以坐火箭般的速度摘得后位,但她并没有笑到最后,一场大火要了她的命。某日,方皇后所在的宫殿着火,们向嘉靖皇帝禀报,希望嘉靖皇帝加派人手灭火。嘉靖皇帝得知此事后,异常残忍的说道:“方皇后住所起火是天意,既然是天意,干嘛要灭,随它去吧!”就这样方皇后最后竟然被活活烧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