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胡雪岩和李鸿章有什么过节?胡雪岩是如何被整垮的?

时间:2025-02-1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和有什么过节?胡雪岩是如何被整垮的?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1885年11月,贫恨交加的胡雪岩已经病入膏肓,眼看就要不久于人世,他将家人召到病榻前,立下了3道遗嘱:“一是后人不要经商;二是后人不得从政;三是胡李不通婚。

” 胡雪岩之所以如此痛悔地说下这些话,自然和李鸿章有着莫大的干系。

那么他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过节呢? (胡雪岩剧照) 这事得从胡雪岩经商之路开始说起。

胡雪岩出身贫穷,年少失父,不得不早早出外谋生。

他手脚勤快,做事踏实。

虽然吃了不少苦,但运气不算差,为什么这样说呢? 原来,胡雪岩19岁的时候到阜康钱庄做学徒,掌柜见他是个好小伙,想到自己膝下无子,无人送终,于是视他为亲子,让他承继了钱庄。

胡雪岩虽然有个钱庄经营,但由于实力不丰,生意颇为惨淡。

很快,胡雪岩就遇到了一个能让他掘金的人。

这个人就是浙江巡抚王有龄。

王有龄是官家子弟,年少时,家中便替他捐了一个“候补盐大使”的官缺。

不过由于家道败落,没钱疏通关系,因此他一直就候补下去了。

胡雪岩和王有龄结识后,为了帮助王有龄实现效力国家的抱负,将钱庄里本就紧张的银子挪了500两给他,让他去官场运作。

靠着胡雪岩这500两银子,王有龄终于出仕为官。

由于他干练廉明,在地方上干出了政绩,所以他很快就累迁为浙江巡抚,成为一方大员。

王有龄知恩图报,对胡雪岩的钱庄大力支持。

随着王有龄的官越做越大,胡雪岩的生意也越做越大。

到太平军攻打杭州时,胡雪岩的钱庄不仅,药店、茶叶、布匹等他也无不涉猎。

军粮漕运等,也都由他来经手买办。

胡雪岩也因此在江浙商圈里,名声很大。

然而,随着太平军锐不可当的攻势,尽管胡雪岩投桃报李,不断从上海、宁波购入军火,帮助王有龄抗击太平军。

但是由于孤军无援,眼见杭州城破,王有龄绝望之下,以身殉城而死。

(左宗棠剧照) 随后,在曾国藩的引荐下,湘军将领左宗棠被委任为浙江巡抚,并负责督办军务。

为了获得左宗棠的信任,胡雪岩筹集了大批粮草,主动找上门劳军。

胡雪岩的慷慨,给左宗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左宗棠也正需要得到地方有影响力的人士的支持,有影响又多金的胡雪岩,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了。

,二人便引为莫逆之交。

收复杭州后,左宗棠给胡雪岩派了个总管的职务,让他负责一些战后重建等工作。

同时,还将来往的军饷、钱粮都存在他的钱庄上。

胡雪岩虽然失去了王有龄,但左宗棠却让他的生意不仅没有丝毫受损,反而大获其利。

对于左宗棠的好意,胡雪岩也报之以琼浆。

在与外国人经商往来的过程中,他处处留意,招募外国军事专家,为胡雪岩训练了一支武器装备先进的常捷军。

靠着这支常捷军,左宗棠在攻打太平军的时候,屡战屡胜,很快就收复了杭州附近的失地,因此朝廷对他赏赐不断。

胡雪岩在左宗棠的支持下,很快,他的商业帝国不仅垄断了江浙一带的生意,还依靠湘军势力,把商铺钱庄开出了江浙一带。

也正是这段时间,让他快速积累了2千多万资金,成为清末首富。

胡雪岩并非一毛不拔的铁公鸡,他除了支持左宗棠的工作外,还在地方上做慈善事业,比如设粥厂、义垫、善堂等,缓解无以为继的老百姓的困苦。

这样一来,左宗棠管理的江浙一带,虽然受战乱影响,损失很大,但百姓闹事者却很少。

胡雪岩也因屡有善举,百姓对他非常感恩,他的信誉也得到了商人们的认可,生意愈发红火。

左宗棠很感激胡雪岩为他做的一切,特意为他向表功。

慈禧听闻后,对胡雪岩,为了树立榜样,让更多的商人学习胡雪岩。

慈禧特意授予他江西侯补道的官职,同时还赏了他一件黄马褂。

这样一来,胡雪岩的身份便成了官商。

这层身份,让他做起生意来,更是得力不少。

(李鸿章剧照) 左宗棠在当时有个对手,那就是李鸿章。

其实,左宗棠和李鸿章最早都是曾国藩的,后来都得到曾国藩举荐提拔,成为朝廷命官。

左宗棠建立了楚军,而李鸿章则建立了。

左宗棠在收复江浙在即时,李鸿章却带着淮军跑来摘桃子,顺便还掳掠了一把钱财。

气得左宗棠向朝廷上疏,称李鸿章“越境劫掠”。

由此二人开始交恶,在工作中更是明争暗斗。

沙俄侵占新疆时,李鸿章坚持应以海防为主,但左宗棠却坚持收复新疆。

最后,朝廷虽然同意让左宗棠领兵收复新疆,但是却出现了军费不足的问题。

眼见西征一事只能停顿下来,胡雪岩却主动请缨筹集军费。

由于多年和洋人贸易,胡雪岩在洋人中有着良好的口碑,因此他借到了1870万两银子的军费,解了左宗棠的燃眉之急。

胡雪岩的给力,还不仅于此,他在左宗棠率军西征后,又不断从药堂调了大量“诸葛行军散”“避瘟丹”等贵重药品,以防止清军在遥遥路途中的瘟疫和等症状,从而保证了左宗棠军队的势力。

左宗棠收复新疆后,立刻成了慈禧身边的红人。

不光获封二等恪靖侯,还被提拔为兼在总理衙门行走。

胡雪岩也因助军有功,被授予布政使衔,另赐黄马褂和二品红色顶戴。

这下,胡雪岩真正成了,他的商业也达到了巅峰时期,财富积累也以滚雪球的形式迅速增长,清末首富非他莫属。

左宗棠的春风得意,让李鸿章醋意大增。

(慈禧剧照) 原来,李鸿章是进士出身,自恃才高过人,但是他却一直没能入职军机处。

现在举人出身的左宗棠居然成了军机大臣,这让他好生气恼。

于是四下编排左宗棠,挥霍军费等,同时还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破天荒相公”。

以此嘲笑他是第一个以举人身份入职军机处的官员。

本就因为塞防和海防争得不可开交的两个人,这下更是水火难容。

的李鸿章认定,打压左宗棠先要拿掉他的钱袋子,也就是胡雪岩。

1882年,胡雪岩为了从洋人手中夺回生丝的定价权,用2000万在上海开办蚕丝厂,并高价从蚕农手中收购生丝数百万担,以致洋人无丝可收。

就在他即将打赢这场贸易战时,爆发,欧洲意大利的生丝也宣告丰收,生丝价格直线下跌,胡雪岩高价收购的生丝瞬间贬值。

见此情形,李鸿章大喜,他利用权力迫使胡雪岩的蚕丝厂不能开工,迫使胡雪岩只能贱卖生丝,这一举动让胡雪岩凭空就亏去了1千多万。

这让元气大伤的胡雪岩,陷入到资金周转不灵的被动局面。

随后,李鸿章查得一笔80万的银行贷款到了还款期。

由于这笔钱是以胡雪岩个人名义向外国银行担保,所以清廷每次都将款项在还款期前拨给胡雪岩,再由胡雪岩还上贷款。

李鸿章想法让经管此事的官员将这笔钱扣留了20天。

由于资金迟迟不到账,外国银行又一再催促,胡雪岩只得贱卖了部分实业,才好不容易补上这笔贷款。

待胡雪岩补上贷款后,李鸿章又差人四处散布胡雪岩破产的消息,闹得那些存户,纷纷到钱庄去取钱。

无奈之下,胡雪岩只得将剩余田庄地产等都贱卖。

应对这纷至沓来的挤兑潮,他已经无力回天了。

随后,李鸿章向朝廷举报朝雪岩,不光在找国外银行贷款时吃回扣,还贪污挪用国家粮饷。

慈禧,立即下令抄胡雪岩的家,还责令左宗棠负责向胡雪岩催缴欠款。

不久后,左宗棠病逝于福州。

而贫病交加、负债累累的胡雪岩,身败名裂,成了众矢之的。

这番打击,让胡雪岩郁愤交加,病倒在床。

想到他经营商业帝国的这一段经历,他不由得心惊胆寒。

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远不要忘记惨痛的教训,于是立下那样的遗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揭开闯王闯王李自成和崇祯皇帝帝互断龙脉之谜

关于明皇族的龙脉之说,据《系年要目》介绍,朱元璋祖居江苏省句容县通德乡朱家巷。初期,为了逃避官府的苦役,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就携带全家老小,逃到泗州、盱眙一带,居住在古泗州城北13里的孙家岗。王文禄《龙兴寺记》记载着这样一个传说:杨家墩家有个洼窝,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经常卧于其处。有一次,一个道士路过此处,见了这个地势说:“葬于此处,后代可出天子。” 道士的徒弟追问原因,道士说:“你若是不信,就拿个枯树枝栽在这儿,十天之内就能起死复生”,朱初一偷偷试验了一下,果真如此,于是把道士的话告诉了朱元璋的父亲朱世珍。十年后,泰定四年(1327年)朱初一病死,如道士所言,葬于此。半年后,朱世珍妻即怀了朱元璋。网络配图 至正十二年(1352年),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一路登上之位,1386年,朱元璋命皇太子,带领文武群臣和工匠,到泗州城北杨家墩,开始修建祖陵。以后陆续增修,经过28年,耗费大量资金,到永乐十一年(1413年)才把他的高祖、曾祖、祖父三代的陵墓全部修建成功。至此,杨家墩改称明祖陵。李自成攻破此处后,为了破坏的龙脉,将明祖陵破坏的一塌糊涂。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为了打击李自成起义军,皇帝竟然也派人挖了李自成的祖坟。 李自成是陕西米脂县人,从小,和一些穷苦百姓参加了高迎祥领导的起义军。后来因为作战勇敢和有智慧,得到高迎祥的赏识,最后,接替高迎祥成为起义军首领,所到之处,百集响应,一时间朱家天下摇摇欲坠,“帝王之相”隐隐可见。当此之时,不知听了何人建议,希冀用伐掘李自成祖坟的办法断其“龙脉”,泄其“王气”,以使“贼势当自破矣”,从而挽大厦于将倒。崇祯十五年(1642年)正月初八,接到崇祯皇帝密旨的陕西总督汪乔年命延安府米脂县县令边大绶等人进山寻找李自成的祖、父的墓地。网络配图 事先,边大绶找到了曾参与埋葬的李自成的同乡李诚。经过拷训,李诚给边大绶提供:“记得李闯祖父下葬掘土时,地下面有三个空穴,其中的一个空穴尚发现有一只黑碗,当时用土填了两个空穴,在其中一穴安葬,并用黑油点灯放在墓内棺前。因此,只要找到那个置有黑碗的坟墓,便是李闯的祖坟。” 根据李诚提供的线索,边大绶立刻下令寻找,但是,一连掘了数座坟,未见黑碗。到天晚,难以下山,他们坐在李自成旧窑中烤火。翌日凌晨,他们又挖了数家坟冢,到了正午时分。果然在一墓中发现黑碗,照李诚所说它必然是李自成祖父的坟墓了。挖出来的骷髅如黑墨,额骨上长出了六七寸长的白毛,状极恐怖。在李自成祖父坟的左侧下方还有一座坟墓,据李诚指认它是李自成父守忠之墓。墓的正顶长有一棵榆树,粗如臂膀,枝叶诡异,边大绶命人砍下榆树,不料树倒墓开。 墓中竟蟠着一条白蛇,“长尺有二寸,头角崭然”,役卒上前捕捉,将蛇置于练总郝光正行装袋内。役卒把棺木打开后,只见所有的骨节都变成青铜色的绿色,额骨上也有六七寸长的白毛。其余七八座墓中骷髅上也都有白毛。边大绶为了断李自成的“龙脉”,还派人在旧址上边的大小垴之间挖下宽二十米、深五米的大壕,他命人将骨骸“聚火烧化”,并把周围“大小树木一千三百余棵悉数斫伐”。网络配图 挖李自成祖坟的全过程,边大绶详细记录在了向陕西督军汪乔年呈报的《塘报》中,陕西督军汪乔年得知后,嘉奖边大绶:“据来报,知闯王墓已开,可以制贼死命。他日功成,定当首叙以酬。”然而,崇祯皇帝的这一招并不奏效,就在前一年,李自成的农民军在河南攻城破邑,所向披靡,并进逼潼关、直指西安,结果是众所周知的:两年后李自成攻占北京城,崇祯跑到皇宫北面的万岁山投缳自尽。李自成与崇祯在挖龙脉上两败俱伤,这也成就了清军将领。在他的功业基础上,皇帝成为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开创了大清王朝的历史篇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太祖朱元璋大杀开国功臣为什么独有汤和一人能够善终

伴君如伴虎,这话还真不假。历史上有很多为国建功立业的元勋、大将军等,他们均是善始未能善终,结果都被老儿给杀了。当然了,历史上像这样大杀功臣的皇帝不胜枚举,笔者不在一一累述了。下面,笔者就来讲一讲,他未做皇帝之前,就是一个放牛娃,还在皇觉寺做过和尚,生活穷困潦倒,经常是食不果腹。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后,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但是他猜忌刻薄、嗜杀成性的天性就逐渐暴露了出来。网络配图 朱元璋上台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杀功臣,有的获罪被杀,有的无罪赐死,例如中书左丞相、左丞相、太子太傅、大将军叶升、太子太师冯胜、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宋濂、太子太师傅友德……特别是借助,数万人牵连其中被斩,然而信国公却能够幸免于难,得以善终,这其中究竟有什么原因呢? 据笔者分析,信国公汤和之所以能够善终,有以下四点原因: 其一、汤和本就是一个沉稳敏捷,善于谋略的大臣,又是朱元璋的同乡,对他的了解知之甚多。建国后,汤和看出了朱元璋的心病,他害怕公爵王侯手中所握之权会对明朝构成威胁。于是汤和就,以“年事已高,不能再指挥军队驰骋战场”为由主动交出手中的军权,并辞官回家养老。汤和识相知趣,正好迎合了朱元璋的心思,朱元璋为此大悦,立马拨款为汤和在凤阳老家修建了府第,让他衣锦还乡。所以,汤和保全了自己和家人。从此以后,汤和每年一次上京朝见。网络配图 其二、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汤和和朱元璋一起投奔了郭子兴的红巾军,在郭子兴麾下效力。后来朱元璋脱颖而出,成为首领,当时诸将大多是朱元璋的同辈,都不肯居于他之下,汤和比朱元璋大三岁,惟独他认真谨慎地听从指挥,朱元璋为此非常高兴。据《》记载:“汤和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汤和在关键时刻,他率先承认朱元璋的领导地位,这份功劳,朱元璋是一直是铭记于心的。 其三、汤和有一颗常人做不到的平常之心,对待功名利禄从不过于追求,亦不争功。他待人宽厚,处事谨慎,在受到朱元璋的批评后也从不发牢骚,朱元璋对他的表现大为赞赏。后来汤和做了信国公后,从来都不骄不躁,亦不傲世轻物,仍以一颗平常之心处事待人。故而,朱元璋对他非常放心,从而保全了自己和家人。网络配图 其四、汤和衣锦还乡后,低调做人,从不以功臣自居,并且束缚子孙家奴,遵守法纪,善待乡邻,不授人以柄。尤其是汤和晚年,他为人更加恭敬谨慎,入朝所听到关于国事的议论,一语也不敢向外泄露。他有妾百余人,生病之后便全部用钱将她们打发走。他在朝廷上所得的赏赐,大多分给了家乡的乡亲们。据《明史·汤和列传》记载:“和晚年益为恭慎,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媵妾百余,病后悉资遣之。所得赏赐,多分遗乡曲。”汤和的这些毫无半点贪恋权力的欲望,令朱元璋放心,故而未遭到他的毒手。 就这样,汤和活到了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以七十岁的高龄去世,是明初少有的几个能善终的老臣。汤和死后,朱元璋下诏追封他为东瓯王,谥襄武。葬于安徽蚌埠市龙子河以东的曹山南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