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三次坠入爱河。
第一次是爱上了父亲的妃子马佳。

这是一次乱伦,皇后私下召见了妃子,以白绫赐其自缢了事。
第二次是“香妃”,乾隆被自己俘获的西域女子的不屈、坚贞和美丽倾倒,执意要娶回宫中,结果又被阻止,香妃也被赐死。
“最后,乾隆60岁时爱上了,在乾隆看来,他就是马佳再生,并把他当成了嬖幸。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的臣子们,从理藩院尚书和珅、大学士松筠到新任两广总督长麟,以及陪伴全程的天津道台乔人杰和通州协将王文雄,都对马戛尔尼使团很友好。
访华期间,满清官员赐予了特殊照顾,许多做法不符合现代外交惯例。
比如说,英国使臣需要一条内裤,陪同得知后,买来送给他,并不收钱,都在皇上的“款夷”经费中报销了。
在这些枝节问题上,清政府保持着一贯的“以大事小”,居高临下的虚骄。
按照乾隆皇帝的谕旨,就是要:“速将英吉利贡使送走,于严切之中,仍寓怀柔。
”网络配图 和英国人关系最僵的是“鹰派”人物,就是前任两广总督。
他在广州时,对外国商人采取过严厉限制。
1793年使团在北京和热河,福康安坚决主英国使臣行的谒见大礼。
不过,在英国人南下回广州的时候,接近使臣的北京官员们告诉说,现任的浙江巡抚长麟,正直仁慈,已经获得迁任,要到广州接替福康安,接任两广总督的位置。
他对外国人比较友好,一定会好好招待。
果然,使臣们到了杭州,长麟出面宴请使臣,邀他们到自己的府邸作客,请他们看戏班子堂会。
在我们编辑的《大清帝国城市印象》中,定名一幅英国铜版画为《官府宴请》,考证为巡抚长麟的家庭宴请。
最后,长麟还决定提前赴任,陪英国人一路从杭州出发,跋山涉水,翻越庾岭,到广州履新。
总督到了粤北城市韶州才和使臣们分手,为什么不再一路南下,欢谈到广州?据使臣们估计,这只是害怕广东人议论他与英国人过于亲近。
中国之行的后半段,和马戛尔尼使团关系最为密切的三个人是候任两广总督长麟、乔人杰和王文雄三位官员。
中国传统政治的待客之道,并不区分国家、政府和私人,谈得来的时候,就公私不分。
官场之外的私下接触,官员把英国使臣迎到自己府第,个别对话,朝廷并不怪罪。

乔、王两人从1793年7月31日在天津迎接马戛尔尼,到12月31日在广州和英国人一起玩过新年分手,五个月里,和英国人朝夕相处。
长麟于11月9日在杭州初见,到广州告别,也有2个月。
他们和使臣们有很好的关系。
离开了北京官场,访华进入后半程,中外人士开始投机。
在轻松随便的场合,长麟和乔、王等人告诉英国人许多朝廷秘闻,一些不该说的话,也透露出来了。
令人惊异的是,总督和两位大人,居然透露给英国人一项当朝的宫廷秘闻:乾隆与和珅是同性恋的情人!据他们说:乾隆一生,三次坠入爱河。
第一次是爱上了父亲雍正的妃子马佳。
这是一次乱伦,皇后私下召见了妃子,以白绫赐其自缢了事。
第二次是“回族香妃”,乾隆被自己俘获的西域女子的不屈、坚贞和美丽倾倒,执意要娶回宫中,结果又被太后阻止,香妃也被赐死。
“最后,乾隆60岁时爱上了和珅,在乾隆看来,他就是马佳再生,并把他当成了嬖幸。
他违背了天朝的规矩,把没有为公众建立过任何功勋的情人提拔到首要的位置上来。
两年以后就要去世的母后这次对这事情未加干涉,因为这不是女眷们的事,而是男人间的事。
”(阿兰·佩雷菲特著,毛国卿等译:《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三联书店,北京,1993年,第297页)网络配图 英国人对秘闻并不十分震惊,欧洲宫廷也有这样的故事。
“皇帝也是人”,这样反而正常。
但是,他们对大臣们告知皇帝秘闻本身深感意外,“马戛尔尼忠实地记下了乔、王两人的谈话。
因为他认为两人十分了解情况。
不过皇帝的实际年龄又让他觉得乔、王两位在皇帝的风流艳史上的能力有些夸大其词。
中国的君臣关系过于拘泥仪式,他们两位伴同官能对他们的君王作这样的评价,令他十分奇怪。
”(同上引书,第296页)因为这个关系,马戛尔尼的副使乔治·斯当东写《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只隐晦地提到和珅“相貌不凡……是皇帝唯一宠信的人”,没有明说。
由于各种原因,《马戛尔尼日记》一直没有公开出版,其中便详细地记录了这段佚闻,直到近年来被法国历史学家佩雷费特(AlainPeyrefitte,1925-1999)挖了出来。
这段佚闻,乾隆时代北京很多人知道。
除了乔、王大人在杭州告诉他们外,马戛尔尼刚到北京时,接近乾隆皇帝的法国遣使会神父罗广祥(Nicolas-JosephRaux,1754-1801)就告诉过英国人这段故事。

为什么乔、王两大人在杭州向英国人证实了皇帝的密情,一种解释是:长麟他们都不喜欢和珅。
长麟是蒙古旗人贵族,在陕甘总督任上有政绩和武功。
厌恶和珅出身微贱,恃皇帝宠幸专横于朝。
1792年,因为替一项冤案辩护,受到和珅贬斥,此后一直在巡抚的位置上赋闲。
这次总督两广,正是他重新振作的时候。
对朝政不满,对和珅怨恨,影响乔、王两大人。
他们三人在杭州,泄露了对贪官和珅的义愤,对着不着边际,回去以后再也不见的外国人发泄不满,笑谈丑闻,确实是情有可原。
英国使臣的回忆录表明,长麟是个比较正直的官员,他希望能与英国政府合作治理广州贸易秩序。
他说将允许英国人学习中文,请英国在乾隆如期退位后派使臣参加新皇帝登基大典,承诺为广州中英贸易提供便利等。
长麟准备在广州施行与和珅规定稍有不同的“新政策”。
可惜,长麟在广州任职两广总督只有一年,否则,中英之间因有这样密切的私人关系,会有不同的前景也未可定论。
还有,鸦片战争未必打得起来。
网络配图 这里还有一个历史编撰学上的示:外国人游记,可以补充中国正史缺陷。
《》中当然绝无说乾隆与和珅是同性恋。
陈康祺《郎潜纪闻》、薛福成《庸庵笔记》中提到和珅的劣迹,但也没有明确说明这层关系。
后的清宫野史偶有披露,史家却未敢置噱。
另外,从陈森的《品花宝鉴》中我们可以知道乾隆朝北京城里盛行男同性恋,所谓“男风”。
但从来不知到底是上行下效,还是下行上效,皇帝也成了“龙阳之好”。
现在,因为有了当朝大臣对着外国人的诉说,我们可以比较严肃地考虑这段史实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大清最悲剧的大将:战功赫赫,风流皇帝乾隆给他一顶绿帽子,还帮他养儿子
要说年间,受恩宠的大臣有哪些,应该枚不胜数吧,然而,最风光的那一对,可要数傅恒和父子俩了。傅恒,字春和,李荣保之子,之弟,从小小一介六品侍卫,居然能够做到大一品大臣,这也算得上是一桩奇闻了吧。出身于镶黄旗的傅恒,也算得上是豪门贵公子。在乾隆麾下做官,一直做到大学士,加封太子太保,一等公。他的儿子福康安,在出生不久后就被接进宫中视为亲子养育,最后还被封为贝子。这种恩宠,真的是令旁人望尘莫及。朝野两父子,在内者执掌朝政,在外者坐拥兵权,真可谓是权倾朝野。说起这个傅恒,除了臣子,他其实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就是皇上的小舅子。虽然,刚开始他的职位只是六品侍卫,然而在之后的七年时间内,他平步青云的速度就跟坐了火箭一样,从六品侍卫一直做到了大学士、一等公。当然,傅恒的升职速度除了他个人的努力与才学,也跟他的姐姐孝贤纯皇后有很大的关系。不过,还有流传颇广的说法,道是与总管内务府大臣傅恒的夫人私通。傅恒的升职确实有裙带关系的因素,不过这个关系不是他姐姐,而是他的夫人瓜尔佳氏。据说这位傅夫人不仅有之貌,之容,其才情学识更是令一干男子自愧不如。傅恒的姐姐在深宫中,君恩难测,有时难免寂寞。于是傅夫人便常常进宫陪孝贤纯皇后说话。话说这位乾隆皇帝也是风流惯了,一时见了这位的大美人也是把持不住,经常在瓜尔佳氏进宫时藉口去看孝贤纯皇后。蔡东藩先生撰写的《清史演义》则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乾隆皇帝如何同傅恒夫人调情,幽会的场面。除此之外,傅恒便经常被乾隆派出去打仗,时而平金川,时而攻伊梨,随后更是把他派到万里之外的缅甸去了。不久之后,瓜尔佳氏便爆出有喜了,十月后,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大小子。满月的时候,更是获准被抱进宫,与姑妈相见,乾隆皇帝更是亲自赐名:福康安。《乾隆韵事》这部历史小说中不仅写乾隆皇帝如何与傅恒夫人偷情,而且也写了他们已有私生子福康安。所以,历史流传乾隆皇帝还有一个私生子,那就是大名鼎鼎的福康安。清末民初广为流传的《清宫词》中有下面一首委婉含蓄的绝妙好诗:家人燕见重椒房,龙种无端降下方。丹阐几曾封贝子,千秋疑案福文襄。《清宫词》的作者钱塘九钟主人又在诗下注云: 福康安,孝贤皇后之胞侄,傅恒之子也。以功封忠锐嘉勇贝子,赠郡王衔。二百余年所仅见。满洲语谓后族为丹阐。 椒房 ,后妃所住的宫殿,用兰椒和泥涂壁取其温暖香气,兼有多子之义,这里用作后妃的代称。 燕见 亦作 宴见 ,谓帝王闲暇时召见臣下姻亲。傅恒是孝贤皇后胞兄,傅恒夫妇亦可称乾隆皇帝的家人。经过注解,就不难明了这首诗所隐含的意思了:皇帝和傅恒夫人趁燕见之机偷情而生了福康安。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二月,也就是傅恒在攻打缅甸的时候,因疾患良久终于不治身亡。乾隆皇帝亲自吊唁并亲作悼词:平生忠勇家声继,汝子吾儿定教培。只是这第二句有几个字确实信息量巨大,不禁令人浮想翩翩。此后,福康安就被乾隆接到宫里亲自教养。在福康安到了读书的年纪,特许他同皇帝的诸位皇子们一同在御书房受教。福康安的十三岁的时候,就承袭云骑尉授三等侍卫,过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就升到了一等侍卫的官位。福康安不到弱冠之年,便已经官居户部右侍郎、镶篮旗蒙古副都统。世人皆叹,乾隆皇帝待福康安如胜似亲生骨肉。傅恒,他为乾隆征战一生,只是没有想到被小舅子带了绿帽子,还要替他养儿子,他还得在天堂谢主隆恩,是何等的悲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风流皇帝乾隆身世之谜 历史上风流皇帝乾隆真正的身世大揭密
乾隆身世之谜:乾隆,大清王朝的第六位,25岁时登基,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年寿最高的皇帝,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局面,为一代有为之君,然后后世对于乾隆的身世却有着种种的猜测,接下来就由小编来探究下乾隆身世之谜。 他的一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故事,而其中人们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他的身世。直到今天,关于乾隆的身世和他的出生地一直说法不一。 一.诗明诞生地 乾隆认为自己出生在雍和宫。雍和宫坐落在北京城东北,是著名的喇嘛庙。在时代这里是雍亲王府,也就是做皇子时的王爷府。乾隆登基后,把父亲雍正的画像供奉在雍和宫的神御殿,派喇嘛每天念经,他在每年正月初七都要到雍和宫祭拜。 乾隆曾多次以诗表明自己生在雍和宫。一次他到雍和宫瞻仰祭拜后,做诗说:“来瞻值人日,吾亦念初生。”“人日”是古人对正月初七的叫法。乾隆诗的意思是,在正月初七那天到雍和宫祭拜,我总是念念不忘当初就是生在这里。 在另一首诗中,乾隆更明确地表明:“斋阁东厢胥熟路,忆亲唯念我初生。”这里,乾隆不仅认定自己诞生在雍和宫,而且还点出了具体的出生地点,就在雍和宫的东厢房。 二.出生地流言 可是,就在乾隆还在位的时候,就有人对他的出生地有不同议论。当时朝中有一个官员叫管世铭,他随乾隆到避暑山庄时曾赋诗30首,其中一首就涉及到乾隆的出生地:“年年讳日行香去,狮子园边感圣衷。”诗后小注说,“狮子园是乾隆的诞生地,因此乾隆常常在先帝雍正驾崩的忌日到那里小住几天。”狮子园是承德避暑山庄外的一座园林,康熙到热河避暑时,雍正随驾,狮子园便是雍亲王一家在热河的住处。 大概乾隆对自己出生地的流言有所耳闻,他在72岁那年正月到雍和宫拜佛后写诗作注说:我确实是在康熙辛卯年生在这雍和宫的。乾隆79岁那年正月,到雍和宫拜完佛,又写下一首七律《雍和宫瞻礼》,在注释中他再次重申,他的确是在康熙五十年生于雍和宫,而且在那里生活了12年。 三.确定出生地 乾隆再三强调自己生在雍和宫,而有人偏不,甚至他的儿子也大唱反调。嘉庆登基那年八月,乾隆以太上皇身份到避暑山庄过生日,嘉庆写诗庆贺,在诗后注解说,康熙在辛卯那年题写了“避暑山庄”的匾额,乾隆也恰好在这年降生在山庄,其中缘由实在不可思议。 第二年,乾隆又到避暑山庄过生日,嘉庆再次写诗祝寿,再次提到乾隆诞生于山庄。可是十几年后,嘉庆又放弃了乾隆生于山庄这一看法。为什么呢?原来每位皇帝登基后,都要为其皇父撰修《实录》和《圣训》。《实录》是专门记载每位皇帝在位时的主要活动以及重大事件的编年体史书;《圣训》则是每位皇帝所颁的诏令和谕旨的集锦。 嘉庆十二年,命令朝臣编修乾隆的《实录》和《圣训》。他审阅时发现,这两部文献典籍中,把乾隆的出生地都写成了雍和宫。他当即命令编修大臣认真核查。官员把乾隆当年的诗找出来送给嘉庆审阅,嘉庆感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只好放弃狮子园说法。 四.千里追遗诏 可是,乾隆出生地问题并没有因此画上句号。嘉庆二十五年七月,嘉庆皇帝到塞外打猎,突然死去。在军机大臣以嘉庆名义撰写的遗诏中说,皇父乾隆当年就生在避暑山庄,今天我死在这里,也没什么遗憾了。新继位的皇帝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命令以每天六百里加急,将已发往琉球、越南、缅甸等藩属国的嘉庆遗诏从路上追回来。改写后的遗诏,把原来说乾隆生在避暑山庄,很牵强地说成乾隆的画像挂在避暑山庄。 道光为把乾隆生在雍和宫的说法作为结论确定下来,不得不把嘉庆当年说乾隆生在山庄的诗作都改过来。由于嘉庆的诗早已公开流行天下,这样大张旗鼓地修改,结果是越抹越黑,使天下的官员百姓对乾隆的出生地问题愈加议论纷纷。 五.草棚诞子说 后来,不仅乾隆的出生地闹不清楚,甚至连他母亲是谁,人们也产生了怀疑。其中一种很有意思的说法是,热河行宫里一个丑宫女在草棚里生下了乾隆。传说雍正还是亲王时,一年秋天在热河打猎,射倒一只梅花鹿,雍正当即让人把鹿宰杀,大口喝起鹿血。鹿血有很强的壮阳功能,雍正喝后难以自持,就随便拉住山庄内一位很丑的李姓汉族宫女发泄一番。 第二年夏秋之际,康熙父子又来到山庄,听说李家女子怀上龙种,康熙震怒。这时那位宫女就要临产了,康熙怕坏了皇家名声,忙派人把她带到草棚,丑女在草房里生下的就是乾隆。1944年,有人据晚清遗老冒鹤亭的口述,在《古今文史》上对乾隆诞生在草棚的说法进行评说。后来,小说家高阳在《清朝的皇帝》一书中又大书特书。 六.档案的记载 尽管乾隆生在草棚一说流传很广,但那只是野史。乾隆的生母究竟是谁,只要看一看《玉牒》和乾隆时期的《实录》及《圣训》,问题就一清二楚了。在《玉牒》和生卒记录底稿上,都清楚地写着: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诞乾隆于雍和宫。在《实录》和《圣训》中也有同样记载。 乾隆十分孝顺,他在慈宁宫为母亲60岁诞辰举行盛大寿宴。他曾侍奉母亲三上泰山,四下江南,多次到避暑山庄。乾隆还用3000多两黄金做了一个金塔,专门用来存放供奉母亲梳头时掉下来的头发,所以叫金发塔。由此看来,乾隆对生母的感情很深。 七.秀女生子说 然而,还是有人要拿乾隆的身世做文章。清朝后期,长沙湘潭有位名叫王闿运的学者提出,乾隆的生母虽然是钮祜禄氏,但的确与山庄有关。王闿运是的幕友,也是晚清著名的诗人。 王闿运在《湘绮楼文集》内的“列女传”中说:乾隆的生母钮祜禄氏,老家在承德,家道平常没有仆人,十三岁时到北京混入姐妹群中入选秀女,被分到雍亲王府当使唤丫头,后来竟生下了乾隆。这一说法很有传奇色彩,但也是靠不住的。 在清朝,选秀女的制度是非常严格的,我们从清宫《钦定宫中现行则例》中可以看到,当时清宫一些严格的规定。清宫的门卫制度更是森严,怎么可能让承德当地一个女子随随便便混进宫去呢? 八.海宁换子说 围着乾隆身世问题,后来又冒出另一个说法:说乾隆是浙江海宁大盐商陈阁老的儿子。浙江海宁县,清朝时属杭州府,是海边一个小县。海宁虽小,却因在这里能观看到气势磅礴的海潮而闻名于世。相传,海宁有位盐商叫陈世倌,俗称陈阁老,在康熙年间入朝为官,与雍亲王一家常有往来。今天陈阁老的旧宅,还保存一块九龙匾,据说是雍正亲笔书写的。 相传雍亲王和陈阁老两家夫人同年同月同日分别生了孩子,雍亲王让陈家把孩子抱入王府看看。可是,等孩子再送出来时,陈家老小个个目瞪口呆,自家的胖小子竟变成了小丫头。陈家只得忍气吞声。那换入皇宫的胖小子,就是后来的。 当代小说家金庸也是浙江海宁人,他的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便是围绕乾隆身世之谜展开的,金庸在小说中将上面的传说写了进去。故事一出笼,乾隆是陈阁老的儿子的传说便越传越广。民间甚至传说,乾隆登基后六下江南,有四次住在陈阁老的私家园林,目的就是探望亲生父母。 另外有一本野史叫《清代外史》,作者是晚清文人天嘏,他在书中说:乾隆知道自己不是满族人,因此在宫中常穿汉服,还问身边的宠臣自己是否像汉人。历史上的乾隆的确经常穿汉服,现在还保存着不少乾隆穿汉服的画像。也许这就是引起传说的原因之一。 九.传说与真相 其实这些广为流传的说法,全是捕风捉影。所谓的陈阁老,也就是陈世倌,乾隆六年担任内阁大学士时间不长,就因起草谕旨出错被革职。当时乾隆骂他:“少才无能,实不称职”。 根据皇室族谱可以发现:乾隆出生时,雍正的长子、次子虽已幼年早夭,但第三个儿子已经8岁,另一个王妃过三个月又添了一个儿子。而且,这时的雍正才34岁,正当壮年,他怎会在已经有一个8岁的儿子,另一个王妃又即将临产的情况下,偷偷摸摸地用自己的女儿去换陈家的儿子?这从情理上也是说不通的。 至于乾隆为什么六下江南,有四次到海宁并住在陈家私人花园,据考证,乾隆南巡到海宁,主要是视察耗资巨大的钱塘江海塘工程。浙江海宁是一个偏僻的小县,当时找不到比陈家花园更好的地方让皇帝住了。再说陈家花园离陈家住宅实际还有几里路远,乾隆在陈家花园住过四次,但对陈家子孙却一次也没有召见过,更谈不上“探望亲生父母”了。 现在看来,所谓乾隆是丑女生在草棚里,或者本是陈阁老儿子的民间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至于乾隆的出生地,虽然史学界也有不同的说法,但从清宫档案来分析,落脚点应该是雍和宫。关于乾隆的身世,不管后人如何猜疑,如何写进小说、拍成电视剧,都不能当成历史事实来相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