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这段历史的应该知道,我要说的这位公主就是——新安公主。
新安公主名字是司马道福,是中国东晋简文帝第三女,她的母亲是贵人徐氏。

至于王献之,鼎鼎有名的书法家,不认识不要紧,你肯定认识他爹——,王献之和王羲之并称为“二王”,这两个人在书法界确实有王炸的效果。
要细说新安公主和王献之的爱恨情仇啊,还绕不开王献之的原配夫人——郗道茂。
这郗道茂美丽贞静,是王献之的青梅竹马,两人。
王献之一到婚嫁年纪,就去央求父亲赶紧去郗家求婚,生怕自己看上的小媳妇被别人捷足先登了。
两人婚后,小日子过的相当滋润,毕竟王羲之他爹是个土豪,置办了大量的产业,根本不需要担心生计,而且王献之无意仕途,潜心研究书法,所以,情投意合的小两口整天写写字,赏赏景,日子过的快活似神仙。
但是,。
新安公主心仪王献之多年,却不得不嫁给桓济,桓济想谋杀叔父桓冲,被流放,两人就和离了。
可这离婚以后,新安公主又打起了王献之的主意。
话说,这古人可以,后院多个女人也不是什么大事儿。

可耐不住人家是公主啊,自然不会接受做小呢,也不能接受平妻之位,所以,只好弄走郗道茂,给公主让位了。
这公主为了弄走郗道茂,也是废了好一番功夫,先对皇软磨硬泡,又跑到皇上面前撒娇卖萌,最终,求的一纸诏书,令王献之休妻娶新安公主。
这道诏书,对郗道茂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
她婚后经历丧父,丧女,现在又“丧偶”。
王献之看着可怜的妻子,收拾好东西,也没有娘家可回,只能去投靠叔父,心里十分愧疚,直到死时,也不能原谅自己。
王献之宁愿自废双腿也不愿娶的公主,到底有多不堪?新安公主 王献之不得已离婚以后,绞尽脑汁想躲避和新安公主的婚事。
他实在想不出什么好方法,最后走了个下下策——自残,他用艾草烧伤了双脚,自称行动不便,配不上公主,不能娶公主。
这看起来好像是个好办法,但是,公主一句“我不在乎,你瘸了,我也嫁”,就让这两腿白废了。
公主自认为不离不弃,情义有加,可王献之估计是欲哭无泪啊,也有可能在厕所哭晕了好几次,不存在无泪。
王献之再婚后,仍然牵挂郗道茂,还给郗道茂写了一封感人肺腑的情书,但是,这让郗道茂更加绝望,更加郁结于心,当然,结果就是死的更加早了。

至于,王献之和新安公主的夫妻生活,史无记载。
但是,看皇上对王献之的态度,这王献之对公主应该还是过得去。
这不能说王献之渣之类的,毕竟王献之是个良善的人,做不出虐妻之事,而且,还在世呢。
不过,王献之因为腿伤,也死的挺早的,四十四岁就去见郗道茂了,大概是想郗道茂了吧。
公主的行为,确实让人不耻,但一生没有得到丈夫的爱,已经是最大的惩罚。
王献之后纳了一个小妾,宠爱有加,就是拿来故意气新安公主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宇文皇后为什么宁愿死都不想当公主?真相是什么
史上宇文皇后为何宁愿殉夫也不愿当公主?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我们现代人的眼中,不管是皇后还是公主,在古代都是一个女孩最尊崇最耀眼的身份,可西魏废帝的宇文皇后却不这么想,她宁愿和丈夫一起殉情而死,也不愿意当一个活着的公主。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西魏的皇室大权早已被大门阀宇文家族控制,尤其是宇文泰,他在西魏的实权大于,可以操控西魏皇室。 西魏文帝在位的时候就已经受制于权臣宇文泰,当时为了和搞好关系,宇文泰强逼文帝元宝炬迎娶柔然公主,废掉自己的原配皇后。元宝炬死后,他的儿子元钦继位,大权彻底掌控在宇文泰的手中,为了更好的控制这个傀儡皇帝,宇文泰把自己的女儿宇文云英嫁给了元钦做皇后。 当时的元钦虽然是一个傀儡皇帝,但他非常喜欢稳重端庄,又贤淑善良的宇文皇后,为了与宇文云英过上那种白首不相离的恩爱夫妻生活,他坚持只守着自己唯一的宇文皇后过日子,不再册妃,也不再接受其他女人进宫。可以说元钦是当时坚持一夫一妻制的第一位皇帝,后来的大概也是了解这段历史的,非常羡慕宇文皇后的唯一,也坚持要做唯一的皇后,杨坚孩子唯一的母亲。 那个时候的社会还是非常残忍的,不会因为夫妻恩爱就会减少战争,也不会因为夫妻和睦,就会幸福的白首到老。权臣宇文泰,也就是宇文云英的父亲,不甘心只做西魏的臣子,他要废掉自己的女婿元钦,让西魏的江山变成宇文家的,再加上当时元钦联合宇文泰的女婿要杀宇文泰事败,更是让宇文泰觉得这个女婿留不得了,于是他不仅废掉了自己的女婿,还杀掉了他。 按理说对宇文云英来说,即便不能再做皇后,还会是宇文家族的公主,还会继续幸福下去,父亲宇文泰还会给她安排更好的未来,可她没有,她没有像的皇后那样,接受父亲的赐封做了公主,而是选择与丈夫一起死,为丈夫殉情而死。 宇文云英,自从知道父亲毒杀了自己的丈夫之后,就心痛万分,在那一刻,她不再是宇文家的女儿,只是西魏的皇后,既然丈夫都不在了,她这个皇后还有什么理由活着,于是她饮毒酒自杀殉夫。 宇文皇后死后,终于可以见到她的丈夫,但她也是愧疚的,毕竟是她的父亲宇文泰夺走了西魏的江山,也夺去了丈夫元钦的命,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宇文皇后和元钦从此再也不会分开,生不相弃,死不相离,这才是最难得的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是如何死的?为什么宁愿死也不穿政敌的棉衣?
“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是怎么死的?为什么宁愿死也不穿政敌的棉衣?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北宋时期的诗坛有一个“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 这个诗派尊为祖,共有二十五人。其中比较有成就的有三人,即、陈师道、陈与义。所以后人把他们合称为这个诗派的“一祖三宗”。 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努力在艺术技巧上进行新的探索。 这里头的陈师道,还是“苏门六君子”之一。 杜甫 陈师道出身于仕宦家庭。祖父陈洎,官至三司盐铁副使,赠工部侍郎。父亲陈琪,官至国子博士、绛州。陈师道时候,家境衰落。 落魄到什么地步呢?他养不起一个家,没办法,迫于生计,只好让老婆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和女儿,长期在娘家蹭饭。 当时任的与傅尧俞、孙觉等,看到一个这个很有发展前途的年轻人这么的落魄,就极力推荐他,最后到徐州州学当了一名教授。有了这固定的生活来源,才从岳父家把老婆孩子接到徐州,全家人才得以团聚。 送行 陈师道穷是穷,但很有文人的节操。苏轼出任杭州太守时,在赴任的途中路过南京(今河南商丘),陈师道一看昔日的恩人来了,特意从徐州跑到商丘去送行。 但他却不知道,天下有好人,也有坏人。并且当时的朝廷,以为首的改革派和以司马光、苏轼为首的保守派之间的斗争非常的激烈,呈水火不相容之势。 他这一去会恩人,立刻被同僚中的政敌抓住了把柄,弹劾他“擅离职守”,就这样,好不容易混到的一个固定职业,也给丢掉了。 陈师道 公元1091年,苏轼被调往颍州任太守,此时陈师道正巧又在颍州任教授,也就是在此时,他入了苏轼门下,最终成为“苏门六学士”之一。 当时政坛王安石和司马光、苏轼等大佬之间的争斗,下面人自然也分成截然相反的两个派别。俗话说,神仙打架,百姓遭殃,的确是这样。 左丞赵挺之和陈师道是连襟,即他们都是郭概的女婿。但因他是王安石革新派的中坚力量,陈师道对于这个朝廷的四品大员横眉冷对,从来没有过好脸色。 寒冷 一日,在冬日里陈师道深夜到郊外的皇家祠堂去守灵,但家里太穷,没有御寒的衣服,老婆心疼他,就回娘家向自己的妹妹借了一件皮衣给他,让他御寒。 等第二天回来后得知昨天穿的皮衣居然是赵挺之的,顿时犯了神经病,他感觉到自己是受到了侮辱,对老婆大发雷霆:“你难道不知道我不穿他家的衣服吗!” 公元1102年1月19日,陈师道因为没有御寒的大衣,得病致死。 陈师道是死了,他觉得是解脱了。但是的,他的家人连安葬他的钱都没有,后来仗着朝廷特赐绢二百匹,这才有了丧葬费。 这也许就是一个文人的傲骨吧。 嗟来之食 结语:中国古代对文人士大夫有很高的道德要求,早在春秋时期,就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观点;到了宋朝,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更是把文人的道德情操上升到关系国家兴亡的地步。 自然,对士大夫进行一些必要的道德要求,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有时候就有些过了,正所谓的物极必反,就是这个意思。 就像大丈夫“不食嗟来之食”,这就是说骨气高于脸面;还有就是对女性的要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把贞操看得比生命还重。 这些其实都是对人性的一种摧残。提要求的这些人,他们岂不知在不违背根本原则的情况下,生存权是要高于一切的。 文天祥 但是陈师道就转不过这个弯。由于政治理念的不同,亲戚之间都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以至于为此而丧命,听来让人觉得惋惜。 像文天祥这样的,他的死犹如所说,那是“重于泰山”的,因为他是为民族利益而死的。但是陈师道的死呢?虽然不是“轻如鸿毛”,但至少是没有什么价值的。 其实他的死真是令人惋惜的一件事,小的方面说,他的死是一个家庭的损失,往大里说是“江西诗派”的损失。 但愿今后再没有这种迂腐之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