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曾经吊打蒙古的明军,到了中期连剿匪都费劲

时间:2025-02-1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说到大明,那可是中国最后一个汉人。

明朝建国之初,军队战斗力相当强悍,吊打蒙古铁骑。

又不出人意料地完成了第一次从南到北的统一。

不过,世事变幻,当年的大明到了嘉靖年间连江浙沿海的都剿不了了。

不然,也不会有的“”横空出世。

那这种种情况是怎样的,是倭寇太强了?还是明军变弱了?可是之后,“三大征”依然碾压了日本军队。

这些问题原因究竟在哪里,我们慢慢说来。

原本的弊端 说到明朝军队,就要提到明朝军队的建军根本制度。

那就是卫所制度。

卫所制度,是当年老人家创立的。

由于朱元璋年轻时候是个农民,所以深知粮食的重要性。

所以,为了减轻国家负担,也为了保持军队规模,就发明了这个卫所制度。

卫所制度很像的度。

平时种地,农闲时候训练。

基本训练和种地二八开,边塞要地就三七开,执行任务也是如此。

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在没有战事的内地战斗力根本无法保障。

《》记载: “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

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百十有二人为百户所,所设总旗二,小旗十;大小联比以成军。

” 这样,一个卫所最大官就是卫的长官,叫卫指挥使。

下边就是千户、百户、总旗、小旗。

卫所制度还规定,如果需要调兵,边塞和要害地方不能调动,只能调动内地卫所。

比如,你要调动内地一个卫所的千户军队,总额有1120人。

但是,由于80%需要种地,所以你只能调动224人。

可以算算,如果一次征战需要调动两万人,那就是一百个千户的军队,一千个百户的军队。

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集结起来的一千人来自五个卫所。

造成的结果就是上级不认识下级。

这样,虽然不会造成特别大的影响,毕竟这些人训练水平都差不多。

不过,由于对下级军官人员不熟悉。

虽然不像那样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这么大的程度,还是有一定影响。

卫所制的崩溃 说完了卫所制的原罪,我们接着说卫所制走向没落。

跟其他军队制度一样,卫所制度也由于时间的流逝慢慢不适应了社会的变化。

我们曾经说过的,他的崩溃也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兼并使得大量府兵变成无地之人而走向灭亡。

卫所制度也是如此,由于古代王朝以农业为主,所以土地是一块相当重要的资产。

不过,随着王朝渐渐发展,人口增多上层对于利益抽取越来越多。

就造成大量自耕农的土地变成了地主的土地,自己就变成了佃农。

对于封建社会,最基层的管理者永远是当地士绅。

所以,这是个不可逆的过程。

因此,拥有土地的卫所士兵也成为了上层盘剥的对象。

至永乐初年,军屯的粮食是明军后勤赖以生存的根本。

卫所制规定,士兵自留粮食120石,其余全部上交国家。

朱元璋曾经如此形容卫所制度:“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粟。

”正如朱元璋所说,卫所的军屯粮食达到了全国总税收的40%之多。

利用这些粮食,成祖才能北征蒙古,南下安南,使明朝成为一个强大的帝国。

不过,到了时期,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卫所粮食锐减,从两千多万石下降到两百多万石,到最后直接到一百多万石。

军屯已经变得“徒有虚名”。

这样情况的发生,在永乐时期也有,但是主要是永乐时期常年征战,大量卫所士兵不得不放弃耕种。

但是,在天下太平的宣宗时期,这样的问题的关键就是官员权贵的盘剥! 在时期,在贵州的王骥考察时上奏,贵州卫所耕地虽多,然而多半被侵占。

士兵贫穷,无可耕之田。

在弘治时期,“侵夺屯田,隐占为业,祖孙相继,盘踞自如,凡应纳屯粮,悉置诸度外,其余官舍,彼此效尤,用强霸耕,不纳籽粒,往往均摊于诸卫,或捐月粮扣补,或变家产包赔”,“富豪者种无粮之地,贫弱者输无地之粮”。

”如此情况,在明朝时期甚多,所以造成的影响就是非但不能提供粮食,还会加大军费开支。

所以,到了明朝中后期随着卫所土地大量缺失,军费从1500年的五万两激增到1586年的360万两。

除了侵占土地,再有就是差役士兵。

具在《16世纪的中国》中写道:“在这个国家中,也许没有哪个阶层比这些士兵更为卑贱和懒散了……平时,他们抬轿、喂马,像奴仆一样受人役使。

”卫所士兵,要给长官“月钱”。

还要为长官做一些杂役,所以士兵在明朝相当辛苦。

不仅辛苦,还不能逃离军籍。

朱元璋大佬承袭的户籍制度,规定: “凡户三等,曰民、曰军、曰匠。

民有儒,有医,有阴阳。

军有校尉,有力士,弓、铺兵。

匠有厨役、裁缝、马、船之类。

濒海有盐、灶,寺有僧,观有道士。

毕以其业着籍,人户以籍为断。

” 在明代,当兵是不能脱离军籍的,除非兵部尚书签字。

非但如此,不能脱离军籍的长官也是世袭的。

卫指挥使以下的军官,全部都世袭。

这样的结果,就是军官日益腐败,毕竟不升迁也没有贬官的压力。

作为一个常人,怎么可能会上进。

当然,像戚继光、俞大遒这样的民族英雄我们要肯定。

不过,就算是戚继光也免不了要贪污给领导送礼的俗套。

卫所腐败的结果,就是大量士兵的逃离。

到嘉靖年间,卫所士兵基本只能有20%的实际兵员。

有人可能会问,这么少人那真遇到后来倭寇这种怎么办?办法是人想出来的,当时的卫所分三种,一种是亲兵,一种是标营,最后是壮丁。

亲兵,是卫指挥使自己的亲信,一般有一二百人而已。

这些人主要就是老乡、朋友、家丁或者主要培养的人。

他们战斗力有保证,装备训练到位,保护军官。

而后就是标营,这个是一支军队的核心,有一千人。

这些人平时发一部分军饷,保证饿不死,平时除了耕种还要有一定的训练。

但是这些人,如果让他们开拔是要付钱的。

这个钱就是补足他们的军饷,他们才肯去战斗。

最后一部分就是平时不存在,关键时候没办法抓来的壮丁充数的平民。

他们是没有战斗力也没有士气的,基本出城就开始逃跑。

所以,当戚继光当初刚遇到倭寇时,明军组织了一万多人去征剿800多倭寇。

这样的战斗,本该是明军碾压的战斗,最后却是倭寇追着明军跑。

最后,还是戚继光射死三个头目才稳定了战局。

由于对卫所士兵的极度不信任,才有了“戚家军”的组建。

明帝国财政的枯竭 士兵的士气低迷,军队大量缺员是主要原因。

还有一个就是装备的简陋。

明代军队,相比于前朝最大的改进就是对于火药的运用。

火药,从唐代末期就运用到了军队。

在宋朝时候,砲是一个重要的武器。

当时面对蒙古和金国,宋军的砲相当有威慑力。

这里的砲为什么这么写,不是我写错了,而是就是这个砲。

因为这个时候打出来的炮弹不是铁芯的而是石头。

所以是个石字旁。

到了明朝,火炮技术突飞猛进。

在明军抗倭援朝战斗中,火炮对日本的威慑力量相当大。

不过,这是在财政充裕的情况下。

都是改革积攒的钱粮,到了萨尔浒大战的时候,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由于明帝国腐败加剧,嘉靖、万历、天常年。

帝国财政枯竭,“一条鞭法”的红利被万历掏空。

所以,萨尔浒大战时,明军战斗力相当强。

都是万历三大征时期的百战精兵,可是装备已经发生了变化。

当时杨镐在出征祭旗的时候,杀牛时三刀砍不死牛。

还是靠杨镐的尚方宝剑才砍死了牛。

当时,发放给明军的武器中,竟然还有正德时期的装备。

正德那可是的年号,到万历都已经快一百年了。

就好像,今天的我们用时期的武器打仗一样。

如此种种,可见当时明军战力不可能强大。

而当时与倭寇作战的主要是内地卫所士兵,这些士兵根本就不可能会是倭寇的对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战无不胜!蒙古大军西征为什么所向无敌

导读:蒙古大军在13世纪发动了数次大规模的西征,大军凭借较少的军队战胜了所有的敌人,西征改变了整个亚欧的历史,同时也促进了欧洲和近东的军事革命。然而几次西征中蒙古军队的数量都很少,总数最多在20万人左右,单次战役的人数就更少了。那么,蒙古大军究竟是凭借哪些因素的? 一、西方各国军队采用的战术不适应蒙古人改进的东方战术 其实,东西方的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别很早就在双方作战时的战术体现出来了。在东方(以中国和阿拉伯文化为代表的范围内)的战争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西方那种队形极其严密、排成密集方阵,步、骑、弓箭、投枪诸兵种密切协同的军队。这是西方人思维严谨、讲究科学分工、善于组织大的系统工程的表现。而中国战国时代的车阵、组织对付倭寇的鸳鸯阵和对付鞑靼的车、骑协同战阵是远不能与之相比的。网络配图 东方军队作战时,队形不严整,讲究部队作战的机动性和战术的灵活性,受《兵法》的影响,讲究“诡道”而不讲究堂堂正正的正战。这种战术意识的支配下,军队的单位攻击力和防护力并不强,如果对付罗马帝国和马其顿帝国的密集步兵方阵,采用正面作战的方式根本没有胜利的可能。 与东方军队不同的是,西方军队一开始就采用严密的队形,特别强调突出正战的攻击力和防护力,以罗马和马其顿的步兵方阵为例。这种步兵方阵通常由贵族和平民排成20排以上密集的队伍,身着厚厚的重甲,手握长枪,越往后排,长枪越长,架在前排的肩膀上,这样就在方阵的正面形成了真正的丛枪如林,方阵的后面则通常由奴隶紧紧跟着,作后勤和护理工作,或者由标枪手不停往对方投掷标枪。这个方阵的两翼则由骑兵担任保护两翼不受冲击的任务。很明显,这种战术的冲击力是远非东方军队可比的,但它的弱点也非常突出:队伍转动不便,必须时刻注意保持队形的严整。 即使在进入铁器时代,马的鞍具的发展,使得骑兵越来越重要了,双方在骑兵的战术运用上也有巨大的差别。东方的骑兵很少有重装甲,骑兵即能用马刀、长枪也可以使用弓箭。骑兵主要目的是为了军队的机动能力和正面的冲击力,可以在很大范围内作战。而西方的骑兵部队发展出了威力强大的重装甲骑兵,士兵穿着厚厚的锁子甲,可以有效抵挡刀枪和弓箭的杀伤,骑兵使用长枪和长剑,杀伤力较大。但是与东方不同的是,骑兵战术的使用仍和古罗马时代的步兵方阵相同,讲究队形和正面的杀伤力和防护力,几乎没有太多的战术机动能力,作战范围仍然是在很小的区域内进行。 东西方的军队由于地理障碍,除了欧洲军队和中东地区的军队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外,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军队从未与万里之外的西方军队打过照面。唯一可能的机会,在亚历山大攻克印度准备东进时,因病逝而告终。 蒙古人的战术 蒙古在统一各部落后,立即开始对中国北方的各王朝进行大规模的攻击。蒙古军队在一开始完全依赖骑兵的机动性和攻击力,和过去的游牧民族军队一样,没有步兵攻坚力量的协同。在中原各高大坚固的城墙面前,强大的骑兵是无能为力的,尽管他们在野战中所向无敌。很快,蒙古人从辽、金、西夏的军队上学到了步兵攻坚的本领,改变了继往单纯依赖骑兵的战术,并且学会了运用新的发明的火药和抛石武器。 在战术的运用上,蒙古人特别强调的就是部队的机动性,以远距离的包抄迂回、分进合击为主要战术特征。蒙古人的远距离机动达到了历史上空前未有的程度,他们常常可以上百里地大规模机动,使敌人很难预料和防范到他们的攻击。他们在战斗中亦很少依赖单纯的正面冲击,通常使用的方法是,一小部分骑兵不停地骚扰敌军,受攻击后后撤,待追击的敌军队形散乱疲惫时,早已四面包抄的骑兵则在一阵密集的弓箭射击后。这种战术在过去的匈奴、汉族、契丹、女真人都用过。但象蒙古人一样利用四处游骑做间谍,大规模的骑兵可以随时远距离攻击的情形则没有出现过。加之,蒙古人大量地编入汉和其他北方少数民族,使用汉族先进的攻坚器材担任攻城的任务,使他们在东方无论是野地浪战还是摧城拔寨,几乎所向必克。网络配图 事实上,蒙古军队的骑兵在任何时候都无法一对一地战胜欧洲的重装甲骑兵,欧洲重装甲骑兵的长矛和重剑杀伤力远大于蒙古骑兵手中的马刀、长矛或狼牙棒。欧洲骑兵的马也远比蒙古马高大。但蒙古骑兵的战略战术则是欧洲骑兵远远不及的。欧洲军队的战斗无论多大规模的军队都是在很小战场内进行的。而且,欧洲军队有惯常的骑士之风,崇信正面一对一的堂堂正正的战斗,当他们遇见可以把百里方圆的地方做战场,且习惯迂回的蒙古军队时,他们的确是碰上了无法想象的战争场面。 蒙古人西征时,在发生大部队与敌正面遭遇的时候,蒙古骑兵也会迅速排成战术队伍发起正面的攻击。其战术队形通常是排成五个左右的横队,每个横队均为单列。各横队相距很宽的距离。这样形成了远远大与对手的宽大正面(从现代战术来讲,这种极易为对方冲击的宽大正面是极为不利的)。前两个横队是重骑兵(相对东方军队),其余为轻骑兵(相对与西方的轻骑兵可算无任何装甲的骑兵)。在此之外则还有大批的游骑四处做表面上无意义的运动。 双方军队在靠近后,蒙古军队的轻骑兵会突然从前排的重骑兵横队的巨大空隙间以极高的速度冲出,向西方的敌人投射长矛和从中原学来的毒箭。几次齐射后,重骑兵队伍迅速后退,接着轻骑兵也迅速后撤,并回到原来的位置。而遭到攻击的西方军队无论是步兵方阵还是骑兵方阵此时都很难迅速回击,必须保持队形的严密向前推进,否则无法利用自己的优势杀伤蒙古兵。通常蒙古军队的骑兵只要一两次这种冲击就会让敌军军心动摇队形混乱。而这种反复的攻击蒙古兵可以不论白天黑夜地进行,因为队伍相距较远且不需要太严整,蒙古兵的队形很容易在远离敌军后重新排列整齐。一但敌军队形混乱军心动摇开始后撤,则宽大的蒙古骑兵队形就会迅速变成包抄队形,对敌军进行近距离的砍杀。 蒙古军队在骑兵快速大纵深地前进时,遇敌坚固的城堡,通常只留少数部队监视以待后续的攻坚工兵,大部队仍继续高速前进,使后方的敌人根本无法作出战争准备。 另外。蒙古军队常常利用冬季大河结冰时发起战争。 战例。1241年,蒙古苏布台和拔都分率大军进攻东欧,强行越过喀尔巴阡山脉,准备于匈牙利平原会师,在两支部队遥远的侧翼还有两个小规模的骑兵部队,沿途横扫波兰、西里西亚和东普鲁士,掩护主力部队的战略意图。匈牙利国王贝拉在蒙古军队进抵佩斯城前,判明蒙古军的意图,立即组织了10万人的军队寻求与蒙古军队决战,蒙古近六万人的主力则避开匈军的攻击稍稍后撤。四月,双方最终则在绍约河畔对峙。匈牙利判明对岸是蒙古主力后,迅速地抢占了一个巨大的桥头堡,又在河西岸用大量的马车连成坚固的兵营,等待蒙古军队的攻击。蒙古军在后续的工兵到达后,立即在黎明用威力巨大的抛石车和火箭向守卫桥头堡的匈牙利军队射击,守备部队在前所未见的攻击下瞬间溃败,蒙古骑兵迅速穿桥而过,向刚刚醒来的匈牙利军队主力发起攻击。当匈牙利人满怀信心地列队杀向数量处绝对劣势的蒙古军时,很快发现这并不是主力!蒙古军约三万人的主力在近百里远的南方早已乘夜渡过冰冷的河水。蒙古主力从背后杀向匈牙利军队,队形混乱的匈牙利军队立即撤回坚固的兵营死守。蒙古人的工兵遂向兵营里发射了密集的巨石、火箭、毒箭(史料记载蒙古人的毒箭含砒霜巴豆,产生强烈的毒烟)、燃烧油。这些攻击武器大多为西方军队首次见到,其内心恐慌可以想见。蒙古人采用了“围城必阙”的战术,匈牙利人迅速崩溃从缺口逃亡。但是,身着轻装的蒙古军队速度和耐力远远高于逃跑者,可以不停顿地换马四处截杀。绍约河战役,匈牙利军队阵亡七万余人。蒙古军迅速攻克佩斯城,杀死十万余人。 蒙古军队靠着部队的高度机动性,在欧洲消灭了大量装甲坚固但行动笨拙的欧洲军队。因为欧洲军队在速度上的劣势,使得在战场上逃回来的人极少,很久以来,欧洲人始终认为蒙古军队的数量极为庞大。另外,因为欧洲军队主要依赖近距离的格斗杀伤,使得蒙古军队在运用机动作战时,只有少量的伤亡。现代的欧洲军事史学专家认为,欧洲军队和蒙古军队在战争中的伤亡比例,也许是冷兵器时代最悬殊的。 二、蒙古人特殊的装备 蒙古马。 蒙古马若用现代人的眼光看该是最劣等的马了。蒙古马身材矮小,跑速慢,越障碍能力也远远不及欧洲的。但是蒙古马是世界上忍耐力最强的马,对环境和食物的要求也是最低的,无论是在亚洲的高寒荒漠,还是在欧洲平原,蒙古马都可以随时找到食物。可以说,蒙古马具有最强的适应能力。蒙古以长距离不停地奔跑,而且无论严寒酷暑都可以在野外生存,同时,蒙古马可以随时胜任骑乘和拉车载重的工作,这也是中国传统的好马最终全部被蒙古马取代的原因而且,蒙古马在蒙古军队除了作为骑乘工具外,也是食物来源的一种---蒙古骑兵使用大量的母马,可以提供马奶。这也减少了蒙古军队对后勤的要求。并且,蒙古骑兵通常备有不止一匹战马。 蒙古马的特殊优势使得蒙古军队具有当时任何军队都难以比拟的速度和机动能力。比如,1241年冬季,苏布台的主力骑兵从鲁斯卡山口越过喀尔巴阡山脉,突然出现在多瑙河流域的格兰城下时,仅仅用了三天的时间,而布满积雪的两地之间的距离有三百多公里,且多是无路的山地。 蒙古人使用的发石车、火箭等中原新式武器,在中原的各个王朝原来是守备坚固的城防用于抵御蒙古军队的。但蒙古军队掌握此类装备后迅速用于对高大城防的攻击。火药和火箭类武器出现在冷兵器时代,其威力自然是惊人的,另外,对从未见过它们的敌人来说,也有巨大的心理震撼作用。在欧洲战场,很多时候火药类武器尚未造成城墙被完全破坏的局面,守军就会失去战斗的意志开始弃城逃亡。网络配图 蒙古骑兵的各种装备 因为蒙古骑兵从未象欧洲一样对兵种的武器进行严格的分工,加之不象欧洲军队使用的武器那样笨重,所以蒙古骑兵随身携带各种武器,使得其可以随时完成不同的任务。蒙古骑兵随身携带的武器通常有弓箭、马刀、长矛、狼牙棒。值得一提的是蒙古人的弓箭,他们的弓箭较长大,需大约八十公斤的力量才能拉开(电视《马可。波罗》中有他始终无法拉开蒙古人硬弓的场面),射程远,几乎是蒙古骑兵的最重要的杀伤武器。此外,蒙古骑兵常常根据个人爱好装备其它武器,譬如套马的绳套和网马的网套,这在正规的欧洲军队看来是匪夷所思也是防不胜防的。另外,蒙古骑兵的装甲多为皮革制成,轻便坚韧,虽然远不及欧洲重装甲骑兵身上的锁子甲,但负担轻,容易保持长时间的战斗力,此外,不会象铁制铠甲那样在严寒酷暑时节成为难以忍受的酷刑。 三、蒙古军人的训练、忍耐力和其军事化的特殊社会组织 蒙古军队和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一样从小就是战士。在马背上长大,从小的玩具就是弓箭,成年时候就早可以算成职业军人了。由于在严寒和艰苦的环境中长大,都具有极为坚韧耐劳的性格,对物质条件的待遇几乎从不讲求,爬冰卧雪在其视为常事。远距离跋涉更是从小的习惯。对物质条件的不讲究,使蒙古军队的后勤负担很轻。蒙古军人拥有东西方各定居的农耕民族素无的连续作战的意志和能力,这是西方养尊处优的贵族骑兵们和中国被抓来的百姓永远难望其项背的。 和所有的敌人相比,蒙古人都在文化和物质上处于落后地位,大规模地攻占掠夺始终是激励其保持旺盛战斗力的原因和动力。对财富的渴望对杀人带来的刺激使得蒙古人几乎没有停止对外发动战争时候。蒙古人放手让士兵可以任意屠杀的政策,在心理上可以让杀人的血勇刺激军人的好战情绪和原始勇气,使得蒙古军人成为极其勇敢野蛮的战士。肆意的掠夺则部分解决了蒙古军队后勤供应问题。 另外,蒙古各部落统一后,几乎把对外战争作为民族生存的依靠,游牧反而降居次席,蒙古国走向了完全的军事化道路。为了训练出最好的军队,蒙古人三四岁的孩子就被投入专门的军事训练部门进行军事学习。他们被严格地进行骑马、射箭的训练。这些被从小训练出来的孩子组成的骑兵部队,战斗的素质和技能是极为惊人的,他们在马背上无论是冲锋还是快速撤退都能准确地射击敌人,换言之,所有的普通战士都是那样的神射手。这一点,他们几乎所有的异族敌人都无法作到。这也是欧洲军队在没有给予蒙古骑兵杀伤的时候自己就遭到重大伤亡的原因。 蒙古人很聪明,他们建立了与当时战争相适应的组织。各部落的领导他们既是生活生产的管理者又是军事行动的管理组织者。每当对外发动战争时,他们可以全民动员,不分男女老幼皆可参加作战行动。如当年对花剌子模国的长期围困,就是所有部落人员都参与作战,在城下放牧生活,维持军队持续不断的攻击力,直到城市被攻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此人是清朝湘军著名将领,曾经大败陈玉成的太平军

时期的湘军是组建的一支威武之师,在抵抗太平军的过程中屡立功勋,可以说没有湘军就没有清朝的延续,湘军不仅作战勇猛而且在曾国藩的领导下,涌现出了一批骁勇善战的名将,而我们今天要说的人物,则是和鲍超齐名有着多龙鲍虎之称的多隆阿,多隆阿大小经历过上百次战役,曾夸赞多隆阿谋勇兼全兵略精审,也足以说明多隆阿的厉害之处。 多隆阿从小就练就了一身的武艺,并且箭法高超,在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多隆阿曾跟随参与讨伐太平军,期间多隆阿屡次立功,之后多隆阿又和福在黄州大胜太平军,太平军退出湖北之后,李续宾攻打九江,于是多隆阿攻打小池口的湘军,以此来配合李续宾,太平军为了抵御多隆阿,修筑了很多的土垒,多隆阿于是分了三路发起攻击,结果奋战了一个小时多隆阿大胜太平军。 陈玉成在占领黄梅之后,多隆阿率军和陈玉成部在黄梅进行了激战,期间多隆阿多次摧毁太平军的营垒,又在十里铺之战中多隆阿和鲍超偷袭太平军得到大胜,在多隆阿和鲍超的联合之下,最终把太平军赶出了湖北。不久胡林翼派多隆阿东进,多隆阿和鲍超已经李续宾兵分三路,用计谋吸引太平军前来,并让太平军进入了自己的包围圈,致使太平军撤出太湖。 随后的多隆阿又和鲍超攻打安庆,期间虽取得胜利,但是由于李续宾被李秀成所战胜,多隆阿只好退回宿松,不久李秀成就率军赶到,在李秀成大军压进之下,有人建议多隆阿弃城逃跑,遭到了多隆阿言辞拒绝,结果多隆阿的指挥之下几次大胜太平军,因此多隆阿在湘军的名声大臊,因此胡林翼上奏清廷为他请功,在多隆阿和陈玉成大战小池驿的时候,在多隆阿的指挥之下,不仅攻占了太平军的几十个营垒,还大胜陈玉成。 在安庆之战中陈玉成率军支援,多隆阿为了阻止陈玉成的会师,于是在路上埋下伏兵,期间多次战胜太平军,致使陈玉成无法会师,陈玉成便率领几千人前去和林绍章商议,多隆阿知道后便率军追击,并战胜断后的太平军,之后的陈玉成率军攻打多隆阿,于是多隆阿决定先发制人,没有等太平军布好阵型,就快马杀出最终战胜了陈玉成,由于多隆阿在安庆之战的功绩,胡林翼称赞他谋勇兼全兵略精审。 但是曾国荃是曾国藩弟弟的缘故,清廷的赏赐要高于多隆阿,不想在和曾国荃一同作战了,于是多隆阿决定离开湘淮,开始了转战陕西,在面对陕西起义军的时候,多隆阿又多次立功,纵观多隆阿的一生,大小经历了上百次战役,并且胜多败少,可称得上真正的能征善战之猛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