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冯道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01 五代乱世梁唐晋汉周,到太祖称帝,杀了后汉嗣帝刘赟。

刘赟的父亲刘崇在太原称帝,也称汉,史称。
与后周势不两立。
后周显德元年(954年),郭威去世,养子继位,乃是史上赫赫大名的。
刘崇闻知郭威已死,欺柴荣年轻,立即联合辽军南下,进攻上党。
边境警报传来,柴荣明白此战的重要性,下令。
七十三岁的太师冯道亲自前来阻止,极力反对。
冯道在朝中的威望非常高,郭威和他讲话从来不叫他的名,只称老太师,以示尊重。
所以柴荣耐心地解释:“刘崇以为我刚继位威望不够。
又碰上国丧期间,我一定不敢离京。
用兵就要出其不意!所以我要亲率大军出战!——并且我看以前大唐创业,无论大战小战,唐太宗都是亲自出征。
” 料不着冯道说:“陛下可不是唐太宗。
” 柴荣自信地说:“以我军的强大实力,消灭敌人,就是泰山碾压个鸡蛋!” 冯道又冷冷道:“陛下您未必是泰山。
” 柴荣大怒,当场拂袖而起,满脸愤怒地离开。
柴荣亲率大军在中大胜。
此战,柴荣英武非凡,初战不利的情况下,亲冒矢石,冲上一线督战,极大地鼓舞了将士们的士气。
大家奋勇杀敌,打得北汉军溃不成军。
大将立下大功,名声大振。
大军得胜回朝,军心民心振奋。
却传来消息,冯道去世。
柴荣为了表示对这个多朝的元老的尊重,废朝三天,追赠尚书令,爵位追封瀛王,是文懿。
可谓及尽哀荣。
冯道一生,贯穿整个五代乱世。
梁唐晋汉周,他历仕唐、晋、汉、周四朝十个,始终担任要职,是中朝著名的不倒翁。
宰相、三公、三师都是他履历表的一部分。
这个在乱世中五十年屹立不倒,并得以善终的政治人物,对现在职场,经常换职业的人们来说,是一个可以借鉴的典型。
02 02.01 早年,冯道担任过幽州节度使刘守光、监军使张承业等大咖的秘书。
庄宗时,是、从绿衣赐服紫衣(大唐官制,五品以上红袍,三品以上紫袍)。
冯道年纪轻轻,就已经是级别平台上最为突出的那一位。
继位时,问自己的亲信:“先帝时,冯道是什么官?” 回答说:翰林学士。
明宗说:“此人是我的宰相。
” 于是,先提拔为端明殿学士、。
对于文化人来说,“端明”是个非常荣耀的位子,后来的、司马光等都当过端明殿学士。
第二年(927年),年仅45岁的冯道,就做了后唐的宰相。
这冯大人的笔头的确过硬,重要的国家诏令性文件,从来亲自动手,浑然天成,不同流俗。
大小官员都佩服。
这是读书人安身立命的本钱嘛,也就是现代人讲的“核心竞争力”。
有了立足之地,再讲韬略,再讲眼光。
02.02 被辽国灭国的时候,辽太宗耶律德光对冯道说:“这乱哄哄的世界,怎么才能救得了老百姓?” 冯道说:“这个世道,佛主再世也救不了百姓。
只有大皇帝您能救百姓!” 这顶大帽子耶律德光太爽了,让他“慈悲”不少。
几次危机都是冯道、等人从中斡旋,保住了非常多人的性命。

02.03 后汉末,大将李守贞等反叛,屡屡灭不了。
大将郭威前去讨伐,问计于冯道。
冯道主意是:李守贞是以资历在将士们中有威望,你郭威不要爱惜钱财,多多赏赐给将士们。
就能夺得军人的拥护。
照计,果然有效。
冯道的本事就是高。
03 乱世中生存,必然是“富贵险中求”,没胆是不行的。
像冯道怼柴世宗这一幕,没有明量,绝对是不敢面对这个真龙的雷霆大怒。
03.01 冯道刚进公务员队伍,是在幽州节度使刘守光手下。
这个军阀是出了名的残暴,杀人从来都是看心情。
冯道居然有胆向他提意见,差点被砍头。
关在牢里,得人营救,。
这是敢说话付的第一次学费。
03.02 后晋建国是靠着辽国人实力,太祖石敬塘自称。
晋天福二年(937),要派使者庆贺辽主耶律德光上尊号。
谁去? 满朝文武都知道进入那个虎狼之帮,。
此时已是宰相的冯道在纸上写上“道去”——我冯道去。
交给秘书去写诏书。
秘书感动地。
冯道也不回家,当晚就住在驿站。
石敬塘来看他说:“你名高位重,不宜去。
” 冯道说:“陛下受契丹恩重,臣受陛下重恩。
臣去自然可以。
” 到了辽国,耶律德光非常看重老冯,差点亲自郊迎。
契丹群臣说:自古没有皇帝郊迎宰相。
作罢。
见了面,超级礼遇,赏赐契丹人高级礼品:象牙笏、牛头。
老冯得意地赋诗:“牛头偏得赐,象笏更容持。
” 耶律德光也很高兴。
冯道在辽国一呆就是两年,终于得到许可回家。
可见所谓使者,就是对方案板上的肉,冯道这一回就是虎口脱险。
03.03 轮到后汉这一代,大将郭威掌着实权,最后一任皇帝死后,派冯道去迎接皇室刘赟。
老冯问郭威:“将军不可言不由衷。
” 郭威发誓。
老冯叹道:“你可不能让老夫成为食言的人哟。
” 看得出来冯道已明白郭威有,果然刘赟一队人走到半路,郭威已在京城称帝,派军队过来解除了他们的武装。
刘赟对老冯说:“因为你是三十多年的老宰相,我相信你。
现在怎么办?” 老冯无言以对,沉默。
刘赟的亲信盯紧冯道,要杀他。
刘赟拦住:“你们不要乱来,这和冯公没关系。
” 这每一回,冯道老儿也都是在钢丝上走路,命悬一线。

04 五代的皇帝,就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能当上十来年的就了不起。
武夫们一个赛一个的凶,文化人想生存,务实排第一。
这是冯道用的最好的策略,也是他被后世痛骂为墙头草的最大原因。
04.01 后唐愍帝一样荒唐多疑,逼反了亲王(潞王)。
李从珂一路打进京城,愍帝逃跑。
李丛珂的先锋进京,要宰相冯道率百官到城门迎接李从珂。
冯道就开始召集官员,并让中书舍人卢导准备劝进文书。
老卢说:“潞王入朝,大臣们列班欢迎就行了。
就算要废立,也要请示,不能由我们作臣子的提出劝进。
” 冯道只回答了四个字:“事当务实。
” ——现实摆在那儿,刀把子在谁的手上? 卢导硬气:“哪有皇帝跑在外面,大臣为他人劝进的道理!” 冯道几个内阁班不敢应。
其中一人叹息:“老卢讲的对。
咱们这些人的罪过,擢发难数。
” 李从珂当仁不让坐上皇位,就是唐末帝。
三天后杀了唐愍帝。
冯道依旧当他的大官。
这些皇室兄弟,你杀我来我杀你,要死死效忠于一个,冯道就不是冯道了。
即使异姓入主,老冯就如他说的那样:事当务实。
04.02 后晋石敬塘对冯道很敬佩,临死时,让幼子石重睿来拜冯道,且让把小石交到老冯怀里。
这是托孤之举了。
但石敬塘一死,大将景延广和冯道一商量,都认为国家多事之秋,不能立一个小儿为帝。
两人就把石敬塘二十九岁的义子立为皇帝。
——一切以务实为第一要务。
老皇帝言犹在耳,没有多大的意义。
这样的冯道,当时就遭人讥笑,是必然。
05 耶律德光灭了后晋,再次见到冯道,固然听从了他——唯有皇帝能救百姓的大帽子话。
反过来也笑话道:“你怎么敢还来见我?” 冯道说:“没有地盘,没有人马,不来怎么办?” 德光嘲笑道:“你是个什么老儿?” 冯道答:“无才无德,愚蠢顽固。
” 冯道后来自称“长乐老”,自以为是人生赢家之同时,分明有自嘲之味道。
在五代时期,大家对老冯的评价都偏向于正面。
有治国本事,有随机应变的才能,在遍地狼烟的大动荡时代,为保护百姓生命,保护文化有大贡献。
宋初赵匡胤、、等君臣,对冯道也是赞许有加。
但到了宋中期,大一统的政权越来越讲究士人的节操,冯道同党就被拎出来敲打。
司马光说他没有,是个坏蛋。
痛骂他是汉奸。
理学大盛后,更是把冯道骂成的奸臣,无耻之徒。
老冯历经4朝,11位皇帝而不倒,绝对是有原因的。
认清自己的位置,做好自己的本分,靠本事吃饭,做该做的事! 说他是史上第一职业经理人,不牵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太平天国往事:“上帝之子”始于洪秀全一场异梦
十六年(1836年)初春,广州异乎寻常地下了一场雪,当地老人相信这是上天发出的某种征兆。未来的第二次来到广州参加府试,按照的制度,如果府试过关,再顺利通过一场由广东学政主持的院试,洪秀全便可成为帝国的一名秀才,获得他梦寐以求的绅士资格认证书与仕途入场券。在广州贡院(府试考场)附近的龙藏街上,一个装束古怪的传教士给了他一本《劝世良言》。这一年,已有过一次府试失败经历的洪秀全,再次落榜了,但他带回了那本书。网络配图 次年二月,洪秀全第三次到广州应考,结果又是落第。他,无力走路,雇了两名轿夫抬着他回去,到家后,竟奄奄一息,卧床不起。中,洪秀全看到有人用一顶华美大轿,抬着他来到一处“美丽光明之地”,一个老妇人称他为“儿”,领他去河中洗净身体,然后带着他去见父亲。他的父亲是一位高龄老人,须髯金黄,穿着黑色长袍,高坐在宝座之上。老人送他一柄宝剑和一块金印,并给了他一个名号:“天王大道君王全”,吩咐他去人间斩妖伏魔。又有一个中年人,自称是洪秀全长兄,陪着他四处搜寻邪魔,并帮他斩杀这些坏蛋。 洪秀全沉浸在神异的梦境中,神志不清,时而在室内跳动,时而高呼:“斩妖!斩妖!”家人认为他中了邪,请了法师来驱邪。病愈后,洪秀全还是胡言乱语,见了父亲及乡邻,就说“我是太平天子,天下钱粮归我食,天下百我管”。村里的人都以为他疯掉了。好在洪秀全慢慢又恢复了正常,开始读圣贤书,准备应考。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春,洪秀全第四次参加府试,还是名落孙山,怏怏回到家乡花县。这年夏天,在一名远房表弟的极力推荐下,洪秀全开始阅读那本七年前从广州带回来的《劝世良言》。洪秀全惊奇地发现,六年前他的那场异梦(那一年为旧历丁酉年,所以史家称之为“丁酉异梦”),竟然可以从这本书上找到解释。现在洪秀全:原来梦中那处“美丽光明之地”就是天堂,那位须髯金黄的威严老人就是天父上帝,那位帮他斩妖伏魔的中年人就是天兄耶稣。网络配图 洪秀全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相信自己具有不寻常的神性身份,肩负着神圣使命,并掌握着崇高的权力。他狠狠地砸掉了的牌位,不再对曾经让他充满挫折感的科举考试与儒家学说感兴趣,而成了一名虔诚的上帝信徒。他还说服了族弟洪仁玕、好友冯云山皈依上帝。在接下来的岁月里,洪秀全与洪仁玕、冯云山一面研读《劝世良言》,感悟天国的示,一面四处游历,传布上帝的教义,吸收上帝的信徒。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冯云山在广西紫荆山一带创立“拜上帝会”,尊洪秀全为,发展了两千多名成员。未来的核心领导、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人都先后加入了拜上帝会。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1851年1月),拜上帝会在广西发起“金田起义”,宣布建立“太平天国”。元年(1851年)二月,洪秀全在东乡自号“天王”,称万岁,封杨秀清为左辅正军师,萧朝贵为右弼又正军师,冯云山为前导副军师,韦昌辉为后护又副军师,石达开为左军主将。同年十月,洪秀全下诏晋封五王: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连克武昌、九江、安庆,并攻占南京,改名“天京”,作为太平天国的首都,并成为天王实践“天父天兄之纲常”的人间“小天堂”。从此,天京作为太平天国的权力中心,指挥着、西征,席卷半个中国。直至三年(1864年),清军攻陷天京,终结了太平天国的命运。网络配图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彻底、最大型的一次神权实验。它的源头是一场异梦与一本宗教小册子相互印证出来的“上帝启示”,当洪秀全确信并宣称自己是具有“神性血统”的天父之子、天兄之弟时,神秘的天国便成了他的“权力母体”——这个“权力母体”赋予他“手提三尺定山河”的使命,授予他“天父差来作太平主”的权力,赐予他指挥拜上帝会兄弟们“斩邪解民悬”的力量。当洪秀全运用天父给予的神圣权力,带领他的忠实信徒建造俗世的天堂时,他必须高效地维持俗世与天国之间的密切联系,犹如胎儿与母体之间需要一条输送血液的脐带,这样才能确保他的王朝始终代表了上天的意志,他的统治完全得自天父的授权。这是神权的逻辑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宋仁宗向宠妃施“苦肉计”:大臣唾沫留脸上
是北宋帝国最高领导人,身边美女如云,可是有一美艳女子却能在众多美女中脱颖而出,专宠多年,此人就是贵妃。宋仁宗对她恩宠有加,短短几年间,就把她从小小的才人提拔成仅次于皇后的贵妃,甚至动过废掉曹皇后改立张贵妃的念头。可惜,张贵妃30岁出头就一命呜呼。宋仁宗悲痛万分,不顾曹皇后的冷眼和朝廷众位大臣的反对,在皇后在世的情况下,就追封张贵妃为,痴情得有些过头。 不过,宋仁宗既非只爱江山不爱美人的冷酷,也并非爱江山更爱美人的荒淫皇帝。就算他对张贵妃再怎么宠爱,可一旦牵涉江山社稷、官员任免的大事,宋仁宗还是很有分寸的。 张贵妃出身寒微,在宫中难免受人歧视,于是总盘算着拉自己娘家人一把。张贵妃的父亲和兄弟都不够争气,或者早丧或者无能,只有伯父张尧佐还算争气,虽然关系疏远了一点,但毕竟是娘家人。张尧佐担任地方官多年,名声还不错,被顺利调到中央。可是担任什么官职好呢?张贵妃看中了“宣徽使”一职。这是皇城各衙门的最高负责人,是皇帝的大总管,权力极大,油水多多,一般都是由国防部副部长(枢密副使)兼任。 可是,张贵妃枕头风吹了很多遍,宋仁宗总是迟迟没有动作。张贵妃每天都,宋仁宗,答应试一试。临出门,张贵妃拍拍宋仁宗的肩,说:“官家今天可不要忘了提宣徽使的事啊。”宋仁宗连连说:“得了得了。”很是无奈。宋仁宗上朝后宣布这项任命,可是极力反对,说话慷慨激昂,唾沫都喷到皇帝脸上了。皇帝很无奈,只好放弃。网络配图 这个故事一般被认为表现了包拯的刚直敢谏和宋仁宗的仁慈虚心,可是原文后面还有一段奇怪的文字:“温成(张贵妃)遣小黄门次第探伺,知拯犯颜切直,迎拜谢过,帝举袖拭面……”按照常理,一个人被人把唾沫喷到脸上后,会在第一时间擦去,可是宋仁宗没有。他不但没有在朝堂上立刻擦去,就算是在散朝之后也没有擦去,而是一直从朝堂退出,走到后宫,来到张贵妃面前,才“举袖拭面”。 很明显,他在施展“苦肉计”。 宋仁宗就是要告诉张贵妃,不是我不把你放在心上,而是阻力实在太大,看看,我都被人吐口水了,绝对不是骗人,有口水为证。他还借题发挥,说:“中丞向前说话,直唾我面。汝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汝岂不知包拯是御史中丞乎?”言下之意,我这么受辱,完全是为了你啊! 果然,看到宋仁宗为自己受了这么大的委屈,明明他并没替自己办成事,可张贵妃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主动迎上前去向他道歉。面对大声嚷嚷、一脸愤然的宋仁宗,张贵妃小心翼翼,很久都不再提给家人封官的事情了。 张贵妃身为大宋帝国的第二夫人,自然少不了人来巴结。宋仁宗富有天下,他的宠妃自然也啥都不缺。大臣王拱辰(的曾外公)因为反对庆历新政,刻意打压苏舜钦和,被宋仁宗贬到地方担任知州去了。他想调回京城,便搜罗了一个定州红瓷器献给张贵妃。定州瓷本就是宋瓷中的珍品,红瓷更是定州瓷中罕见的变种,据说颜色犹如朱砂,晶莹剔透又如美玉。 张贵妃见到后爱不释手,但知道宋仁宗不喜欢后妃和大臣来往、干预朝政,只是偷偷赏玩。有一天宋仁宗突然到来,张贵妃来不及藏好定州红瓷,被宋仁宗发现了。宋仁宗一看大怒,生气地问:“安得此物?”张贵妃看到仁宗大怒,也不敢隐瞒,供出了王拱辰。宋仁宗更怒:叫你不要收人家的礼物,你怎么就是不听!他不但是嘴上说说,还抄起柱斧(皇帝经常拿在手上的一种装饰品,类似玉如意),一下子把珍贵的瓷器砸碎了。张贵妃一脸愧色,连忙下跪请罪。王拱辰自然也没有被调回。 可是,就算张贵妃宣扬自己绝不收礼,还是有许多人想破脑袋用各种方法表达自己的“心意”。出身名门、位高权重的名臣也不能免俗。网络配图 张贵妃的父亲和文彦博的父亲早年相识,文彦博想借张贵妃之力拜相,就费尽心思找了一匹珍稀的用金线编织的蜀地灯笼锦献给张贵妃。张贵妃大喜,做成一件华丽的礼服,并在上元佳节宫廷大宴时穿上,一时艳惊四座,连宋仁宗都频频注目。可是,当宋仁宗听说这匹灯笼锦是文彦博所献后,就算宴会上,易惹是非,宋仁宗还是顿时沉下脸来,给了张贵妃一个大大的难堪。 不过,宋仁宗还是很注意分寸的,要让自己心爱的女人斩断和所有人的人情往来,不大现实,也没有必要。王拱辰献上定州红瓷,宋仁宗一斧砸掉;文彦博献上灯笼锦,宋仁宗只是给点儿脸色。关键在于,王拱辰是因为反对朝廷新法、且恶意陷害朝臣而被贬的,这种人绝对不能轻易赦免,所以宋仁宗态度强硬;而文彦博和张贵妃毕竟算是世交,互相有点人情往来,也不是不可以。只是一个是后妃,一个是朝廷重臣,并且是呼声很高、即将拜相的朝廷重臣,两人一旦勾结,很有可能操纵朝政,所以宋仁宗必须防患于未然。于是,按照正常程序,宋仁宗仍然任命文彦博为宰相,但当御史提出,文宰相曾经献给张贵妃灯笼锦时,宋仁宗趁机发难,将文彦博罢相,以警醒自己的女人们。为了安抚贵妃,那个提出弹劾的御史随后也被罢官,算是平衡。 当然,如果宋仁宗只是一味强硬,总是使用家庭暴力,动手脚、甩脸子,那也算不得艺术。他在处理江山和美人的关系时,还注意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当时的大宋宫廷,常常是国家流行时尚的发源地,宫中发生的大小事务不但关系到大宋的政治、军事,还关系到大宋的经济、生活。像金橘,本是江西的特产,因为出产地太偏远,开封府的许多人都不认识,可是有一次江西的官员献上金橘,张贵妃一吃就爱上了这口,于是京城都流行吃金橘了,金橘价格一下暴涨几十倍。好在金橘不是什么贵重物品,价格比较低廉,对百姓的生活影响比较小,可是珍珠就不同了。的珍珠,价格多是黄金的十倍。有一年,广州有一个外国商人非法携带一批珍珠进入,被官府抓捕充公。珍珠运到京城,宋仁宗带着后宫嫔妃集体观赏。张贵妃一看到硕大且无瑕的珍珠,就走不动了。看到心爱的女人如此喜欢,宋仁宗自然大方地将珍珠赏赐给她。可是其他嫔妃不干了。平时皇帝就经常赏赐一些好东西给她,现在又给她珍珠,实在太偏心了!宋仁宗也怕烦,就答应让人去集市上购买类似的珍珠,结果搞得京城的珍珠价格暴涨。网络配图 宋仁宗听说后很是担忧,当时国家多难,西北不宁,又长年给辽国和西夏支付岁币,国库并不充裕。若是因为购买珍珠这样的奢侈品,耗费大量钱财,实在不划算。可是,也不能无视其他嫔妃,后宫不宁,朝廷也难安啊。怎么办呢—众位嫔妃之所以要珍珠,其实不是为了珍珠本身,只不过是不忿唯独张贵妃得到珍珠罢了。如果张贵妃能够主动放弃,其他人自然就不会纠缠了吧? 几天之后,皇帝召集众位嫔妃观赏牡丹,皇后和嫔妃都到了,唯独张贵妃最后到,头上戴满了前两天宋仁宗单独赏赐的名贵珍珠。众位嫔妃一看张贵妃那神气活现的样子,都很忌妒,曹皇后更是脸如寒冰。这次,宋仁宗没有像以往一样迎上前去,而是站立不动,等张贵妃自己走过来。不但如此,他还用袖子遮住自己的脸,说:“满头白纷纷,岂无忌讳?”一头的白色珍珠,仿佛死了人服丧一样,多难堪!听到宋仁宗这么说,所有嫔妃都哈哈大笑。张贵妃羞愧难当,急忙回去换了寻常的装扮。宋仁宗看了很高兴,亲自上前给张贵妃头上簪了一朵艳丽的牡丹花。于是,所有嫔妃都不戴珍珠头饰,改插牡丹花了。自然,京城的珍珠价格也恢复到了正常水平。 宋仁宗用一朵牡丹花就平抑了京城的珍珠价格,更平息了众位嫔妃的纷争。如此处理家庭和事业、爱情和工作的关系,江山和美人两不误,可谓高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