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郑和下西洋值得中国人反思!郑和七下西洋做了些什么?

时间:2025-02-1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下西洋值得中国人反思!郑和七下西洋做了些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一,下西洋的动力:构建的朝贡体系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天朝上国”的思想,自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周边是外夷,并且认为外夷就应该要臣服于天朝,向天朝进贡。

这种思想在显得特别的突出。

对于以小农经济为本的中国来说,中国地大物博,足以自给自足,无需外夷的产品,外夷则必须要依赖中国。

因此,就在《皇明祖训》中列出十五个“不征之国”,试图构建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

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若其不自揣量,来挠我边,则彼为不祥。

彼即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犯,亦不祥也。

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

——朱元璋《皇明祖训》 朱元璋 不过,朱元璋时期,方国珍、张士诚等残余势力在海上和势力勾结,使得海上并不安静。

因此,朱元璋时期还没有能力能力和远在西洋的国家进行交流。

经过了洪武年间的经济恢复,到了永乐年间,明朝的国力已经达到了鼎盛。

中国和日本恢复了官方的朝贡交流,倭患已经得到了很大的缓和。

在这样的情况下,明朝和海外各国进行海上联系就有了条件。

也继承了朱元璋企图构建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的理想。

巩珍的《西洋番国志》记载:“永乐初,敕遣中外重臣循西海诸国昭示恩威,扩往圣之鸿规”。

关于永乐皇帝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史学家有诸多的争议。

有的认为是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其主要依据是《郑和传》的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也有人认为是为了联合印度等国对付帖木儿帝国;也有人认为是为了推动了中外贸易。

不过这些观点要么有失准确,要么不够深度。

派遣郑和下西洋,主要目标就是为了建立一个覆盖天下的朝贡体系,梁曾评价:“雄主之野心,欲博怀柔远人、万国来同等虚誉,聊以自娱耳”。

当然有附带寻找朱允炆的一个小目标。

至于联合印度对付帖木儿和推动中外贸易,就基本不可信了。

从汉代以来,中国对外形成了两条交流通道,一条是经过河西走廊通往西域、中亚、西亚等地的“陆上”,另外一条是“”。

但是明朝建立以来,北有蒙古威胁、西域有,明朝的势力范围最西只能到达哈密。

明朝通过陆地线路和西域中亚、西亚的交流是十分有限的。

因此,明朝的发展方向只能向海上。

永乐盛世 明朝能够在海上发展,就离不开海上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

在明朝前期,中国是世界上最大造船国家,也是造船技术最先进的国家。

早在,中国就出现了水密隔舱、车船、 、平衡舵、开孔舵等船只。

宋元时期,中国古代的船只基本定型,出现了福船、沙船、广船等著名的船只类型。

在结构上,多采用搭接法,形成“鱼鳞式”结构,使得船只紧密严实,整体强度高,不易漏水。

在时期,中国的船只就能载重万石以上,载人多达千人。

船上设施齐全,适合长期航行。

由于船只大,结构好,因此能够在大洋中应对“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恶劣环境。

航海技术上,主要采用海道针经结合过洋牵星术。

在白天,主要依赖于指南针指引方向,晚上则观看星象和水罗盘来判定方面。

这在当时也是最先进的航海技术。

早在时期,民间航海家汪大渊就曾经航行到了非洲等地。

二,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 1405年六月,郑和的船队从苏州浏家港出发,开始了第一次远航。

这次远航经过中南半岛各国,穿过马六甲海峡,最终在1407年才返回。

随后,从1408年到1430年,郑和又6次率领船队远航。

郑和的航海运动规模十分庞大。

在船队规模上,第一次就有62艘船,人员达27000多名。

这些大船长四十四仗,宽十八丈(疑为八丈之误),可容纳上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

此后,郑和每一次下西洋,其船只都保持在几十只,人数2万以上。

这些人中,大部分是军队,其他还有官员、各国使臣等。

郑和在七次下西洋,其主要的活动有:一,访问各国,建立朝贡体系;二,进行了朝贡贸易;三,稳定秩序,平定内乱,调节纠纷。

郑和船队没到达一国,都要对其进行访问,七次下西洋,郑和总共访问了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蜡、古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30多个国家,地域范围从东南亚到到印度洋沿岸和东非。

有人认为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过好望角一带。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国家也会派遣使者跟随船队到达中国进行访问。

通过这种交流,使得中国对世界的了解得到了加深,而中国作为泱泱大国的形象也被世界认同。

郑和下西洋对于东南亚、印度洋沿岸各国的关系和政治局面也起到了一定的稳定作用。

下西洋之前,南洋地区的海上交通线路被海盗控制。

他有战船近百艘,属下万余人,横行于日本、中国台湾、南海、印度洋等地,劫掠船只超过万只,攻陷城镇达五十多。

在三佛齐渤林邦国国王麻那者巫里去世后,陈祖义自立为王,更加猖狂。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陈祖义阴谋袭击郑和船队,被郑和识破,双方展开海战,陈祖义的海盗集团当时被击杀5000多人,陈祖义被俘虏,最终带回明朝被斩首。

经过此战,东南亚的海上交通秩序得到了改善,史称“海道由是而清宁,番人赖之以安业”。

除了击杀海盗之外,郑和船队还调节东南亚地区的国家关系。

当时马六甲多次被暹罗侵犯。

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时,马六甲的酋长接受了明朝的册封,从此暹罗不敢侵扰。

郑和从未主动挑起和各国的争端,一般都是被动反击。

如第一次航行,途经爪哇岛“麻喏八歇国”时,两国东西交战,其中西王误杀郑和船员。

事后,西王派使谢罪,郑和没有进行报复。

第三次航行时,锡兰(斯里兰卡),国王进攻郑和船队,被郑和击败,其国王被明朝废除。

第四次航行时,郑和船队经过苏门答腊,这里刚好发生了政变。

其苏干剌夺取了王位,但是明朝并未承认其正统地位,称为“伪王”。

他便率领大军截杀郑和船队,最终被郑和军队生擒。

旧港 郑和的船队还会奉命对沿岸的国家进行了名义上的册封。

如在第一次消灭了陈祖义之后,就册封旧港的施进卿为旧港宣慰使;第二次远航过程中,册封古里国王,并刻石立碑以纪念此事;第三次远航册封了马六甲国王;第四次远航册封了国王;第五次远航册封了印西南的柯枝国王。

这种册封极大满足了明朝追求“天朝上国”的虚荣感。

除了进行政治活动之外,郑和船队的另外一件重要的任务就是进行朝贡贸易。

郑和的船队满载瓷器、丝绸、锦绮、纱罗、麝香、铁器、金银等。

郑和船队每达到一个地方,就要求当地派遣使者来“朝贡”。

当地的官员、使者或者商人则主要向郑和的船队“进贡”一些地方地产来换取所需,如名贵的木材、香料、宝石、珍珠、珊瑚等。

郑和的船队在马六甲设置了官厂,这里成为了明朝和各国进行了朝贡贸易的中心。

三,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增加了中国人对世界的了解。

跟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著有《瀛涯胜览》 费信著有《星槎胜览》 ,巩珍著《西洋番国志》,这些作品介绍了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的地理、政治、风土、人文、语言、文字、气候、物产、工艺等,为中国了解世界提供了一个窗口。

郑和下西洋还留下的《郑和航海图》是世界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记载东南亚到东非沿岸的530多个地名,标出了城市、岛屿、航海标志、滩、礁、山脉和航路等。

郑和航海图 但是,这些史料基本只有部分人士知道,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十分有限。

明朝后期的严从简曾写下《殊域周咨录》,对东南亚国家进行了介绍。

然而这本书的记载却是错误连篇,如说苏门答腊就是古代的大食国(阿拉伯),在安南越南藩朗东北,靠近雪山、葱岭;又说锡兰(斯里兰卡)是古代的狼牙须国(位于泰国),说苏禄(菲律宾西南)和琐里(印度东南)是邻国;甚至还说葡萄牙是喃勃利国(在苏门答腊岛西北角)更名。

可见明朝后期的中央官员都已经不了解海外的世界。

郑和下西洋除了带来了海外的珍奇之外,还引进了一些工艺技术和原料,对明朝手工业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如,从西洋进口的苏麻离青被中国的工匠们用于陶瓷制作,形成了永宣德时期青花颜色浓重、晕散的风格。

该时期的瓷器还吸收了阿拉伯和波斯艺术风格,产生了新器型和新纹样。

不过在总体上,郑和下西洋对国内的工商业的推动是十分有限的。

郑和下西洋就是以官方贸易取代民间贸易,也是海禁政策的一部分。

明朝推行了朝贡贸易,通过“薄来厚往”的政策来推动“万国来朝”。

在郑和下西洋就是这种朝贡贸易的体现。

由于明朝对朝贡使团进行了丰厚的回赐,使得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的国家纷纷派遣使团来朝贡。

如马六甲王在永乐九年率领妃子、大臣等400多人到明朝朝贡,永乐帝进行了大规模的赏赐,有“赐王金绣龙衣二袭,麒麟衣袭,金银器,帷慢衾稠悉具。

妃以下皆有赐,将归,赐王玉带仪仗鞍马,黄金百、白金五百,钞四十万贯、钱二千六百贯,锦绮纱罗三百匹、帛千匹、泽金文绮二、金织通绣膝欄二”。

为了得到这笔丰厚的“赏赐”,外国的许多商人也打着使者的旗号来和明朝进行贸易,其结果表面上是世界向明朝朝贡,实际上成为了明朝向世界朝贡。

这种朝贡的贸易的结果就是明朝得到了“天朝上国”的美名,而其他国家则获得了巨大的利益。

明朝给予他国大量的赏赐,造成了铜钱不断外流,国内铜钱稀缺,物价上涨。

侍讲邹缉曾经上疏:“钱出外国,自昔有禁,今乃竭天下之所有以与之,可谓失其宜矣”。

除了连年累月花费大量的赏赐钱财之外,郑和持续二十八年的下西洋活动所产生的耗费也惊人的。

罗登懋著《三宝西洋记演义》写道:“这个船数又多,制作又细、赞用又大,须是支动天下一十三省钱粮来,方才够用”。

永乐帝时期,大臣们纷纷上书“外国取宝之非”,建议停止下西洋的活动。

1421年,由于财政困难,永乐帝一度停止了下西洋。

明仁宗朱高炽继位后诏,“下西洋诸番国宝船,悉皆停止”,在继位后一度恢复,下令郑和进行第七次远航,随后明朝感到财力已经无法支持远航活动,于是下西洋最终被停止。

据《殊域周咨录》记载,郑和下西洋的档案《郑和出使水程》原存兵部,但是在成化年间却找不到了。

当时的车驾郎中刘大夏说:“三保下西洋,费钱几十万,军民死者万计,就算取得有什么益处?旧档案即使还在,也当销毁,怎么还来追问?”可见下西洋是对于明朝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财政压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李鸿章马关谈判挨一颗枪子儿为清朝省下一个亿,这是如何回事?

马关谈判挨一颗枪子儿为省下一个亿,这是怎么回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虽然近代史上中国一直是被鱼肉的对象,但是要说成为砧板上的鱼肉,开始与哪里那就必须要说,是从甲午海战之后开始。 在甲午海战之前 的中国,再不济也因为所谓的同光中兴,成了世界次强。 那个时候的清王朝还是不错的,北上收复新疆,南下打赢了法国,虽然最后也割地赔款,但是至少还有完整主权。 可是甲午战争让这一切也让的虚有其表让全世界知道。 大东沟海战,无疑是一曲悲壮的挽歌,让清王朝成了真正的鱼肉。 由此才有欺国太甚的《马关条约》出现。 当时世界列强,如果说英法美是强盗的话,那么日本和俄国就是杀手,强盗只要钱,而杀手要命,而且日本这个杀手为了在甲午一战成功,几乎赌上了国家的一切。 最后战胜了当然要,以求最大的战争收益。 所以《马关条约》谈判条件之苛刻就是显而易见的了。 而去往日本谈判的还是老面孔,那就是大清裱糊匠李鸿章。 日本主持谈判的伊藤博文点名,非李鸿章本人来谈莫属,其他人不接待,免谈。 原因吗,首先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让他来见证日本的胜利是最好的羞辱,这是其一。 其二吗,因为李鸿章听的,而慈禧本人希望结束战争,他害怕再次北巡,只要能用钱解决的问题,慈禧不担心。大清地大物博啊。 李鸿章原本不想去受到这样的侮辱,可是在的要求下,不得不前往。 此老夫虽有罪但是举国之祸非他一人承担,却要背负千古骂名,有点为李鸿章不值得。 1895年3月13日,李鸿章抵达日本马关进行谈判。 道理日本之后的他感受更为凄惨,与其说是谈判不如说是条约已经拟定好了就等清王朝签字。 在日本看来作为战败者的清王朝没有谈判的资格,于是他们在条约中规定如下。 首先是赔钱,三亿两白银。 其次是割地,日本要辽东半岛还有台湾和澎湖列岛。 最后是权益:增开湖北沙市还有重庆杭州苏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到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以上三条,条条致命。 钱那是战争成本和利润肯定要收回,日本为战争准备的军费也是1.5亿两白银,买卖不能亏。地那是日本持之以恒的追求,的日本最需要土地。至于通商口岸则是后续进一步渗透和扩张的根基也少不得。 李鸿章一看日本这架势也是心知肚明,无奈的他只能用拖字诀。 可是日本人不甘心啊,于是每天都催着李鸿章签约,今天说签了吧,明天说签不签,后天说在不签约就继续打。 就这样李鸿章在日本硬扛了一个多月,慈禧太后的回话也给了,只要不继续交战,什么条件都能答应。 日本人也非常聪明的从窃听电报中知道了清王朝的底线,这条约他们认! 伊藤博文看着内外线情报还有老态龙钟的李鸿章,知道胜利就在眼前。 李鸿章即使不愿意签约,也走到了签约门口,谁知道在快要签约的当口被一个日本愤青给暗杀。 愤青在哪个国家都是无脑的代名词,日本也不除外,这个日本愤青枪法不咋地只是差点打死李鸿章。 子弹穿面颊而过,让李鸿章毁容。 也让日本开始承受力无数的国际压力。 这个愤青名叫“小山丰太郎”,属于日本“激进会”的一员。一般称呼激进的组织都比较冒进,在他们看来国家大胜而归,应该一鼓作气灭亡清朝,吞并中国,谈判这样的事情才是多余的。 算是典型的幼稚无脑吧。 本来就被全世界关注的东亚争锋,因为这个刺杀事件再次成为了世界舆论的焦点。 原本对于中日战争持中立态度的无数欧洲国家开始坐不住了,先是没有契机和理由,这一看机会来了那有不干涉的道理。 俄国德国法国都开始关注起来了。 俄国关注的原因很简单,辽东还有东北是俄国黄俄罗斯计划的一部分,你割让辽东想过我俄国吗? 德国关注的原因也很简单,德国当时没有多少,你一口气割让这么多,让我以后在占地盘不是更难了,而且德国支持俄国是为了换取俄国在远东的支持。 法国则很关注台湾的走向还有日本对于中国内地的渗透。 面对全世界舆论关注,还有外国列强不善的眼光,刚刚打赢战争的日本也不敢硬来,吃独食的事情,是个正常的政治家都会想后果。 伊藤博文无奈只能减免一个亿赔款,以求清朝尽快签约避免列强干涉。 就这样李鸿章顶着满头的纱布与1895年4月17日,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除了银子少赔了一亿两,什么都没少。 所谓的李鸿章面子之说减免一亿两就是扯淡,日本减少赔款的原因不过是世界列强干涉而已,而且这干涉再后来更有实际行动,那就是“干涉还辽”。 《马关条约》签订仅仅六天后的4月23日,俄罗斯、德国和法国就为了自身利益不受侵犯,以提供“友善劝告”为借口,迫使日本把辽东还给清政府。 日本政府无奈接受,随后又敲诈了中国一笔3000万两的赎辽费才从辽东半岛撤兵(三个月后)。 就此,甲午战争后的赔款尘埃落定,日本用这2.3亿万,再次武装自己进入了高速发展期,进而在几年后打败了曾经强迫自己放弃辽东半岛的俄国()。 而中国则因为沉重的债务负担开始了小贷生涯,在后续的日子里迎来了无数的外国银行贷款,经济不断被殖民进而成了砧板上的鱼肉。 随后又迎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的签订让清政府就此万劫不复。 最后李鸿章那一颗花生米价值一个亿,其实不过是事件的引子而已,就算没有这暗杀事件,按耐不住的欧洲国家也会干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太宗李世民连兄弟都敢下手 为什么唐太宗李世民却不敢弑父呢

还不知道:李世民为什么不敢弑父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在古代皇室帝王的宫中,利益的争斗夺取过于凶猛,基本上没有一点感情可以谈。就算是以仁爱出名的唐太宗李世民也逃不过如此,登上皇位的过程中也是有着多人因此而死。 不过今天我们要说的并不是他,而是他的父亲唐高宗李渊,他是唐朝开国的第一个君主,隋末天下大乱时,李渊趁着天下如此事态从太原起开始发兵作,最后攻破长安城。 义宁二年(618年)农历五月,把皇位让给了李渊,李渊成为君主后,建立唐朝,把都城定于长安,并慢慢地消灭了各地的有些人的动乱势力,逐步统一全国。 在玄武门之变争夺皇位之前,太子李建成,就已经蠢蠢欲动。他当时是文官的代表,但李世民的功绩让他感到不安,为争多皇位李建成与弟弟齐王李吉元联手陷害秦王李世民,导致李渊开始讨厌李世民。 李世民咽不下这口气,采取反击措施,在玄武门把长兄皇太子李世民和四弟李吉元杀了,逼迫父亲下野并交出皇权,自己来当君主。 这就是著名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把长兄皇太子李建成以及忠心于他的随行人员骗去玄武门,在那里提前设下陷阱,最终太子、孤立无援,死于乱箭之中,死后还落了个作乱的罪名了。 整个计划天衣无缝,李世民既然敢这么做,早就做好了充分准备,李渊知道后,事情已经无法挽回了。他明白自己这个儿子敢杀自己的兄弟,就敢杀了自己。 这皇家的亲情是如此的薄弱,经不起一风一浪,也明白整个过程他既然可以在人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进行,李世民肯定是掌握了宫中势力,再对着干可能自己的命都保不住。 在丧子之痛和那样慌乱的场面下,他冷静下来,他知道如果自己如果在这么下去很可能会对自己不利,他把李世民喊到身边,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话:近日以来,几有投杼之惑。 这句话的大意就是说自己之前被太子蒙蔽了双眼,听信了他的话,让我们父子之间的关系产生了缝隙,说白了就是:我被骗了! 他是知道了李世民的弱点才会这么做的,并不会做出此事,只有让他活着,李世民才可以名正言顺的继承皇位,否则天下人民难免会说闲话,毕竟李世民并不是嫡长子,实力也不是很突出。 除此之外,他此举还给皇室家族留足了面子,为了争夺权位,手足相残,并不是令人感到自豪的事情,说出去会让人唾弃的。之后他在最短的时间内立李世民为太子,依着李世民的意思,自己不再管理朝中事务。 最后,李世民也给足了他面子,让他死的风光。从这些事上来看,他其实是非常聪明的。如果他不顾什么都不顾的拼命与李世民,也不是必然输。只是赢了之后又能怎么样呢? 自己已经年迈,让位是迟早的事情。兄弟相残,已经让天下人笑话了,难倒还要让天下人笑话自己杀子?皇子中除了李世民没有其他皇子能够继承大业。所以,李渊只能给李世民让位。 幸运的是李世民当上是个非常成功的君主,出现了盛世,是天下百姓所盼望的贵人,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被人人称赞,讴颂至今。 李世民连兄弟都杀,为何不弑父?李渊说了4个字,救了自己一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