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唐卢仝《七碗茶》原文赏析,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七碗茶》是诗人卢仝的七言古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重点的一部分,写出了品饮新茶给人的美妙意境,广为传颂。 写作起因 河南沁园景区有五十五眼泉。西湖的桃花岛,四面环水,百竹拥翠,岛下有一泉眼,从入岛的拱桥边喷出,翻涌数尺之高,落入泉组河。其水质清澈甘甜,旧时人称桃花泉。 中唐时的沁园已变成河东、河南、河内的官僚宦族和文人墨客的休闲场所和宴游文化中心。 家住河内济源思礼村的卢仝,(约795—835)号玉川子,是“”之一的嫡系子孙,虽出身名门望族,家境却十分贫寒。他耿直孤僻,淡泊名利,尤厌恶官场的孽政弊息,不入科考,隐居山野,刻苦攻读。不被高官厚禄所诱,拒绝仕途,以清贫耿介闻名。朝廷闻知卢仝的才学,曾两次征他为谏议大夫(官位五品),但他憎恶朝廷宦官专权,卑视官场龌龊,都未应命而谢绝。正如他《冬日》诗中所曰“上不识天子,下不识王候。”(《全唐诗》卷588〈卢仝诗集〉)。尤以喜爱卢仝的才学和狷介高洁的节操,在任河南令时对卢仝时有接济。因此,卢仝一生与韩愈、张籍、、混在一起,成为唐代韩孟诗派的重要人物,继而成为中国的“茶仙”。 沁园的所在地博爱县许良镇与沁阳市的山王庄镇至济源市的五龙口镇和九里沟,全长三十多公里,是南太行脚下最美、最有故事的风景带。不满时世,却又放骇自我的卢仝常邀好友,在这一带观景饮游。因此,九里沟的卢仝茶台遗存尚在,沁园里的“韩茶”、“卢泉”和“七碗茶歌”的故事流传至今。 唐元和四年,家住河内孟州的河南令韩愈与河内济源的卢仝一起逍遥河内的沁园。两人与艺妓坐饮,歌舞一阵,便唤侍女上茶。而唐时的河内人,只喝当地的菊花茶和冬凌茶。卢仝虽也是河内人,毕竟为“茶仙”,龙井、毛尖无所不用,所以菊花茶虽然淳和甘甜,却缺少清苦之美,因此大为不快。韩愈是来这里移竹的常客,对竹林植物甚是了解,就带卢仝在竹林里采摘一些了竹串子,建议将其泡茶试饮。结果竹串子未经泡制,泡出的茶苦涩有余,清香不足,卢仝很是苦恼。片刻之后,卢仝突然提议出去看泉,韩愈不解其意,跟在后边。只见卢仝每到一泉,捧水就喝,结果五十五泉看完,肚子喝的鼓胀,逗韩愈。稍后,卢仝让侍女将桃花泉水盛起,再次烹煮,让韩俞酌饮。韩愈品后,顿解其意,不尽乐道:“甘苦相济,清雅漫延,别有滋味,好茶、好茶!”原来,竹串子的药理,就是生津和血,清热去火,和肺解毒,加上桃花泉的甘甜和矿物成份的药化反应,竹串子茶变得柔绵、清心,益脾、养神,的确为上佳饮品。 以后的日子,韩、卢二人常邀张籍、孟郊、贾岛等朋友多次来桃花泉煮饮,歌赋词呤,留下了很多佳话和诗篇。 唐元和六年,卢仝收到好友谏议大夫孟简寄送来的茶叶,又邀韩愈,贾岛等人在桃花泉煮饮时,著名的“七碗茶歌”就此产生。卢仝的茶歌所表达的饮茶感受,不仅仅是口腹之欲,而是将“竹串子茶”的药理、药效溶入其中,醒神益体,净化灵魂,激发文思,凝聚万象,制造了一个的境界。 茶歌内容 日高丈五睡正浓, 军将打门惊。 口云谏议送书信, 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 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 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 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 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 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 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 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 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 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 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 到头还得苏息否。 作品赏析 《七碗茶歌》是《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的第三部分,也是最精彩的部分,它写出了品饮新茶给人的美妙意境:第一碗喉吻润,第二碗帮人赶走孤闷;第三碗就开始反复思索,心中只有道了; 第四碗,平生不平的事都能抛到,表达了茶人超凡脱俗的宽大胸怀;喝到第七碗时,已两腋生风,欲乘清风归去,到人间仙境蓬莱山上。一杯清茶,让诗人润喉、除烦、泼墨挥毫,并生出羽化成仙的美境。写出了茶之美妙。茶对他来说,不只是一种口腹之饮,茶似乎给他创造了一片广阔的精神世界,将喝茶提高到了一种非凡的境界,专心的喝茶竟可以不记世俗,抛却名利,羽化登仙。 作者简介 卢仝(音tóng 〈形〉)(约795~835年),号玉川子,济源(今河南)人,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县),唐代诗人。卢仝一生爱茶成癖,被后人尊为茶中。 卢仝著有《茶谱》,被世人尊称为“茶仙”。这首《七碗茶歌》在日本广为传颂,并演变为“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的日本茶道。日本人对卢仝,常常将之与“ 茶圣”相提并论。 至今的九里沟还有玉川泉、品茗延寿台、卢仝茶社等名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大唐能一直姓“李”跟狄仁杰有什么关系?真相什么
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大唐能一直姓“李”,还得感谢这个人,若不是他,早就改名换姓了。 唐贞观年间,大唐风头正劲,是万国朝拜的圣地,然而到了统治时期沉迷在的温柔乡中,竟然搞出了二圣临朝的好戏,最终大乱,经历了一番血雨腥风。 永淳二年,李治驾崩,一般来说在临死前都会选好接班人,继任皇位的则是太子,李显虽然遵从遗诏登基为帝,但是一切军政大权都在把持在天后武则天手中,李显上位尊武则天为皇。 按理来说这些没有什么出格之处,李显作为武则天的儿子,尊母后为皇太后无可厚非,但是他却把军政大权一并都让了出去,武则天名义上是在辅佐李显,但是尝到了权力的滋味以后,越发不可收拾,朝中大小官员都在其控制下,军国大事统统由武则天做主,皇帝只不过是一个摆设而已。 李显上位之后也有自己的小心思,想要扶持岳父韦玄贞登上宰相之位,两人想得不错,然而以裴炎为首的大臣们怎么会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何况他们背后有武则天撑腰,仗着宠信丝毫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公然反对韦玄贞做宰相,李显年轻气盛,又是一国之君,哪里想到会有人反对,叫嚣“朕是一国之君,就算把整个天下送给韦玄贞又有何不可呢?哪里有你们说话的份”。 本来这就是一句气话却掀起了轩然大波,很快就传到了武则天耳朵里,武则天早就对李显不满,借着这个机会彻底废了李显,甚至为了以绝后患将李显赶出长安,武则天环顾四周根本无人能接受皇位,而且她也不会允许手中的权力分散,干脆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 武则天成了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登基之后武则天也开始考虑将来,准备在后人中选出继任者,一般来说立储君都是嫡长子优先,只有之前才是制,此后都是家天下,没有人会白白让出天下大权,武则天也是如此,开始在后人中选取皇储。 然而男权社会当道,武则天的儿跟随李治,总不能让儿子们改姓吧,别说武则天还真是这样做了,将第四子改,武则天这样做就是为了将来让李旦接班,但是在武家却出现了发对声音,为何会有人表示不满呢? 在他们看来李唐王朝早就已经过去了,现在是武家天下了,江山都改名换姓了,为何还要由李旦接管皇权呢?为了表达不满,武则天的几个侄子在朝中拉帮结派,企图得到政治支持,让武则天看到武家势力,当然这些都是两人私底下活动,要知道阻碍立储可是大罪,稍有不慎就会掉了脑袋。 武三思也算有本事,让他找来了不少朝中大臣,王庆等一干老家伙一同上奏希望能立武家后人为太子,还推荐了一个人选——,武则天对此不置可否,说道:“爱卿可知道费立太子关乎国体,为什么会在此时要朕改立武承嗣呢?”,对此王庆等人说自古以外皇帝传位从没有传给外姓人一说,希望武则天能采纳建议。 一句话让武则天顿时醒悟,认为李旦虽然暂时改姓,保不准在他登基之后脱离控制,继续推行王朝,如此一来自己辛辛苦苦打拼的武周又有什么意义呢?虽然这样想但是武则天也没想过要让武承嗣继位,相比之下,她更看好武三思。 说干就干,武则天表达了要立武三思的想法,找来群臣询问他们的意见,此时朝局发生了变化,“拥唐派”人数越来越多,他们联合起来反对武三思,间接的反对武则天,为此武则天大开杀戒,处死了很多拥戴李唐王朝的大臣,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人敢公然反对,但是立储的事情也因此耽误了。 直到公元698年,上奏天后的时候,再次提起了立储的事情,武则天询问他,自己想要立武三思为储君,狄仁杰对此有什么看法? 狄仁杰是个聪明人,对武则天说李显是天后的儿子,武三思则是侄子,哪一个更亲近,如果天后能立李显为储君,将来肯定会进入李氏宗庙,与先帝一同受人供奉,如果立武三思为帝,这些礼遇从何而来呢? 一句话就说出了其中的利害关系,武则天意识到无论自己现在有多大的权势,死后也只能是一个身份,李治的皇后,在后世看来武则天终归只是一个女人,自己所做的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想明白过来的武则天重新接回李显,让他继任太子位。 为何是李显而不是李旦呢?想来武则天也想通了,接纳了“无嫡立长”的原则,当然更大的原因是由不得她,爆发,武则天的男宠皆被杀死,自己被逼退位,只能将皇位传给李显,李显登基恢复李唐统治。 等到武则天死后,所有的一切都烟消云散,李氏宗族重新掌权,武三思等人计划落空,不甘心就此失败,因此联合母女,想要废掉太子,结果反被太子算计,武三思等人一同被杀,武氏宗族实力大损,再也掀不起什么风浪,至此一场闹剧也算结束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