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宋太祖赵匡胤的小舅子罪大恶极 为什么还要三番五次的包庇他呢

时间:2025-02-1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还不知道:为什么包庇自己的小舅子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赵匡胤的孝明,有个胞弟名叫王继勋,陕州平陆人。

最初的时候,赵匡胤让他在内殿当一个供奉官。

后来受到赵匡胤的提携,做到了虎捷左右厢都虞候,领彭州防御使。

孝明王皇后是一个深明大义,有胆有识的女子,但是她的这个弟弟却是一个带有精神病性质的恶人。

乾德三年(965年),王继勋奉命统帅新成立的侍卫“骁雄军”和侍卫步兵“雄武军”,共计上万余人。

说起来他还算比较大方,他还给军士们钱财,让他们娶妻成家。

结果没想到的是,这原来是他早就盘算好的“大阴谋”。

随即王继勋开始纵兵抢女人,但是因为他是赵匡胤的小舅子的关系,地方官员根本不敢管。

最后,赵匡胤为了平息此事,只好杀几百人做做样子,但是却没有对王继勋施以责罚。

宋太祖赵匡胤像 后来,王继勋在西京,也就是洛阳做官的时候,他就开始强行购买寻常百姓的家子女做奴仆。

这也就是算了,更可恶的是,要是这些奴仆稍稍有点让他不满意,就会被杀掉。

杀掉也就算了,更为可恶的时候,被他处死的人,还会被他吃掉。

而且还是丧心病狂的“脔割”了 吃,也就是一块一块的割下来吃。

当然了,吃完后自然是要吐骨头,最后他会将骨头全部收集起来装在小棺材里,然后丢弃到野外。

可以说,被他强行买来的女仆比起屠宰场的牛羊牲畜的下场还要糟糕,还要惨!根据一些史料记载,被他处死并吃掉的女仆总计有一百多人。

以至于到他门下来买卖女仆的中间人和棺材铺的老板,都要频繁出入他的府邸。

但因为他住在高墙深院内,所以外人也根本不知道他在做些什么,赵匡胤也跟本不知道自己这位小舅子一天在家里都干些啥! 宋太祖赵匡胤——剧照 但是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有一天,王继勋府邸的一面围墙突然倒塌,那些侥幸没有被他杀掉的女仆们纷纷跑了出来,有几个跑到宫中来告状。

赵匡胤这才知道自己的小舅子原来是这么一个罪大恶极之人。

赵匡胤很宠爱他的孝明王皇后,但只可惜这一年就病死了。

赵匡胤,他对王继勋的处罚仅仅是:削夺官爵,勒归私第,令甲士看守软禁。

不久,又下诏将其流放登州。

但是,还没等王继勋走到登州,就下令将他给赦免了,还让他做了右监门率府副率。

熟悉这个官职的人都知道,所谓的“右监门”,就是宫禁亲兵十二卫之一,而“率府率”,则是侍卫军中负责山泽土产的官员。

王继勋罪大恶极,被斩首流放尚不能解其恨,但是太祖赵匡胤不仅将其给释放,还给予他官职做。

这让那冤死的一百多冤魂如何得到? 王继勋剧照 在后来的时候,王继勋继续回到了洛阳做官,并且再次犯法,可是赵匡胤还是没有太多责备。

历史上就是简单说了两个字——“薄责”。

用现在的话来解释一下的话,大概就是小小的责备几句。

通过王继勋这件事情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无论是多么优秀的帝王,如果没有确定好司法的独立和公正,那么都将无可避免地存在漏洞。

赵匡胤也是如此。

所以,在赵匡胤的百般庇护之下,王继勋一直到了上台的时候才将其正法,不仅如此,还连同逮捕了和王继勋有着买卖往来的相关人等,全部被处死。

王继勋剧照 所以我们最后总结一下:赵匡胤的小舅子王继勋犯下如此大罪,为何赵匡胤却三番五次的庇护他呢?其多半是因为赵匡胤的皇后孝明王皇后的缘故,爱屋及乌的赵匡胤对他那个残暴的小舅子自然也是疼爱有加! 但是这种跳出自己制定的司法体制的行为,是不足以服众的,更加难以管理全国民众。

所以我们也看到了,在皇权至上的年代,根本不存在什么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说法,在很多时候,帝王的个人感情因素往往能指导着司法体制的进行! 史料参考: 《》《大宋帝国三百年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太祖朱元璋的家规 让皇室子孙如履薄冰甚至活活饿死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的“国法”自然是指《大明律》,家规是《皇明祖训》。对于明朝的来说,他也许会对《大明律》嗤之以鼻,但看到《皇明祖训》恐怕会立刻吓得腿肚子发软。因为,家法的制订者是。 《皇明祖训》始编于洪武二年(1369年),完成于洪武六年,编纂时间长达四年。为了编订这部家法,朱元璋还特意面向全国举行海选考试,甚至派亲信大臣四处搜罗各地司法人才,优中选优,组成了主编团队。之后,朱元璋又对家法进行了两次修订,最后正式定名为《皇明祖训》,由刑部刊刻,分发给子孙人手一份,成为明朝皇室的行为准则。对于这些皇族(包括本人)来说,这部皇皇法典仿佛一张紧密的网,将其紧紧束缚住。网络配图 从出生的第一天起,从国家大事到,从的政治风光到日常生活的吃喝拉撒,从宅在家里到出门观光,皇室子孙样样都要遵守《皇明祖训》中的规定。 而违犯的后果极其严重:身为宗室,你犯的罪很容易被扣上“谋反”的帽子。如果你运气不好,活在皇帝打算整治皇室宗亲、加强集权的年头,《皇明祖训》更成了皇帝整治家属的最好工具。 在位的22年间便是宗室,尤其是亲王们获罪的高峰期。周王嫌自己家里的宫室太寒酸,找人翻修了一下,结果就被人告发:按照《皇明祖训》的规定,他家的宫殿规模“越礼”了,属于“僭越”罪,吓得周王在朝堂上连连磕头。好在明成祖不想治他,只是削夺了他的三处护卫,并没有要他的脑袋。 明成祖的侄儿隐王因为生病而没有亲自接见朝廷使者,这触犯了《皇明祖训》里关于“礼仪”的规定,结果明成祖写诏书斥责,居然一下子就把隐王给吓死了。 明成祖的弟弟代王被人告了32条大罪,其罪名中连“吃饭花费超标”“出游的时候仪仗队多了几个人”都成了“谋反”的罪名,可这几条也恰恰是《皇明祖训》规定范围内的,不过吹毛求疵。结果代王不幸中招,被革除了官属和护卫。 这几位倒霉的宗室在明朝绝不是哪个年代的个例,相反贯穿始终,某些犯事的皇亲尤其是藩王,可以说是“躺着也中枪”。 当然,朱元璋穷尽一生智慧制订这样一部严苛的家法,绝不是为了让后人,相反,他是为了明朝的繁荣昌盛。出身草根的他把皇室的腐化堕落当成前朝灭亡的一条重要教训,所以他要对子孙严格要求。然而,他制订出来的规矩还是被后人陆续破坏,直到明朝最终灭亡。 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规定,后世的皇帝不能设丞相,有奏请设立丞相的官员将被处以极刑。可明成祖在位的时候就发明了“内阁”这个新机构,成员的工作最初是当皇帝的秘书,可是后来权力越来越大,到了明朝中后期,还出了、这类铁腕人物,他们、纵横捭阖,比丞相还丞相。网络配图 朱元璋又在《皇明祖训》中严禁宦官干政,可后来明朝宦官的地位节节攀升,从中期到晚期,陆续出了王振、、之流的权宦,权力喧嚣一时。 就连朱元璋规定的最为细致的“祭祀”一条,后世帝王的遵守程度也不高。之前,历代帝王还亲自参与祭祀,到明武宗的时候就不常去了。明世宗倒是去得勤快,但规模很大,铺张浪费的程度远超朱元璋定下的规矩。到了时期,年幼的好奇,打算亲自去祭祀,结果把持大权的张居正说:祭祀本身就是个形式,皇帝没必要亲自去,找个代表一下就行。要是朱元璋泉下有知,听到这番话,估计能从棺材里气活过来。 如此事与愿违,怕还是应了一句老话: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 朱元璋更想不到的是,这些死规矩不但没有达到目的,相反,很多时候还给后人挖了坑。 掉进坑里的最典型的就是朱元璋生前最疼爱的亲。朱元璋前脚刚驾崩,朱棣后脚就扯旗造了朱允炆的反。而在朱棣的造反檄文里就有拿《皇明祖训》说事的章节。比如之前朱允炆担忧藩王的威胁,厉行削藩,结果朱棣就在檄文里质问:《皇明祖训》里明文规定,后世子孙不能变更祖宗的法,你削我的藩,就是变更祖宗的法,我就有权来讨伐你!历时三年的因此爆发,朱允炆最终被朱棣给削了。网络配图 还有些坑,后世的皇帝虽然没有掉进去,诸多子孙却难以幸免。比如《皇明祖训》规定,皇室子孙都要由礼部来赐名,有了名字才能享受国家的供应,一生衣食无忧。到了明朝后期,腐败严重,礼部给皇室子孙取名字也是要明码标价的。可许多王爷早已穷困潦倒,哪有钱送礼?结果有些王爷直到七八十岁还没有官方名字,一生贫寒无助。更倒霉的是,朱元璋规定,皇室子孙不能出去工作。这下更惨,有些王爷既没有国家养,又不被允许自食其力,甚至被活活饿死在家里。这恐怕是朱元璋万万没想到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汉高祖刘邦安邦定国的方法,到明太祖朱元璋这里就反过来用了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