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孔有德生于年间,辽东盖州卫人,祖籍山东。
孔有德是矿工出身,虽不识字,但“长于弓马”。

所以当辽东一带被后金占领后,他便应征入伍,投在明将的麾下。
由于孔有德“骁勇善斗,临阵先登,为诸将冠”,因此得到毛文龙的器重,不仅将他收为养孙,还将他提拔为参将。
对毛文龙的知遇之恩,孔有德感激零涕,每次抗击后金,孔有德更是冲锋在前,勇猛不可挡。
由于有他这样的猛将,后金数战不能胜,因此毛文龙的军队以能克后金而闻名。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由于毛文龙居功自傲,又对军队颇为放纵,因此不光引得地方百姓怨声载道,明廷对他还颇有猜忌。
最后毛文龙,死在了辽东督师的手中。
孔有德认为毛文龙“无罪横受屠酷”,是明廷凉薄的表现,因此内心不服。
不服,孔有德便率军哗变,带领等人,投到登莱巡抚的麾下。
1631年,后金攻打大凌河,明将誓死守城。
眼看城中粮草告急,孙元化派孔有德率军前往增援。
孔有德在行军路上先遇飓风,不得前进,只得返回从吴桥绕行,结果吴桥所驻的山东兵和辽东兵一向不睦,不让他们入城。
再加上,孔有德率领的军队吃尽苦头。
其中有个兵偷吃了富户的鸡,遭到富户家的控诉。
为了整肃军纪,孔有德便将犯事的士兵施“贯耳游行”的刑法,结果引发军队哗变。
孔有德不了局势,在下属的劝说下,干脆发动兵变,自封元帅,又率领军队攻回登州,擒获孙元化,逼迫他称王。

但孙元化不愿称王,孔有德也就放他出城。
自此,孔有德便占据了登州,割据一方。
随后,孔有德攻打莱州,结果莱州城久攻不下。
明廷虽数次对孔有德招抚,但孔有德一意孤行。
明廷不敢掉以轻心,只得对他严加抗击,不久不光莱州解围,还将被他占据的登州一并收复。
孔有德仓皇之间,率领上万残军,及众多红夷大炮和战船向后金上书乞降。
收到孔有德的乞降书后,极为重视。
一方面,皇太极早就想取代统一天下;另一方面后金之所以和明军作战时伤亡惨重,就是因为明军手中有红夷大炮。
后金大汗在中,就被红夷大炮击中,重伤不治而亡。
所以,当孔有德在乞降信中说他有“甲兵数万,轻舟百余,大炮火器俱全”时,皇太极如何不激动呢! 于是,皇太极不仅立刻让济尔哈朗和率兵前往鸭绿江接应孔有德,还亲自率诸贝勒出盛京十里迎接,又以女真人最隆重的“抱见礼”对待孔有德。
孔有德也为表示忠心,不仅在来盛京的路上便将头发剃去,还带来一些善作火炮的工匠。
这下,皇太极武力大增。
再加上孔有德对明廷内部知晓颇多,因此在与明廷作战时,孔有德不仅冲锋在前,还屡上奇策,深得皇太极器重。
不仅得封大元帅,还自成一军。
除此外,孔有德还迫使明朝的藩国朝鲜归顺后金,导致明朝失去盟友,只能孤军作战。
由于孔有德为后金攻打明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皇太极在登基称帝后,便将他封为恭顺王。

皇太极之所以厚待孔有德,除了孔有德能征善战,还有个原因,就是让明将看到他对降将的厚遇。
并且,他还让孔有德对明将多有劝进,以达到有更多的明将为他所用。
清军入关后,孔有德不仅积极参与围剿和,还对各地抗清斗争血腥镇压。
为了攻打,清廷将孔有德改封为定南王,让他率军2万驻守广西。
封官进爵,又深得清廷重视的孔有德为报君恩,在对南明武装力量进攻时,更是勇不可当。
很快,他便将广西几乎全境拿下。
南明重臣张同敞和靖江王朱亨歅等人被他俘虏后,更是被他残忍处死。
在孔有德看来,此时他是朝廷重臣,又是一方,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为了显摆,孔有德不忘专门去了一趟山东曲阜,想以孔子后裔祭拜孔庙孔林。
不曾想,他的汉奸行为,早就让宗人认为他有辱孔家门楣。
所以当孔有德表示想要入孔庙祭拜时,孔氏宗人紧闭大门,并对他大声叱骂。
另外,由于孔氏家族不承认他,所以孔家家谱里面也没有他的名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李渊夺取长安过程并没有想象中顺利
李渊在高句丽战争结束后,荣升新一代剿匪队长,四处镇压叛乱,并且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利用远在河东的长子,招兵买马,同时对待在身边的,言传身教,权谋、兵法。李渊的儿子们,表现的都很出色,在经常的四处剿匪后,李世民逐渐得到了李渊的信任,同时公元617年,李渊官拜太原留守。史书记载,李渊和李世民在进驻太原后不久,李建成和李元吉,秘密潜入太原。老大李建成一直做着幕后工作,现在来到自己身边,当然要给个机会,锻炼锻炼,于是李渊给李建成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收复河西郡。河东、河西指的都是相对黄河的位置,时期的河西,地理位置大概在山西汾阳一带,位于太原和长安的中间地带,因为叛乱的影响,河西郡一直渴望有一个强大的武装,可以保护他们的安全,李渊的出现很恰当的填补了这个空白。网络配图 要百心,兼并战打的损失尽量小,一个最好、也是无数人在用的方案,就是秋毫无犯,不去动老百姓的东西。 要用行动,告诉当地的百姓:出兵,只是为了更换领导,稳定地方建设,没有,老百姓才能丰衣足食,他们的要求很简单,能吃饱饭就行。 但是这对于李建成来说,还是有点难度,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兵,不是正规军,前面已经说了,大部分是镇压叛乱时,收编的乱民,有正经工作的,谁愿意提着脑袋造反。 乱民也有他们的特点,就是到了战场上,有一股狠劲,横的怕楞的,楞的怕不要命的,这帮人打仗不错,但是不好管教,这就是李建成带领军队,接收河西的难点。 本来想秋毫无犯,就把城给收了,集中力量,进攻长安,但是手底下的士兵们,不大听话,怎么办呢? 1这样的问题,很多将领采取的行动,都是一致的,干嘛?杀!不听话,杀,违抗命令,还是杀,李建成不是这样,他的行为,甚至有点纵容,怎么说呢,士兵们吃了拿了,李建成在后面买单就是了,目的还是收买人心,百士兵的心,都买了。 (取悦百姓,是成本最低的造反方式) 李建成收买人心的策略很成功,等到了西河郡,大部分士兵、百降了,除了郡丞高德儒。 这个高德儒,原先是的贴身保镖,官职是亲兵校尉,在身边当差,短则三五年,长则十几二十年,就被下放锻炼,再提拔就是高管,杨广看着老高也不容易,正好用人,就安排他去做了河西的郡丞。也是老高的运气不好,以为熬出头了,没想到,全国都在闹起义,离心离德,士兵没有斗志,李建成的进攻,很顺利地攻破了河西郡的大门,同时,高德儒兵败被杀。从出发到占领河西,李建成只用了九天时间,李渊很高兴,任命李建成为左三路统帅,李世民为右三路统帅,进攻长安。在通往长安的路上,李世民遇到了一个对手,类似的,太原到长安,除了河西,还有一个重镇,就是霍邑,也就是现在的山西霍县,靠近临汾。网络配图 李世民,准确来说,应该是李渊,遇到的对手,叫宋老生,官拜虎牙郎将,正是在他的手下,父子遇到了,起义以来最大的危机。 当时留守长安的,是杨广的,他的父亲叫,是杨广的长子。 大业元年,也就是杨广刚继位,杨昭的太子名分就定了,史书上记载,杨昭、能拉强弓,为人谦和,属于少年老成的人物,喜欢,杨广也喜欢,可惜成为太子的第二年,生病,死了。 再强的身体,也挡不住病毒的侵袭。 杨昭死后,杨广很伤心,再没确定太子人选,只是内心上,可能的原因,在杨广远征高句丽的日子,留守长安的藩王,一直是杨侑。 李渊叛乱了,杨侑应对的方法,就是死守霍邑,他先派虎牙郎将宋老生率精兵两万,进驻霍邑,再派屈突通带着剩余的骁果军进河东,从侧面牵制李渊,无论战术还是战略上,似乎都没有问题。 当时老李家的部队,满打满算,只有三万,用这点兵力攻打城高墙厚的霍邑,兵法有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三万VS两万,杂牌军VS正规军,而且还是攻城,显然没有胜算,更重要的是,李渊把全部家当都拿出来,准备造反,现在了,大本营太原却不安静了,周的起义部队,声势浩大,准备攻陷太原。 (前有强敌,后无退路,遇到绝境了) 摆在李渊父子面前的,有这么几条路路: 打,很可能打不过,因为连日的大雨,再加上粮草问题没有解决,李渊的部队士气低落; 但是不打,耗也耗不起,等到屈突通驰援霍邑,前后夹击,迟早也会完蛋; 如果撤退呢,也不行,刘武周原来是鹰扬府校尉,起义后投降了突厥,现在势头正猛,回转枪头,不说能不能打败刘武周,至少造反的梦,破碎了; 换路更不现实,缺粮又是下雨,路不好走,而且霍邑是必经之路,绕路就失去了先机。当个老板,真是操碎了心,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所以造反不是人人都能干的,心理压力太大,随时都有可能掉脑袋。结局我们是知道的,李渊赢了么,不然也不会有几百年的盛世,那怎么赢的呢?李渊七月起兵,随后抵达霍邑附近,遭遇大雨后,没有急着进攻,他在等,到了八月,雨停了,粮草也到了,解决了燃眉之急,刘武周方面,李渊一开始就做了准备,这次去长安,李渊只带了李建成和李世民,李元吉留在了太原,目的就是守住自己的根据地。但是,眼前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兵力不够,这是李渊愿意继续等的另一个原因,因为不久,军司马刘文静回来了,同行的,还有突厥的一支骑兵,由突厥大将康鞘利率领。网络配图 外有强援,内无近忧,局面在焦急了几天之后,的好转了,李渊毕竟是老狐狸,不会等到突厥大军到来后,和宋老生硬碰硬。 他封锁了突厥骑兵南下的消息,同时命令李建成带领部队佯攻,李世民呢,埋伏在霍邑城周围,等宋老生出城迎战,就切断他的退路。 李渊缺粮少兵,宋老生是清楚的,面对李建成的进攻,宋老生的判断是,,或者是撤退之前,放的烟雾弹。 于是,宋老生带领部队出城了,他要教训一下李渊,要他知道,“食君之禄,担君之忧”是个什么概念。 李建成呢,也很配合,看到宋老生出城,打了几次后,就命令部队撤退了。 结合前面的判断,这是明显的后劲不足,要逃跑了,宋老生哪能答应,二话没说,带着部队,追! 这一追就出事了,有了突厥骑兵的加入,李渊部队的战斗力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同时李世民带领军队,快速封锁了通往霍邑城的退路,此战宋老生,本人战死殉国。 李渊通过霍邑后,挡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一个关隘,守将是屈突通吗?不是! 屈突通是杨广留给杨侑最后的大将,骁果军在杨广的篇章中介绍过,是皇帝的直属卫队,现在都带到了河东,李渊打败宋老生之后,绕过屈突通,直抵长安。 现在情况变了,李渊在前面赶,屈突通在后面追,他要阻止李渊到达长安。 屈突通把步兵留给鹰扬郎将尧君素,继续守河东,自己呢,带领骑兵部队,希望快速追上李渊,因为他很清楚,在李渊前进的方向上,还有一个关卡,可以抵挡住李渊的部队。 屈突通寄以厚望的关卡,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叫潼关。 (末设立的潼关,取代了时赫赫有名的函谷关) 潼关在历史上的地位很高,中华十大名关中潼关位列第二,仅次于山海关,主要原因是,时首都北移,山海关一下子成了首都门户,但是之前,潼关是天下第一的关隘,是关中平原的东大门。 当时守潼关的大将叫刘纲,李渊南来的消息,他是知道的,刚好收到屈突通的情报,准备合兵之后,全力绞杀李渊。 潼关很重要,而李渊的声势也不小,之前攻陷霍邑的事迹,使李渊更有名了,刘纲也不敢托大,准备把老将军屈突通迎进关隘,由他主持大局,就在两支部队合并的刹那,李渊进攻了。 当时他的骑兵主力,用的都是突厥战马,速度快,没多久就把联军分成了几块,各个击破,刘纲和屈突通边打边退,战役结束,刘纲战死,屈突通呢,和李渊一人一半,把潼关给瓜分了,你占南城,我占北城。 李渊要这个关隘用处不大,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攻陷长安,于是当屈突通这边整军备战,想和李渊再战五百回合的时候,李渊呢,派刘文静(又是刘文静)带着一部分军队,牵制老屈,主力继续快速赶往长安。因为这个时候的长安,没兵了。李渊作为皇亲,叛乱的影响是很大滴,杨侑一次把所有的牌都打出去了,用力过猛,而李渊在通过潼关之后,再加上李神通和柴绍,兵力达到了20万,他们也没进攻长安,就是围了起来,围而不攻。为什么李渊忽然底气这么大,一是人多,从三万变成二十万;二呢,人家不缺粮了。在潼关附近,有个大型粮仓,隋朝建立的储备粮体系,为隋末的起义部队,带来了很多可能,李密就是占据了洛口仓,声势才一下子浩大起来,而李渊呢,通过潼关后,迅速攻占了永丰仓。有人有钱,李渊耗的起,杨侑就郁闷了,大业十三年十一月,历时六个月的李渊叛乱结束,老李家成功的攻陷了长安,杨侑投降,成为傀儡皇帝,第二年,也就是公元618年,杨广被杀,李渊废杨侑,称帝,建立大唐。网络配图 这里有个人物,需要特别介绍一下,就是上面提到的屈突通,是一位真正的骨鲠之臣,为人刚直、坚毅。 屈突通在战场上,很勇猛,虽然败给了李渊,但那是因为从始至终,主动权都掌握在李渊手里,老屈成了穷于奔命的疲兵,失败也在清理之中,可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被李渊坑了两次后,对士兵们,是这样说的: “吾蒙国重恩,历事两主,受人厚禄,安可逃难?有死而已!” 杨广看人还是很准的,他给杨侑留下了最忠心的将领,但是王朝随着杨广的去世,气数也到了尽头,后来李渊敬重这位老将,亲自招降了他,成为之一,也算是一件幸事。 唐朝建立了,李渊成了皇帝,李建成自然是太子,但是当时的大唐疆域只有关中和河东一带,起义叛乱四处开花,这样的形势,李世民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所有李世民参与的战争中,最有名的,是四大战役,消灭的敌人分别是: 薛举; 宋金刚、刘武周; 和河北; 最后还有刘黑闼和徐圆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韩德让和萧太后奸情:史上最冏的“君臣之恋”
翻开中国历史,不乏的“君臣之恋”。但君臣恋情中最冏的一例当数大辽萧与重臣韩德让的“相许终身”,为此竟残暴地“杀人妻、夺其夫”。 萧太后史称承天太后,名绰,小名燕燕,系辽国北府宰相萧思温之女,皇后,之母,主持辽国朝政四十载。从小就聪明伶俐,办事利索,对任何事情都有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在一些琐碎的小事上也不例外,这种举动深深赢得了她的父亲萧思温的宠爱。她被人称为“细娘”,应该是一个气度非凡的绝色美女。在我们看过的不少影视作品中,萧太后往往被刻画成一个式的形象、大宋及最强劲的敌手。网络配图 历史上真实的萧太后三十岁即丧夫守寡。公元982年,一向羸弱多病的景宗在焦山行宫(今山西大同)撒手归西,萧绰年仅十二岁的儿子即位,是为圣宗。萧绰便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 萧绰的少年时代主要是在燕京(今北京)度过的,因而在她情窦初开之际的梦中情郎,大概兼具契丹人的血性与汉人的儒雅。而英武又不失儒雅的汉人韩德让正具备这个特征。据曾出使大辽的宋人路振所著《乘轺录》记述,萧绰幼时曾许配于韩德让,而且已谈及婚嫁。韩德让,大臣。即耶律隆运,匡嗣子。初侍景宗,以勤谨著称,累迁上京皇城使,代其父为上京留守。所以,这韩德让应该是萧绰的初恋情郎。后萧思温拥立辽景宗登基,景宗为报恩选时年十六岁的萧绰入宫为贵妃,三个月后便册封为皇后。从此,萧绰步入辽国的政治舞台,一对的情侣就这样被拆散了。 年轻守寡的萧绰,并未忘掉与韩德让的那段往昔情缘,面对称制之初的内忧外患,她需要寻找自身感情上的安抚与寄托,便在景宗的葬礼上就开始向韩德让,表示“愿谐旧好”,相许终身。之后,两人开始暗中往来。但韩德让已有妻室,萧绰便狠心地横刀夺爱,暗中使人鸠杀(另有说是缢杀)韩德让之妻。从此与韩德让“入居帐中,同卧起如夫妻,共案而食。”形影不离地过起同居生活,上演了一出缠绵悱恻的君臣之恋。按照契丹的风俗,这也无可非议。网络配图 由此,萧绰不仅有了情感上的寄托,也找到了稳固政权的“靠山”。圣宗即位后,萧绰临朝称制,表面看似风平浪静,实际上则是。《》上说萧绰泣曰:“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奈何?”当时诸王宗室200余人拥兵握政,个个,欲取萧绰孤儿寡母而代之。于是,萧绰笼络在感情上向着自己的韩德让,而韩德让时任南院枢密使,握有军权。萧绰命韩德让“总宿卫事”,担任辽国中央警卫局的“一把手”,全面负责皇室的保安。与此同时,萧绰又让自己的侄女婿、南院大王耶律斜轸节制诸军。根据韩德让“随机应变,夺其兵权”的策略,萧绰命令“诸王归策,不得私相燕会”,将他们软禁,难以相互串通。借助韩德让、耶律斜轸的力量,萧绰很快稳住阵脚,控制了局面,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势力集团。因而萧绰许身韩德让,既是重续旧情,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桩政治联姻。 公元988年9月,萧绰大胆决定把自己与韩德让的恋情公诸天下。她在韩德让的帐中大宴群臣,实际上是变相宣布他们的关系。此后,萧绰与韩德让时常是“偶坐”(《宋会要辑稿》)处理朝政、接见使者。公元999年韩德让兼南北枢密使、大丞相,总揽辽国军政大权。1004年萧绰赐韩德让姓耶律,特许他设置只有辽朝天子才拥有的百人护卫,辽圣宗“见则尽敬,至父事之”。不久,萧绰又下诏韩德让“出宫籍,隶横帐季父房后”,赐名耶律隆运。韩德让也不负萧绰厚望,为辽政权的巩固与辽邦的“中兴”立下殊功。萧绰评价他“进贤辅国,真大臣之职!”网络配图 韩德让的历史评价: 他是辽臣中辅政最久、集权最多、宠遇最厚、影响最大的一人。对圣宗前期的施政,如改革制度、改善契丹族和的关系,以及维护辽宋盟约等,他都起了重大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