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解析:宋代奸臣比较 蔡京是帮凶秦桧才是罪魁

时间:2025-02-1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自建立帝制,特别是他首创“”手段收拾不同声音以来,历朝历代的大臣们说话便有了许多顾忌,不敢轻易发出自己的声音。

但前较秦汉,后较明清,大臣们说话则有其耿直与忠勇的一面,而且许多人甚至是以敢说直话而连连升官的,宰相赵鼎就是如此。

以言立朝以贤辅政 赵鼎(1085—1147年),字元镇,解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人。

四岁时,父亲因病去世,留下赵鼎。

母亲,出身大家,是位才女,抚养赵鼎的同时,还亲授他经史百家之书,使他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崇宁五年(1106),赵鼎登进士第,随后出任河南府洛阳县令、开封士曹等职。

入仕初,他就显示出直率刚烈的性格。

年间,金人挥师南下,陷燕京、围开封,临阵脱逃,禅位于太子赵桓,是为。

宋钦宗毫无主见,满朝大臣又莫衷一是,金人围开封后,要求宋廷赔钱、割地作为议和条件,特别要求割让太原(今山西太原)、中山(今河北定州)、河间(今河北沧州)等三个重镇之地予金。

当朝廷讨论割地一事时,一介末吏的赵鼎却激愤地说:“祖宗之地不可以给人,何必议!” 开封沦陷后,金人扶持了以北宋原宰相张邦昌为傀儡皇帝的大楚政权,当那些见风使舵者忙着跪拜新主之时,赵鼎却与胡寅、张浚等人逃入太学,坚决不做贰臣。

靖康二年(1127),那位有着“泥马渡康王”传说的,在战乱中幸免于难,被一群劫后余生的朝臣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拥立为帝,建立了南宋政权,改年号建炎,是为宋高宗。

赵鼎听说朝廷后继有人,立即逃离开封,赶到应天,被任命为户部员外郎。

金国听说赵构称帝,马上又挥师南下,要把南宋消灭于萌芽之中。

赵构皇位未稳、都城未定,就仓皇出逃,由应天、镇江、扬州、杭州而至江宁(今江苏南京),如同。

金人又发动了名为“搜山检海”的斩首行动,赵构逃向哪儿,金军就追向哪儿。

奔逃中,赵构征求大臣们的意见,赵鼎上《陈防秋利害》奏折说:“在此非常时期,宜以后宫所止之地为后宫,以车驾所止之地为行宫,选精兵护卫,其他兵将安置于江淮沿线,迷惑金兵,使他们无从知晓皇上的踪迹。

”赵构认为可行,听从了他的建议,金兵围追堵截,果然无法奏效。

不久,赵鼎以能言被提拔为右司谏。

“苗刘兵变”(苗傅、发动的叛乱)被平定后,苗、刘出逃,的部将王德受命随追击,但王德不服韩世忠的指挥,又贪功冒进,韩世忠派部将陈彦章拦截王德,陈彦章反被王德所杀,韩世忠以擅杀之罪,状告王德。

赵鼎认为应该严惩王德,他说:“(王)德带兵在外,专杀无忌,如若不治,孰不可为?”赵构安排赵鼎审理此案,王德虽以军功免死罪,但也受到了严惩。

同时,赵鼎又批评韩世忠对部下管教不严,对其有过失的部下依法作出处理。

于是,“诸将肃然”,军风军纪大为改观。

赵构有感于赵鼎敢说敢做的特点,曾不无感慨地对赵鼎说:“即位于灵武,得到李勉的辅佐后,朝廷才,获得天下尊敬,如今我得到了爱卿你,也算在古人面前无愧了。

”随即重用赵鼎为殿中侍御史。

御史中丞范宗尹谏阻说,以前可从没有过自司谏而提拔为殿中侍御史的先例。

赵构说:“赵鼎作为言官,既称职又尽职,他提出的四十条建议,采用施行的已然达到三十六条。

”是啊,建忠言、当高参如赵鼎者,又有什么不可破例的呢? 韩世忠在黄天荡大败,给连连败北的南宋王朝注入了一剂兴奋剂,朝野欢腾。

宰相吕颐浩渐生轻敌冒进思想,他建议赵构乘胜追击,督军前线,御驾亲征。

而赵鼎则认为目前形势还不明朗,不宜轻举妄动。

吕颐浩是资深宰相,而赵鼎是的后生,赵鼎不但不附和自己,还唱反调,让吕颐浩很不高兴。

因此,手握士大夫任免之权的吕颐浩,改任赵鼎为翰林学士,表面看似重用,实际是剥夺他的话语权,颇有些的味道。

所以,任命一下,赵鼎不去就职。

又改任吏部尚书,赵鼎还是死活不去。

他对赵构说:“陛下有从谏如流的诚意,而宰相却坚持拒谏的态度;陛下重视言官,而宰相却屡屡压制。

”因此,赵鼎称病在家,闲居不出,又上书批评吕颐浩的过失。

结果,赵构免去了吕颐浩的宰相职务,提拔赵鼎为御史中丞。

还表扬赵鼎说:“朕每闻前朝那些忠谏大臣的感人事迹,恨不能识,如今在爱卿身上看到了。

”不久升任赵鼎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国家栋梁中兴贤相 金人在张邦昌之后,又扶持了刘豫伪齐政权,以制衡南宋。

金国与刘豫政权经常联合一起进攻南宋,对其构成极大威胁。

绍兴三年(1133),京西招抚使李横冒进,打算以他那京西杂牌军收复开封,结果开封没能收复,重镇襄阳却为金齐联军所破,朝野震惊。

赵鼎虽是文臣出身,但在战火中成长起来的他,也颇知军事。

当时,他已经被赵构重用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参与国家重要军事行动的研究和策划。

襄阳失守,如同河流上游的水闸为敌军所操控,极其被动,所以,襄阳不得不收复。

在商议收复襄阳将帅人选时,赵鼎极力荐举,他说:“知上流(襄阳)利害无如飞者。

”主管军事的徐俯却不以为然,认为岳飞不是最佳人选,赵鼎力争,后来岳飞果然收复襄阳,可见赵鼎不但懂军事,还知人善任。

南宋刚刚成立的这几年,金人不断南侵,战局瞬息万变,边关警报此起彼伏。

每每变局,赵鼎总是沉着应对,屡向赵构进用兵之言,赵构开始把他当成左膀右臂,视为股肱之臣了。

绍兴四年(1134)秋,赵鼎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当上了宰相,兼管军机要务。

他任相的消息发布后,“朝士相庆”,真是众望所归。

赵鼎在战乱中成长为肩挑大梁的宰相,可谓“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他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坚定的抗金意志,投身到救国的大事中去。

同年,伪齐联合金军南下侵宋,金国派出兀术领兵参战,合称五十万大军(实则三十万左右),,南宋上下举国惊恐。

在讨论战御之计的过程中,将帅们议论纷纷,大部分人认为应避其锋芒,还有人劝赵构赶快寻一逃跑之地,保命要紧。

而赵鼎却认为要积极应战,坚决抵抗,不能示弱。

在他的耐心劝说下,赵构决定抵抗。

赵鼎又推荐赋闲多年的张浚为知枢密院事,视军江上。

这段时间,是南宋脚跟渐稳、内乱渐平、经济复苏的一段时间,也是在抗击北方强敌人心最齐的一段时间,上至皇帝,下至士卒,可以说是。

形成这个好氛围,与赵鼎的努力协调是分不开的。

在赵鼎的指挥下,韩世忠所部在扬州大仪镇大破金军,岳飞所部在庐州大败伪齐军,前方佳音不断,捷报频传,取得局部战争胜利。

加上此时金太宗病危,金军见无利可图,只得撤军北还,联军攻势被瓦解,赵构暂时又坐稳了帝位,不禁长舒一口气,感叹道:“赵鼎真宰相,天使佐朕中兴,可谓宗社之幸也。

” 路线之争你死我活 赵鼎在任相那些年,虽然内忧外患、举步维艰,但他心情是的,因为朝廷上下抗金的态度基本一致。

人做事累点不要紧,要紧的是上下同心,这样的话,身累心不累。

最怕人心不一,这样必然身心交瘁。

赵鼎之所以成为“中兴”,一方面因为本身的才学与品质,另一方面与当时朝廷的氛围也有一定的关系。

当然,正如一个国家有兴衰之别,人的仕途也绝非青云坦途,也有背运之虞。

在他的推荐下,张浚再次入朝拜相,两人共同辅佐赵构。

赵鼎与张浚虽然都是主战人士,但两人性格却迥然不同,张浚激进,赵鼎淡定,张浚操切,赵鼎沉稳,一个急于求胜,一个稳扎稳打。

这样两个人在一起共事,无论他们先前有多么友好,迟早也会产生矛盾。

绍兴六年(1136),刘豫决定,组织伪军三十万,打着金军的旗号,分三路南下伐宋。

赵鼎意欲退守江南,而张浚主张抵抗,并得到赵构支持。

于是,张浚调动各部与伪齐交锋,获得了胜利。

胜利后,赵鼎主张停战,而张浚却坚持乘胜而上。

同时,在处置名将刘光世的问题上,赵鼎与张浚也分歧严重。

张浚认为刘光世久而无功,应当罢免。

赵鼎认为用人之际,轻换主帅会离散军心。

而皇帝赵构希望张浚能帮他恢复中原,对张浚言听计从。

两人矛盾逐步升级。

在此情况下,赵构罢免了赵鼎,让他以观文殿大学士知绍兴府。

后来,在张浚的一手操办下,朝廷夺了刘光世的军权,结果刘光世去职后,他的部下郦琼却因不服新人节制,率淮西军四万之众投降了伪齐,使南宋刚刚积攒起来的一点兵力优势丧失殆尽,史称“淮西兵变”。

最后,张浚也不得不引咎辞职,赵构又重新用赵鼎为相。

二度任相后,赵鼎越来越感到行事艰难。

艰难的关键,是因为赵构在内政外交政策上,起了显著的变化。

一是要贬死张浚。

张浚是有“勤王”之功的,苗刘之乱的平定,几乎是张浚一手策划的,但当他辞职后,赵构却无情地说:“浚罪当远窜。

”要将其贬至岭南,而岭南在当时却是死地。

为此,赵鼎偷偷扣下诏书,然后反复做赵构的工作,说张浚有“勤王”功,又说他有八十岁的老母要照顾,几乎是哀求,在的劝说下,赵构才勉强同意张浚贬岭南稍北的永州,其实也离死地不远。

二是热衷于向金乞和。

金国派人前来议和,说是议和,实际是以逼宋称臣、纳岁币等屈辱政策招降而已,所以朝臣都认为金人不可信,反对议和,而赵构却,对反对议和者竟然一反常态地大发雷霆。

三是上台。

秦桧建炎元年(1127)被金人俘获,建炎四年(1130)忽然携家而还,十分吊诡。

秦桧回来后,赵构曾用他为相,但不久就被朝臣论罢。

然而,自从张浚离朝,秦桧就在赵构的安排下,再次进入了核心决策层。

绍兴八年(1138)三月,秦桧出任尚书右仆射兼同平章事,与赵鼎并相,他那“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投降说又浮出了水面。

综合其发生这些事情的原因,关键是从张浚去国、秦桧归队开始,赵构就已经被秦桧说动,选择了投降金国、屈辱偏安的国策。

而对于坚持与金势不两立的赵鼎来说,道路的选择就意味着前途与命运的选择,即便他不是激进派,但只要他坚持抗金,反对屈辱议和,就必须接受贬官的现实。

于是,这年十月,赵鼎被罢去宰相职务,以忠武军节度使出知绍兴府,再也没能回来。

从此,秦桧独相,全权处理南宋对金乞和事宜,前后专权十八年之久。

谪贬多处绝食而逝 宋高宗赵构执政初期的政策有其摇摆的一面,有时主战,有时乞和。

但自从秦桧任相以来,朝廷政策基本就是一味乞和、苟且偷安了。

秦桧是坚定的投降派,赵鼎是坚定的抗战派,所谓“”,注定了二人水火不容的死敌关系。

如若要细察和掂量一下秦桧在高宗朝的地位,可把他与北宋徽宗朝的宰相进行一番比较。

秦桧与蔡京的最大不同就是,秦桧能主导宋高宗的朝政,而蔡京却无法左右宋徽宗的大政方针。

也就是说,秦桧任相时,宋高宗在外交内政上,大都听命于宰相,而在宋徽宗眼里,蔡京不过是一个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钱袋子。

蔡京创设“应奉局”,大兴“花石纲”,改革盐法和茶法,为宋徽宗在享金钱上作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他任相期间,陈东等几个太学生就可直接上书骂他国贼,宋徽宗甚至三次让他退休,拿掉他就像拿掉桌上一个杯盘那么容易。

两者相较,秦桧堪称权臣,而蔡京只是一个通过不断满足皇帝欲望而获得宠幸的弄臣,秦桧是祸国殃民的罪魁,蔡京只是一个助纣为虐的帮凶。

而最重要的一点是,秦桧能够轻轻松松裹挟着皇帝,以皇帝的指挥棒实现自己巩固权位、排除异己的目的。

所以,秦桧要打击异己、收拾起赵鼎来,简直是易如反掌。

赵鼎作为秦桧的对头,注定无处可逃。

南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曾载一事,说不主和议的赵鼎罢知绍兴府,临行之际,秦桧在渡口小亭设宴为他饯行,然而,赵鼎并没打算领他的情,打个拱手就要登船。

秦桧忙说:“我已请示皇上为君饯行,何不稍作停留呢?”赵鼎冷冷地答道:“主张不同,何留之有?”随即上船,扬帆而去,留下秦桧在岸边半天没回过神来。

从此,二人矛盾更深了,秦桧将其视为“眼中钉”,甚至萌生了杀赵之心。

赵鼎后来一系列的遭遇,证明了这一点。

从绍兴八年开始,赵鼎先后贬谪绍兴、泉州、潮州等地,辗转多处,颠沛流离,人越贬越远,最后竟贬至吉阳军(今海南三亚),备尝人间辛酸和痛苦。

他在潮州五年,闭门谢客,清心寡欲,绝口不提政治。

在吉阳军三年,依然噤口卷舌,深居简出。

但他爱国报国之心始终没变,他在贬至吉阳军的谢辞中写道:“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体现了他忠贞不渝的男儿本色。

秦桧观后,恨恨地说:“此老倔强犹昔!” 当时,因担心亲朋好友受到牵连,赵鼎几乎断绝了一切联系。

门人故吏更是害怕惹火烧身,皆不敢通问,只有广西经略使张宗元出于敬仰与同情,不时派人渡海,馈赠米食以接济,秦桧听说后,立马将张宗元调离广西。

赵鼎明显感到山雨欲来,秦桧开始要对他下毒手了。

于是,他萌生了自杀的打算,他请人转告儿子赵汾说:“秦桧必欲杀我。

我死了,你们则无后患,我若迟死,必将祸及全家。

”死前,赵鼎自书铭旌(竖在灵柩前的旗幡)曰:“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

”即将弃世,他念念不忘的还是江山社稷。

绍兴十七年(1147),赵鼎在吉阳军贬所绝食而死,享年六十三岁。

赵鼎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也是悲壮的一生,更是为南宋偏安小朝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故《》评价他说:“论中兴贤相,以鼎为称首。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三国时期有位将军勇武忠义堪比关羽!

之所以成为万世敬仰的“武圣”,人人喜欢的财神,是因为他对“忠义”的坚守,千里走单骑、义释,是云长忠盖寰宇、义薄云天最动人的体现。其实,时,有一位堪比关羽的勇武忠义的将军,他就是魏国的孙礼。 《•魏书•孙礼传》里说,一次,游猎于大石山,突然,不知从哪蹦跶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老虎,这老虎似乎深谙“擒贼先擒王”的道理,直接冲到明帝乘坐的车旁,随侍在一旁的孙礼赶忙飞身下马,抽剑向老虎刺去……网络配图 除了搏杀猛虎之勇,孙礼的义薄云天,也不次于关羽。 有一年,涿州遭逢动乱,孙礼与母亲失散,同郡人马台找到孙礼的母亲,母子重逢,孙礼,把全部家产送给马台。后来马台犯法按律当应处死刑,孙礼感念当初马台的救母之恩,私自让马台越狱逃亡,自己不仅不逃跑,而且主动向主簿温恢自首。温恢探知始末后,非常欣赏孙礼的,于是奏请从轻发落,最终,孙礼与马台都被赦免。 孙礼更有济世安民之才。 鲁国的山中有几百个贼寇,凭借险固地势,打家劫舍,扰民作害;孙礼调任鲁国相国,发动官吏和百姓捉拿贼寇,一方面拿出钱财和谷物,奖励拿到贼寇首级的人;另一方面又施以怀柔之策,招降山中的贼寇,并利用归降的人回去刺探情报,司机剿灭,不久,鲁国就太平安定。网络配图 孙礼还是一位敢于直言,勇于进谏、为民请命的忠臣。 孙礼入朝任尚书时,魏明帝修建宫殿, 弄得劳民伤财,民怨沸腾,孙礼忧心忡忡,上表据理力争,说全国粮食歉收,不宜大肆修建,应该休养生息。魏明帝闻过则喜,立即下诏:“采纳正直的进言,迅速遣送百姓去从事农业生产。” 结果,修建宫殿的监工李惠,又上奏表,要求将修建宫殿的百姓再留一日,等宫殿完成再说。孙礼,不再上奏表请示,直接来到修建工地,声称魏明帝已下诏书,让百姓即刻回去。魏明帝知道后,不仅没有责罚孙礼,反而夸奖他是忠良臣子。网络配图 由于孙礼为人诚信磊落,刚直不阿,魏明帝临死之时,任命孙礼为大将军长史,加授散骑常侍,辅佐。但曹爽对孙礼颇为忌惮,于是动了歪心思,改任孙礼为扬州刺史,加授伏波将军,赐关内侯爵位,把孙礼远远地调离了京城。 高平陵事变发生后,曹爽被诛灭,孙礼才得以重新担任中央官员,入为司隶校尉。孙礼在其统理过的七个郡与五个州里,都有显著的治绩,深受百戴,后来任司空,封大利亭侯,获邑一百户。嘉平二年(公元250年),孙礼逝世,谥号景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武将”朱棣

有26个儿子,但是成器的不多。他越到晚年越发愁——这么大的江山,我死之后,交给谁来坐? 长子 当然是最合适的人选 朱标传说为亲生。朱元璋一登上皇位,就给马皇后吃了颗“定心丸”,册立13岁的朱标为皇太子,即未来的国家领导人,也算是对得起这位相濡以沫的奇女子。朱元璋聘请浙江名士宋濂等人为太子的老师,希望将朱标培养成合格的接班人。 精心培养25年之后,朱标已经38岁,继承父亲大位的能力是有了,可是朱标的身体熬不住。1392年1月,朱标从陕西视察回来后,身上长了个大肉瘤,折磨得寝食难安,异常痛苦。朱标的长子朱雄英10年前已经死了,伺候父亲全靠次子朱允火文。 网络配图 朱允火文年仅14岁,日夜守在父亲身边,至少也算是1392年度“感动中国”的孝子人物。他是个偏脑袋,朱元璋给他起了个“半边月”的绰号。朱允火文从小生活在深宫之中,在知识分子中间长大,知识渊博,而且以德服人。但他性格仁柔,心太软,脸不厚,心不黑。 朱标病了4个月 不幸英年早逝 但朱标还是不幸早逝。对于勤恳的老来说,这是极为罕见的大事件,不是普通的丧子之痛——接班人没有了,整个帝国的命运怎么办?那么多大将手握重兵,怎么节制?这件事折磨着老皇帝,居然28天没有上朝。 朱允火文将3个年幼的弟弟照顾得十分周到,这一切朱元璋都看在眼里。 朱元璋不得不重新选择继承人。周王、晋王、燕王等都有野心。秦王荒唐成性,是一摊扶不上墙的烂泥,还差点儿被废了王号。晋王外表残暴,违法乱纪,然而本质上是个胆小鬼。鲁王是个天大的蠢货,为长命百岁,乱吃丹药,把眼睛吃瞎了。其他的王子有的杀人犯罪,有的沉溺酒色,稍微几个成器的,却是舞文弄墨、没有任何政治经验的艺术家。 老皇帝一声长叹 现在,只剩下四子、燕王和朱标次子朱允火文PK了。 朱元璋对朱允火文抱着一种复杂的感情,对他仁柔的性格又喜又忧:他柔弱的肩膀,能担负得起治理国家的重任吗?这么仁柔,跟个兔子似的,多么大的缺陷啊。做皇帝,必须有狮子、老虎的硬汉性格,否则必定会被政坛上的狮子、老虎吃掉。 朱元璋就立储问题,曾经悄悄征询过大臣的意见。他问翰林学士:“太子死了,皇长孙(朱允火文)年幼不懂事。治理国家必须选对人,我想让燕王接班怎么样?” 刘三吾是知识分子,你问他谁当储君,他当然只推荐自己的同类。他头摇得像拨浪鼓:“立燕王绝对不行!如果立燕王,那么秦王、晋王怎么办?皇长孙朱允火文四海归心,大家都拥护他,您可以安心睡大觉。” 文官们拥护朱允火文,因为他是文人,是大孝子又是大好人,上台后能实行文明德化之治,而不是军事化的高压独裁。朱元璋的统治太过猛烈,官员暗地叫苦,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长久下去没人吃得消,国家客观上需要一位阴柔、仁爱的皇帝,让人民歇歇脚、喘口气。 朱允火文非常有孝道。而在争夺皇位的斗争中,“孝”就是夺取皇位继承权的秘密武器。所以,朱允火文一定要将“孝”进行到底。 朱元璋欣赏四子朱棣的“武” 网络配图 对于第四子朱棣,朱元璋确实非常欣赏,尤其欣赏他的“武”,这是朱允火文不具备的特殊优势。 朱棣是闻着战争的硝烟味长大的,1360年4月17日出生于南京,正是大举进攻南京的那一年。他11岁封燕王,17岁迎娶的长女,20岁就藩北平。朱棣的才能不在朱元璋之下,弯弓射大雕不在话下,尤其喜欢打仗,智谋过人,知道怎么打胜仗。作为罕见的勇士和智慧人物,朱棣可谓一代“战神”。现在他33岁,正当青春年少。 论才能和胸襟,朱棣都胜过朱允火文。一次,大家在宫里看赛马。朱元璋出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火文没有打仗经验,所见不过平凡琐事,憋足劲想出“雨打羊毛一片毡”,软绵绵的,没什么味道。而朱棣见过世面,巧对“日照龙鳞万点金”,气魄宏大,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 燕王朱棣就藩北平,以他为众藩王之首,与宁王、晋王、肃王、秦王等沿长城一线封国,为天子守边,抵御北方蒙古人的侵犯,号称塞王。朱元璋允许他们拥有3000人的护卫,最多的可以达到1.9万人。燕王、晋王、秦王势力最强,多次奉诏攻打蒙古,即使傅友德、这样的大将也要听塞王指挥。尤其是燕王朱棣,负有控制北部门户的重任,能够直接指挥的军队多达30万人,军中大小事自己裁决,只有天大的事才向朱元璋汇报。 1390年,一场战斗使年仅30岁的朱棣威名远扬。那年元旦刚过,朱元璋命令燕王和晋王分兵合击,打垮丞相咬住、平章乃儿不花。 朱棣首先派出几股哨兵四出侦查,摸清乃儿不花的确切位置。3月,天下大雪,千里荒原上银装素裹,车马辎重行进十分困难,士兵们冻得直打哆嗦。将领们请求燕王,等大风雪过后再想办法。 朱棣说:“战机就摆在你们眼前,你们怎么看不见呢?这正是出奇制胜的大好时机!”命令大军顶风冒雪,快速而进。大军出现在乃儿不花面前时,他竟然还在帐篷里烤火。 朱棣围而不歼,派乃儿不花的好朋友、降将观童劝降。乃儿不花知道是鸡蛋碰石头,只好请降。朱棣摆酒设宴,酒喝得十分爽,令乃儿不花感动得眼泪哗哗的,主动要求劝降咬住。 朱棣第一次大规模出征,兵不血刃就,让朱元璋非常高兴,赏赐宝钞100万锭,夸赞朱棣:扫清沙漠里的蒙古人,就全靠你了! 而另一路晋王,生性怯懦,一踏上当年征战的土地,就两腿发虚,走一走停一停,不敢深入蒙古腹地,连个兔打不到。 朱棣的血统带来麻烦 朱棣和朱元璋是同类,雄才大略,各方面能力都比朱允火文杰出,更适合当皇帝。但是,血统却给他带来了大麻烦。他真的是龙子吗? 江山当然只能交给亲生骨肉坐,必须是纯种的龙种,就是说是马皇后所生。嫡长子继承制在中国延续几千年,朱元璋跳不出这个框框。 朱棣可能不是马皇后生的,所以朱元璋不会选朱棣接班。 网络配图 朱棣可能是一个妃子生的,或许这个妃子还是少数民族。有可能是高丽人,究竟是北方高丽民族,还是来自朝鲜半岛,很多人都弄不清楚。也有人称朱棣的妈妈是元顺帝的妃子,甚至可能是蒙古人。 根据管理宗庙祭祀、礼乐的官方机构太常寺的记载(现已丢失),淑妃李某生了朱标、秦王和晋王,跟马皇后没什么事儿。而另外一个妃子生了朱棣,这个妃子就是石页妃。 朱棣称帝后纂改《太祖实录》,把能得到的资料全部纂改,拼命证明自己就是马皇后生的,还拿出很多证据证明他当皇帝是合法的,证明朱元璋有意传皇位给他。 而朝鲜的一条史料足以戳穿朱棣的谎言。1389年,朝鲜使臣权近等人在北平拜谒燕王,回国后写了一本《奉使录》。里面说,他到北京燕府去见燕王,可是很不凑巧,那天是农历七月十五日,是燕王妈妈的忌日,燕王不见客人。马皇后是八月初十去世的,所以说朱棣不是马皇后亲生。 朱元璋艰难决定:立16岁的朱允火文为皇太孙 只有嫡长子继承皇位,大家才拥护。朱棣不是马皇后的亲儿子,所以经过权衡,朱元璋作了一个异常艰难的决定:立16岁的朱允火文为皇太孙。这让朱棣十分窝火,十分不服气。一次,他用手拍拍皇长孙朱允火文的背,讥讽地说:“没想到我侄儿还能有今天的荣耀啊!”这一情景,恰好被朱元璋看见,厉声责问朱棣:怎敢对皇长孙如此无礼?朱允火文急忙打圆场,才没让朱棣十分难堪。 立皇太孙的第二年,朱元璋还是担心朱允火文太文弱,压不住阵脚,管不住军队,于是开始大杀功臣,蓝玉、集团先后被清洗。 用历史的眼光来看,朱元璋当初的选择是个错误。如果选朱棣当皇帝,就不会出现后来历时4年的内战。但历史不相信道德,也不相信眼泪,它只相信实力。朱棣发动战争,将朱允火文赶下台取而代之。为抹杀篡权的形象,防止天下人心不稳,朱棣拼命说谎,证明自己就是马皇后的亲儿子。指“马”为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