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什么?靠这个?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心理学上,有一条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效应。

它的含义是: “当一个人对自己做出一种判断,希望自己达到某种目标后。
那么,他就会对这种目标产生高期望,也会对自己达成目标产生自信心,从而使自己的潜能得到极大发挥,去达到自己预期的行为目标。
” 所以,它也叫期望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首先要建立在正确的认识(判断)之上,然后才会有对自己的期望(目标)。
两者相辅相成,。
而这种效应,用在两位历史人物的身上,显得格外准确。
他们不仅是老乡,而且名字上还有些共同之处:一个是,一个朱元璋。
我们先说李鸿章。
李鸿章是我国近代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人物。
他和、、张之洞并称“”,曾经被美国总统格兰特誉为是当时世界上的四大伟人,与德国铁血宰相齐名。
尽管李鸿章最后位极人臣,但他的人生,却可以用“少年得志”却又“”这对互相矛盾的来形容。
李鸿章生于1823年,21岁时就中了举人,24岁时又中了进士,同时还拜在了另一位晚清重臣曾国藩门下,可以说是少年得志。
然而,悲催的是,此时的李鸿章对自己的认知和人生定位,是有问题的。
在年轻时代的几首诗中,李鸿章曾写下过这样的句子: “即今馆阁须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
”“壮志不消三尺剑,奇才欲试万言诗。
”“万里请缨终子少,千秋献策推。
” 从这些诗句可以看出,年轻时代的李鸿章,是想用自己的文章,用自己的才情,来为自己打下一番天地的,他的目标是成为像西汉时期那种人物。
贾谊是西汉时期的文学家,写过千古名篇《过秦论》。

他年少成名,才学过人,22岁就获得了的赏识。
然而,贾谊这个人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太过正直,遇到让他看不惯的事情,即便是的身边宠臣,他也爱上去。
结果,爱得罪人的贾谊被一再流放,最终客死他乡,年仅33岁。
李鸿章以贾谊为榜样,也想用自己的文章才学和对皇帝的绝对忠心,感动帝。
但他忽视了一点,咸丰比汉文帝差得老远,而晚清时局更比西汉初年远远不如。
因此,即便年仅40,李鸿章仍然是在曾国藩手下充任,二人还因为性格、行事风格不同等原因,屡屡产生矛盾。
幸好曾国藩高风亮节,有意栽培李鸿章。
而李鸿章也渐渐发现,自己跟老师曾国藩都是能够搭台唱戏、独领风骚、自成体系的人物,于是这才有了李鸿章和他的。
而李鸿章也终因参与剿灭和,成为一代“中兴名臣”,重新走上了人生的正轨。
说完了李鸿章,我们再来看朱元璋。
公元1366年,朱元璋在“”一般的消灭了的有生力量以后,兵围其“国都”平江。
数月之后,平江城内外无救兵、内无粮草,张士诚领兵突围,结果未能成功。
绝望的张士诚一把火烧了自己的府邸,准备上吊自尽,结果被奉命前来劝降的朱军救下。
随后,张士诚被押往应天,被朱元璋“御杖四十而死”。
至此,江南已经尽为朱元璋所有,这一年,他刚刚40岁。
第二年,41岁的朱元璋就在应天(南京)称帝。
而8个月之后,他又赶出了元朝皇帝,北伐成功,一统江山。
朱元璋与李鸿章相比,其出身可以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是与曾国藩同年的进士,官至主事,而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则是一个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死的时候甚至没有一副棺材,一寸葬身之地。

李鸿章21岁中举,24岁又中进士,风头一时无两。
而朱元璋直到25岁时,还是一个沉沦于社会底层、随时可能饿死的和尚。
但是,李鸿章对自己的认知,对自己职业生涯的期望,却通通出了问题。
这导致,他在随后的十几年里,一直郁闷迷茫,找不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而与他相反,朱元璋却在追随郭子兴后,很快发现自己就是一个天生的将才,或者毫不客气的说,他是一个把控人心、玩弄权术的高手,天生的军事家。
在流浪的三年时光里,朱元璋练就了一双洞悉人心的眼睛,他目睹过人间最丑恶的人性,所以才能轻松地猜透许多人的心理。
同时,他也懂得如何讨得上司的欢心,如何让自己的部下们对自己。
除了思维敏捷、之外,他比那些出身的起义军领袖,更懂得谨慎和低调。
如果没有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也一样会那么做。
踏实、谨慎,从不弄险,但看准了就要立马甩开膀子去干,这是祖祖辈辈在大地上劳作的祖先们,给他身上注入的良好基因。
而朱元璋之所以在25岁前,没能对自己形成这样的认知,那是因为他已经被脚下的这片土地牢牢束缚住了。
如果没有那场大饥荒,他仍然还是会像自己的父兄一样,继续为地主刘德放牛、种田,卑微的生活。
他的勇气和智慧,只能在与野狼、毒蛇的搏斗中,偶尔发挥作用。
而一旦摆脱了土地的束缚,走上了从军道路的朱元璋,才彻底让自己的最大潜能得到了释放。
元末乱世,连赵均用这种人都能称王,人中龙凤的朱元璋,为何不能把坐龙椅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呢? 朱元璋在25岁时起,就建立起了正确的自我认识,也很快树立起了人生目标。
这是他成功的重要内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美女甄宓为什么两嫁“豪门”却不得善终呢
俗话说: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自古至今,美女佳人从来都是风流才子、达官显贵争相追逐的目标。最终,或成就一段千古佳话,或留下一段凄凉传说,不一而论,较难把握。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很显然,《演义》中的甄夫人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只不过,让甄夫人不曾想到的是,自己两度嫁入“豪门”,尽享荣华富贵,却难得善终,最终成了宫廷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要说这甄夫人,原本是上蔡令甄逸之女,不仅生得,而且颇有才具,比同时期的也毫不逊色。按说这样一个大家闺秀,对未来应是充满希望和幻想的。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甄夫人三岁的时候,父亲甄逸因病去世,这个苦命的孩子从此失去了依靠。尽管如此,还是出落得亭亭玉立,远近闻名。后来,听说此女漂亮,就将其娶回家中给儿子做了妻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 嫁入豪门,令人艳羡,甄氏从此过上了幸福美满的日子。但,爆发,袁绍大军节节败退,再次把甄夫人推上了的命运结局。就在大军围住袁府、甄氏生死未卜之际,所幸被曹操之子曹丕发现。当曹丕见甄氏“玉肌花貌,有倾城之色”时,就动了恻隐之心。也是曹操眼光毒辣,见甄夫人“有贵人之相”,就命曹丕纳为妻子。初期,曹丕待之甚厚,甄氏还为曹丕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就是后来的曹?。 从来君心难测,自从曹丕做了,又纳郭永之女为贵妃之后,甄夫人的噩梦就开始了。要说这郭贵妃,也是生得极美,早年其父就曾说过:“吾女乃女中之王也”,故而世人皆以“女王”称之。郭贵妃虽然漂亮,却是。自进入宫中,时时想着谋取正宫的位置,只是苦于没有机会。后来,趁着曹丕有病,就与心腹之臣张韬商议要除掉甄夫人。办法倒也不高明,那就是历代宫廷斗争中管用的伎俩,先刻一个木偶人,上面写上曹丕的生辰八字,然后郭贵妃拿着木偶人,向曹丕进言:“适于甄氏位下掘得此物,系魇镇陛下也。”曹丕虽然半信半疑,但还是将甄夫人打入了冷宫,不久就派人将其勒死,立郭贵妃为皇后。图片来源于网络 按说,如此拙劣行径,搁到现在无论如何都是让人难以相信的,但巧就巧在,郭贵妃抓住了时机:一是正好曹丕有病。古人迷信,有了病不是及时治疗,修身养性,反倒归咎于鬼神和诅咒的力量;二是甄氏失宠。这一点很重要,甄夫人虽然美貌,终究时过境迁,平常人家还好,如今的曹丕已经做了皇帝,,美女环绕,对甄夫人自然就失去了兴趣。平日里好说,眼不见心不烦,赶上有病这么个节骨眼,再加上郭贵妃的陷害挑拨,曹丕也就、不顾昔日恩情了。 如此看来,甄夫人与其说是死于宫廷斗争的郭贵妃之手,倒不如说是死于曹丕喜新厌旧和与日俱增的审美疲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王世则两次考试连中状元,被称“跛脚状元”“铁面王”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古代仕人阶层地位是最高的,所谓“学而优则仕”,那些读书有所成就的人,一般都能成为朝廷命官,但在此之前需要经过考试。 在科举考试中,状元每个读书人梦寐以求的荣誉,一生能考中一次状元,那是莫大的荣耀,在当北宋年间,有一个人却考中了两次状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此人名叫王世则,桂林永福人,是历史上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王世则小时候家里很穷,就去山上砍柴补贴家用,不料却从山上滚落下来,摔断了左腿,由于当时太穷没钱医治,所以王世则成为瘸子。 王世则长大后走路跛脚,但却十分聪明,他很想去学堂读书,但不料家里实在太穷,没钱供他读书,于是王世则每天利用农闲时去村头的私塾门口偷听课,竟然也学到不少东西。 有一次,私塾先生出一个对联考学生,上联是:独角兽,先生说完后发现没人能对得上来,不料窗外的王世则冲口而出:比目鱼,先生一看发现竟然是门口一衣衫褴褛孩子对出来的。 先生经过了解,才知道这个孩子叫王世则,他十分欣赏孩子的聪慧,便让他免费来听课,可见当时的老师真是伟大啊,王世则得到这个机会,越加发奋学习,不到20岁就考中了举人。 公元983年,王世则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亲自出题,题目是“六合为家”,王世则才思敏捷,下笔如有神,很快写下一份答卷,是考场上第一个交卷的。 宋太宗亲阅试卷,当他看到王世则写下“勾画乾坤,作我之龙楼凤阁;开穷日月,为君之玉户金关”的佳句时,钦点他为金科状元。 不料殿试时宋太宗见到王世则本人,发现他是个瘸子,如果让一个跛脚之人当状元,岂不是让天下人笑话吗,正当宋太宗犹豫时,宰相站出来说话,结果宋太宗还是同意让王世则当状元。 跟王世则同一批考中的有个进士,他去担任县令之后,竟然让本地境内军粮失火,于是有人告发他是走后门考中的,于是宋太宗下诏,让这批进士再入京复试,王世则也在其中。 但王世则才华横溢,第二次复试仍旧考中状元,所以他被后人称为“连科状元”,在科举考试开创以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王世则是千年来唯一一例。 王世则称为科举考试中的传奇,后人也叫他“跛脚状元”,后来他为官清廉,不畏强,被世人称为“铁面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