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南阳公主做了什么事情为甚会被封为菩萨?

时间:2025-02-1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此绝美之人是独女,做了一件事让人肃然起敬,被封菩萨。

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萧皇后,乃之妻。

对于她的生平,在各种演义的塑造之下增添了许多香艳的因素,有的说杨广死后萧皇后因为绝美而被人争抢,先后嫁人五次。

演义虽然为杜撰,但是萧皇后逐渐深入人心,是真。

可是殊不知,她的独女在历史中,也是一响当当的人物。

我们先花一些时间,对她的身世做个考证: 《 卷十四·列传第二》有载:隋灭,萧皇后携杨广道及几个女儿进入。

可见,杨广一生中是有多个女儿的,但是能够见于历史的,只有长女南阳公主,与另一位嫁给唐太宗为妃的女儿,此女便是的生母。

隋灭后,萧皇后辛苦携带子孙辗转多处,我认为这是杨广女儿们记载不详的主因。

在以上两个有史可考的女儿里,只有南阳公主明确记载,生母为萧皇后,而另一位,则是“生母不详”,可见南阳公主有很大可能为独女。

此公主,名声在外,首先是因为美貌。

她生于586年,此时还是,杨广不过十七岁,因为女儿长相可爱美丽,深得父亲疼爱。

史书记载其“美貌有才华”,大历史学家魏徵说“风美仪”。

注意,魏徵生于公元580年,仅仅大了南阳公主六岁,因此有很大可能是打过照面才有此评价的,其客观性,有所保证。

萧皇后本人就以美貌和才华著称,她的女儿多半遗传了母亲的基因。

南阳公主的第二大特点,则是有礼。

她十四岁嫁给了的弟弟,宇文士及,以孝顺,恭顺,大度闻名。

同样,对于她的内在素质,魏徵一样给予了高度评价:《》云“造次必以礼相待”,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即便对方做出放肆的举止,南阳公主依旧用礼貌的方式回应(礼不等于礼让)。

我认为,这样的心态,一般女子恐怕做不到,其背后需要广博的见识,与足够的“拥有”。

魏徵对她的评价,于同一本书中就可以见到四句,句句主观,又句句赞美,比如“有志节”、“质迈寒松,心逾匪石”。

熟悉史书的朋友一定知道,自古以来的古籍,记载人物虽有溢美或讽刺,但是多以事迹侧面烘托,出自作者本心的主观定性评价实在少见。

能够解释这种现象的理由只有两个:1.魏徵本人对南阳公主有着格外的好感2.于隋唐时期,南阳公主的形象已经被定性,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在研究她的人物生平之后,笔者更倾向于后者。

公元618年,是另无数英雄热血沸腾的一个起点,宇文化及兄弟杀掉隋炀帝杨广,而后宇文化及又快速被农民起义领袖打败,宇文士及见大势已去,把腿就跑,投奔了李渊,但是没带妻子儿女。

这个时候,南阳公主的处境就是:父亲死了,母亲丢了,丈夫跑了。

夫家是杀父仇人,自己又是亡国公主,这个处境足够尴尬,历朝历代的这般人物,大都没有好下场,可是她接下来的却让无数人肃然起敬。

窦建德此时刚刚打败宇文化及,又是一个起义领袖,按理说他的政见是反隋的,可是南阳公主见到他之后没有半点畏惧,甚至对着无数兵丁百姓开了一场世纪演讲。

演讲中,她痛斥宇,把一个女子心间的国仇家恨通通吐露。

我知道,这是一个公主应该有的风范,同时也是在摆明自己的立场:已经不是宇文家人。

那个时候,窦建德手中有无数宇文化及党羽,正等待处置,包括宇文士及和南阳公主之子宇文禅师,年仅十岁。

南阳公主非但没有救儿子,还要求起义军将他杀掉,原因是想要“灭掉宇文家的血脉”。

世人皆看到了,但是在这背后我见到的更是无奈。

南阳身为公主,每个决定都要摆明立场,既然要与宇文家断绝,那有哪里能留下孩子?窦建德是一个起义军,并不会完全听命于他,求他放过孩子,必定要有利益交换,那利从何来? 事实证明,国家灭亡,孩子被杀,她是心痛的,痛到什么地步?必须寻求解脱。

这件事情之后,南阳公主出家为尼。

不要问为什么她不去复国,那都是小说才有的桥段,她无兵亦无财。

可能正是因为她的“气节”和选择的“归宿”,后世无数人对她非常敬仰。

的光绪皇帝,封其为慈佑菩萨。

兜兜转转,命运都是巧合。

一日,南阳与一人擦肩而过,定眼一看,正是宇文士及。

原来自从宇文士及抛妻弃子投奔李渊开始,就后悔了,他求与南阳和好。

南阳却说:你我永世都是仇人。

原来,所谓的回头金不换,相逢一笑泯恩仇,在国仇家恨面前,都是不存在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汉高祖汉高祖刘邦一生仅做了两首诗 其中有一首称为千古绝唱

还不知道:的诗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自秦汉以来,中国有五百多位,其中刘邦、、三人,被公认为没有文化的皇帝。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朱元璋一生作了30多首诗,有几首很有名气,比如《咏菊》,至于刘邦,一生仅作了两首诗,其中一首却成为,这就是《大风歌》。 《大风歌》仅有三句话,二十三个字: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译文:大风劲吹啊浮云飞扬,我统一了天下啊衣锦还乡,怎样才能得到勇士啊为国家镇守四方! 刘邦出身草莽,教育程度不高,身上有股痞子气,谁都没想到,他能写出这种好诗歌。前两句气势磅礴,雄豪自放,充满之气,后面的一句,折射出对国家的担心,为何有这种担心呢?这就涉及到刘邦创作这首诗歌的背景。 公元前196年,韩信、彭越这两个异性诸侯王被刘邦铲除之后,英布也察觉到该到自己了。于是先发制人,起初进展十分顺利,英布英勇善战,击败了荆王和楚王的军队,刘邦不得不亲自出征。这一战,英布败了,最后在番阳被部下杀死。 得胜还军的途中,刘邦顺路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沛县。在老家呆了十几天,期间,他召集了以前的朋友、长辈和晚辈,大家一起喝酒。有一次酒兴正浓时,刘邦一边击筑,一边吟唱《大风歌》,唱到即兴之时,还站起来跳舞。这首诗歌,抒发了刘邦远大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之情,一年之后,刘邦因病重去离世。 参考文献: 1.《卷八·高祖本纪》 2.《大风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李凤娘为什么被称“悍后”?李凤娘做了什么事情?

为什么被称“悍后”?李凤娘做了什么事情?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慈懿皇后李凤娘是的皇后,在历史上有着“悍后”之称,听到这个称呼应该就能想象李凤娘并非一位普通皇后。李凤娘生于宋高宗年间,据说曾有道士为李凤娘看面相后说:“此女当母仪天下。”后来宋高宗专门让赵惇立李凤娘为妃,此后李凤娘生下,也就是此后的。为什么说李凤娘是“悍后”呢?自然是因为她的处事风格和“悍”字有关,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李凤娘,一起来了解下吧。 在皇权政治格局下,宫门内的后妃们或自觉、或不自觉地演绎出一幕又一幕的宫廷政治悲喜剧,并呈现出许多张不同的脸谱。这其中,有铁腕强权的“毒”,有长袖善舞的“美”,有母仪天下的“贤”,有杨贵妃玉山倾倒的“惨”,有醋海翻波的“妒”,种种。而这篇文章的主角——光宗皇后李凤娘——之所以能扬名史书,靠的则是一个“悍”字。 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庆远军节度使李道的二女儿李凤娘出生在军营中。父母过度的溺爱使李凤娘逐渐养成了自命不凡、悍妒跋扈的性格。后来,宋高宗将李凤娘嫁给侄子(太祖的七世孙)的儿子恭王赵惇之妃,封荣国夫人,后又继进为定国夫人。 绍兴三十二年(1162),高宗将皇位给侄子赵眘,是为孝宗。孝宗乾道四年(1168)的时候,24岁的李凤娘生下一男,取名为扩,封为嘉王。3年后,恭王赵惇被立为太子,凤娘则被立为皇太子妃。孝宗考虑到太子刚立,宫中缺少姬妾服侍,便将贵妃宫中的一位侍女赏赐给太子。 淳熙十四年(1187),81岁的太上皇高宗溘然长逝。孝宗悲恸之余,对朝政,便于两年守丧期满后,将皇位传给恭王赵惇,是为光宗。孝宗退居重华宫,被尊为寿圣。孝宗皇后谢氏被尊为寿成皇后。高宗皇后被尊为宪圣皇。光宗册立李凤娘为皇后,黄氏为贵妃,凤娘之子赵扩封为嘉王,并大赦天下 光宗绍熙二年(1191)十一月的一天,光宗在宫中料理政事已毕,需要浣手洗垢,侍从便让一位宫女捧着水盆在旁边侍候。光宗见她皮肤洁白细腻,指若春葱,不由得称赞了几句。凤娘知道后,心想黄贵妃未除,现在又添此情敌,决计要对付这位宫女。不久,凤娘便派人将那位宫女的双手砍下,放在食盒内,送给光宗。当时光宗正在便殿批阅奏章,时间一长,便觉得有些饥饿。恰巧这时有人将食盒送来,光宗只道是美味佳肴,打开食盒一看,顿时吓得魂飞魄散。经此恫吓,光宗便忧惧成疾,大病一场,多日不能上朝理政。 光宗身体刚刚康复,转眼又到了祭祀宗庙的日期。大祭照例需由皇帝亲自主祭,光宗拖着虚弱的身体,暂时离开皇宫,出宿斋宫。凤娘又趁机将光宗所宠爱的黄贵妃杀死,以暴亡上奏光宗。在祭祀那天,忽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暴雨如注,祭坛上的蜡烛尽为风雨所灭。光宗无法行礼,只好作罢。光宗本来身体就虚弱,经此风吹雨淋,回到宫中,又听到贵妃暴亡,天灾人祸的双重袭击,使他再次病倒,比上次更加沉重。凤娘却趁机独揽大权,更加骄横跋扈,朝野上下,人言啧啧,怨声载道。 凤娘如此跋扈,高宗、孝宗早有察觉。还在凤娘当太子妃时,就把宫中嫔妃视如仇敌,经常在吴太后、谢皇后那里诉说太子左右亲信的坏话,弄得太子赵惇也事事让她三分。高宗知道后很不满意,就对吴后说:“是妇将种,吾为皇甫坦所误。”(《》)孝宗也屡次教训凤娘说:“宜以皇太后为法,不然,行当废汝。”(《宋史》)面对如此严厉的训斥,凤娘毫无悔改之意,反而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李凤娘对自己的丈夫光宗也是。她从不通禀,不分场合,自乘肩舆冲闯光宗内殿。谢皇后规劝她,她却恼羞成怒说:“我是官家结发夫妻,名正言顺,有何不可?”原来,谢后本是宫中的一位贵妃,淳熙三年(1176)才由贵妃册封为皇后。凤娘的这番话分明是。孝宗和谢皇后大怒,便找史太师密谋,要废掉凤娘。无奈史太师老态龙钟,无所作为,认为凤娘刚册立为皇后不久,现在又要废掉,未免草率从事,,废立之事才搁置起来。(《宋人轶事汇编·齐东野语》) 光宗早想有所作为,但他的都被宦官所监视,再加上有凤娘从中作梗,政令常常无法施行。因此,光宗整天郁郁寡欢,饮食俱减,精神萎靡不振。孝宗听说儿子有病,十分焦虑不安,一边派御医调养治疗,一边遣骑四出,购求良药,专等光宗来重华宫朝见他时把药授给他,以免凤娘加以阻拦。宦官得知这一消息,忙向李凤娘禀报,以挑唆的口吻说:“太上合药一大丸,俟宫车过即投药。万一有不虞,其奈宗社何?”(《宋史》)凤娘听了宦官的挑唆之词,对孝宗怀恨在心,就极力阻止光宗去重华宫拜见父皇。 光宗有一年多没有到重华宫省亲了。绍熙二年(1191)十一月,又因黄贵妃被害,祭祀宗庙回来后再次病倒。孝宗念及父子之情,就亲自过宫探视。光宗病得,躺在床上直说梦话。孝宗见光宗病情如此沉重,便训斥凤娘说:“宗庙社稷之重,汝不谨视上,使之至此。万一不复,当族汝家。”(《宋人轶事汇编·朝野遗记》)凤娘受了责备,对孝宗积怨更深。 由于李凤娘的拨弄是非,使光宗对孝宗若即若离,反复无常,时而朝拜,时而推病数月不去。不觉又到了绍熙四年的重阳节,百官上寿已毕,请光宗朝拜重华宫。光宗未经李凤娘允许,不敢贸然前往。中书舍人陈傅良上疏苦谏。给事中也慷慨陈词说:“父子至亲,天理昭然。太上之爱陛下,亦犹陛下之爱嘉王。太上春秋高,千秋万岁后,陛下何以见天下?”(《续》)光宗又为之心动,立即传旨,前往重华宫。群臣得旨,皆班立两旁,听候起驾。不料光宗刚走出屏风不远,李凤娘突然拉住光宗说:“天气寒冷,皇上暂且回宫饮酒,择日再往也不迟。”(《宋人轶事汇编·齐东野语》)光宗不好执拗,只得转身退回。百官、侍卫见此情形,面面相觑,不敢言语。 中书舍人陈傅良出于对光宗的一片忠心,抢步向前,一把拉住光宗的衣角,恳请光宗率百官前往重华宫。李凤娘一脚将陈傅良踢倒,急忙将光宗拉到屏面去了。陈傅良也跟着进到屏风里面。李凤娘厉声叱道:“这是什么地方!一个穷难道不怕砍掉你的头!”陈傅良无奈,便退到殿下,放声恸哭。李凤娘怒气未消,又派人追问:“这是什么礼节?”陈傅良毫不让步地说:“子谏父不听,所以才嚎啕大哭。”李凤娘听了更加恼怒,遂传旨罢朝回宫。从此之后,不管是大臣苦谏、臣僚讽喻,还是数百名太学生集体联名上书,李凤娘一概扣压下来,阻止光宗朝见上皇。因此,朝野上下、市井街头,议论纷纷,谴责李凤娘。 次年,古历六月九日夜,孝宗溘然驾崩。次日,光宗上朝,奏知孝宗昨夜病逝,请光宗到重华宫成礼。光宗口头应允,至晚仍不肯过宫。当时,使节也等着祭奠,光宗竟如此不顾大局。十三日是孝宗大殓之日,仍不见光宗车驾到来,群情汹汹,人心躁动。宰相与赵汝愚商议只好请吴太后主丧。吴太后见光宗不肯出面祭奠,只得垂帘代行祭奠之礼。大臣见此情景,就对留正说:“皇上托疾而不肯执丧,将用何辞使天下信服?今嘉王已经长大,如参预大政,不用解释自然人心就安定了。”留正采纳了这个建议,遂率群臣上疏光宗说:“嘉王仁孝,大器早成,宜早日立为储君,以安人心。”光宗看后,只批“甚好”二字。次日,宰相留正再奏。晚上即传出御札,送给宰相,留正一看,上写“历事岁久,念欲退闲”八个大字。留正见御札措辞含糊,一旦出了问题,自己干系非浅,遂与宗室赵汝愚商议。赵汝愚认为,还是请太皇太后下诏,让光宗禅位于嘉王。留正以为光宗既未下诏建储,现在就即位为皇帝,是不妥当的,遂诈称有病,连夜逃出京城。大臣徐谊劝赵汝愚早定大计:“嘉王即位,事在必行,国家安危,在此一举。”赵汝愚问徐谊有什么办法。徐谊说:“此事关系重大,非太皇太后作主不可。韩佗胄乃太皇太后妹妹之子,若让他禀明太皇太后,立刻让光宗禅位于嘉王,大事可成。”赵汝愚找来,韩佗胄并不推辞,当即面见吴太后,陈述赵汝愚立嘉王为帝之意。吴太后深明大义,答应次日在孝宗灵前垂帘接见大臣。 第二天,正是结束丧服换上吉服的日子。嘉王身穿孝服主祭,赵汝愚率百官跪在灵柩前,见太皇太后垂帘而坐,即上奏道:“皇帝疾,未能执丧,臣等乞立皇子嘉王为太子以系人心,皇帝批出有‘甚好’二字,继有‘念欲退闲’之旨,取太皇太后处分。”(《续资治通鉴》)太皇太后说:“既有御笔,卿等理当按照执行就是。” 赵汝愚说:“册立之事关系重大,还需太皇太后下诏方可。”太皇太后许诺,赵汝愚立即拿出事先拟好的诏书,请太皇太后过目。太皇太后立即宣读:“皇帝因疾至今未能执丧,曾有御笔,欲自退闲。皇子嘉王扩,可即皇帝位。尊皇帝为太上皇帝,皇后为太上皇后,移御泰安宫。”于是,百官扶着嘉王进到帘内,又给他脱去素服,换上黄袍,接受百官朝贺,这就是宁宗。李凤娘被迫成了太上皇后,只好颐养天年,再也无法拨弄是非了。 孝宗时期,宦官的势力已很膨胀。光宗即位后,看到宦官杨顺卿、林亿年等继续为非作歹,干预朝政,便亲理朝政,屏退佞小,伺机诛杀宦官,以肃朝纲。但由于他性格优柔寡断,所以迟迟没有下手。宦官得知消息,惶恐不安,恳请李凤娘庇护。当时,李凤娘正准备要离间三宫,参预朝政,深感自己一人孤掌难鸣,就欣然答应,与宦官缔结同门,共同离间三宫。因此,光宗对宦官的一举一动,都被李凤娘所阻拦。光宗绍熙三年,由于李凤娘的胁迫,光宗不得不将被上皇所逐的宦官陈源从郴州调回京师。第二年,又将陈源由拱卫大夫、永州防御使擢升为内侍省押班。陈源一回到京师,便又和杨顺卿、林亿年结为死党,共同为李凤娘出谋划策,干预朝政。 按照惯例,皇后不得干预朝政。李凤娘却违背祖训,不仅经常阻止光宗朝拜重华宫,还趁光宗有病之机,越俎代庖,替光宗批阅奏章,起草诏令,干权乱政,恣意妄为。 绍熙三年(1192)十二月,李凤娘归谒家庙。一路之上,銮舆车马,浩浩荡荡,各州府县应接不暇。李凤娘封其祖宗三代为王,将家庙修得富丽堂皇,规模之大,卫兵之多,甚至都超过了太庙;又将其亲属26人、172人各授官职,甚至门客,亦皆封官。这种逾制反常现象,在历史上是的。 李凤娘,,赵汝愚与大臣合谋,迫其退位,移居泰安宫。李凤娘自感心亏,就请算卦的人给她占了一卦。卦者说她将来必有灾难。于是,李凤娘就抛却尘事,悉心事佛,直至宁宗庆元六年(1200),56岁病死为止。 当她的尸体迁到别的椒殿安放时,一个管理椒殿的人因平时就怨恨李凤娘,硬是不开门:“奉了谁的命令,要把她放在这里?”宫人无奈,只得将尸体抬走。安葬时,她的尸体由于连日遭到暴晒,已变得黝黑,臭不可闻。宫人们只好以鲍鱼和莲花瓣遮盖气味。葬后不久,她的陵墓便被雷震而毁,人们听说后,无不拍手称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