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诅咒是指在灭亡叶赫那拉部族的时候,当时叶赫那拉部族的大将临死对天所发的毒誓,大致内容是“我死后,我的后代就算只剩下一个女子,也必定会覆灭满洲国的”。
从此以后,民间就有了“亡清必叶赫那拉氏”的留言传出。

甚至还有传言说皇室曾有“叶赫那拉氏不得入后宫”的祖训,这句话的意思是叶赫那拉氏不能纳入的后宫,以免祸乱君心,导致朝代的灭亡。
还有传言说,在建造的时候,曾在挖地基的时候挖出了一块石碑,石碑上写着“灭大清者,叶赫那拉”。
但是后世又没人见过这块石碑,所以此传言的真实度还有待考证。
不过,有趣的是大清的灭亡确实和叶赫那拉氏的两个女性后代有着说不清的关系。
清末两个著名的都是出自叶赫那拉氏。
她们一个是太后,一个隆裕太后。
就不用细说了,满清的几个丧权辱国的条约都是在她当政的时代签的。
而宣统的退位诏书也是由隆裕太后签发的,这又和传言非常的相符合。
虽然,民间有着各种流言,但是,满清皇室是不把这些当一回事的,毕竟诅咒之事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
如果满清皇室对此诅咒重视的话,后来的慈禧和隆裕也不会被选进宫中了,皇太极也不会娶两位叶赫那拉氏女子为妻了。
所以,传言不可信,诅咒之说也不可信,大清的灭亡也不是两个女人就能够做到的。
叶赫那拉氏在清朝总共出了三个皇后,她们分别为、帝的慈禧皇后和帝的隆裕皇后。
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是初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侧妃,后生清太祖第八子皇太极,她的一生是短暂的,只有短短的29年。
在孝慈高皇后八岁的时候,她那身为叶赫那拉氏族长的父亲看出了努尔哈赤的不凡,随即许诺将八岁的她许配给努尔哈赤,等到她成年的时候就送去建州完婚。
等到她嫁给努尔哈赤的时候,那时候的爱新觉罗部落已是草原的大部落了,努尔哈赤也迎娶了旁边各大部落的贵族女子为妻,那时的孟古的在努尔哈赤的众多妃子之中不怎么得宠,从她嫁给努尔哈赤八年后才生下皇太极就可以看出。
生下皇太极的孟古的地位开始有了一点的提高,但是,由于后来爱新觉罗氏和叶赫那拉氏因为东哥的原因,进行了长久的战争,在宫中的孟古更是不受待见,再加上她自己性格内向,从不跟人交谈。

最后,她的身体越来越差,尽管此时的她因为自己的孩子当上了努尔哈赤的大妃,但那也无济于事。
最后,年仅29岁的她带着对母亲的思念郁郁而终。
慈禧皇后,名叫叶赫那拉氏慈禧,咸丰帝的宠妃,在咸丰帝死后,把持清朝朝政47年,最后于72岁时病死。
隆裕皇后,名为叶赫那拉静芬,的皇后,因为是慈禧钦点的皇后,所以光绪帝对她不怎么感兴趣,两人的关系不太好。
慈禧死后,钦点她为自己的继承人,并命自己的心腹小德张辅佐她,这才导致后来的小德张把持整个朝政,最终46岁的隆裕太后病逝于长春宫。
叶赫那拉氏慈禧,小名兰儿,也有人叫她叶赫那拉兰儿,晚清最有权势的女人,后世称为“慈禧皇太后”。
慈禧15岁参加皇宫选秀,当时就被选为秀女,并被封为懿贵人,后又因为深得咸丰帝宠幸,于三年后晋升为懿嫔。
两年后因为诞生皇子有功,第二年又被升为懿贵妃。
咸丰帝病死于热河的时候,曾留下遗昭,立载淳为皇位继承人,后世称帝,并留个八个大臣来辅佐年幼的皇子,将慈禧立为“圣母皇太后”。
咸丰去世三个月后,慈禧就联合当时地恭亲王奕,运用手段制造各种罪名,将八位辅佐大臣或杀或流放。
这一年,慈禧太后开始垂帘听政,这一年,她25岁。
把持朝政的慈禧逐渐的喜欢上了这种拥有权力的感觉,她开始迷恋权势,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同治帝成年后,慈禧明面上宣布归权皇帝,但实际上还是把持着整个朝廷。
同治在亲政的第二年就病死了,慈禧又从皇室子弟中选出了当时不到四岁的载恬为傀儡,后世称为光绪帝。
光绪帝即位后,慈禧依旧实行垂帘听政,又开始在明面上把持着朝政。
光绪大婚之后,慈禧又故技重施,暗地里控制着整个朝廷,光绪帝彻底地沦为一个傀儡。
当时地清廷内忧外患不断,慈禧考虑到政权的问题,一味对外妥协,导致后世很多人骂慈禧是“女人误国”,是“卖国贼”。

晚年的慈禧生活也是非常的落魄,不但被洋人追的到处逃命,还被迫签订了一系列卖国的条约。
1908年11月15日,慈禧病死,仅比光绪帝晚死7个小时,享年72岁。
从25岁垂帘听政到72岁生病去世,这个女人统治了大清天下整整47年。
叶赫那拉氏,又被译为叶赫纳兰氏,古老姓氏之一,姓氏起源于五代时期的女真时代,那是叶赫那拉氏的祖先率领全族搬迁到叶赫河附近定居,就将部落定位叶赫部,部落内的民众就赫那拉。
“叶赫那拉”在蒙语中的意思是强大的太阳的意思,叶赫那拉氏在草原上也曾经显赫一时,他们也曾一度成为草原上的领袖。
的后宫只有叶赫那拉氏才能与当时强大的钮钴相抗衡,叶赫那拉氏的女子有着很强的政治才能,清末的慈禧太后就是出自叶赫那拉氏,慈禧的接班人隆裕太后同样出自叶赫那拉氏。
叶赫那拉氏在清朝除了出了几位皇后外,也有比较出名的男性后代,其中最出名就是、和苏克萨哈这三位。
纳兰明珠,时期的权臣,曾官至太子太傅,后又因为朋党之争被免职,虽然之后被重新用,但已经掌握不了什么实权了。
康熙时期的削藩、统一台湾等政策都是由纳兰明珠提出来的。
纳兰性德,纳兰明珠之子,清朝著名词人,“清词三大家之一”,二十二岁中进士,后官至一等侍卫,三品武官。
苏克萨哈,清时期大臣,战功卓著,曾官至太子少保。
顺治去世后,成为托孤大臣,是康熙“四大辅臣”之一,后被所害,被满门抄斩。
叶赫那拉氏除了在清朝时期出现了很多名人,在现今也有很多名人,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著名歌手那英和演员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慕容复的祖先凭什么三次灭国又复国?是如何做到的
古代最励志的复国史,屡败屡战的慕容家族,誓死都要捍卫大燕的荣耀。 《》中姑苏,家大业大,功夫好、人又帅,本可以舒舒服服做一个江湖大佬,为啥没事儿找抽非得去复什么国?他要复的大,又究竟是哪辈子的国家呢? 这话说起来就长了。 慕燕国,不止一个,而是一群。是末年逐渐兴起的鲜卑族的一支,与拓跋部、宇文部各成一系,最早活动于今辽宁西部。西晋末年慕容鲜卑的首领(读归),以大棘城(今辽宁义县)为中心建立了政权,这是慕容复理论上的老祖宗。 后来慕容廆的儿子慕容皝青出于蓝胜于蓝,消灭了慕容鲜卑内部异己势力,统一了辽西一带,自称燕王。这位慕容皝自我感觉相当良好,自创一个“皝”字作自己的名字,与发明“曌”字有得一拼。 不过这位自我感觉屌炸天的燕王,成色其实一般,慕容部还只是一个偏居一隅的小部落,面对统一了整个北方的帝国,慕容部并不敢过于嚣张。直到公元350年,后赵发生内讧,鲁莽武夫称帝,燕王慕容俊(慕容皝之子)趁机发兵南下,消灭冉闵,于352年迁都邺城。这就是第一个燕帝国,史称前燕。 公元370年,因为皇帝慕容暐(慕容俊之子)庸懦无能又嫉贤妒能,前燕唯一的名将被逼出奔,前秦发兵进攻前燕,潞川一战前燕主力军惨败,国亡。 慕容垂系慕容皝之子、慕容俊的亲弟弟。他逃亡到前秦后一直怀有复国理想。不过慕容垂比慕容复运气好的多,公元383年前秦在中大败,随后国内引发大崩溃。慕容垂乘势逃离洛阳,到邺城召集慕容氏旧部,于384年成功复国,史称。 慕容垂号称东晋第一名将,一生征战无数几乎没有败过,70岁时还亲率大军千里奇袭北魏,端掉了对方的首都。唯一打败他的是时间,公元396年,71岁的慕容垂带着未能统一北方的遗憾去世。他的儿子是个败家子儿,即位不久便被北魏打得丧师失地,全无招架之力,公元407年后燕灭亡。 但慕容氏的传奇还没有结束。 慕容垂有一位弟弟,当年也屡受排挤打压。后燕灭亡时,他率军南逃,避开了北魏的锋芒,公元398年在东郡滑台城再次复国,史称。 南燕国境十分狭小,只有山东一省。慕容德无子,死后侄子慕容超即位。慕容超是个眼高于顶的人物,治理国家不如慕容德,国势日渐衰落。公元410年,气吞万里如虎的宋武帝(时任东晋太尉)发兵北伐,南燕毫无抵抗之力,国亡。身为北国皇帝,慕容超创下少见的耻辱性纪录:被南朝生擒并处死。 慕容燕复国又灭国的过程极为悲壮,体现出慕容氏的豪情壮志。这大概是金庸先生创造慕容复这个人物的初衷。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慕容博、慕容复父子虽然口口声声要复国,但一不做官、二不练兵,心眼又小的像针眼,不管能力还是境界,跟当年的老祖宗差的不是,无怪乎最后落了个精神分裂的下场。 随机文章宋朝人民的宗教信仰有哪些?宋太祖的信仰是什么?世界边缘的六大神秘古迹,24年打造地底的雄伟教堂国产歼20隐形战斗机详解,隐身性和速度超越F35盘点世界诺贝尔奖国家排名,美国356人的获得者夺得第一(意大利垫底)外道魔像vs人柱力,九尾人柱力集齐面前能与魔像一战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历史上的鲁肃真的呆吗?吴国名臣鲁肃如何死的
名臣怎么死的?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中国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出生于一士族家庭;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东汉末年,他眼见朝廷昏庸,官吏腐败,社会动荡,常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他还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当时,为居巢长,因缺粮向鲁肃求助,鲁肃将一仓三千斛粮食慷慨赠给周瑜。从此,二人结为好友,共谋大事。 不细读历史,不会发觉鲁肃的智慧,因为写历史的儒生不可能领悟到鲁肃的智慧。里的鲁肃当然更是个呆直的老实人而已!其实,鲁肃一点也不呆直!胜利后,鲁肃从前方回来,亲自去迎接他,然而鲁肃并不表现得特别高兴。这么一来,孙权便不高兴地责问他。鲁肃答道:“假如我北上平定了天下回来,才值得高兴啊!” 死,孙权与详论周瑜、鲁肃及哭吕蒙时,他也曾批评鲁肃好车大炮。光是这两点便已经很形象地刻画出一个抱负很大而一点也不呆直的人! 鲁肃胸怀大志,眼光远大,大智大勇,可以从的记载中看出来。 200年,鲁肃向孙权分析天下局势,和207年的隆中策一样,建议“不能除,为今之计只有保守江东以观天下之祸吧。如果北方多事,可除黄祖,进伐,将长江一带占为已有,这就是王业的基础了。” 208年,鲁肃听说刘表死,就向孙权建议要到荆州去说服合作取荆州,共同对抗曹操。曹操用兵神速,鲁肃只能在夏口合刘备的败兵。 鲁肃与刘备谈论天下形势,并说服刘备投靠孙权,接受孙权幕僚长的职务。影视剧中的鲁肃 曹操从江陵顺着江东直追下来。诸葛亮对刘备说:“情况紧张,请让我向孙权求救。”于是与鲁肃来见孙权。诸葛亮激将孙权,过后便不再在赤壁之战中出现。其实直到210年周瑜病死,诸葛亮都没有在《资治通鉴》里出现过。 208年张昭等吴国郡僚害怕曹操水军八十万压境而大多数都要投降。只有鲁肃反对,并建议叫周瑜回来商量。周瑜以三万水军击败曹军于赤壁。赤壁之战刚过,周瑜表奏将鲁肃的兵交给吕蒙统领。吕蒙称赞鲁肃:“鲁肃有才略,况且远近皆因仰慕他的威名前来,于大义上不可侵夺他的功劳。” 210年周瑜死前致孙权推荐鲁肃:“鲁肃忠烈,处事谨慎,可以代瑜尽忠,如果将军能够采信臣的忠言,则死亦瞑目。” 孙权任命鲁肃代替周瑜领兵。鲁肃劝说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两方联合,共同抗曹,孙权答应了,这促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215年记载,最初,周瑜、屡劝孙权取蜀地,孙权问刘备反响。刘备认为这不是好计:“和我同一宗室,你如果真要攻取蜀地,我只好披发入山,以求不失信于天下。”并派大军阻挡吴军。 刘备西攻刘璋时,孙权大骂:“狡猾的东西,竟然奸诈到这种地步!”等到刘备取得益州,孙权想讨回荆州,刘备不还,而说:“等到孙权凉州平定,我才把荆州全部归还。”刘备借荆州,有借没还,并多次欺骗孙权,使得吴、蜀两国闹得很僵。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么维持的呢?当然是靠鲁肃了! 215年资治通鉴这么记载:刘备命镇守江陵,鲁肃和关羽邻界,关羽屡次起疑心,鲁肃却时常以友好的态度安抚他。 217年鲁肃死。 表面上看来,鲁肃除了会车大炮,心胸宽大,以及吕蒙、周瑜看得起他以外,他似乎表现平平。确实,鲁肃没有象诸葛亮那般亲国亲为,鞠躬尽瘁;鲁肃也没有像诸葛亮写出师表那般慷慨言词;鲁肃更没有诸葛亮在临死前要求完成平天下的意愿。 鲁肃的平凡,正是鲁肃的伟大!鲁肃的大志是吴国有朝一日,平定天下。然而,鲁肃当权的年代,魏国势力强大,曹操更是个才华盖世的领导人,面对这么一个强大的对手鲁肃应该怎么做呢? 鲁肃的策略是“先求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鲁肃看到,虽然吴国在赤壁之战打败了曹操,然而由吴国单独与曹操抗衡还是很难抵挡曹操左路从合肥攻建业,右边从襄阳攻荆州的左右夹攻的。即使是吴国守得住,肯定再也没有余力积极建设国家的经济和军力了。于是,鲁肃必须借重刘备的才华,驻守荆州,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鲁肃带兵17年,没有真正打过一场仗,他到底在搞什么鬼呢? 208年,吕蒙称赞鲁肃:“鲁肃有才略,况且远近皆因仰慕他威名前来。”这里头提出了一个答案:鲁肃在搞军事基础建设工作啊! 217年鲁肃死,219年吕蒙白衣渡江,杀了关羽;222年陆逊大败刘备,三国鼎立的局面瓦解。 在这里,我感兴趣的倒不是鲁肃制造三国鼎立局面的老话,我的兴趣是吴国那么强大的军力是哪里来的?我的答案是,当然是总司令鲁肃练出来的。 鲁肃和诸葛亮的作风不同。鲁肃选择由孙权右边守建业;刘备左边守荆州;自己却积极练兵。鲁肃的兵不是练来打蜀国的,而是要用来贯彻他平天下的大志的。不幸孙权和吕蒙眼光和胸襟都不如鲁肃,于是打了两场胜仗而输了整个天下! 219年,孙权与陆逊评鲁肃:“鲁肃谈帝王大略之业,这是他第一个长处。后来曹操趁着降刘琮的余威,声称要领数十万大军水陆路俱下。张昭、秦文说应该逆接曹操,鲁肃就反驳说这样做不行,劝我赶紧召来周瑜,让他带军逆击曹操,这是他的第二项长处。后来劝我借荆州给刘备,这是他的一项短处。” 首两项是鲁肃的长处,最后一项其实更是鲁肃的长处啊!以积极的建设来制造一个更有利于完成理想的形势,而不重视本身的伟大形象,这是鲁肃的智;能克服自己,耐心地建设而不求出兵发挥本身的才华,这是鲁肃的勇。 说,会用兵的人战胜而无盛名、无勇功,他所指的应该是鲁肃这一类的将军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