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诸葛亮设计诛杀魏延确有其事?魏延之死真相

时间:2025-02-1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解读:熟悉的朋友应该都了解这个人,在《》魏延因为勇武被重用,因为脑后长有反骨被诸葛亮设计诛杀,换句话说魏延就是蜀汉集团内部最大的反派。

而事实上,魏延是死的最冤的人,关于这一点已经有很多学者产生共鸣,这些学者一致认为魏延没有反叛之心,《三国演义》的说法纯属子虚乌有。

但在魏延的死亡过程上,却是。

那么魏延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死亡过程?他的死亡真是诸葛亮设计的吗?提到魏延不得不说他的子午谷奇谋,这个计划如果实施,能不能成功? 网络配图 一、后事安排 公元234年秋天,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

诸葛亮在病逝前,安排统领大军返回蜀境,命魏延、断后,并说魏延如果不听从安排,则蜀军主力立即开拔。

果不如其然,魏延听闻诸葛亮逝世的消息后,认为北伐事业不能因为诸葛亮一人而中断,他愿意率领军队继续作战,并强调说他不愿居于杨仪之下。

把魏延的意思表述给杨仪,杨仪知道后,率领大军随即开拔。

按史书记载杨仪出身荆州襄阳,并且做事干脆利落,许多事情都能处理得井井有条。

诸葛亮对后事安排的心思是,不要求领军者有帅才,要求领军者能够把大军顺利带回蜀汉。

也就是说诸葛亮的后事安排并没有设计陷害魏延,诸葛亮的想法是保护大军周全。

明显大军在魏延的手里,就不符合诸葛亮的宗旨;大军被杨仪带领,会让大军撤退时井然有序不致慌乱。

魏延当时态度是“诸葛亮死了我是老大,你们得听我的,军权必须由我来掌握,我们要北伐,北伐,北伐!” 二、魏延之死 魏延知道杨仪撤退的消息后,不顾大军背后的安危,抢在杨仪前面烧毁栈道。

魏延、杨仪两人互相上表说对方谋反,、力保杨仪不会谋反。

而杨仪命王平挑战魏延,王平将魏延的军队骂散,使得魏延亡命汉中。

杨仪又派追上魏延将其斩杀,马岱把魏延的头颅交给了杨仪,杨仪用脚踩踏魏延的头,骂道:“你不是厉害吗?你再厉害看看!”可笑的是央视版《三国演义》中,对的头颅也说了类似的话,即“云长公,乎?” 网络配图 《》记载,魏延的想法是想杀死杨仪,而不是去投降曹魏,他很可能成为诸葛亮的军事接班人,魏延怎么会反叛呢?陈寿对魏延的评价是很公正的,算是给魏延平反了。

我们不妨仔细想想,魏延真的是想杀死杨仪吗?答案是这样的,但魏延更多的想法是贪恋杨仪手里的军权,他把杨仪杀死,才会比杨仪高出一头,才会有机会独领军队进行作战。

但魏延处理问题的方式是不正确的,他的是非常极端的。

即使他没有反叛的打算,但他烧毁栈道的行径已经把他送上了不归路,因为修复栈道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

正是因为魏延这种行径,董允、蒋琬才会怀疑魏延谋反。

魏延这时真是有口难辩,说到底魏延没有政治头脑,害死魏延的是他在政治上的幼稚。

三、子午奇谋 子午谷奇谋是怎么回事呢?《三国志》记载,魏延向诸葛亮请命,给予他一万精兵,两人走不同道路会师于潼关,如故事。

《魏略》记载更加清楚,魏延认为长安夏侯楙胆怯,他率领五千精兵由子午谷进兵,直抵长安城下,夏侯楙会不战逃命,那么长安就会唾手可得。

但这两个记载中,魏延的建议都被否决了,使得魏延认为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

网络配图 深夜按,《三国志》记载中,、邓芝已经作为一支疑兵来吸引敌军主力,而陈寿没有说明魏延要走崎岖山路,那么诸葛亮、魏延就没必要分兵,如果分兵,很容易被敌军各个击破。

但在《魏略》中,则写明了魏延想走崎岖山路,来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按照《魏略》的说法,魏延是能攻下长安的。

原因一,《魏略》是魏人撰写,魏人对魏国当时的情形很了解,他认为魏国当时西北防守薄弱,容易被魏延搅个天翻地覆;原因二,用的观点来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脱离魏国的管控,而诸葛亮以后的两次大规模北伐,就没有这样的战果了,说明魏国加强西北的防守了,也就是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原因三,魏延从公元219年到公元227年的八年时间里,一直驻守在汉中,作为临近敌军的地方司令,他会时刻调查留意关中的动态,他能说出那番话,说明了魏延掌握了足够的资料,他对魏国有了足够的了解。

认为魏延不会成功的,无非就是说道路崎岖,万一被敌人堵截就会。

但前提必须是有敌军,关键是当时没有魏军注意子午谷的动态。

魏国邓艾对蜀国的心理把握的就很准确,所以他才会敢冒风险偷渡阴平,最终灭亡蜀汉。

魏延的才能非常突出,相应他的性格也非常突出。

他的性格既给了他发展的机遇,也使他最终身败名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史上能掐会算的六大神人 诸葛亮进不了前三!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解析诸葛亮娶丑妻隐藏了多大的政治阴谋?

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然而在婚姻大事上诸葛亮却娶了个丑妻,其中究竟隐藏了什么样的政治阴谋? 诸葛亮字,号居士,琅玡人。是时期蜀汉杰出的丞相以及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生于光和四年,由于父母早亡,由叔父抚养成人。末年,天下大乱,他们兄弟姊妹随叔父一起来到荆州。诸葛亮青少年时期在襄阳的十几年中,正是荆州刺史任内。在各地战火纷飞的动乱年代,刘表能“从容自保”,偏安一隅,招纳流民,博求儒生,开办学校,整理古籍,使襄阳成为东汉末年的文化中心。诸葛亮少年时读书的“学业堂”,就是当时开办的学校之一。诸葛亮得到不少名师鸿儒的教诲和指点。其中对诸葛亮成长影响最大的名师之一,是襄阳土著大族、名土公。网络配图 庞德公是诸葛亮求教最多,且最尊敬的一位老师,也是对诸葛亮要求最严的一位老师。《》记载道:“每至德公家,独拜床下、德公初不冷止。”诸葛亮的叔父亡故后,大哥远赴东吴做官,姊姊诸葛惠远嫁到南彰,家中只剩下诸葛亮和他的弟弟,他们过着“于乱世,于诸侯”的生活,转眼之间诸葛亮就二十五岁了,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庞德公临终前,送诸葛亮三本书,并指点说:“我这三本书中的兵战要策、阵法韬略你都领会了,而那奇艺绝技,实在来不及传授,我死后,你就去拜沔南学士为师,只要心诚,肯定会有人教你。”诸葛亮按照庞德公的嘱咐,到沔南拜师学艺。 黄承彦接到庞德公的书信后,有意要考一考庞德公盛赞的诸葛亮。于是,他在诸葛亮的必经之路上摆了一个卦摊,给路人算命看相。诸葛亮路经此地时,见许多人围着一个老者,老者天南海北,侃侃而谈,听者凝神屏息,。好奇心使诸葛亮走近观看。黄承彦见诸葛亮,便要给他算卦。诸葛亮也有意要为难他一下,就在路边捉了一只青蛙,对黄承彦说:老先生,请你给我算一算,我手里的这只青蛙是活的还是死的?黄承彦先是,接着又一喜,围观人均不知其中奥秘。黄承彦心想,此人小小年纪却如此聪明,真是了不起。我若说青蛙是活的,他手一捏,青蛙就死了;我若说青蛙是死的,他手一松,青蛙就会。黄承彦问少名,果真是庞德公向他推荐的诸葛亮。 黄承彦见诸葛亮聪明正直,十分喜爱。诸葛亮看黄老先生满腹学问,也特别敬重他,经常登门请教各种问题,批改文章,二人常来常往,十分亲近,黄承彦慢慢的有了将女儿许配给诸葛亮的念头。据《·诸葛亮传》裴注引《襄阳记》记载:(黄承彦)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配。”孔明许,即载送之。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网络配图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表章中说:诸葛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在隆中第一次见到诸葛亮时,按照罗贯中先生的描述是,诸葛亮“身高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眉聚江山之秀,胸藏天地之机,飘飘然有神仙之概。”可以说,诸葛亮是一位美男子,那么他为什么要娶黄承彦“黄头黑色”的“丑女”呢?有人说黄承彦“身有丑女”之说是自谦,但“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的民谣说明黄承彦之女起码不漂亮。诸葛亮之所以迎娶此女,一方面,是由于黄承彦之女与诸葛亮“才堪配”。据说,诸葛亮在第一次拜访黄承彦时,刚进入黄府,就有两条大黄狗迎面扑来,诸葛亮慌忙躲避,黄府的丫环见大狗惊了客人,赶紧在大狗的头部拍打几下,两条大狗竟然乖乖得蹲了下来,诸葛亮仔细一看,两条大狗竟然是木头狗。诸葛亮盛赞其制造精巧,黄承彦笑着告诉诸葛亮此木狗出自女儿之手。进入堂中,黄承彦指着精美的壁画和刺绣告诉诸葛亮这些物品都由女儿亲手绘制和制造。步入后花园,,黄承彦指着花花草草对诸葛亮说:“这些草木都是小女一手栽培、灌溉、剪枝、护理。”诸葛亮不仅从内心深处钦佩黄承彦之女的才华。 另一方面,这门亲事恐怕更多的是政治因素。据《襄阳耆旧记》记载:汉末,是豪门大族,蔡讽的姐姐嫁给了太尉张温,大女儿是黄承彦妻子,小女儿嫁给了刘表。黄承彦是襄阳名士,是南阳隐士集团的首领人物之一,诸葛亮当时在襄阳的的处境,不说举目无亲,也是没有什么依靠。诸葛亮与其结亲一是可以顺利进入名士集团,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二是通过黄承彦与刘表、集团的这种姻亲关系,诸葛亮至少可以经常接触荆襄地区的上层人士,洞悉天下大事和荆襄军政人物的动向,了解和掌握各个政治集团的厉害关系,快捷地获取全国形势的资讯。而后来,诸葛亮也是因、的隐士集团中人的反复推荐,才受到刘备的重视,成为蜀国开国功臣,创下不朽功绩。 诸葛亮迎娶黄承彦之女后,将家务事处理得妥妥贴贴,使诸葛亮有了稳定的后方,从而能专心研究天下大事。不止是诸葛亮本人受到了黄氏无微不至的照顾,就连经常与他谈论国家大事的好友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与等人也深受其惠。他们对诸葛亮的婚姻也由原先的不理解,甚至讽刺转变到了对黄氏尊敬有加。 诸葛亮与黄氏的婚姻,不仅为诸葛亮提供了步入政治集团的阶梯和良好的家庭环境,在诸葛亮的政治和军事生涯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据《桂海虞衡志》记载:“汝南入相传,诸葛亮居隆中时,友人毕至,有喜食米者,有喜食面者。顷之,饭、面俱备,客怪其速,潜往厨间窥之,见数木人椿米,一木驴运磨如飞,孔明遂拜其妻,求传是术,后变其制为木牛流马。”这段记载证明了诸葛亮六出祁山,威震中原,解决了几十万大军的粮草运输问题的新式运输工具—“木牛流马”实际上出自黄氏之手。网络配图 此外,刘备军队的新式武器“连弩”,以及诸葛亮时,为避瘴气而发明的“诸葛行军散”,“卧龙丹”也是黄氏教给他的。 古代士兵作战时所持的兵器,为三国时期诸葛亮所发明,据史书记载:“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具有相当大的杀伤力。 诸葛亮在临终前写道:“……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诸葛亮品德高尚,他连年征战,家里顾不到,没有家财积累,可以理解。但身为诸葛夫人的黄氏如果稍稍贪婪一点,诸葛亮的家产就不仅是“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了,可见,黄氏不仅有才,还有德。网络配图 更令人佩服的是她的对子孙的教育。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诸葛尚,长大后跟随父亲为开辟江山,南征北战,屡建军功,曹魏派大将钟会及邓艾分别率兵伐蜀时。邓艾暗渡阴平道,与诸葛瞻及其子诸葛尚大战在棉竹,双方列阵交锋,蜀军大败,诸葛瞻及子诸葛尚皆被斩首,壮烈捐躯。真可谓可歌可泣,做到了诸葛亮所说的“”。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南门武侯祠大街,是中国惟一的君臣合祀祠庙,由刘备、诸葛亮蜀汉君臣合祀祠宇及惠陵组成。始建于公元223年修建刘备陵寝。是国内纪念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主要胜迹。 一统天下后,召录名臣之后裔到京城任职,只有诸葛亮的第三个儿子诸葛怀没到。诸葛怀上表说:“臣家在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衣食自有余饶;才同棂栎,无补于国,请得归牖下,实隆赐也。”只得顺其志向,可见诸葛亮的遗训和黄氏的教育有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