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宋孝宗赵昚为什么被认为是南宋最厉害的帝王

时间:2025-02-1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赵昚 宋孝宗赵昚生于公元1127年,最初的名字是伯琮,后来改成名瑗,字元永,是的七世孙,后来转为宋高宗的养子,同时是的第二位,也是南宋最厉害的皇帝,继承大统后对宋高宗一直感激不尽,经常过去看望宋高宗。

因为宋高宗唯一的儿子早亡,所以在赵昚6岁的时候被宋高宗选为养子,带到宫中养育,并在赵昚36岁的时候将其立为太子,让他以后继承皇位。

后人将宋孝宗评为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是因为他不甘于现在的安稳,一直想恢复中原,在朝廷内部又积极改革,一改之前国家妥协求和的朝政之风。

在军事上,赵昚特别重视,他在五年间举行过三次大规模的阅兵,他自己也积极学习骑射,他在军事上的重视使得南宋军队的战斗力有了大大的提升,随后又派遣使者出使金国,但是由于后期的死让宋孝宗丧失了北伐的信心,所以后期的宋孝宗多见见趋向保守,不再和金国争夺。

在经济上。

宋孝宗实行改革,改用社仓法赈灾,又改变盐钞,放宽了盐的专卖,增加纸币,出售官田等,宋孝宗的这些做法对于南宋经济的发展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因为宋孝宗知道拉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会大大减轻百姓的负担,还为百姓减轻徭税,很关心百姓的生活。

在宋孝宗的治理下,政治日渐清明,经济发展迅速,文化也更加的昌盛,开了国家的乾淳之治。

宋孝宗还为抗金英雄进行了平反,并追赠岳飞谥号“武穆”。

宋孝宗的种种作为,广受后人的称赞,历史上将宋孝宗称之为“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

宋孝宗皇后 宋孝宗是南宋的第二个皇帝,全名赵昚,他总共有三个皇后,分别是、和,但是他的儿女们全部都是成穆皇后郭氏生下的,其他的二位皇后无子嗣。

成穆皇后郭氏是开封祥符人,其祖父是奉直大夫郭直卿,父亲是郭瑊,郭直卿的祖上曾经是北宋时期的家族成员,所以也算得上是皇亲国戚了。

宋孝宗在继承大统之前还在做普安郡王的时候就迎娶了郭氏,封郭氏为咸宁郡夫人,在《》上有关于郭氏生平的记录,郭氏在绍兴二十六年纪公元1156年去世,年仅31岁,被追封为淑国夫人,赵昚被封为太子后,追封郭氏为太子妃,赵昚继位后追封为皇后,谥号恭怀,后改安穆。

成恭皇后夏氏是袁州宜春人,传说其出生的时候有奇异的光芒照耀在屋子里,他的父亲是夏协。

长大后夏氏很美丽,被选入后宫,最初仅仅是个侍女,郭氏去世后,夏氏被封为齐安郡夫人,赵昚继位后被封为贤妃,第二年被立为皇后,公元1167年去世,谥号安恭,后来改成恭,在《宋史》上也有其生平简单的记载。

成肃皇后谢氏是丹阳人,和夏氏一样,长大后才进入皇宫,最初是宪圣的侍女,后来被封为咸安郡夫人,赵昚继位后封为晋婉容、贵妃。

史上记载谢皇后为人勤俭,衣服都是自己清洗,后来皇后之位空缺,谢氏被封为皇后,宋孝宗禅位后谢氏尊为寿成皇后,宋孝宗驾崩后,谢氏尊为皇太后,嘉泰二年封为为太皇太后,第二年去世,谥号成肃,死后与宋孝宗合葬。

宋孝宗赵昚的六弟 宋孝宗赵昚的六弟被称为靖王,名叫赵勋,是宋孝宗虽小的皇弟,出生于公元1145年,父亲是秀安僖王赵子偁,宋孝宗继位后就被封为靖王,当时赵勋年仅17岁。

赵勋和宋孝宗一样,希望北伐收复失地,也渴望自己能够建功立业。

赵勋二十岁即公元1165年的时候,宋孝宗让靖王全权接受财物管理,清查户口和粮食,对整顿官吏这方面,成效很大。

同时靖王也常常协助宋孝宗训练军队,他和后来的抗金名将是忘年之交,二人感情颇深,靖王后来曾向朝廷推举辛弃疾为官。

靖王后来为宋孝宗平反后的岳飞建立功德碑,将排斥为废人。

总体而言,靖王是个年轻有为,积极上进的有为青年。

公元前1205年,靖王去世。

在2015年的古装热播大剧《琅琊榜》中由王凯饰演的靖王,在剧中是皇七子,其在历史上的原型就是靖王赵勋。

剧中的靖王极其具有威望,战功累累,由于坚信自己的皇兄和林家是被冤枉的,所以一直受到他父王的冷落,但是靖王依然没有服软,只是默默地接下每一个圣旨,奔赴在各个战场。

心中立下誓言要为兄长平反,其好友一直在身边默默地帮助他,最后在江左盟宗主的推动和辅佐下走上了夺嫡之路,最后成为一代帝王。

但是在历史上,靖王赵勋并没有和宋孝宗争夺过皇位,而是一直认真勤恳地帮助宋孝宗治理国家。

公元1205年,靖王去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理查德·瓦格纳的剧作对世界有什么影响?为什么这么著名

瓦格纳的剧作是他最主要的艺术遗产。大部分作曲家通常都把编写歌剧剧本(包括台词与歌词)的任务交给别人完成,但瓦格纳却撰写自己的剧本,他称之为“诗篇”。 1849年起,瓦格纳极力推崇一种新的歌剧观念,即称为“音乐剧(music drama)”(不过他后来放弃使用了这个词),在这种剧作中,各个音乐、诗歌和戏剧元素都被融合在一起——构成一种“整体艺术”。瓦格纳创造了一种新的作曲风格,使得管弦乐队与歌手的地位同样重要。之后的剧作中,管弦乐队的地位体现在表达主导动机以及具体的人物、地点、情节元素。这些元素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共同推动了戏剧的进展。虽然“音乐剧”是瓦格纳专用的,但许多作家都如此称呼这样的剧作。 瓦格纳的最早尝试创作的歌剧大部分都未完成。被他放弃的作品包括17岁时写的田园歌剧《恋人的心绪》,它是基于歌德的同名诗篇创作而成;1832年写的《婚礼》1832年;1837-1838年写的歌唱剧《男人比女人更狡猾》。1833年创作的《仙女》在这位作曲家的一生中没有出演过,另外1836年的《禁恋》在第一次演出后遭到撤回。1842年,《黎恩济》首演,它是瓦格纳第一个成功上演的歌剧。这些早期作品的创作风格总体上是较传统的——相对更复杂的《黎恩济》清晰地显示其创作深受斯蓬蒂尼(Spontini)和梅耶贝尔(Meyerbeer)的大歌剧的影响——并没有表现出瓦格纳后来的创新,那样的创新才决定了他在音乐史上的地位。瓦格纳后来谈道他并不认为这些作品(work)是他全部作品(oeuvre)的一部分,且拜罗伊特音乐节中也没有表演过这段时期的作品,甚至过去几个世纪中都几乎没有上演过(只有《黎恩济》的序曲偶尔会在音乐会上演奏)。在2013年,为了纪念作曲家肖邦诞辰,《仙女》《禁恋》《黎恩济》等三部歌剧在莱比锡和拜罗伊特演出。 随机文章揭秘外星人存在终于被证实,金星/玛雅文明成为外星人存在的证据聪明女人必知的男人心理学,学会了保证男人对你死心塌地薛定谔把妹法方程详解,成功率超55%的科学追女生法什么是fab法则介绍法,属性作用和益处缺一不可(占比因人而异)地狱七君主都掌管什么,暴食/淫欲/贪婪/傲慢/嫉妒/愤怒/懒惰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解析:明孝宗朱佑樘为什么被称为中国第一好帝王

从秦至清的帝制时代,值得称道的好屈指可数,除了打天下的开国君主,大多数守成君主,实在难以恭维。何故?这批人从小在深宫高墙之内成长,没有经历磨难,耳边一片阿谀奉承之词,养成刚愎自用、骄奢淫逸的习性。指望他们力挽狂澜,难矣哉!初年的历史学家谷应泰对此有一段精辟的议论,颇值得细细品味。他说:“人主在襁褓,则有阿姆之臣;稍长,则有戏弄之臣;成人,则有嬖幸之臣;即位,则有面谀之臣。千金之子,性习骄佚,万乘之尊,求适意快志,恶闻己过,宜也。” 当然,也有例外。谷应泰的这段话是在评论樘时说的,在他看来,孝宗就是例外:孝宗恭俭仁明,勤求治理,身边多是高风亮节、敢于直言极谏的大臣,原因在于,他多方征求方正之士,杜绝嬖幸之门,抑制外戚,制裁。他在早朝之外增设午朝,频繁召见大臣,访问疾苦,寻求治安之道。所以弘治一代,号称“众正盈朝”。 这和孝宗的素质很有关系。他在太子时期,得到的程敏政、刘健等人的指点,熟读经史,养成“仁孝恭俭”的品格。即位后仍然,经常阅读《孝经》、《尚书》、《朱熹家礼》、《大明律》,稍有疑问立即请教儒臣法吏。无怪乎人们称赞他是最为遵循儒家伦理规范的皇帝。他即位以后,拨乱反正,罢黜佞幸之臣,对内阁、六部作了大幅度的人事调整。 首先触及的是内阁大学士万安。此人可以说是一无是处,不会理政,只会高呼“万岁”,被人讥讽为“万岁阁老”。他升官的法门,就是巴结及其兄弟,投皇帝所好,与方术佞幸李孜省互相勾结,紊乱朝政。孝宗即位以后,查获一个文件夹,上面都署名为“臣安进”—是万安的奏折,每一件都是向皇帝推荐“房中术”的秘方。孝宗派太监怀恩带着这些奏折前往内阁,传达他的口谕:这是大臣应当做的事吗?万安无法辩解,一声不吭,只顾叩头。他的名声本来就臭,言官听说此事,上疏弹劾。孝宗顺从舆论,把万安罢官。 接着被罢官的是另一个内阁大学士尹直。和万、尹沆瀣一气的大学士刘吉,有风雨飘摇之感,向言官们封官许愿,建议皇帝越级提拔言官,希望他们手下留情。这一招果然厉害,言官们都缄默了。但是言官以外还有敢于直言的人。翰林院候补官员张昇首先出来弹劾,说刘吉把口蜜腹剑的和钳制言路的,合而为一,是双料奸臣。大理寺官员夏堠上疏弹劾,刘吉的罪状,并不比万安、尹直小。奇怪的是,刘吉屡遭弹劾,依然在加官进爵,人们称他为“刘棉花”—“愈弹愈起”。后来引起皇帝的厌恶,派太监到他家,勒令罢官。 清除宵小之徒,是为了起用的正直大臣。孝宗即位之初,就想起了刚直不阿的司礼监太监怀恩—因为支持言官抨击传奉官被先帝贬往凤阳,出于敬佩与倚重之心,把他召回。怀恩回来后,立即向孝宗建言:罢免阿谀万贵妃的佞臣,召还刚直方正的王恕。孝宗采纳了这一建议,召回已经致仕的南京兵部尚书,出任吏部尚书,让他负责领导班子的调整工作。 王恕在成化年间就以敢于直言极谏而闻名,先后应诏陈言二十一次,上疏建白三十九次,全力阻击佞幸。朝中官员都倾心仰慕,遇到朝廷大事难以决断,必定请王公表态。当时有这样的民谣:“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佞幸大臣为之侧目,皇帝也颇为“厌苦”,给他一个太子少保的头衔,让他退休。 王恕历任巡抚、侍郎,直至尚书,都在留都南京,一直不受重用,其原因正如《明史·王恕传》所说:“以好直言,终不得立朝。”退休以后,名声愈加高涨,言官推荐几无虚日。孝宗顺应舆论起用王恕为吏部尚书,顺应了舆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