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唐太宗与魏徵是什么关系?君臣楷模还是...

时间:2025-02-1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唐太宗与魏徵不仅成就了彼此的政治美名,也铸就了一段流传千古的君臣佳话。

然而生前君臣无隙,身后却——唐太宗为何推倒他亲手撰书的魏徵碑?在这段君臣佳话的流传中,又有哪些偏离历史真相的记载?下面随小编一起去看看。

千古君臣佳话 贞观十七年(643),64岁的魏徴因病溘然长逝。

唐太宗闻讯后,悲痛万分,罢朝五天,以示哀悼,并说出了那段千古名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另镜,可以知兴替;,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用防已过。

今魏徴殂逝,遂亡一镜矣。

” 静帝大象二年(580),魏徴生于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州)。

魏徴自少年时代起,便,。

他曾经效力过农民起义军领袖李密、,太子等,终因其皆非明主而无法施展抱负。

“”后,唐太宗欣赏魏徴的才华,召他人朝。

面对唐太宗的怒斥,魏徴坦言说:“太子如果早听我的忠告,绝无今日!”这种直率的态度不但没有让魏徴获罪,反而赢得了太宗的好感,使他成为太宗的近臣。

贞观初年,濃州刺史庞相寿被告发贪污,受到了削职处分。

作为跟随唐太宗几十年的老部下,庞相寿冒死求见太宗,请求免于处罚。

唐太宗先是气愤地拒绝了庞相寿,然而晚上回到寝宫后,想起庞相寿地追随自己,如今年事已高,家有妻儿老小,又心生不忍,便传话给庞相寿,让他仍旧留任原职。

魏徴听说此事后,上书给太宗说:“不追究庞相寿的贪污罪,令其留任原职,这等于纵容贪赃枉法。

如果其他的老部下也因此而贪污,陛下怎么办呢?”唐太宗慎思之后,还是决定撤销自己的赦免。

一次,唐太宗巡幸洛阳,住在显仁宫,看到茶具都是几年前的旧器具,奉上的酒菜也不见山珍海味,便将总管大骂一顿,贬为庶民。

魏徴了解情况后,立即面见太宗,直言这是不好的苗头。

太宗不以为然地说:“国家财富力强,一国之君多花点钱无可厚非。

”魏徴忧虑地说:“正因为是一国之君,才不能开奢靡风气的源头,以防上行下效啊!”唐太宗依然认为魏徴危言耸听。

魏徴又以奢侈贪婪终致亡国的教训警诫太宗,太宗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失误。

有一次,高句丽向唐太宗进献了两位美女,魏徵知道后表示不应当接受。

唐太宗很赞成魏徴的意见,并说:“去年进献了两只鹦鹉,我现在都老想着回宫,何况是两位美女呢?”于是,就派人送了回去。

魏徴人朝为官之后,始终秉性忠直、仗义执言,只要是不利于江山社稷的,必定要站出来说话,甚至不惜犯颜进谏。

唐太宗也拥有难得的气量,敢于重用魏徴,先后提升他为秘书监、侍中、宰相,并封他为魏国公。

贞观十六年(642),魏徴病重,唐太宗多次派人送药品和食物,亲自两次到魏徴家中探望,还差遣了专人到魏徴家中看护,随时禀报魏徴的身体状况。

唐太宗最后一次去看望魏徴时,看到他病情加重,便流着泪问:“爱卿有什么未了的心愿?”魏徴强撑着病体说:“我不担心别的,只忧心国家的兴亡啊!”一心为江山社稷立身立言的魏徴不愧为“千古第一谏臣”。

君臣楷模的真实矛盾 直谏难免犯颜,甚至让君王下不了台。

魏徴的直言让唐太宗既爱,又夹杂着怒、怕、无奈的复杂情感。

唐太宗当政期间,社会逐渐发展,出现了升平景象。

唐太宗也渐渐滋长了一些奢侈作风。

在众多大臣的歌功颂德之下,唐太宗决定到泰山顶上举行封禅大典(帝王祭告天地的庆功大典)。

这时,魏徴又站出来反对,令唐太宗很不高兴。

魏徴从容地解释说:“陛下功劳虽大,百姓受到的恩惠还不够多,德行虽然高,还没有恩及所有人,天下虽然安定,财力还不充足,粮食虽然丰收,但库存还比较空虚。

何况封禅耗费极大,中原以东地区至今还很荒凉,这不等于向四方暴露弱点,激发其觊觎中原的野心吗?”唐太宗心中不悦,却不知如何反驳,只好将封禅一事搁置不提。

魏徴的据理力争有时也让唐太宗心生敬畏。

一次,唐太宗打算去山中打猎,行李都准备好了,但最终没有成行。

魏徴问及此事,唐太宗笑着说:“本来确实想去,但怕你谏阻,就取消了。

” 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一只鹞鹰,非常喜欢,便放在肩上玩耍。

不料魏徴远远走来,太宗吓得赶忙把鸟藏在怀中。

魏徴仿佛意识到了,故意说了很久,以致鹞鹰闷死在怀中,使太宗大为扫兴。

,魏徴的进谏令太宗感到既趣尬又愤恨。

当魏徴又一次在朝堂上因直谏惹怒太宗时,太宗气冲冲地跑到后宫,对皇后长说:“魏徴总是扫我的面子,总有一天我要杀了这个‘乡巴佬’!”皇后听了,却连忙向太宗道喜,说:“臣子敢直言,是因为陛下贤明。

明君拥有直臣应该欣喜,怎么能开杀戒呢?”太宗猛然醒悟,对魏徴更加敬重。

太宗虽然贤明,能够重用直臣,但仍不免有被冲撞后的不悦情绪。

好在这些矛盾在魏徴生前都没有激化,君臣的良好关系维系到了魏徴离世。

“砸碑悔婚”风波 魏徴离世以后,唐太宗下令以一品官礼葬,还把魏徴的画像置于凌烟阁,经常前去凭吊陚诗。

他还派人立起了魏徴碑,亲自为魏徴撰书。

然而仅半年之后,唐太宗就亲手制造了“砸碑悔婚”风波。

他下旨解除了衡山公主与魏徴长子魏书玉的婚约,并一怒之下砸毁了魏徴的墓碑。

这一举动不仅震惊朝野,而且令后人唏嘘。

据记载,魏徴死前支持太子,并大力举荐原来的中书侍郎杜正伦和吏部尚书。

然而,魏徴死后,李承乾竟冒险举事,而后失败。

杜正伦和侯君集均为太子党,两人一个被贬,一个被杀。

唐太宗想到两人都是魏徴举荐,因此怀疑魏徴也参与了结党营私。

这时,曾颇受魏徴器重的褚遂良一见形势不对,便主动告发说魏徴生前曾把给的奏疏拿给自己看。

太宗听后更加愤怒,终于亲手推倒了魏徴碑。

关于太宗为何如此迁怒于魏徵,有学者考证认为,这与太宗时期的山东贵族及关陇集团有关。

当时,魏徴的责任是接洽和监视山东贵族和关陇集团,以达到分合操纵各大政治集团的目的。

而魏徴推荐出身山东盛门的杜正伦为相,还举荐属于关陇集团的侯君集出任武将,等于集合了东西文武的社会势力。

魏徴的行为不仅越过了太宗给他的权限,而且有纠合势力结党谋权之嫌,令太宗无法容忍。

即便此事在魏徴死后爆发,太宗还是采取了极端的措施。

时隔半年多,唐太宗决意对高句丽用兵,并自负地说,魏徴生前劝他不要东征高句丽是无稽之谈。

不久,太宗出兵失利,备感惭愧,便对群臣说:“如果魏徴在,绝不会让我犯这样的错误。

”他一边自省,一边又下令重立魏徴墓碑,并让魏徴的儿子承袭魏国公的爵位。

因此,尽管这对君臣在阴阳相隔之后有过令人痛心的决裂,但终因唐太宗的悔过而获得了破镜重圆的结局。

然而,史书所载的这些均合乎事实吗? 关于唐太宗与魏徴的记载,主要见于司马光,等史学家所编写的史书。

其中关于魏徴直谏、太宗纳谏的故事详尽生动,即使是君臣因小冲突偶有不快,也终能让太宗释然,成为太宗的佐证。

因此,后人皆知君臣通力治国,肝胆相照,却鲜有人知道魏徴死后的这段心酸事。

即便后来唐太宗愤而砸碑,也能够悔悟改正,反而为君臣相知的故事增添了一些戏剧化成分。

然而,近年来对史书记载存疑的人越来越多。

首先是推倒的碑有没有重立。

据相关学者考证,高四米的魏徴墓碑上,碑首、碑侧的花纹仍在,碑身却非常平整,没有刻字的痕迹。

如果当时太宗下令重立墓碑,必定要撰文写字,不会是一片空白。

此外,原来的碑长期侧卧在碑座旁,左下角残缺了一大块,直到1998年冬天才由世界宗亲总会出资修复。

这说明,现存的魏徴碑很可能不是太宗重立的,而是后人立的。

其次就是唐太宗与魏徴的君臣之情是否真的如记载那般完满。

很多人怀疑,唐太宗在魏徴生前就有杀他之心,甚至有人认为他重用魏徴更多的是政治作秀。

在权力倾车利益纠葛的朝堂上,如此理想的君臣之交恐怕是难以实现的。

那么,史学大家为何要如此描绘这段往事呢?颂扬一位虚怀若谷的明君,讴歌一位刚直谏言的浄臣,并让这对明君直臣的圆满故事流传千古,也许是为了让后世君臣引以为范,君更贤明,臣更正直吧。

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真相固然重要,从史学家描绘的君臣楷模中汲取精华同样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属兔的与属猴结婚如何 属兔的和属猴的合婚是什么意思?

兔子人温柔贤惠,冷静内向;猴子人活泼机智。这两个属相的人,如果是连接,是非常合适的。他们性格互补,可以互相学习,一起成长。兔子人思想细腻,富有同情心。他们天性善良,待人真诚。猴子人思维敏捷,懂得观察文字和颜色。他们善于沟通,有很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这两个属相的人可以互相包容,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兔子人喜欢安静的家庭氛围。他们喜欢读书和养花。猴子人喜欢活泼愉快的气氛。他们喜欢交朋友和参加各种社交活动。这两个人可以互相陪伴、尊重和支持。属猴和属兔的人适合结婚吗兔子人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他们注重细节,追求完美。猴子人灵活,善于适应。他们注重效率,追求速度。这两个阶段的人可以互相学习,互相补充,共同进步。兔子人感情细腻,容易受伤。他们需要安全感和照顾。猴子人感情温暖奔放。他们不喜欢被束缚或纪律。这两个属于彼此的人需要相互磨合、理解和支持。猴子人花了很多钱,没有节制。他们喜欢享受生活,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兔子人花钱谨慎,小心翼翼。他们喜欢储蓄,追求经济独立。这两个人需要互相学习,互相补充,共同进步。兔子人和猴子人非常适合。他们性格互补,能相互学习,共同成长。他们彼此相爱,相互支持,将携手共度美好生活。

唐太宗李世民的高层视野:自上而下如何看济世安民

末年,荒淫残暴,天下大乱。劝父亲李渊起事,态度很积极坚决。而且他已经联络了裴寂、刘文静等人,对于起兵很有把握。刘文静是晋阳令,有人事脉络。他认为现在有许多避乱的人来到太原(李渊当时坐镇太原),“文静素知其豪杰,一朝号召,十万众可得也”。再加上李渊的府兵数万,一下子就能够以十多万人起义,“一下令,谁不愿从?鼓而入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新唐书.列传》) 李世民去见父亲,摆出这个情况,提议可以起事了。李渊先是装做不同意,“欲执世民送官”,但后来还是决定了,同意了。 这时李渊本来在为隋炀帝镇压盗贼(造反的人),对付突厥犯边。李渊本来是很会打仗的,他的箭法也极好,但是这个局面中,他一次次“兵出无功”,隋炀帝遣使者要他回江都,可能要怪责他了。李世民说:“事急矣,可起事!”网络配图 终于起事。李渊“杖白旗,誓众于野”。从太原出发,先打下了隋军虎牙将宋老生。几个月后,就打到了隋帝的长乐宫,“克京城”。这时李渊还不自称,不马上赶走隋帝,隋帝只好封他为唐王,三个儿子便成为唐国世子,李世民为秦国公,元吉为齐国公。再过几个月,终于“隋帝逊于位”,把皇帝玺绂奉给李渊,李渊做个样子,“三让乃受”。这年就成了武德元年(公元六一八年)。这样,既是武力起事,又是和平转移,省事得多。 这时各地的反王还很多,要一一征讨。几年间,平定了最强的对手薛仁杲、李密、、、周、刘黑闼等等。李世民的功劳最大,所以最后是由他继承李渊的帝位。 这个过程,似乎很简单。一切是有条有理地进行。短短时间内从隋帝那里承袭到了皇帝位,然后平定天下,打的也只是局部性的战争。 认真说来,唐朝的开国皇帝应是李渊,但如果说是李世民也可以。因为整个夺取天下的过程,李世民都参与了,甚至是主动的推进者。年纪轻轻的李世民,怎么能够有这样开阔的视野、胸襟、主张?这与他的出身关系很密切,很直接。 李世民的出身,使他从小就浸在从高层看世事的气氛中。 甚至从取名“世民”开始。网络配图 有个书生给李渊看相,说李渊的相,在相法,是贵人也。还会有贵子。这时李世民才四岁,书生见到了这个四岁的孩子说:“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几冠,必能济世安民。”说他将来能够济世安民,期许很高。李渊“乃采其语,名之曰世民”。(《新唐书.本纪》)。 不知道四岁的李世民那时懂不懂“济世安民”是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就是从小已经习惯听到什么济世,什么安民的议论。 高层的视野不会都是济世安民,高层也会只看到自己的权力,追求自己的享受,隋炀帝就是这样,但高层要巩固自己的地位,也必须留意如何济世安民,这是高层视野中光明的一面。 李世民的出身,使他很自然地具有了这么一些特点:第一,从小就注意和了解大局,从大局看问题;第二,熟知上层社会的结构;第三,熟悉及掌握人事脉络。因此,他能够那么有主张,行动起来那么有步骤(这方面,李渊有经验,把握住方向)。唐朝的天下,就那么打了下来。网络配图 更可贵的是,李世民从这个角度,很注意应该如何才能济世安民,他不能走隋朝灭亡的道路,所以开辟出了“”那样的盛世。他很开明,但也有局限。这局限,又与出身有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