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赵国重臣郭开是个如何样的人?他的存在对赵国有什么影响?

时间:2025-02-1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重臣郭开是个怎么样的人?他的存在对赵国有什么影响?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郭开是战国时期赵国重臣,一生历仕和赵幽缪王两君,他还是赵幽缪王的宠臣。

不过历史上对于郭开的评价并不高,因为他曾出卖赵国,加速了赵国的灭亡。

攻赵强攻无效,便贿赂郭开,让他在赵王面前诬陷等人。

结果赵王轻信谗言,将李牧杀害,等于是帮秦国铲除了最大的威胁。

此王被俘,接下来便是亡国危机,那郭开的结局又如何呢?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一、辅助赵偃 郭开,是赵悼襄王、赵幽缪王两代的宠臣。

他的发迹,始于晚期的侍奉公子赵偃。

赵孝成王早年,曾经册立过一位太子,但是这位历史上没有留下名字的太子比较命薄,在赵孝成王十年(公元前256)就死去了。

赵孝成王在太子死后,并不急于册立新的太子,一是因为他才年过而立,还年轻,二是想锻炼一下几个儿子,优中选优,看谁最适合做太子。

最后,他选中了春平君,着力培养。

后来,秦、赵两国议和,互派质子。

为了让春平君立功于社稷江山,赵孝成王就派他到秦国做质子去了。

春平君到了秦国,的事儿发生了,那就是秦国和赵国的关系没能缓和,还是摩擦不断,质子想回国就难了。

就这样,春平君就在秦国住下了。

赵国这边,负责侍奉公子赵偃的郭开,将赵偃视为奇货可居,苦心培养,而他的培养却不是让公子读书明理,而是伪装成忠臣孝子。

他让赵偃对赵王日日请安问好,有病了去侍候汤药,为赵王捶捶背揉揉肩之类的,极力巴结讨好。

对于臣下,劝赵偃极力拉拢,动辄大加赏赐,拉帮结派。

就这样,在郭开的帮助下,赵偃形成了一股不小的政治势力,赵孝成王认为他孝敬,大臣们认为他贤德。

但是,对于赵国有没有册立赵偃为太子,历史上一直有分歧,综合各种史料分析,没有册立他的说法比较可信。

在《》中的《六国年表第三》中说:“(赵悼襄王二年)太子从质秦归。

”这里的太子当是指赵孝成王册立的太子,极有可能是春平君。

也就是说,在赵孝成王生前,可能已经册立春平君为太子了,那么,赵偃就不可能再被重复册立为太子了。

赵孝成王二十一年(前245),赵孝成王临死时,可能想让春平君回国继位,但是,秦、赵两国关系不睦,另外也有可能是郭开、赵偃从中作梗,春平君未能回到赵国。

郭开、赵偃早就做好了继位或者说是夺位的充分准备,这边赵孝成王一崩殂,那边他们就鼓动大臣们和宗亲们以“国不可一日无君”为由,拥立“贤德”的公子赵偃继位,是为赵悼襄王。

二、陷害忠良 赵悼襄王即位后,郭开立刻被委以重任,为中大夫,而后直线提拔,几近相国。

因为赵悼襄王得国不正,所以难免心虚,就想加强对众臣的防范。

而郭开则脱去伪装,开始有恃无恐的胡作非为,为朝中正臣所不齿。

应该就在这时候,大将与郭开产生了矛盾。

至于是什么具体矛盾,则不必去深究了,一个是爱国大将,一个是祸国奸臣,他们之间若没有些许的矛盾,岂不是怪事?反正郭开与廉颇这对冤家是结下了梁子,也为廉颇和赵国的悲剧埋下了因子。

赵悼襄王元年(前244),廉颇奉命出征,攻克繁阳城,郭开怕廉颇立下大功对自己不利,就怂恿赵王,让乐乘去替他出征。

廉颇知道这是郭开耍的伎俩,大怒,向乐乘进攻,乐乘吓走了。

廉颇知道国内奸臣当道,君主又是昏聩之辈,回国绝不会有好果子吃,就逃到了魏国,希望能像当年那样,最后再被赵王给请回去。

不久,大举进攻赵国,赵军迎战接连失利,赵悼襄王又想起了廉颇,就派人去请廉颇回国。

郭开深怕廉颇回国报复自己,就找到前去请廉颇回国的宦官唐玖,送其不少金子,如此这般一说,唐玖满口应允。

唐玖带着赵王赏赐廉颇的一副名甲和四匹良马,地赶到魏国,拜见老将军。

廉颇见日思夜念的事儿就要成真了,自然是,当即穿上战甲,骑着马跑了几圈,吃饭时又多吃了几碗,意思是别看我年纪大了,但还可以上阵杀敌、为国御寇。

唐玖告诉廉颇,自己先回国,不久赵王请老将军回国的正式旨令就会到了,请其耐心等待。

但是,廉颇等啊等、盼呀盼,等的花儿都谢了,就是不见那份正式旨令的到来。

原来,唐玖回去汇报时,对赵王说:廉颇老将军愿意回来,就是身体不太好,与臣坐一会儿,竟然跑了几次茅厕。

赵王一听,认为廉颇还是老了,不中用了,也就放弃了起用他的念头。

到了时,郭开又故伎重演,陷害李牧。

秦国见在战场上难以击败李牧,就派出了间谍到邯郸城,找到郭开,重金贿赂,让他想方设法除掉李牧。

郭开就和赵王迁的幸臣韩仓一道对赵王迁进行蛊惑,郭开在朝上诋毁李牧要造反、投降秦国,韩仓则向赵王迁吹枕头风,吹得本来头脑就不清醒的赵王迁更加晕乎,在床榻之上就决定了李牧和国家的悲剧命运。

李牧死后三个月,“邯郸为郡”,赵国灭亡,赵国都城邯郸城成为秦国的一个郡治所在地。

三、最后结局 赵幽缪王八年(前228)十月,邯郸城破,赵王迁降秦,赵国宣布灭亡。

赵国残余势力在代郡拥立公子嘉为代王,继续抵抗秦军,但已经是强弩之末了。

赵国灭亡后,原赵国的相国郭开成为秦国灭赵的大功臣,被秦王封为上卿,可以继续享受他的荣华富贵。

作为卖国贼,郭开的目的达到了,自己的国家灭亡,他的富贵生活并没有结束,比起亡国之君赵王迁强的实在是太多了。

看起来,还是他的智商高啊! 早在赵国行将灭亡之时,郭开就看出来了,赵国的灭亡已经不可逆转,秦国统一天下的态势已经十分明朗,所以,他“”,为自己一家人留好了退路,以便在亡国后还可以继续做富家翁。

从这一点来看,郭开确实是一个能人。

但是,作为赵国的相国,郭开位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要位置,在国家危难时,本该主动担责,担负起保家、御寇杀敌的使命重任,为国为民死而后已,可他却选择了当卖国贼、内奸,靠陷害忠良、、出卖国家利益而赢得敌国的欢心,这是人神所共愤的! 正是因为郭开的为人所不齿,所以他的结果应该不会好了。

正史上没有记载郭开的最终命运,但是野史及后来的文艺作品却为他设定了结局,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为盗贼所杀。

说是郭开到秦国时由于乘坐的车小,邯郸城家里搜刮来的民脂民膏没来得及随他一同拉到咸阳。

待他在咸阳城安家落户以后,就想把财物搬到秦国,但他又怕别人给私吞了,不放心,就亲自带着亲信回到邯郸城搬家。

当他们将财物装成几十大车,拉回秦国时,在路上被盗贼给抢劫了。

财物抢劫了也就算了,就连郭开本人也被盗贼给灭口了。

二是为公子嘉派人所杀。

说是公子嘉在代郡做了代王后,想除掉祸国殃民的卖国贼郭开,打听他要回邯郸城搬家,就派人在路上将其刺杀。

三是秦国人所杀。

说是郭开到秦国后,依旧作威作福,改不了的做派,得罪了秦国的贵族大臣,被秦国人给暗杀了,家财也被秦国人给哄抢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高俅是如何从一个无赖一跃成为朝廷重臣的?

,提起他来无数人都会咬牙切齿,正是他的出现,使得一代名教头背井离乡,与自己相爱多年的妻子分离,使得这样一位英雄人物被迫登上梁山反对北宋的统治。想必很多人都会纳闷,这种下三滥的人物究竟有何德何能位居高位,成为那残害忠良的刽子手呢? 年轻的时候,高俅只是个市井无赖,不过却有些文采,因为家教不错,所以无论是琴艺还是武功,亦或是词赋,他都能信手拈来,虽然只是些皮毛,但却非常全面。能够吟诗作对说明他起码有文艺青年的潜质,而习有武艺,则是他成为无赖的凭靠,虽然当时他看似一无所长,但是却已经有了做官的基础。网络配图 因为整天在街上混日子,他那为人正直的老爹,对此非常不忿,有次他帮一位院外的儿子使钱,时常出入青楼之中,而将他告入了官府,最后不仅挨了四十杖刑,还被流放去了外地。他在东京的名望极差,没有人愿意给他一口吃食,更没有人愿意让他在家中留宿,可见其人品之差。百般无奈之下,他便选择投奔位于淮西的一个闲汉家中,此人经营一所赌坊,乐于接济走投无路之人,他在这里一待就是三年。 后来天下大赦,他终于有机会重返家乡,那闲汉为其写了封举荐信,让他认识了董将仕。董乃是东京人士,对于他的脾性非常熟悉,自认不肯将其留在身边,但是碍于朋友的介绍,也并没有着急将其撵走,而是先留他在家中闲住了十几天。眼见着时机成熟,董来到他的身前,称自己这里庙太小,恐怕会阻碍他的发展,便又为其写了一封举荐信,让他到小苏学士的身边做个文员。 高俅也没多想,便拿着信去了,这位小苏学士乃是大文豪,能够成为他的身边的文员,可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他自然满心欢喜。可是这苏轼也知道他是个什么货色,不想将这种人留在身边,于是又写了封信,让他去追随王都太尉。此时他也已经明白了这些人的心思,知道他们瞧不起自己,但是因为举荐的人地位越来越高,所以他也没多说什么。 这王都太尉乃是皇室的驸马,也是高俅的贵人。有天太尉命他去将一个盛有礼物的金盒子送给他的小舅子端王,走走关系。等他走进端王的宅院之后,就看到端王一身利落的打扮,正跟几个穿着黄马褂的同龄人踢球,眼见其正玩得尽兴,他也不敢去打扰,便恭敬地立在一旁,等着端王他们踢完。网络配图 就在这个当口,足球倏地飞到了他的身前,不知从哪来的底气,他上前一脚踢到了端王的脚下。这个举动成功的吸引了端王的注意,上前询问他的身份,高俅认真回答了端王的问题,然后又将此行的目的说了出来,将金盒呈给了端王。金盒中的礼物无非是些金玉古玩之类,端王扫了两眼便让人收起来了,然后感谢了太尉一句,接着又把注意力放在了高俅的身上。 他问高俅会不会踢球,要不要一起来玩玩。高俅自然连连拒绝,称自己只是胡乱踢了几脚,说不上会踢,更不敢跟端王一起踢球。没想到端王反而来了兴致,非要他下场踢球,可是高俅畏惧其身份,说什么也不敢上场,后经过端王五次三番的要求,他才一边叩首,一边解开身上的束缚,入场踢球。 早先在市井厮混之时,他少不了与那些踢球,因此也算是练了些本事,这么多年过去了,居然还没丢光,出脚几次都换来了端王的喝彩声。如此他底气更足,将毕生所学都使了出来,拼命的迎合端王,他的球技非凡,那足球像是黏在他脚下一般,将对手踢了个。网络配图 一场球赛过后,按理说他应该返回太尉府侍奉了,没想到端王却说什么也不让这个足球高手离开,如此便将其留在宫中睡了一晚,至此两人便有了交情。后来端王登基,一跃成为北宋的君主,而作为他的球友,高俅也跟着,成为了朝廷重臣,负责管理北宋的兵权。 看完整条高俅发迹之路,我们能够看出,他的本事远不如运气,先前在市井中学到的本事,没想到最后全都用在了端王的身上,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要从端王身上来分析了,此人无比聪慧,又生的俊俏,典型的高富帅,而且是那种非常会玩的高富帅,对于市井中那些人的有趣玩意,极有兴趣,如此高俅的出现正好迎合了他的口味,使其在年轻时学到的本事,有了用武之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如何评价东汉重臣胡广?胡广生平简介及历史评价

胡广初举孝廉,后中策试第一。历任尚书郎、尚书仆射、汝南太守、大司农、司徒、太尉等职,因拥立有功,获封安乐乡侯。继位后,拜司徒、录尚书事。陈蕃遇害后,接任太傅。熹平元年(172年),胡广去世,年八十二,谥号“文恭”。其追赠及葬礼规格,为中兴以来人臣之最。 人物生平 章奏第一 胡广的六世祖胡刚,清高有志节,因摄政而逃亡到交趾,新朝灭亡后才返回乡里。胡广的父亲胡贡,曾任交趾都尉。胡广两岁丧母,少时孤苦贫困,甚至要亲自做家务。 胡广成人以后,曾在郡府里任散吏。当时,南郡太守法雄之子法真从家中来看望法雄,法真颇有知人之明。正逢岁终应举之时,法雄召集诸位官员,而法真自己在窗后观察。法真发现了胡广有异于常人之处,此后便把胡广推荐给法雄。法雄举荐胡广为孝廉,到京师雒阳(今陕西洛阳附近)参加殿试,由亲自主持考试章奏,胡广被选为第一。此后仅一月,胡广就被拜为尚书郎,经五次升迁后任尚书仆射。 历职内外 想要立皇后,但后宫的四位贵人都很得宠,顺帝想要以抽签的办法求神来选定。胡广与尚书郭虔、史敞上疏建议选取良家之女,顺帝于是立(即后来的顺烈皇后)为后。 当时尚书令左雄想要修改,规定参试年龄一定要四十以上,而由儒者考核经学,文吏考核章奏。胡广再次与郭虔、史敞上书驳斥,认为选举人才,不能拘泥定制,但意见未被采纳。后陈留太守一职空缺,史敞等人推荐由胡广担任(但胡广应该没有出任)。胡广掌理枢机事务(指在尚书台)十年后,出任济阴太守,因举官不实而被罢免。后复任汝南太守,又入朝任大司农。 五卿七相 汉安元年(142年)十一月初七,胡广升任司徒。 本初元年(146年),被鸠杀。梁冀想要拥立年幼的蠡吾侯(即后来的汉桓帝)为帝,太尉与胡广、司空赵戒共同劝谏梁冀,而梁冀在朝会上恐吓百官,胡广等感到害怕,只有李固与杜乔仍然坚持,于是被罢免,命胡广接替李固任太尉、录尚书事。 建和元年(147年)六月,胡广因疾病逊位。同年,因拥立桓帝之功,被封为育阳县安乐乡侯。十月,又被拜为司空。十一月,李固被梁冀陷害下狱,临死前写信斥责胡广和赵戒没有坚持正义,二人看到李固的遗书后,感到悲伤惭愧,但也不过是长叹流泪而已。 元嘉元年(151年)十月,胡广再次逊位后告老致仕。不久,以特进身份被征拜为太常。 永兴元年(153年),升任太尉。次年九月,再因发生日食被免职,又复任太常。 延熹元年(158年),再次任太尉。次年,梁冀被诛杀,胡广与司徒韩縯、司空孙朗因为阿附梁冀、“不卫(皇)宫”,被剥夺爵土,以减死罪一等论处,免为庶人。后又被拜为太中大夫、太常。 延熹九年(166年)五月,再次被拜为司徒。 建宁元年(168年)正月,刚即位的汉灵帝命胡广与太傅陈蕃、大将军共同录尚书事,复爵安乐乡侯。胡广因病乞求逊位,适逢陈蕃谋诛宦官失败遇害,于是命胡广接替陈蕃任太傅,总录尚书事。 胡广当时已经八十岁,但还是心力有余,为人练达、明事理。侍奉继母孝顺,从不说自己年老。继母去世后,在服丧期间,没有做出不合礼仪的事情。 倍极哀荣 熹平元年(172年)三月初八(4月17日),胡广逝世,享年八十二岁 [21] 。灵帝命五官中郎将持节奉册,赠以太傅、安乐乡侯印绶,赐东园梓楠棺木,派谒者监护丧事,在光武帝的陵寝原陵为他营建墓地,谥号“文恭”,以其子孙一人为郎中。他的故吏自公、卿、大夫、博士、议郎以下数百人,都穿着丧服前来会葬。朝廷在胡广去世后予其的追赠及葬礼规格,自从东汉中兴之后,没有一位人臣能与其相比。 熹平六年(177年),灵帝思感“旧德”,命画师绘制胡广与太尉黄琼的画像,悬挂在宫内,议郎奉诏撰写的《胡广黄琼颂》,也一同悬挂在宫内。 人物评价 胡广以奉行中庸之道著称,他为官三十多年,历事六朝,受到隆重的礼任,他每次逊位辞病,或者被免职回乡,不满一年,又再次升职。他担任过一次司空、两次司徒、三次太尉,最后官至太傅。他所辟命的掾属,都是天下名士。他又与故吏陈蕃、李咸共任三公。陈蕃等人每到朝会,都常称病避开胡广以示惭愧,时人都以此为荣。与黄琼刚柔并济,对抗当权的梁冀。他非常熟悉先朝的典章制度,通晓当代的朝廷规章,所以京都雒阳有谚语说:“万事不理问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然而,胡广温柔敦厚,谨小慎微,以此取媚朝廷,没有忠贞正直的气节,天下的人因此而轻视他。又取媚于宦官,废黜功勋卓著的滕抚,使得“天下怨之”。 个人作品 胡广博学多闻,“学究五经,古今术艺毕览之。”当初,依照《虞箴》作《十二州二十五官箴》,其中九箴遗失,后来著名学者崔骃和其儿崔瑗以及临邑侯刘騊增补的共十六篇,胡广又继作四篇,作《百官箴》共四十八篇,被赞誉为“文典甚美”,为后人研究官吏制度留下了宝贵资料。胡广还作有诗、赋、铭等共22篇。 《全后汉文》载,胡广还著有《汉官解诂》三卷、文集二卷,又有《上书驳左雄察兴议》、《谏探策立后疏》、《书》、《王隆汉官篇解诂叙》、《百官知箴叙》、《侍中箴》、《边都尉箴》、《陵令箴》、《印衣铭》、《绶笥铭》、《征士法高卿碑》、《吊夷齐文》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