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北宋有个“杜拉拉”皇后 最后居然被宋徽宗谋杀

时间:2025-02-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两宋后宫少内斗,因此谜案不多,这是公认的常识,原因之一,就是祖宗家法严,迫使历代后妃不得不以“冲淡”自守,和平共处。

《明史-列传》里也特别提到,马秀英“以宋多贤后,命女史录其家法,朝夕省览”。

但是不多不代表没有,《宋史》里就记载了一个迷雾重重的“自杀门”。

“黑户”女佣上位 刘清菁,史称。

这个女人,有些来历不明,父亲是谁,母亲是谁,原籍是哪儿,哪一年进的宫,史书上均无交代。

现在可以查阅到也能确认的,是她的出生时间,即公元1079年,斯年,三岁。

如果按照史料的说法,“自幼进宫、初为御侍”,那么,哲宗即位之日,应是她进宫之时,大概在1086或1087年间。

七八岁的小女孩,专门服侍小,两个孩子在一起成长,虽然身份地位悬殊,但不会影响他们之间建立起青梅竹马的交情。

从“黑户”女佣登上皇后宝座,刘清菁用了十三年时间,其升职秘诀,好比古典版的“杜拉拉”。

她没有家族背景,甚至没受过任何教育,靠个人奋斗,与向、朱太妃及哲宗母子建立了不错的关系;靠娇美的容貌,率真的性格,赢得了哲宗的爱情;靠聪明才智,内外勾连,打败了后宫三千佳丽,最终获得了成功。

“杜拉拉”很坚强,刘清菁比“杜拉拉”更有韧劲。

关于这段经历,《宋史》的描述不可谓不具体:“昭怀刘皇后,初为御侍,明艳冠后庭,且多才艺。

由美人、婕妤进贤妃。

生一子二女。

有盛宠,能顺意奉两宫。

时孟后位中宫,后不循列妾礼,且阴造奇语以售谤,内侍郝随、刘友端为之用。

孟后既废,后竟代焉”。

其中涉及造谣诽谤、中伤情敌之事,属“宫心计”范畴,不应上升为个人品质及道德评价。

有句歌词唱道:“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遗憾的是,刚刚升为六宫之主的刘清菁,却怎么也浪漫不起来。

她当年即遭丧子之痛,出生仅两个月的儿子赵茂夭折了;次年又痛失爱侣,哲宗因伤心过度,不久去世。

面对人生两大惨事,刘清菁伤心欲绝,但仍坚强地活着。

违例册封背后有玄机 公元1100年,哲宗病逝,弟弟赵佶即位,刘清菁的人生开始发生逆转。

六宫之主肯定是做不成了,得让位给徽宗的;因为哲宗的年号叫“元符”,所以,徽宗册封嫂子为,这没有违制。

然而,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向太后去世,宋徽宗居然晋升嫂子做了崇恩宫太后。

这就值得玩味了。

首先嫂子做太后,明显违例;其次,哲宗的生母(也就是刘清菁的婆婆)朱太妃尚健在,理应当仁不让做太后,徽宗为何不册封朱太妃反而册封嫂子?难道他真的是在“下一盘很大的棋”?说对了,他甫即位,需要调和新旧党之间的矛盾,刘清菁很不幸地沦为了政治工具。

有两个人不能不说一说,那就是哲宗朝独相章惇和右正言邹浩。

当年被废,章惇极力支持刘清菁母仪天下,邹浩却拼死反对。

章惇代表新党利益,邹浩则是旧党领袖韩忠彦、曾布等人的马前卒。

哲宗皇帝虽不像他宋神宗那样一心搞改革,但对章惇极为倚重,加上特宠爱刘清菁,于是,立刘清菁为后,把邹浩发配到新州劳动改造,新旧党之间的矛盾空前白热化。

逮至徽宗主政,采取了调和的政策,“凡绍圣、元符以还,惇所斥逐贤大夫士,稍稍收用之”。

邹浩官复原职,旧党多有起复者,章惇也受到特进,封申国公。

外朝的政治大气候,波及了后宫。

刘清菁是向太后和朱太妃得过的人,其中,向太后跟章惇不大和睦,朱太妃的政治倾向不明,多半是站在向太后一边的。

此时向太后已死,若册封朱太妃为太后,会给群臣留下这样的错觉:新党会认为朝廷将循哲宗路线,独用新党;而旧党也会以为朝廷将对新党发难了。

如此一来,矛盾会更加激化。

而立刘清菁为太后,就可起到调和之效:既安抚了章惇一党,又明白无误地告诉旧党,朝廷不会再走哲宗的老路了。

还有一个雷人故事,或许牵累了刘清菁。

哲宗死,向太后临朝听政,欲立端王为帝(即徽宗),章惇不干,大喝一声:“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

”这话谁听了都不舒服。

果然在进封章惇为申国公后不久,徽宗便找了个茬子,将他撵到外地去了。

章惇倒台,旧党一派,韩忠彦、曾布为相,邹浩当了兵部侍郎。

作为政治工具的刘清菁,便不再有利用价值。

扑朔迷离的“自杀门”事件 根据《宋史》的记载,刘清菁的“自杀”,大致情况是,“后(刘清菁)以是颇干预外事,且以不谨闻。

帝与辅臣议,将废之,而后已为左右所逼,即帘钩自缢而崩,年三十五”。

短短数十字,矛盾重重,漏洞百出,简单加以分析,即可看出其中的蹊跷所在。

两宋无内朝,后妃严禁干政,这是常识。

除非是由群臣所请而垂帘的太后,才能具备“干预外事”的条件,否则绝无可能。

刘清菁生活在哲宗、徽宗两朝,北宋立国已逾百年,她焉能不知祖宗家法及其中的利害关系?一个没有家族背景的“黑户”,哲宗活着,她或许会恃宠而骄,干一些出格的事儿,哲宗一死,她还有何可恃?自保尚且不暇,安能再惹是非?这个罪名显然无成立依据。

再看第二个罪名:“且以不谨闻”。

是语言不谨慎,还是行为不检点?我们今天不得而知,但其中的“闻”字多少透露出一些信息,即“听说”或传闻。

刘清菁在竞争皇后位时,是得罪了不少人的,后宫传出一些流言飞语中伤她,实属正常。

有一个故事可以证明。

某年冬至节,孟皇后率领妃子们到隆祐宫等待与向太后贺节,大家都站着,只有刘清菁恃宠,到凤椅上坐下。

于是,有妃嫔妒忌,耍了心眼,故意说向太后来了,骗刘清菁站起来,然后悄悄把椅子挪开。

刘清菁看太后未来,随即又坐下,跌得双脚朝天。

众妃嫔大笑,刘清菁狼狈地起身,夺门而出。

从这个故事来看,后宫有不少人是愿意看到刘清菁倒霉的。

就算这两个罪名都成立,那也罪不至死,“将废之”而已,跟孟皇后一样,当个废后,要么去守陵,要么进冷宫闲居,反正不会死。

为何却出现了“为左右所逼,即帘钩自缢而崩”的怪事呢? “左右”指的是谁?是她自己的身边人,还是皇帝的身边人?如果是刘清菁的侍从,就荒唐了,他们哪来这样大的胆子?如果是皇帝的身边人,那《宋史》就该记载为“赐死”,而不是“将废之”。

可见《宋史》的修撰者,还是有良知的,用蹊跷而矛盾的笔触,为刘清菁昭雪了沉冤。

以刘清菁的性格,若无圣旨或其他不可抗拒的外力逼迫,不可能自杀。

前文中讲过了,她非常坚强,二十岁死了儿子死了丈夫,也没有寻死。

如今三十五岁了,,历经(难,应更加成熟和坚强,区区“左右”所逼,恐难以让她甘心死于“帘钩”。

由是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刘清菁的“自杀门”,不是自杀,而是他杀(赐死)。

事件的幕后罪魁,宋徽宗是凶手,旧党群臣、后宫长舌妇等则是帮凶。

对一位当朝太后的废立,如果不是皇帝先有暗示,辅臣哪敢造次? 在三方势力绞杀之下,政和三年(1113年),一代艳后香销玉殒,正如她的名字“清菁”一样,“清”,代表清白无罪,“菁”,是秋天的韭菜在冬天开的花,虽其香馥郁,却开的不是时候,乃宋代“女生遗憾体”。

(赵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古时候帝王爱做买卖:汉灵帝摆摊卖肉“一刀准”

以帝王,却乐于开店做买卖,在历史上并非罕见的怪事。从司马遹摆摊卖肉,到设买卖街,足见帝王做买卖那份心瘾。好不容易才当上,诸多不顺,索性开店解闷儿;皇店之风炽盛,甚至放皇债和高利贷。而乾隆的新春买卖街,恍若如今的“高级俱乐部”,你可别以为像广州的花市,也许跟荷兰带橱窗的“花街”差不多呢。时苦于没有淘宝,则在宫闱内设商铺。 1、太子摆摊卖肉“一刀准” 东,永康元年(167年)被迎立为帝。史载,光和四年(181年),灵帝在后宫修建一排商铺,让宫女们做买卖。她们相互间又发生盗窃,甚至争执逐斗。 灵帝换上商贾的服饰,从中饮宴作乐。而且,他开店做买卖还不止一次。(吴)谢承《》称,“灵帝数游戏于西园,令后宫宫女为主客,帝身为商贾。”网络配图 西之孙、西的长子愍(mǐn)怀太子司马遹(yù),自幼聪慧,有之风。然长大后,不修德业,性刚且奢侈残暴,于宫中摆摊切肉卖酒,把东宫变为市场,与左右一起做买卖。《》载,愍怀太子还练就一手绝招,“于宫中为市,使人屠沽,手揣斤两,轻重不差。”也就是“一刀准”,无须用秤。并在西园销售杂货,以收其利。又好算卦巫术,忌讳颇多。皇后以其非己出,性情暴虐,恐即位后自己地位难保,乃与贾谧等设计谋害,诬太子谋反,囚于金墉城,后徙宫,遣黄门孙虑将太子杀害。 时,于景平元年(423年)登帝位,在位仅有二年。《南史》载:“帝于华林园为列肆,亲自沽卖。”这位短命皇帝不仅在宫苑内建商铺,而且亲力亲为做起生意。 2、唐中宗当皇帝不顺利开店解闷 唐中宗,高宗第七子。永隆元年(680年)立为太子。弘道元年(683年),顺顺当当做上皇帝。不料,母亲临朝称制,改元嗣圣。次年,更被母亲夺去帝位。 十四年后,圣历元年(698年),再立为太子。足足过了二十年,神龙元年(705年),才复帝位,复国号唐。 或许这个皇帝当得不顺当,难免心里有点郁闷,他也乐于开店做买卖。史载,景龙三年(709年)二月,唐中宗在玄武门开设市肆,叫宫女们“鬻卖众物,令宰臣与公卿为商贾,与之交易,因为忿争,言辞猥亵。中宗与韦后观之,以为笑乐”。 可是,。第二年,即景龙四年(710年),他被皇后毒杀。网络配图 3、开家皇店放高利贷 如果说,以上帝王开商店,做买卖,纯属“玩票”,算作皇家的游戏嬉闹。那么,明代皇帝则来真家伙了,在京畿内外开皇店,以罔财为目的。 明武帝正德八年(1513年),于经奏请开设宝源、吉庆二皇店。自此,皇店一发不可收拾。 所谓皇店,经皇帝特许并赐名号,由皇亲、太监及权贵开设的客店。有的由官店、塌房(即濒水为屋,以贮商货的仓库)改设,有的在皇庄附近或交通要道开设。 皇店的业务与官店一样,经营仓库,供客商停放货物,并榷敛商货,兼为收税机关。但是,不同于官店的,则皇店不受官府管理,其收入也不归官府而入内府,即皇帝的“小钱柜”。甚至,有的皇店放皇债,经营高利贷。 明代的皇店已不限于京畿之地,远及东北山海关、广宁(今辽宁北镇)、辽阳,西边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通州(今北京通县)、张家湾、卢沟桥,山东临清等地。 这些皇店拦截客商,横征暴敛,渔利无厌,为所欲为。正德时,皇店一年缴纳白银达八万余两,其余的中饱了太监权贵的私囊。 正德九年(1514年)春,乾清宫火灾,宫内外皆成灰烬。当时,右都御史杨一清、南京礼科给事中徐文溥、大理寺丞袁宗儒、兵科给事中潘埙等先后上疏,复引乾清宫灾,言皇店以罔财之害,力请罢皇店。 死后,明世宗嘉靖初,皇店一度削弱,但是始终未能罢除。史载,二十四年(1596年),吏科左给事中张养蒙还上奏,“极谏时事缺失,谓奸宄实繁有徒,采矿不已,必及采珠;皇店不止,渐及皇庄”。 可见皇店科敛扰商,侵害民利,成为明代中后期商业资本发展的一大桎梏。 4、乾隆的春节商业一条街网络配图 ,皇店远远不及明代盛炽,仅限于宫苑之内,有点类似当今的“高级俱乐部”,新春“嘉华年”。时,每逢新春在同乐园开设买卖街,为期九天。李岳瑞《春冰室野乘》生动地描述了园中的买卖街内的情况: “凡古玩估衣,以及酒肆茶炉,无所不备。甚至携小筐售瓜子者,亦备焉。开店者俱以内监为之。古玩等器,皆先期由崇文门监督,于外城各店肆中,采择交入,言明价直,具于册,卖去者给直,存留者归其原物。 各大臣入园游览,皆竞相购买,或入酒馆饭肆哺啜,与在外等。肆中走堂佣保,皆挑取外城各肆之声音洪亮,者充之。每驾过肆门,则走堂呼菜,店小二报账,司账者核算,众声杂沓,纷然并作。” 乾隆皇帝来到买卖街,看到此中情景,不禁开怀欢笑。据称,四年(1799年),乾隆皇帝驾崩,此例始停。 其实,时,仍在宫闱内设商铺。据九钟主人《清宫词》(清人说荟):“列肆分廛厕禁林,团城翠括荫萧掺。步行亲诣承光殿,为识闾阎疾苦心。”原注:“孝钦后(即慈禧太后)居西苑时,命宫监于北海承光殿侧,设置市肆,罗列百货,亲往问价,以考商贾之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汉朝帝王为什么宁与“舅爷”共治天下也不信同姓?

当一个伟大时代刚刚开时,那些对未来遐思无限、自信满满却又经验全无的创始者们,往往会由于惯性思维的桎梏,或妥协于当时技术之局限,故而地在帝国运行程序中埋设下一堆低级错误。当程序运行到某一节点时,这些初始BUG就会诱发一系列程序错误,导致帝国彻底死机、被迫重启。 西汉初年,众建同,企图与兄弟子侄“共天下”。殊不料祸根深种,到高祖孙景帝时,关东诸侯王便企图凭“大家都”的血统资本抢班夺权,发动“七王之乱”,一时天下震惶。 眼看同姓兄弟靠不住,抓狂的只好放宽一步,以姑表兄弟督军平叛,外戚干政从此滥觞——兄弟分家的闹剧逼得刘“牵羊悔亡”,于是与同姓共天下的国策,转变为与舅爷共天下。 到景帝之子时,与舅爷共天下之风更烈。他先后以、、利等裙带亲戚统大军驰骋塞外,后又遗诏以霍去病弟辅政。从此,凭藉着“大将军”(或大司马)名号掌控军权的外戚,逐渐压倒丞相领导的政府,成为西汉中后期的头号政治力量。 然而无论是与同姓共天下,还是与舅爷共天下,都是不折不扣的“家天下”,利益独占的背后是风险独担,帝国公司经营搞不好,天下怨府就要独集于统治者家族。西汉自武帝之后,世家豪族势力渐强,阶级分化所导致的社会矛盾日渐激烈。无奈斯时民智未开,虽不满于帝王统治,却仍然撇不开英雄崇拜——他们最激烈的呼声不过是请刘皇帝让贤,另换个“有能力”的新人来干皇帝而已。绵羊们泣求豺狼退位,诚邀狐狸登台。 “篡汉”的,就出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网络配图 王莽之姑母王政君为之后、生母。故从成帝朝起,王家先后九人封侯,五人拜大司马,前后执掌朝政数十年之久,地方官如郡太守、国相、州刺史也多为王家关系人。 虽然裙带沾光,但成就王莽之崛起的,却不尽靠这些上层因素。和他那帮唯知奢侈享乐的堂兄弟比起来,王莽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和清醒的政治头脑——他知道谁是自己的潜在支持者,也明白如何争取他们的支持,更清楚自己想把这个帝国引上什么样的新轨道。 他争取政治同盟军的策略是:交接当时尚属边缘政治势力的儒生寒士,靠走舆论炒作路线起家。 即便出自敌对势力之手,《汉书》仍不无褒扬地记载:“莽群兄弟皆将军五侯子,乘时侈靡,以舆马声色佚游相高,莽独孤贫,因折节为恭俭。” 王莽早年拜沛郡陈参为师习《礼经》,衣食住行与同学儒生,不搞特殊化。此后他爵位愈尊,节操愈谦,出手也愈大方,“散舆马衣裘,振施宾客,家无所余”,自己的妻子竟至“衣不曳地,布蔽膝”,被来访的公卿列侯夫人当成是僮仆。网络配图 王莽这种简朴亲民不端架子的作风,赢得了当时左右政治舆论的儒生寒士集团支持。 这些下层出身的士人,多靠钻研学术起家。无奈当时未兴,寒门知识分子要想挤入庙堂只能靠鼓唇游说,靠撞大运博取上层人物的青睐和支持。眼见王莽以舅爷党的显赫出身,却肯放下身段与己结交,还很实在地倡导和实践儒家道德纲常,自令这群书呆子,深以朝堂中的政治代言人相期许。而在这帮政治舆论的营造者和操控者的卖力炒作宣传下,王莽的政治正确指数飙红上蹿——至少,让人们看到的都是光辉的一面: 如,姑表兄弟淳于长犯法,因王莽检举而伏诛。 亲儿子王获杀死奴仆,王莽将他痛责一番,逼令其自尽偿命。 这些举措,在那个豪强阶层气焰方张,奴仆贫民利益无所保障的时代里,自然使一向被草菅利益乃至生命的草根阶层,深将王莽视为自身权益的保护者。 公元2年,郡国发生蝗、旱灾,王莽带头献钱一百万,田三十顷赈灾;又废皇家苑囿为安民县以安置灾民。他还利用公权为民服务,在首都长安城中大造公租房五个社区两百套房子,让无立锥之地的贫民有了安身立命之所。 公元前1年,王莽出任大司马录尚书事。掌握西汉王朝政治上的最高职权后,他立刻以王、侯、关内侯等爵位大封刘氏宗亲、汉兴以来功臣子孙及现任在朝官僚,同时也相应封赐死党亲信数百人以贵族爵位。此举不但令在位权贵有狗得骨之喜,而的恩露均沾,更让一帮早已靠边站的太子党和老革命后代感恩戴德。 由于“克己复礼”的政治路线正确,加之大众舆论宣传得力,“得道多助”的王莽仕途润滑顺畅,在群众呼声中一路飙升: 公元前1年,哀帝崩。王莽以援立平帝功,晋为大司马,平帝时年仅九岁,委政于王莽。 公元1年,王莽被封为太傅、安汉公。网络配图 公元4年,王莽号宰衡,位上公,加九锡。 公元5年底,平帝崩,孺立。在一片民意声中,王莽的姑妈、元帝后王政君封其为“假皇帝”,行代理皇帝之职。 公元8年底,由于王莽之“功”在西汉体制内已无可酬庸,于是天意民心之呼声,只好转而要求他篡汉。 公元9年元旦,王莽顺天应人,“即真”为“真皇帝”,国号“新”,成功完成篡汉大业。 从甫登政治舞台,到公元9年元旦篡汉立新,王莽以不同利益手段争取社会各阶层,以神一般的捭阖手腕获得了全胜,成功地把概念股炒成了龙头股。 然而概念和承诺,终究是需要兑现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