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历史上真实的芈月,千古太后第一人与三个男人纠葛一生

时间:2025-02-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关于这个人物,长篇历史小说《》作者晖说:“芈月,又叫。

这个人属于战国时期著名的女政治家,她是当时的楚国人,基本就是现在的湖北、湖南、安徽一带人,后来嫁到秦国,她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实际执政的,、太后、都无法跟她相比。

”关于芈八子是否以悲惨的方式结束晚年?孙皓晖表示,“她的晚年并不惨,反倒是比较善终,因为她是的母亲。

”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徐卫民说:“战国时期,芈八子是楚威王最宠爱的小公主,但在楚威王死后,母亲被楚威后逐出宫,芈月和弟弟在宫中有幸躲过了多次灾难。

最早,芈月与楚公子黄歇青梅竹马,最后她还是没躲过被楚威后作为嫡公主的媵侍远嫁秦国。

芈姝当上了秦国的王后,芈月成为宠妃。

原本深厚的姐妹之情,在芈月生下儿子嬴稷以后,芈姝处处防范打压芈月,而芈月因其对政治的敏感和天分得到的欣赏。

因为嬴驷的诸子争位让嬴驷遗憾而亡,芈月和儿子也被发配到遥远的燕国。

不料芈姝之子举鼎而亡,秦国陷入内乱。

芈月毅然下嫁,借义渠王之力回到秦国,平定了秦国内乱。

这为后来的统一六国,打下基础做了帮助。

” 千古太后第一人:秦芈月曾把持朝政近40年 芈八子也称宣太后,相传芈八子城府极深,雄才大略,在秦国把持朝政、近40年。

中国历史上,太后这个称谓始见于她,太后专权亦自她而始,实为千古太后第一人。

秦始皇兵马俑是为“千古一帝”秦始皇陪葬,这本是不争的事实。

可是,最近却有学者提出异议,认为兵马俑是为陪葬的—— 秦始皇兵马俑于1974年被发现,世人称之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威武雄壮的兵马军阵为“千古一帝”秦始皇陪葬,这本是不争的事实。

可是,最近中央电视台的一个节目中说,中国建筑学学者陈景元先生对此提出异议,认为兵马俑陪葬的不是秦始皇,而是秦始皇的祖母秦宣太后。

在电视节目中,陈景元提出了一个又一个论据,被誉为“秦俑之父”的袁仲一先生则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双方你来我往,唇枪舌战,似乎说得都有道理。

其实并非如此。

首先,电视里把秦宣太后与秦始皇的血缘关系搞错了,整整差了两代。

电视里说,秦宣太后是秦始皇的祖母。

这是不对的,秦宣太后应是秦始皇“祖父的祖母”。

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姓嬴名子楚,他的母亲夏太后才是秦始皇的祖母;秦庄襄王的父亲姓嬴名柱,是秦始皇的祖父;秦孝文王的母亲唐太后,是秦始皇的曾祖母;秦孝文王的父亲秦昭王姓嬴名稷,是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的母亲是宣太后,宣太后是秦始皇曾祖父的母亲。

曾祖父的母亲应称呼什么呢?称高祖母吧!所以,秦宣太后是秦始皇的高祖母。

从秦宣太后到秦始皇,共5代,世系表是:秦宣太后(高祖母)→秦昭王嬴稷(曾祖父)→秦孝文王(祖父)→秦庄襄王嬴子楚(父亲)→秦始皇。

从“芈八子”到宣太后 秦宣太后是的妻子,是楚国的姑娘嫁到秦国来的,姓芈氏,称“芈八子”。

秦惠文王有多位妻子,第一妻子称王后,第二妻子称夫人,其余妻子的名号顺序是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等。

当时,宣太后是“八子”,因此被称为“芈八子”。

芈八子在秦惠文王家庭里的地位一般,不过她有3个儿子,还有一个优势是她的同母异父弟弟在朝里做官。

秦惠文王是的儿子,秦孝公任用变法,富国强兵。

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作了秦王,用“车裂”酷刑残忍地杀害了商鞅,但仍继续推行商鞅所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

秦惠文王死后,他的王后的儿子秦武王继位。

秦武王体魄健壮,喜欢运动。

公元前307年,好胜心极强的秦武王与大力士比赛举鼎,不慎折断了胫骨,不久去世。

秦武王没有儿子,王位由谁继承呢?秦武王有许多异母兄弟,相互明争暗斗,都想继承王位。

芈八子的大儿子嬴稷是秦武王的异母兄弟之一,当年19岁,在燕国做“人质”。

芈八子和弟弟、也就是嬴稷的舅舅魏冉经过一番努力,使得嬴稷继承了王位,就是秦昭王。

他的母亲芈八子的地位立即上升,升格为“太后”。

从此以后,芈八子就被称为“宣太后”。

秦昭王年轻,他的母亲宣太后掌管秦国大权。

宣太后任命魏冉为国相,封为穰侯;又封同父同母弟弟芈戎为华阳君;还封了两个儿子也就是秦昭王的两个弟弟:嬴悝为泾阳君,嬴显为高陵君。

穰侯魏冉、华阳君、泾阳君、高陵君这4人的权力极大,当时人们称之为秦国“四贵”。

秦宣太后和穰侯魏冉执掌秦国朝政后,继续执行商鞅制定的一套耕战政策,用着名将领,不断对外用兵,各诸侯国都很畏惧。

公元前288年,秦昭王不满足于“王”的称号,自称为“西帝”。

这一切,都是宣太后和穰侯魏冉的功劳。

游说夺了太后权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个思想解放、言论自由的时代。

说客们来往于各诸侯国,到处游说。

公元前271年,也就是秦昭王三十六年,从魏国来了一个说客,名叫范雎。

范雎提出了“”的军事、外交战略,受到秦昭王的重用。

过了几年,范雎乘机挑拨秦昭王与宣太后、“四贵”的矛盾,建议秦昭王做一个真正的“王”,加强自身的权力。

秦昭王于是废掉太后,将穰侯魏冉、高陵君、华阳君、泾阳君迁往关外,同时任命范雎为国相。

秦昭王在位56年,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秦王。

公元前266年,秦昭王已经60岁,就在这一年,秦昭王废了太后。

宣太后身体本来就已衰弱,受此打击以后,第二年就忧郁而死。

宣太后去世后,被埋葬在骊山芷阳。

宣太后与兵马俑无关 秦宣太后的晚年无权无势,是很悲惨的。

在这样的形势下,秦昭王不可能为宣太后修建大规模的陪葬墓。

因此,规模巨大的兵马俑陪葬墓与宣太后是没有关系的。

退一步讲,秦宣太后有大规模陪葬墓的话,也不会用兵马俑陪葬。

因为,宣太后没有领兵打过仗,生前没有同兵马在一起,死后怎么会用兵马俑陪葬呢?! 宣太后住在王宫里,是需要人陪伴的。

《战国策·秦策》里就记载说,宣太后很爱一个叫“”的男人,与他有私情。

魏丑夫名叫“丑夫”,“丑”是“子丑寅卯”的“丑”,不是“丑陋”的“丑”。

此人应该长得很帅,不然宣太后怎能看得上呢? 《战国策·秦策》记载:太后病,将死,发出指令说:“为我葬,必以魏子为殉。

”魏丑夫非常忧虑。

秦臣为魏子说服秦宣太后,说道:“您认为人死了还有知觉吗?”太后说:“不会有知觉了。

”庸芮说:“像太后这样无所不知的人,明明知道人死了不会有知觉,为什么还要凭白地把自己所爱的活人与无知觉的死人埋葬在一起呢?如果死人有知觉的话,那么先王早就生气了,太后纠正错误还来不及,哪里有功夫去私爱魏丑夫呢?”太后说:“好。

”于是就撤销了要魏丑夫陪葬的指令。

按照《战国策》的记载,由于宣太后相信人死后没有了知觉,因此没有让魏丑夫陪葬。

当然,她也不会让兵马俑陪葬。

还有,宣太后的墓在芷阳,位于骊山西麓,不在兵马俑坑所在地。

宣太后是秦始皇的高祖母,如果高祖母的墓在兵马俑坑所在地,自诩“上荐高庙,孝道显明”的秦始皇,就必然要避让,不会在这里修建自己的陵墓。

在秦兵马俑坑中,截至目前发掘出的同真人、真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马约有8000件,还有其他各种陪葬品。

在秦王朝,修建如此大规模的陪葬墓,只有到了秦始皇时代才有能力做到。

秦国从襄公封侯、穆公称霸,到孝公任用,才真正开始强大起来。

秦惠文王时,开始称“王”。

秦昭王时自称“西帝”,派使者尊齐湣王为“东帝”,不料齐湣王背叛盟约,与诸侯国会盟,出兵逼迫秦昭王取消帝号。

可见,直到秦昭王时,秦国的实力仍然不够强大。

之后,秦始皇的祖父秦孝文王继位只有3天,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继位也只有3年,他们都没有力量也没有时间去修建如此庞大的兵马俑陪葬墓。

帝墓是帝国的形象工程,帝国越是强大,帝王陵墓也就越是宏伟。

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后有力量了,“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修建骊山陵墓。

学者说:“自古至今,葬未有盛于始皇者也。

”今天发现的兵马俑坑,就是墓盛况的一个表现。

秦兵马俑陪葬的绝对不是秦宣太后,只能是“千古一帝”秦始皇,这就是结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八帝权臣一朝悲喜长剧:清朝历任总督的悲喜人生

在直隶总督署大门两侧,一副黑底金字对联分外引人注目。上联是:北吞大漠,南亘黄河,中更九水合流,五州称雄,西岳东瀛一屏障;下联是:内修吏治,外肄戎兵,旁兼三口通商,一代名臣,曾前李后两师生。历任直隶总督在总督署留下了很多亲自执笔的对联和匾额,但大门前的这副对联却是今人所作。上联点明了直隶贯通南北的重要军事地位,它是京都的一个屏障。下联写的是总督们在国家事务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正因为直隶在地理上接近京城,所以清代选择的总督多为朝廷任和倚重的大臣,位列各地总督之首,这使得直隶总督位高权重。 事实上,清代直隶总督中也出现了许多著名人物,他们在这个职位上,演出了一幕幕人生悲喜剧。清代直隶总督任职比较复杂,有实授、署理而未实授、署理、护理、协办等五种。总起来说,这五种情况都在直隶总督的统计数目之内。因此,直隶总督共经历了74人、99任。从年间总督一职定制到清帝逊位,8位统治期间,直隶总督存在时间总共只有190多年,就经历了74人,平均两年多就换一个总督,调换不能说不频繁。如果以实授为例,其中任期在十年以上的只有三人,他们是年间的方承观、至年间的讷尔经额以及至年间的。 李鸿章:任期最长毁誉参半 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至今仍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晚清中国社会发生的所有重大事件,几乎都与他有关。人们对李鸿章的评价也是功过皆存,毁誉参半。从47岁第一次任直隶总督起,李鸿章先后三次出任这一职务,时间长达近25年,是历任总督中任期最长的一位。在直隶总督任上,李鸿章经历了人生最风光的时期。1870年,李鸿章接替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这一身份使得他御辱、自强的设想,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间。李鸿章亲手创建、扩建天津机器局制造军事武器;创办近代民用工业,支持我国自行修筑第一条铁路;重视教育,开办各类学堂,派留学生出国等等。这些活动,历史上称之为,在当时则使得他在国内外的威望日益高涨。 然而,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的惨败、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以及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的签订,不仅使李鸿章的声誉一落千丈,而且让他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因为,这两个条约都是他签订的。签订辛丑条约时,李鸿章已是将近八十高龄,仍以直隶总督、全权大臣的身份与八国联军谈判。条约签订后,俄国代表还对他痛加斥责。又气又恨的李鸿章回到住所后大量吐血,不久后去世,当时身边只有极少数的亲人,场景十分凄凉。李鸿章去世后,清廷给了他十分荣耀的追念,谥号“文忠”。加上他生前所得的各种荣誉头衔,他个人的头衔至少在二十个以上,称得上是总督中头衔最多的一个。 曾国藩:右眼失明事必躬亲 曾国藩是晚清另一名臣,他是李鸿章的前任,也被李鸿章视为老师。李鸿章早年入过曾国藩幕府,深受赏识。直隶总督署门前对联上写的“一代名臣,曾前李后两师生”,说的就是他们两个前后任总督,以及存在师生之谊的渊源。相比之下,李鸿章后来在朝中的地位是老师不能及的,但是曾国藩的许多思想和做法,对李鸿章有很大影响。曾国藩任总督时,直隶受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一派破败景象。曾国藩整顿吏治、清理讼案、赈济灾荒,还治理了永定河,使得直隶一度出现了“”的局面。他在右眼失明的情况下,依然尽心政务,公务大多事必躬亲,深受百戴。 袁世凯:乡试落第废除 李鸿章的后任,即是近代另一著名人物袁世凯。有一种说法是,李鸿章在临终之前保荐了他,称“环顾宇内,人才无出袁世凯右者”。但也有人认为根本不存在保荐的事情。但是无论如何,直隶总督位置的李终袁继,使得袁世凯成为重要的地方大员,这对此后历史的影响是巨大的。 袁世凯上任后,认为直隶的当务之急就是练兵,所以他筹集资金、仿德国制度筹练北洋新军。北洋新军成为袁世凯后来争权夺利的重要筹码。袁世凯还在直隶创办了警政制度,在保定创设警务总局,开办巡警学堂。袁世凯早年不爱读书,两次乡试均落第,所以才进入军队谋发展。他做了直隶总督后,却十分注意发展教育,在保定等地兴办了新式学堂。办学过程中,他深感科举制对新式教育的阻碍作用。1905年8月,由他起草并联络张之洞等人上奏折,请求停止科举。清廷批准了这一奏折,下旨从1906年开始,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实行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被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嘉靖:用斗争的哲学琢磨人 以虔诚的态度琢磨天

在统治中国四十五年之后,带着开国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荣耀,死在西苑。以为首的大学士们给拟定了一个十分有趣的庙号:世宗。 说嘉靖皇帝这个庙号有趣,是因为在中国历史上,庙号用世宗的并不多见。 正史中第一位著名的世宗是,原因是他的“辟地建功”(《汉书》卷67)。这是中国有记载以来第一位派出军队深入漠北,寻找匈奴主力决战并且战而胜之的君主;也是第一位派出军队、派出使者打通,并对西域大片土地进行管辖的君主。所以, 继位后尊汉武帝为“世宗”。 第二位著名的世宗是五代时期的。编撰的《新五代史》中说柴荣:“取秦陇、平淮右、复三关,威武之声震慑夷夏。而方内延儒学文章之士,考制度、修通礼、定正乐、议刑统,其制作之法皆可施于后世。”(卷12)他的这番作为,为北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第三位著名的世宗,应该是的皇帝。虽然在位只有十三年,但他推行“摊丁入亩”,或多或少缓解了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推行“养廉银”制度以整肃吏治,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后期的官场腐败之风;推进“”,加速了西南少数民族与内地的融合(《》卷9)。 汉武帝因为武功,雍正帝因为文治,周世宗则是文治武功皆备,都是鼎鼎大名、对中国历史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物,所以在我们的感觉中,把嘉靖皇帝和这些人物放在一起,实在是有些滑稽。 但是,徐阶和他的同僚们给嘉靖皇帝这个世宗的庙号,总有他们的道理。而且,不排除嘉靖皇帝自己也有这个想法或暗示。有人认为,所以尊嘉靖皇帝为世宗,是因为明朝从他开始世系发生了变化,但这只是其一,而且并不是主要原因。嘉靖皇帝即位之初,在杨廷和、张璁等人的主持下,兴利除弊,是为事实;而议大礼,也有其合理性,它是情对理的胜利,和当时正风行全国的“心学”形成了上下呼应。人情即天理,不符合人情的所谓天理,是需要打破的。此外,皇帝尊崇父母,建“献皇帝庙”,民间也可以认祖归宗,修祠堂、建家庙,在中国大地上,伦理纲常得到又一次的强调。 嘉靖时代本来随着世宗嘉靖皇帝的去世而成为往事,但谁也没想到,六年之后,竟然出了一位被人们视为“小世宗”的皇帝,统治中国四十八年,改写了老世宗君临天下的纪录。这位小世宗,就是皇帝。 万历皇帝朱翊钧是嘉靖皇帝的,隆庆皇帝的儿子。嘉靖皇帝一共有八个儿子,隆庆皇帝是老三。因为两个哥哥去世,所以他在嘉靖皇帝死后得以继承皇位,年号为隆庆。隆庆皇帝有四个儿子,万历皇帝朱翊钧也是老三,也是因为两个哥哥去世,所以他在隆庆皇帝即位后被立为太子,当时只有六岁,并且在十岁的时候继承了皇位。 尽管嘉靖皇帝死时朱翊钧已经四岁,但祖孙二人却难得见面甚至根本就没有见过面。这倒是件十分有趣的事情。我们在《大明嘉靖往事》的最后一讲,也就是“嘉靖嘉靖,家家干净”的那一讲中,曾经引用的一段话,说嘉靖皇帝长期住在西苑,不与皇后嫔妃见面,无夫妻之义,不与儿子见面,无父子之情。既然不和儿子见面,自然也就不和孙子见面,真是有悖伦理、有悖人情。这和他曾经横下心,也要尊崇父母的作风完全不同。这是怎么回事呢? 老世宗嘉靖皇帝一生主要琢磨的是两件事情,一是琢磨人,以建立自己的绝对权威;二是琢磨道,以求长生不老。嘉靖皇帝是用斗争的哲学琢磨人,与人斗,。但他又是以虔诚的态度琢磨道、琢磨天,他不敢和天斗,因为他害怕天,他希望知道天意,以便自己能够顺从天意。这看上去极其愚蠢,却又十分难能可贵。因为他至少知道一个虽然简单,但很多人却不明白的道理,那就是人类在根本上只能是顺天而不能逆天,更不可能胜天,这就使得他有所畏惧,使得他不敢过于胡作非为。 所以,嘉靖皇帝一生花费了无数的工夫和上天对话。所有的宠臣,也都在帮助他和上天对话、帮助他向上天祈祷,如大学士、徐阶等。当然,在这个问题上他最信任的还是道士、术士,特别是老神仙邵元节、陶仲文。正是因为有邵元节和陶仲文的共同调节,才使得他皇子皇女迭出。从嘉靖十三年到嘉靖二十一年,嫔妃、宫女们共给他生了八个儿子、五个女儿。所以,对于邵元节、陶仲文的意见,他不能不信,因为他们代表的都是“天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