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奇闻:崇祯皇帝帝王靠抓阄选宰相是怎么回事?明朝不灭就怪了

时间:2025-02-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周道登(公元?-公元1632年),苏州吴江人(今江苏吴江),为理学的鼻祖周敦颐的后裔。

明末大臣,朝内阁首辅。

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进入翰林院供职。

天元年升至礼部左侍郎,旋即致仕。

崇祯初年复起,任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国史馆正总裁。

有句老话:“运气来了门槛都档不住。

”,这句话用到周道登身上,再贴切不过了。

说到周道登入阁,还真是天赐的运气,或许说也是老天爷不保佑大明江山。

话说即位后,十分讨厌当时的内阁大学士黄立极、施凤来、张瑞图、李国普等四人,因为他们都是的爪牙,人品和能力都很成问题。

为了重建一套像样的领导班子,他命令大臣们推荐十个能力和人品都优秀的宰相候选人,周道登也位列其中。

十个候选人有了,怎么选呢?别有高招——抓阄。

第一次抓的结果是钱龙锡,次李标、来宗道、杨景辰四人。

崇祯不满意,接着又抽了一次,周道登、刘鸿训这次被抽中。

周道登第一次晋见崇祯皇帝时,就一口气提出三条建议:“一曰守祖制,二曰秉虚公,三曰责实效。

”崇祯皇帝很高兴,全部予以接纳,便让他做上了大学士(相当于宰相)的高位。

愚蠢阁老 贻笑后人 周道登为人愚蠢谦和,多年的官场生涯,周道登就是认认真真装,等到自己修成正果的时候,他终于不用再装了,因为他已经成了真的孙子。

无论做官还是做事,此时的他都是不求无功,但求无过,能迈半步绝不迈一步。

这样的性格使得谁都敢上前踹他一脚。

譬如他刚刚担任礼部左侍郎,就有人不满,吵吵闹闹要他下台。

周道登的孙子性格这时显露无疑,皇帝没下命令,他就主动辞职。

当然后人说得最多的还是他的愚蠢木讷,《明史》上记载:某日朝会,崇祯帝见某位官员的奏折上有黑齿一词,不解,便请教这位周大学士,周阁老想了半天,回奏道:“黑齿,齿发黑者也!。

””(意思是黑齿,就是牙齿发黑)。

另几则笑话则是:崇祯御经筵的时候,问周道登:“宰相须用读书人,当作何解?”周道登想了半天,顺口作答:“容臣等到阁中查明后,再回奏皇上。

”过了一段,崇祯忽然想起件事,就问:“近来诸臣奏疏中,总有‘情面’两字。

何谓情面?”周道登回答道:“情面者,面情之谓也。

”这种回答,竟然出自堂堂阁臣之口,真令崇祯皇帝,就连站立在旁边的都忍不住笑出声来。

周道登不学无术,来了个绕口令:“情面者,面情之谓也。

”《明史》上的几则记载,足见其愚蠢的程度,崇祯帝用这样的人为相,可见气数将尽了。

随机文章武则天4男宠下场曝!其中一位竟然「不太行」让女帝暴怒中国突破20倍音速导弹,6806米/秒1小时绕地球一圈(无法证实)迅猛龙能否猎杀霸王龙,单挑打不赢霸王龙/群殴可猎杀(得不偿失)量子意识为什么被禁止,意识是量子力学的基础/意识可改变物质世界九大行星按大小顺序排列是什么,木星最大冥王星最小/地球排第五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多情风流皇帝乾隆为什么单单对她很冷酷?有何真相

庞大的后妃集团军中,多的是莺莺燕燕。性格各异,,或小家碧玉,或大家闺秀,形形色色就是后宫大舞台上佳丽三千啊。在史上风流天子有一名额的帝那里,后宫也同样好戏天天上演。有的人死了,仍被他记在心中,享受永远的尊崇,虽然这尊崇没什么用。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去,对于他的二任皇后来讲,这句话似乎就是为她而写的。 乌喇那拉氏(又作“纳喇氏”、“纳兰氏”),名字不清楚。在《》里,被记为皇后喇那拉氏,一般史学家也就叫她那拉皇后,或者和百姓一样叫她乾隆继后。那拉氏出身满洲镶黄旗,是佐领纳尔布之女。佐领也是正四品大员,不错了。那拉氏比乾隆小七岁,十二年,也就是1734年十月,成为宝亲王的侧福晋。1735年弘历即位一个月,封她为娴妃。8年后,她的资历也熬得不错,晋封成了娴贵妃。1748年三月,去世,第二年,她被晋封皇贵妃,摄六宫事。1750年八月初二,册立为皇后。网络配图 看这履历,是真正的根正苗红,出身不低,正四品官员家的女儿,侍奉时间很长,一出场已经是侧福晋了。但是为什么说皇帝最讨厌她呢? 也许这时说最还是有些早了,但是如果是细心的朋友就会发现,从侧福晋到娴妃到娴贵妃再到皇贵妃,甚至到了皇后的地步了,十多年,她竟然都没有生孩子?不要说什么有爱就行,要什么孩子,也不要说人家想做丁克,或者说她嫁过去还小没到生理期,那都是借口,身在偌大皇宫,光有皇帝的爱能过活?皇帝又不是你一个人的,能生个一儿半女才是王道。但是多年过去,她没孩子!原因你知道的,不是她不会生。事实证明:1752年四月二十五日,她生下了皇十二子永璂,算算日子,明白吧?那拉氏的肚子挺争气,1753年六月二十三,生下皇五女,1755年十二月二十一,生皇十三子永璟。 在皇宫,不是你想要孩子就能要,得是皇帝愿意你生他的孩子才行,还没有成为皇后之前,连生孩子的权力都被剥夺,谈什么感情?当然有人也会说,小编你上次说生了儿子也没感情,这并不冲突,生了孩没什么,更何况根本不让生,那不是更糟? 再说到立为继后的事吧。孝贤皇后去世了,乾隆帝悲伤不已,摆在他面前的是中宫的位子空了。他发过一道上谕,里面内容多多,先是追述先皇后的仁德和功劳,高度赞扬后,点到“娴贵妃那拉氏、系皇考向日所赐侧室妃。人亦端庄惠下。应效法圣祖成规。即以娴贵妃那拉氏继体坤宁。”那拉氏能得为皇后,一来是是父皇点的将,二来人也端庄惠下。言外之意就是,能选她,是因为她资历老,人也还老实本分,否则的话是不会选她的。说完了这些,又开始不厌其烦说到先皇后的好,不是不想她,实在是国事众多,没办法啊。末了说到二十七月后(守丧礼的时间)即正位中宫,全是官面文章。封就封吧,扯那么多前任的好,啥意思啊?网络配图 不过再怎么样,能笑到最后总是好的,能当上皇后总是棒棒哒。只是当了皇后的那拉氏,过得真正顺心吗? 表面看来夫唱妇随,乾隆无论到哪去,江南,盛京,木兰,皇陵,全都带着她。乾隆三十年正月,她随一众嫔妃和乾隆第四次南巡,但是这次南巡谜团重重。 南巡开始还挺正常,夫妻恩爱。二月初十是她的千秋大寿,闰二月十八,事情就起了变化。杭州西湖美景乐悠悠,白天大家还看到皇帝对皇后的恩爱赐膳,但晚上就再也没有见过皇后。皇后哪去了?病了?死了?都不是,原来是二月十八白天,已经由额驸福隆安把皇后送回京城了!为什么送?发生什么事?不久,那拉氏的四份册宝,全被没收,给她的佣人减半,到七月,就变成只有两个宫女了,事实上,这是答应的待遇! 到底什么原因?据说皇后不听话,好好地把自己的头发截下来,这是忤逆!按乾隆帝发的上谕来说就是 “……皇后性忽改常,于皇前不能恪尽孝道。比至杭州,则举动尤乖正理,迹类疯迷。……” 说白了就是皇后剪了头发大不孝,皇后疯了,我已经很对得起她了! “此实皇后福分浅薄,不能仰承圣母慈眷、长受朕恩礼所致。若论其行事乖违,即予以废黜亦理所当然。”皇后没福气,我对她这么好,她竟然这样!她究竟怎样了?为什么会剪头发,发疯?原来那个端庄惠下的皇后成了疯婆子,当然得废,不废已是莫大的恩德了! 乾隆三十年七月十四日,皇后薨逝。乾隆下旨以皇贵妃礼安葬,不举行国孝三年的礼节。网络配图 其实她死后连皇贵妃的葬礼规格都没到。堂堂皇后死后无人举哀,未附葬裕陵,没有神牌,没有祭享,也没有单建陵寝,在妃园寝内,她被塞进了的地宫一侧,死后成了皇贵妃的下属。根据大清会典,皇贵妃棺木应用梓木,漆饰35道,抬棺夫96人。从内务府记载的档案中看,纳喇皇后所用的棺为杉木制,抬棺夫64人,仅为嫔等级而已。整个丧事仅用银207两9分4厘,还不如一个低级朝廷官员。 这样的待遇,连大臣都看不下去,但是当御史李鸣玉上书为那拉氏鸣不平时,被乾隆大骂一顿,发往伊犁。 为什么好好的端庄惠下的皇后会发疯?为什么好好的恩爱夫妻会反目?各种说法都有,但无论何种说法,都回避不了乾隆帝对她的感情。都说人死为尊,生前没享受过的荣誉,死后也得追加上去,但是明明生前已是皇后,死后却混得连嫔连低级官员都不如,除了讨厌她之外,不知道还有没有别的解释?既然如此不喜欢,为什么还要立为皇后?让她担一世虚名?薄情如此,可见一斑。爱在皇宫,就是个摆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宣皇帝司马懿的成功之道:不如对手强就熬死他们!

很奇怪,《》中这位最后的胜利者,这最终统一了天下的西晋王朝的奠基人,留给我的竟然是这样一种感觉。 尽管史书上清清楚楚地记载着他的外表:,非人臣之相也,但在我心中,他的面目却如此模糊。我怎么也没法相这个表面上浑浑噩噩的老者,能有着一双鹰的眼睛、狼的耳朵。我没法想象那双混沌的老眼也能暴射出犀利的凶光,我更没法想象那副“面正向后而身不动”的“狼顾”模样。 我知道这对他不公平。一个能让视为最大隐患、能成为最强劲敌手的人,一个集厚黑学之大成的阴谋家,一个为自己的子孙夺得了天下的准窃国大盗,无论如何都应该带着些阴沉诡谲的气质,或多或少。可是他展现在我面前的,却只是一次次的装聋作哑,假痴不癫。以至于每次读到这个永远、的老者出场,我总是会习惯性地和他那些政敌一样,撇撇嘴,露出一丝不屑的笑容。 是啊,这是个索然无味的人物。与那些灿若群星的谋臣勇将相比,他没有任何闪光之处:没有曹操的霸气张狂,没有诸葛亮的挥洒自如,没有的风流倜傥,没有的睥睨天下,没有的激情飞扬……翻遍全书,最乏味、最没有英雄气概也最不讨人喜欢的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毕生都窝窝囊囊的刘皇叔,另一个便是这位司马宣王。 结果,偏偏是这个最乏味、最没有英雄气概也最不讨人喜欢的,笑到了最后。也许真是君子不敌小人、英雄不敌无赖,曹操、、诸葛亮、……无数当世人杰近百年的逐鹿问鼎,却徒为司作了嫁衣,上天总是这样愚弄着我们的感情,我只能无可奈何地发出“时无英雄,使”的慨叹。 盘点司马懿成功的资本,我感到的是一种啼笑皆非的荒谬。诚然他有自己的真才实干,可比起其他人,终究还是逊色了一筹:打仗不如曹操,治国不如诸葛亮,识人不如刘备,谋略不如、,勇武不如、,魅力不如孙策、周瑜……之所以能成为最后的赢家,首要原因居然是——长寿。他比66岁的曹操晚死31年,比63岁的刘备晚死28年,比40岁的晚死25年,比54岁的诸葛亮晚死17年,比34岁的晚死12年,只比72岁的孙权早死1年,竟一直活到了73岁,居然是曹丕、曹叡父子二人寿命的总和。在人才凋零的三国后期,阅尽魏蜀吴,能出其右者竟都已相继作古,上天为司马懿带走了所有强悍的对手,给他剩下的不过是一个可以玩弄于股掌之上的7岁小,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草包政敌,两个一天天走向腐朽没落的敌国,至于孟达、公孙渊、王凌之流,更是碌碌之辈,不足挂齿。于是我从他身上总结出的最大经验便是——即使你不如对手强,至少也要比他们活得长。 然而有得必有失,在这场遥遥无期的长寿竞赛中取得胜利,司马懿同样也付出了惊人的代价。他那漫长的人生颇为坎坷,论命运的多舛,恐怕仅次于一生都郁郁不得志的刘备:《三国演义》群星璀璨的前半部,这个人物一直地隐藏在曹操身后的阴影中,从29岁出仕到曹丕称帝,被压制了整整10余年;曹操、曹丕相继亡故,他崭露头角没多久便被朝廷贬黜;虽然后来得以官复原职,但紧接着又被(演义中的)半仙诸葛亮一次次打得左支右绌;好不容易拖死诸葛亮,却被政敌再次排挤出权力中心,又是长达10年之久……73年的生命,44年的仕途,居然绝大部分岁月都在不如意中度过,这样的人生,是怎样的晦暗压抑? 面对着如此不公甚至残酷的命运,换成其它任何人恐怕都会,然而司马懿却偏偏是个例外:数十年如一日地蛰伏隐忍着,藏匿自己的锋芒,掩饰自己的光彩,甚至泯灭自己的人格,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始终是这样坚忍不拔地一次次承受住了来自对手,也来自命运的各种各样的打击与考验。割草喂马的生活没能磨灭他的野心;祖孙整整三朝四代的猜疑冷淡没能瓦解他的力量;宦海的潮起潮落没能淹没他;疆场的没能击垮他;政敌的排挤打压更是没能动他分毫…… 他的那些对手,在性格上各自都有着强大的优势,同时却也各自有着致命的弱点。曹操败于贪,过分的自我膨胀使他太盲目轻敌,结果导致了赤壁的惨败;(演义中的)周瑜败于嗔,过分的嫉妒使他盛年夭亡,饮恨千古;诸葛亮败于痴,对信念的过分追求使他耗尽了自己的生命之火,最终灯尽油枯。狂放的曹操败于狂放,激情的周瑜败于激情,执着的诸葛亮败于执着,他们各自鲜明的性格成就了他们,也毁灭了他们。唯有司马懿,性格上几乎没有任何亮点,然而与之对应的,便是没有任何破绽缺陷。这是司马懿的乏味之处,也是高明之处,更是可怕之处。 在旁人,在我们这些读者眼中,喜怒哀乐忧悲惊恐,能干扰常人的一切情绪,到他这里竟完全不起作用: 他没有恐惧,刺客的利刃架在脖子上,他还能继续假寐; 他没有沮丧,一次次地被贬黜、一次次地吃败仗,他都没有灰心丧气、一蹶不振; 他没有快乐,无论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他都没有长久沉醉在胜利的喜悦中,而是继续殚精竭虑,地盘算下一步棋该怎么走; 当然,和古往今来所有成功的政治家一样,他也没有怜悯,击败曹爽后不为任何哀求所动,充分发扬了“对敌需狠,斩草除根,男女老幼,不留一人”的精神,冷酷无情地灭掉了对方的三族; 最后,还有最重要的,他没有愤怒,面对着诸葛亮的羞辱,他居然能坦然穿上女人的衣服,面对着曹爽的骄横跋扈,他宁可躺在病榻上装疯瘫; …… 最为可怕的是,这种隐忍的功夫仿佛已臻化境,他的情感几乎完全可以做到收放自如,彻底服从于理智。在这点上,与司马懿对比最鲜明的还是刘备。整部《三国演义》中最能忍的两个人,仍然非他俩莫属。两人同样野心勃勃,同样忍辱负重,同样压抑自我,但二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却使得他俩形似而神非。来自北地边陲的刘备,身上多少流淌着些胡人剽悍的热血,他终究还是个性情中人,否则关张相继殒命后,他不会那样,不会不计后果地攻打东吴,为此付出一切代价也在所不惜。他的压抑自我与自身的天性完全相悖,所以他的忍耐也就充满了被动的痛苦。然而司马懿却迥然不同,不同于刘备的矛盾挣扎,他的忍耐完完全全是出于清醒冷静的主动选择,那样安之若素,那样自然而然。我怀疑这人性格中是否天生就带着那么一股冷漠凉薄,或许正如吕布纯粹是为战斗而生一样,他也纯粹是为玩弄权术而生?这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是一个冷酷的人,一个阴狠的人,一个不择手段的人,一个很难称之为人的人,简直是一架冷的机器,只有对形势和利益的缜密算计,没有任何常人的情感。 不知为什么,这人居然令我想到了关汉卿的自我表白: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司马懿实在是一只龟,万年龟,龟虽寿;更是缩头龟,忍者龟,龟仙人。 可他是一味的隐忍么?绝非如此!光靠着隐忍能实现自己的野心么?决不可能!后退是为了更大步的前进,防守是为了更好的进攻,拳头收回来是为了更有力地打出去。司马懿数十年如一日的忍耐,也同样是为了积蓄力量,为了时机成熟后的爆发。旬月内剿灭孟达、百日内平定辽东、数日内完成高平陵事变,这样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这样的威力,能是一个只会唯唯诺诺的糟老头做得到的么? “凡攻敌,必先扼其喉而捣其心。”司马懿的手段,真可谓不发则已,一发必中。 金庸曾为中国历史上成功的政治领袖列出了几项要求,排在最前边的第一个条件便是“忍”,这里又包含三个层次,一是克制自己之忍,二是容人之忍,三是对付政敌的残忍。司马懿完完全全符合这些:数十年的蛰伏是为克己之忍;诈中、死诸葛走生仲达是为容人之忍;南平孟达、北破公孙渊、内摧曹爽是为对敌残忍。李宗吾曾曰,刘备皮厚,曹操心黑,孙权厚黑皆不够,司马懿却是皮既厚心且黑,其人理论是否正确姑且不论,对仲达的断言却还算精准。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位有着重大嫌疑的阴谋家,原来还饱受儒家思想熏陶——出身于“传礼来久”的士族大家,与崔琰等名士交好,《晋书宣帝纪》更是记载他“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伏膺儒教”,实在。然而仔细想想,却也在情理之中,有人说宿儒未必都是大奸大恶之辈,可大奸大恶之辈却多是宿儒,话虽刻薄,但未必没有道理:最锲而不舍追求贞节牌坊的,恰恰是婊子;越是一肚男盗女娼的,越是要满嘴仁义道德。既然如此,司马懿成得了例外么?这或许可以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皮厚”吧? 根据司马懿自幼所信奉的儒家学说,他的人生其实是最成功的,整个三国时代,只有他一个人完全做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么多年的隐忍韬晦,能说他没修身么?教出了、这心思能的两个“德才兼备”的儿子,能说他没齐家么?位极人臣、权倾朝野,能说他没治国么?给子孙们打下了统一的基础,能说他没平天下么?再看《三国演义》中被立为道德标杆的刘备、诸葛亮、关羽,至多做到了前两层,诸葛亮勉强达到了第三层,与司马懿相比,实在是萤火与日月争辉,“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 可纵然如此,对这位内圣外王的三国第一人,我还是没有多少好感;对他建立的那不世功业,我也同样提不起多大兴趣。恐怕自己真不是做政客的料,扪心自问我学不了司马懿。我实在难以想象,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个人竟能如此无所不用其极:每天都要压抑自己的情感,掩饰自己的本心,揣摩别人的心思,孜孜不倦地去策划如何算计别人和防备别人算计,就这样度过自己大半生的时光,还要赔上一辈子的幸福和快乐,赔上自己的一切人格甚至人性……而在《》中读到他的谢幕演出,我更是深感匪夷所思:当司马懿忍耐了最后一个10年,彻底铲除了曹爽、一朝咸鱼翻身时,他已年届古稀,离人生的终点只有区区3年。即使是这样,时日无多的他仍然没有告老还乡、颐养天年,居然还在自己生命的最后关头回光返照了一把,铲除了最后一个政敌王凌。好个战斗的一生,好个“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好个“与人斗,”! 可是,有这个必要吗?他这样一生营营役役,又换回了怎样的成功?那个目标真的伟大到值得他做出这样的牺牲吗?恶的手段能换来善的结果吗? 而对我的这些疑问,历史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公元262年,魏将邓艾偷渡阴平、奇袭成都得手。 公元263年,蜀后主降魏,蜀汉率先灭亡,共历备、禅二帝,前后42年。 公元265年,司马懿之孙逼魏主曹奂禅让,废其为陈留王,曹魏灭亡,历丕、叡、芳、髦、奂五帝,前后45年;司马炎登基,改国号晋,改元泰始,是为。追谥司马懿为宣帝,其叔父司马师为景帝,其父司马昭为文帝。 公元279年,晋大举伐吴,步骑二十余万分五路直指建业、夏口、江陵等地。晋将王浚率水军自巴蜀顺江而下,直逼建业。 公元280年,晋将王濬破建业,吴主降晋,孙吴灭亡,共历权、亮、休、皓四帝,前后58年。华夏历经将近一个世纪的分裂混战,至此重归统一,史称三分归晋。 然而,故事却并未就此结束,这个结束了长年战乱的新朝代竟然毫无任何新气象,反而从头到脚浸透着史上罕见的腐朽黑暗。统一天下后,整个朝廷便由上至下沉浸在一片醉生梦死中,皇帝过着的生活,大臣们以奢侈浪费为能事,黎民百姓继续。中央朝廷与各地藩王的矛盾、各地藩王彼此之间的矛盾、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矛盾、士族与庶族的矛盾、民间知识分子与官方意识形态的矛盾,各种各样的矛盾都在表面的繁荣下不断激化。随着、,这个糜烂透顶的王朝急速滑向了衰落,仅仅维持了52年便。它所经历的五位皇帝,同时也是司马懿的后代们,一个病死,两个被毒死,另两个因国破被杀,几乎皆未得善终。 而晋之后的中国,更是开了长达数百年的真正乱世。 有破,无立。司马懿打碎了旧世界,他的子孙们却没能建立新世界,于是他打出的天下,终究还是乱世中城头不断变换的大王旗之一而已。这个纯纯粹粹的目的论者,这个彻头彻尾的实用主义者,从来只会关心能否实现目标、能否取得胜利,除此以外的一切他全都漠不关心。最后他成功了,可事实却偏偏证明,他以献祭般的牺牲换回的所谓成功,竟是何等的苍白,何等的单薄,何等的惨淡,不过又是一场清秋大梦而已,转瞬之间便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还是被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一个又一个乱世所取代。这些,的司马懿若是知晓,不知该作何想? 这是我关于三国的这组文字中最后的一篇,之所以选取司马懿作为最后一个登场的人物,正是因为这个人物的性格,浸透着浓浓的时代特征。历史上的乱世,有时是勇士与贵族之间的堂堂战阵,如;有时却是流氓对泼皮的市井械斗,如五胡乱华、。三国演义的前半段属于前者,后半段却属于后者,它以最浪漫的桃园三结义为开始,却以最现实的三分归晋为结束。于是相应地,关于三国的这组文字,也就应该以刘备为开头,以司马懿为结尾。前者虽然本人并无太多英雄气概,但却有着众多充满英雄气概的兄弟和部下们,而后者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离“英雄”这个字眼相去甚远。他开始活跃的时代,正是一个后英雄时代,远大的志向不见了,雄浑的战争不见了,激动人心的传奇不见了,就连慷慨悲壮的死亡都不见了,只剩下明争暗斗、投机取巧、尔虞我诈、,手段性的一切成为了主题,在历史舞台上卖力演出的,全是一群粉墨登场的跳梁小丑。纵然这是时代的选择,但无可置疑的是,其中却也浸透着命运对人世浓重的嘲讽与感伤。 还是用《三国演义》开头的那首《临江仙》作为结束吧: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司马懿权谋之术不下于曹操,用兵之道不输于诸葛亮,但他的历史传说和一般人眼中的地位却远逊于两者。究其原因,是因为他的阴柔和隐忍之术往往被中国人认为不够光明正大,他缺乏曹操那样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也缺乏诸葛亮那样的忠贞与悲剧气质。然而,他混合儒、道、权谋家的多元气质也许正是三国时代精神的典型代表。或者可以说,真正能够代表三国时代精神的,是曹操,是诸葛亮,更是司马懿。 司马懿同志太能忍了,活活把诸葛亮耗死了。 "于是我从他身上总结出的最大经验便是——即使你不如对手强,至少也要比他们活得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